学术投稿

髓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赵锋;赵永生;郭含涛;曲艳;张卓;王孝丽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
摘要: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12例。全部病例均有CT和MRI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小脑蚓部9例,小脑半球3例。男性儿童占多数。CT平扫表现为病变呈团状,境界清楚,其中高密度占75%,低密度占25%,16.7%见有点状钙化;83.3%见有第四脑室变形、前移及幕上脑室扩张;增强扫描为中度强化。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顺磁造影为中~明显强化。T2WI呈等或略高于脑灰质信号。囊变占16.7%。结论 CT与MRI结合对髓母细胞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的灰阶和彩超表现。方法对25例布加氏综合征(BCS)进行灰阶和彩超检查,均经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灰阶超声发现27支肝静脉(占42%)和4支肝右下静脉扩张。彩色多普勒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异常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呈低速、平坦、单向的血流流速曲线。结论灰阶超声对布加氏综合征仅能提供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内径、管腔及梗阻情况,而应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则可以明确肝静脉及交通支、下腔静脉内彩色血流的颜色、方向,肝静脉、下腔静脉流速曲线的变化。

    作者:黄备建;吴芳;王文平;徐智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仰卧式头架螺旋CT鼻腔及鼻窦冠状位扫描角度的控制

    CT冠状扫描已成为鼻腔及鼻窦影像学检查的首选。鼻腔或鼻窦典型冠状位扫描,应以OML的垂线为基线,以利于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鼻中隔和鼻腔等鼻腔及鼻窦的冠状位结构,为放射科及耳鼻喉科医师提供确切全面的正常解剖及病变。现代许多高档螺旋CT采用仰卧式冠状头架,摆动机架角度使扫描基线与OML垂直。但在实际的冠状位扫描时,经常出现患者不能耐受头后仰角度过大的摆位或机架摆动受限,而不得不采用近似冠状位扫描。

    作者:殷响林;郑晓华;万家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颅面部富血管病变的介入性颈外动脉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颅面部富血管病变的选择性颈外动脉插管治疗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颈外动脉插管化疗或超选择栓塞术治疗颅面部富血管病变19例次,恶性病变化疗7例次(3例加超选择栓塞),良性病变12例仅行病灶和供血动脉的栓塞。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5例栓塞治疗者均获供血动脉及病灶的栓塞,且12例栓后造影复查病变完全消失,仅3例仍见部分病变显示。无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后再行病变切除者发现病灶退缩、术中失血少,病理显示病灶及周边血管栓塞和血栓性脉管炎。结论颈外动脉选择性化疗、栓塞术对颅面部富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作者:杨秀军;彭仁罗;邵良;南振鸿;王麟川;武志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X线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a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呼吸疾病临床一重点热点课题,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展了OSAS的治疗工作,而X线检查已成为其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正常的X线测量值(仅有对照数据),值得我们探讨。

    作者:王启光;王幼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侧胸大肌炎、脂膜炎的超声表现及其演变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胸大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0MHz探头对20例正常人胸大肌和1例罕见胸大肌病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超声显示胸大肌内部肌纤维回声不清,纹理混乱,呈不均匀的相对强回声的团块,并波及皮下脂肪层;彩色血流极其丰富,树枝样包绕强回声的团块,类似占位病变。对症治疗2月后恢复正常,则排除恶性病变。皮下脂肪层的炎性病变、纤维化难恢复,故仍有胸大肌脂膜炎。结论超声检查对胸大肌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泉;赵玉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颞肌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者女,80岁,头晕半年就诊。查体无异常。颅脑CT示脑皮层萎缩,并见右侧颞肌弥漫性增厚,大横断面为6.5cm×1.8cm,矢状径5cm,向下达颞下窝,与翼内、外肌分界不清(图1),邻近右颞骨皮质呈锯齿状破坏(图2),相应皮肤及皮下脂肪显示清楚。复查右颞部稍隆起,质软。局部活检病理诊断:肌肉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段书宏;刘禄明;孙百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图查出支气管肺癌扩展至心房1例报告

