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极等离子体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王雪颖;韩立维;杨光华

关键词:膀胱肿瘤, 双极等离子体切割系统
摘要:自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科应用双极等离子体切割系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2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物联合治疗(附176例报告)

    慢性前列腺炎是50岁以下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医院中约占泌尿外科就诊男性病人的25%-30%.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我们随机选择泌尿外科门诊176例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给予药物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洪祥;陈树根;钱雄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囊肾术前不切原肾同种异体尸肾移植11例报告

    目的探讨多囊肾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不切多囊肾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对11例移植术前不切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在成功进行肾脏移植后进行经验总结.追踪术后移植肾肾功能恢复及术后3年人/移植肾存活率和术后1年原肾体积及血尿变化情况.结果 11例移植术前不切多囊肾的尿毒症患者,术后移植肾肾功能均能顺利恢复,占100%.人/移植肾3年存活率100%,移植后原肾体积逐步缩小,12个月内明显缩小20%-45%,血尿逐渐消失.2例术后因原多囊肾严重感染而手术切除(18%).结论多囊肾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不切原病变肾也能收到满意的移植效果.

    作者:毕革文;刘洲;孝晨;张靖;姚晓峰;刘磊;缪新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结石患者尿β2-MG、NAG和γ-G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氨酰胺转移酶(γ-GT)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肾结石患者和健康无结石志愿者30例,分别留尿.生化分光光度法测NAG、γ-GT,放免法测β2-MG.结果肾结石组尿中NAG、γ-GT和β2-MG显著升高,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路结石患者尿中β2-MG、γ-GT和NAG水平显著升高,表明肾结石形成与肾小管功能损伤有关.

    作者:盛斌武;陈兴发;李翔;罗晓辉;贺大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附31例报告)

    目的探讨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31例膀胱癌,全部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10例行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术,21例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结果 31例手术时间4.5-7 h,平均5.6 h,31例随访4-36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病人均控尿良好,3例高氯血症,4例轻度腹泻(均为回肠组).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反流,IVU示左肾盂轻度积水3例,新膀胱容量220-400 mL,平均315 mL,新膀胱充盈时大压力2.5-4.9 kPa(回肠组)、2.1-5.8 kPa(乙状结肠组).结论双U形回肠和去带乙状结肠均为理想的贮尿囊,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更接近生理膀胱,很少引起代谢紊乱和腹泻.

    作者:刘全明;徐俊;陈小敏;王于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体会

    由于近年来经尿道前列腺手术的开展,尤其是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的开展使得高龄伴有多系统病变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本院自2001年7月-2004年12月共收治80多岁以上患者65例,均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德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DE5在ED治疗中的靶向作用

    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第二信使,cAMP和cGMP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细胞内cAMP和cGMP水平的调控是由环化酶的合成和磷酸二酯酶(PDEs)的水解作用来实现.PDEs能特异性地催化环嘌呤核苷酸的3',5'-磷酸二酯键,水解生成相应的无活性的5'-GMP或5'-AMP.自1962年Sutherland和Rall首次发现对细胞内第二信使cGMP和cAMP具有水解活性的PDE以来,现确定PDEs家族已有11个基因家族,而且每个家族又有数目不等的亚型,它们对底物的专一性、抑制剂的敏感性和钙/钙调蛋白的依赖性的各不相同.

    作者:胡俊东;鲁雄兵;周四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道狭窄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道狭窄的原因,减少尿道狭窄的发生.方法对426例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随防.结果本组发生尿道狭窄25例,发生率5.87%,其中前尿道狭窄9例,后尿道狭窄16例.结论尿道狭窄的发生是由于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不当,泌尿系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作者:李航;王连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前列腺炎疼痛产生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前列腺炎常见的类型是Ⅲ型(NIH分类法),亦称为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疼痛是CP/CPPS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CP/CPPS患者疼痛产生的原因无满意解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该病疼痛发生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欧阳洁;张唯力;吴天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列腺癌的原理、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采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经会阴穿刺为12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癌射频消融.结果所有12名患者顺利安全地实施射频消融,在一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的标本上可见消融区肿瘤细胞完全破坏.结论 TRUS引导下经会阴穿刺前列腺癌射频消融从原理和技术上可行,可作为治疗前列腺癌的微创减瘤手段.

