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军;吕罗荣;颜厚新
目的 探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8例诊断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和经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经腹部超声组阳性患者106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3.1%.经阴道超声组阳性患者15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6%.经x2检验,两组间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腺肌症经阴道超声较腹部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梁彩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慢性难愈创面(chronic Non-healing wounds)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通常理解为在各种内在或外界因素作用下创面不能通过正常的创面愈合进程达到愈合,进入一种病理性炎症反应状态,从而导致创面经久不愈[1].传统的治疗对慢性难愈创面效果不佳,而生长因子的出现使创面愈合的治疗从被动转为主动,为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生长因子的局部应用受创面微环境影响而使其灭活快、作用时间短,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受到给药途径、剂型和经济负担的限制.
作者:胡以信;郭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修复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28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凹陷畸形.结果 28例患者外形恢复满意,无耳周麻木,仅3例进食时皮肤潮红.结论 应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腺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可较好地整复面部畸形,可减少耳周麻木,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熊建;魏珍莲;蔡华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急危重症病人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危重症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佳的技术和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作者:余锐;周雄辉;赵凯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提升医院窗口服务形象,走协调发展之路是医院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为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努力塑造高效、温馨、便捷的窗口新形象,本文结合窗口服务经验谈几点看法.
作者:陆灿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患者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实施以来,在日常护理和治疗工作中,护士和患者之间常出现较大的冲突,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明显,使护士倍感身心疲惫.如何预防护息冲突成了民族地区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我们结合拉萨地区工作的体会探讨如下.
作者:冯小勤;付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产褥期合并麻疹患者的护理对策,保障母婴健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产褥期合并麻疹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患者采取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进行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不良后果.结论 对产褥期合并麻疹的患者,必须高度重视其临床护理,保障母婴健康.
作者:陈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肝性脊髓病(HM)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1949年Leigh和Card[1]首次报道了肝病伴发脊髓病,1960年Zieve[2]等的病例报告再次对HM进行了详尽描述,国内唐山工人医院神经病小组于1976年首次报告本病.随着对肝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HM的具体发病机制十分重要,但由于难以建立HM的动物模型,目前对HM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定论.
作者:王华;汪涛;刘炼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要紧紧抓住全社会都在认真落实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作者:李强;刘润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定义,我们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教[2000]9号文件定义为单价或者成套价值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为贵重仪器设备,即大型仪器设备.如何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效能,是仪器设备管理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我校的基本情况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汤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口腔颌面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颌面外科所涉及的疾病种类也更加复杂.口腔颌面部是人体功能和外观的重要部位,由于解剖关系复杂、窦腔多、手术难度大、手术范围涉及面广,如涉及颅、脑、眼、耳鼻咽喉等部位,致使手术难度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相应增加,因此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极为重要.结合临床实践探讨颌面外科术后的护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晋;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老年患者由于各组织、器官的衰老,导致血管的脆性、通透性增加;心功能的下降,导致肢体末梢循环不充盈、血管细、偏,增加了穿刺难度.我科病人平均年龄80岁,患者多为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癌症晚期、急性心肌梗死等.病情危重,穿刺难度大,在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快速的建立静脉通道,影响抢救用药.
作者:王婷;孟艳秋;李坪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静脉撕开鞘安置心内膜临时起搏器的应用价值及长时间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静脉撕开鞘安置心内膜临时起搏器临床资料.结果 经静脉撕开鞘安置临时起搏器未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与传统的经6F动脉鞘送入比较,经静脉撕开鞘安置具有有简单易行、安全性好、固定好、不易发生感染、安置时间明显延长等优点.方便患者行动,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作者:陈宇;孟召辉;文兴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23岁,G2P0,因停经35+3周,腹痛、头晕、乏力1小时,由一社区医院转入我院.体检: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0/50mmHg,面色苍白,呈重度贫血貌,神志清楚,懒言,腹隆起,肝脾触诊不满意,板状腹,满腹压痛.产科情况:宫高33cm,腹围98cm,胎方位不清,无胎心、胎动.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先露头.
作者:范雪梅;熊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常规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休息、限盐、扩血管、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3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泣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常规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谢发先;张贡和;王宏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声带囊肿是常见喉良性病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喉内镜图像监视系统下微瓣技术的应用,使声带囊肿的治疗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科2004年3月~2007年5月,应用该方法治疗声带囊肿21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洪旭;罗兆义;刘洪;侯中萍;吴传友;龚俊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两种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患者分别进行腹腔镜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CISH)或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TE),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体温升高情况,肛门排气情况,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异.LTH组术后性生活恢复时间较CISH组延长,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露;何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细胞的异常增生,并进人外周血液同时广泛浸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组织器官浸润症状.患者发病到确诊,心理都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恐俱、悲观、焦虑、抑郁、绝望等.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心理护理.以下是针对日常护理工作中对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作者:吴艳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逆行静脉穿刺输液的临床应用可行性与实用价值,为长期输液或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好的穿刺途径,提高浅静脉利用率.方法 在本科室中选择长期输液患者100例,分为正向穿刺组(对照组)、逆向穿刺组(实验组),采用手、足背下1/3的静脉血管穿刺.结果 在使用同一种液体输液的情况下,分别用两种穿刺方法进行静脉输液,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液体的流速无显著影响,对穿刺成功率和患者静脉穿刺的疼痛程度、输液的渗透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逆行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易于固定,且不影响输液速度,不影响手部活动,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姚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地震发生后,我院作为灾区的医院,作为地震伤病员的第一收治医院,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将现有的在院病人顺利、有序地转移到安全、宽敞、空旷的地方,把医疗护理工作照常继续下去;二是如何安排好不断运送来的数量多,且病情重、危、急的地震伤病员,使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为总结经验,现将地震期间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卢蓉;苏扬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