    本文报告1例支气管肺癌的病人,肿瘤扩展至心包、心房,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肺癌转移至心房。检查设备为HP-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2.5MHz,3.75MHz。 患者男,61岁,因反复咳嗽1年。体检:两肺,心脏无特殊异常。胸片:右下肺见块状阴影。支气管镜检:右下肺癌。CT摄片:右下肺肺癌。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QRS低电压。超声心动图:两侧胸腔积液,大量心包积液,后心包腔内见有团块状的,形态不规则的强回声光团,与心包壁粘连,左右心房腔内均见巨大的增强回声光团。手术发现:右肺下叶见60cm×70cm的肿块,向纵隔及心包延伸,进入右心房、左心房。手术切除肺部肿块。病理:肺部恶性鳞状细胞癌。半年后复查心动超声:心包积液基本消失,左、右心房仍有巨大的肿块,且连成一片。因肿块无法被手术切除,作化疗随访。

    作者:方萍;郑建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剂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

    超声造影剂早由Granmiak[1]于1968年首次报道,迄今,关于超声造影剂的使用和研究已持续了30余年。期间,已有多种物质被用作超声造影剂,包括水溶液、乳剂、混悬液及气体微泡等[2]。 Fink[3]曾使用脂质乳剂以期能产生与脂肪浸润肝脏相同的效果从而增强组织的回声,但未能使背向散射(backscatter)增强,原因可能在于达到脂肪浸润致组织回声增强效果所需的脂质乳剂量很高,因此所致的毒性相应增加,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作者:顾蔚蓉;张珏华;丰有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胸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回顾分析胸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普通平片,CT和MR在胸部淋巴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本组135例恶性淋巴瘤均经病理证实。全部患者有胸部X线片,23例进行了胸部CT扫描,6例进行了胸部MR扫描。结果 135例恶性淋巴瘤发现62例有胸部病变。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39例,肿块(结节)阴影4例,渗出实变阴影13例,粟粒阴影6例,胸腔积液29例,心包积液7例,肋骨破坏2例,骨髓浸润12例。结论胸部淋巴瘤因其侵犯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杜红文;付和睦;张蕴;郭佑民;刘继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MRI“腹式呼吸限制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价值——附60例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在腹部扫描时,常因病人的腹式呼吸,在图像上产生半月形条索状伪影,图像清晰度亦受影响。目前MRI生产厂家多没有配备此类限制腹式呼吸的装置,而其他代用物往往因使用不方便或使病人感到不适等原因而较少应用,有关MRI腹式呼吸限制装置方面的资料,文献尚未报告。我们设计了一种可附设在任何一种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床上,而且操作安全简便的“腹式呼吸限制装置”,经60例腹部病人使用该装置前后两次扫描图像比较分析,确认“腹式呼吸限制装置”操作安全简便,能消除图像呼吸伪影,提高图像清晰度,其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国安;孙凤英;丘豪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腮裂囊肿1例

    患者女,17岁。因左颈上部无痛性肿物1年入院。1年前因车祸后发现左侧颈部无痛性肿大。口腔外科检查:左侧颈上部触及一约6cm×3cm大小的包块,质软呈囊性感,无明显压痛,活动,边界尚清。超声检查:探头频率7MHz,显示左颈部耳下方见4.8cm×1.9cm大小的囊性低回声区,轮廓完整,边界清晰,后壁回声增强,周围见正常腺体组织。囊肿下方见紧贴之颈外动脉,多普勒示颈外动脉频谱。超声诊断:左侧腮腺囊肿。手术所见:囊肿位于胸锁乳头肌下方,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血管部分粘连,行钝性剥离,完整取下肿物。病理诊断:腮裂囊肿。

    作者:肖春华;刘淑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颈静脉鼓室球瘤的MRI诊断

    本文收集了天坛医院1992年1月至1994年10月所收治的11例颈静脉鼓室球瘤的MR、CT及血管造影和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MR表现的认识。1 材料和方法 使用超导型MR机(GE Signal 1.5T),应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TR/TE=2600/85ms)T2加权像,自旋回波序列(SE TR/TE=600/16ms)T1加权图像,取矢、冠、轴位进行平扫,然后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Gd-DTPA(0.2ml/kg)重复T1加权像扫描,增强扫描时加用化学位移抑制脂肪的干扰,4例加做MRA检查。全部病例同时做颅脑CT平扫加增强检查,7例病人接受选择性动脉插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本组病人共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6~55岁,病史半年到17年不等,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栓塞治疗,2例未治疗随访观察。