    作者:马宝杰;徐勇;牛远杰;畅继武;张淑敏;马腾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和治疗

    目的报告自1998-2004年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者38例,以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38例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排尿困难的原因有膀胱颈口狭窄、尿道狭窄、腺体残留或复发、膀胱逼尿肌乏力或神经源性膀胱尿道机能障碍.手术治疗37例,成功34例,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6个月,均排尿通畅,1例保守治疗,排尿困难缓解,3例患者长期留置耻骨上膀胱造瘘.结论尿道狭窄是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生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术前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是预防发生排尿困难的关键.腔内手术是治疗尿道狭窄或残体残留、前列腺增生复发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涛;李海平;林昀;王天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血管外皮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肾血管外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国内偶见个案报道,尚未阐明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点.我们2002年2月收治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尚庆亚;田方兴;王传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糖尿病大鼠逼尿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及基质的改变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大鼠逼尿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建立T2DM大鼠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逼尿肌细胞内线粒体结构并应用BI2000序列图像分析软件检测线粒体密度.结果对照组的线粒体相对光密度为2.417±0.376,相对灰度为0.572±0.083;T2DM组逼尿肌细胞内线粒体相对光密度为1.549±0.871,相对灰度为0.836±0.279,线粒体基质密度较正常明显下降.结论糖尿病大鼠逼尿肌细胞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基质密度下降,提示逼尿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糖尿病膀胱收缩力降低的原因.

    作者:双卫兵;王东文;张炜芳;吴博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62例前列腺手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效果,提高前列腺手术的治疗水平.方法自1991年2月至2004年8月对162例BPH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PPC)104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58例.结果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为27.2,生活质量评分(QOL)为5.0,术后随访82例(1-8年),IPSS平均为7.2,QOL为2.结论 SPPC疗效确切,尤其适应于基层医院,但其并发症多,手术指征严格.TURP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程短、并发症少、适应证宽等优点,但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较高.

    作者:李初晓;甘为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极等离子体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自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科应用双极等离子体切割系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2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颖;韩立维;杨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微创治疗(附15例报告)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采用PKVP结合大力碎石钳膀胱内碎石术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世杰;王文斌;郑三国;肖汉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包虫病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自感右下肢麻木1周,行腰椎MRI检查时发现右肾下极及外侧囊实混杂占位,入院.查体:唇绀,双肾区未触及明显包块,叩痛阴性.尿常规白细胞(+),血沉正常.

    作者:刘瑞剑;越恩宇;李根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离断性肾盂成形术中同心双腔管的应用

    目的总结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56例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42例,肾盂输尿管高位连接4例,迷走血管压迫7例,纤维条索压迫3例,行Anderson-Hynes离断性肾盂成形并同心双腔管肾造瘘45例,输尿管-肾下盏吻合并同心双腔管肾造瘘4例,单纯纤维条索松解术3例,肾切除4例.结果 48例随访5-72个月,其中1例松解术后患者肾积水加重,其余病人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 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并同心双腔管肾造瘘术是治疗UPJO的理想方式.

    作者:魏小义;屠松;牛世杰;杨长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阴囊Paget's病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阴囊Paget's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对本病的生物学行为、分期、发病机理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本组3例阴囊Paget's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见解.结果例1系复发性阴囊Paget's病,经再次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至今已随访半年余,无瘤健存;例2属ⅣA期,行病变广泛切除、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皮片植移术,术后辅以综合治疗,虽荷瘤生存,但尚能完成部分日常工作,疗效尚属满意,但终因肿瘤广泛转移于出院7个月左右死亡;例3未手术治疗,病变略有增大.另外我们对本病提出了新的分期方法,对本病的生物学行为及Ⅳ期患者和复发患者的治疗亦提出了我们新的见解,并取得一定效果.结论对Ⅳ期患者采用手术加术后综合治疗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复发患者仍以手术加术后局部放疗为宜,可获满意疗效.此外,我们提出的新分期法能准确评估病情,对临床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作者:南勋义;贺大林;邢俊平;王明珠;杨志尚;张越;何辉;李瑞祥;李学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附31例报告)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1例,结石直径0.8-2.5 cm,病程2个月-3年,4例多发结石,27例单发结石,其中19例曾行ESWL和/或输尿管镜失败.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改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55-24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10-60 mL(平均25 mL),患者均于术后18-24 h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7-18 d(平均8.7 d),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18例随访2-24个月,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输尿管狭窄.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部分替代传统开放手术,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作者:王勤章;丁国富;李令勋;张国玺;倪钊;李应龙;王新敏;谢顺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囊性肾癌的诊治及预后(附31例报告)

    目的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提高对于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04年6月收治的31例囊性肾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资料,并与TNM分期构成与囊性肾癌组相同的21例非囊性肾癌比较预后.结果囊性肾癌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线索,经病理确诊肾癌囊性变19例,多囊性肾癌9例,单纯性囊肿癌变3例.1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4例行单纯性肾切除术.术后21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平均38个月.总体上与非囊性肾癌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类在影像学和大体病理上具有囊性改变的肾癌的统称,由3种病理学类型构成,术前正确鉴别各亚型是选择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沂南;夏术阶;韩邦旻;孙晓文;刘海涛;荆翌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