    作者:麦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附84例报告)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4例多发生性骨髓瘤的影像表现。所有病人均摄X线照片,22例CT和10例脊椎MRI。结果在X线片上,12例正常,4例骨质疏松,68例骨质破坏,23例伴软组织肿块。CT示100%均有骨破坏,8例伴软组织肿块。10例脊椎MRI均示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弥漫型3例,灶型2例,弥漫加灶型3例,“盐和胡椒”型2例。2例增强后示病变和增厚的硬脊膜增强。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和诊断价值。MRI特别是对脊椎病变优于X线平片和CT。

    作者:谢绍聪;严光庆;陈巨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堆积扫描技术在后颅凹的应用

    1 堆积扫描的原理 堆积扫描技术是用薄层扫描所得的数据重建叠加得到图像。其层厚可以选用1,2,3,5,7,10mm;层数多可以达到5层。重建图像的层厚(堆积层厚)为:层厚(mm)×层数。如:堆积扫描条件设定为:层厚2mm、层数5层,所得图像的层厚为:2mm×5=10mm。

    作者:刘衍素;姜维平;罗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彩色多普勒检测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非侵害性的检查,它可检测出不同形式的血栓形成。本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我住院及门诊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对其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1 资料与方法 1997年5月至1999年4月住院或门诊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岁(14~78岁)。其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一侧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HP2000型,探头5~7.5MHz变频探头。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全身放松。沿深静脉走行从上而下扫查,观察血管内径,多普勒频谱形态,彩色血流充填情况,血管壁加压后的弹性,检测彩色血流束宽度。记录静脉血流大流速和平均流速,测量管腔内异常光团附着大小。

    作者:牟楠楠;梁春香;曲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与MRI(2例报告)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是一种以周围神经慢性脱髓鞘为特征的疾患。有关该病的MRI特征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结合2例CIDP的临床与MRI表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44岁,主因四肢无力5年余入院。5年前患者自觉左上肢无力伴烧灼感,数月后右上肢及双下肢出现相同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而住院治疗。

    作者:吕佩源;李玲;张维娜;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超诊断右眼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巨大囊肿1例

    患者男,28岁,出生后即发现右眼突出,无视力。眼部检查:右眼明显突出,右眼位外斜30°,内转动受限。患者因美容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门诊逐以右眶内肿瘤收入院。B超探查:右眼轴长13mm(对照左眼轴长24mm),玻璃体内大片细密点状物混浊,球后壁增厚且回声较强,并测得视网膜血流指数0.69。其后方眶内被一47mm×36mm的囊性肿物所充满(图1),液性暗区尚清晰,边界模糊与眶壁紧贴,视神经未能完全显示。

    作者:赵仲民;王丽丽;同俊义;王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胰腺癌的超声诊断初探

    目的分析43例胰腺癌患者的超声、CT及特殊化验检查,探讨超声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和误诊原因。方法 43例胰腺癌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CT、血清CA19-9检查。结果超声对胰腺癌的确诊率为60.5%,CT86.7%,CA19-9 90.7%,超声与CT确诊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与CA19-9确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临床上怀疑胰腺癌者,超声是首选,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在结果阴性时,需行CT、CA19-9联合检查。CT、CA19-9对胰腺癌确诊有较高价值。

    作者:陈苏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寻影响脾栓塞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 ic embolization,PSE)患者栓塞前、后的脾动脉造影表现,应用相关分析法总结大小为1 mm×1 mm×1 mm的明胶海绵颗粒数(G值)、内径约1 mm脾内动脉分支数(A值)、G/A比值、脾脏大小与脾栓塞程度(Ee)的关系。结果 G/A比值与E(Ee×100)呈高度的正相关(r=0.91),直线回归方程为:E=11.5+50.5 G/A,即G=(E-11.5)A/50.5。结论脾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从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是可行的。

    作者: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陈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食管溃疡X线双对比造影分析(附100例报告)

    食管溃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食管消化性溃疡(barrett);②反流性食管炎的浅小溃疡;③交界段溃疡;④药物性溃疡。当食管溃疡处于早期阶段时,单对比X线造影较难或不易显示病变,近年来随着双对比造影技术的深入发展,可以显示一般钡餐造影不能显示的食管溃疡,但几类溃疡之间及其与其它病变的溃疡,鉴别诊断在X线影像方面有时存在一定困难,后确诊仍需组织学检查。本文对食管溃疡的X线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食管溃疡性疾患的X线鉴别诊断做了探讨。

    作者:张玉明;陈健;刘魁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