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泽;祝宇;吴瑜璇;赵菊平;盛佳雁;马贵;孙福康;沈周俊;宁光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尿失禁仍是该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关于术中如何保护尿控功能的观点和看法.本文现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护尿控功能的理论与实践做一介绍.
作者:王东文;蔺学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阴囊坏疽是阴囊感染性坏死性筋膜炎,当炎症扩散至阴茎部、肛周、腹股沟管、腹部时称为重型阴囊坏疽.本文报告本院收治的1例重型阴囊坏疽.
作者:张斌;吴宏飞;周鹤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开放式袖套状切除、经尿道电切以及经尿道铥激光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利用3种不同方法 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病例共49例.其中开放性输尿管膀胱壁内段袖套状切除术22例(A组),经尿道电切镜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15例(B组),经尿道铥激光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12例(C组).比较3种方法 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腹膜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B、C两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平均分别为198、183、262 min,P<0.05);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平均分别为140、135、363 mL,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0、8、12 d,P<0.05);而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腹膜后引流管与导尿管平均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12~72个月),其中A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5例(22.7%),腹膜后肿瘤复发1例(6.7%);B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4例(26.7%);C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2例(16.7%).对比3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行输尿管膀胱壁内段袖套状切除术相比较,经尿道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电切除术或激光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恢复快、不增加术后肿瘤种植及复发率.其中经尿道铥激光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术更具有切割精确、手术安全性高等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世博;孙晓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诸多研究认为,炎症在BPH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能够同时调节膀胱的收缩能力改善下尿路症状( LUTs)和抑制前列腺炎症的药物是治疗BPH的理想选择.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可以发挥上述作用,为BP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郑大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76岁,因间断性尿频、尿急、尿痛、血尿5年,加重半年就诊.以“膀胱结石”收住泌尿外科.曾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40年前患者因左腰腿疼痛而行“针刺”治疗,余无阳性病史.体检:BP:18.5/12 kPa,心肺正常,腹软.
作者:王志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2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26例(89.7%),血浆游离肾上腺素类物质(MNs)和24 h尿儿茶酚胺(CA)升高者分别为92.3%(24/26)和86.2%(25/29).B超、CT、MRI和131I-间碘苄胍扫描(131I-MIBG)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6.2%(25/29)、96.6%(28/29)、88.9%(8/9)和81.2%(18/22),拟诊恶性者分别为24.1%(7/29)、55.2%(16/29)、44.4%(4/9)和40.9%(9/22).1例行放射治疗,27例行开放手术,1例行后腹腔镜手术.结果 29例患者位于肾上腺17例(58.6%),肾上腺外12例(41.4%).首次手术根据肿瘤结构破坏、浸润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确诊恶性13例(44.8%).病理检查28例,确诊恶性23例(82.1%).术后随访24例,时间4个月~8年,肿瘤复发11例,其中9例行2次或多次手术.肺转移4例,肝转移4例,骨转移3例,局部淋巴结转移4例,广泛淋巴结转移2例,2个或多个脏器同时发生转移3例.死亡4例,其余存活至今.结论 病理难以区分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术中所见.根治性肿瘤切除是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有效的方法,肿瘤复发时再次手术仍然有效.长期随访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对终确诊疑似病例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王先进;沈周俊;吴瑜璇;周文龙;钟山;祝宇;孙福康;邵远;张存明;朱照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肾结核患者尿液抗酸杆菌与自然杀伤细胞T(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54例肾结核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28)及非活动期组(n=26),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NKT细胞百分含量,同法检测NKT胞内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12(IL-12)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尿液抗酸杆菌TB-DNA含量,使用ELISA法检测尿液细胞因子IL-4、IFN-γ及IL-12含量.结果 在外周血NKT及其细胞因子、以及尿液细胞因子含量比较方面,均为活动期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健康人;而尿液TB-DNA含量比较显示活动期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健康人,以上任意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外周血NKT与尿液TB-D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78,P<0.000 1).结论 肾结核患者NKT细胞功能明显降低,且与是否处于活动期密切相关;反映病灶局部的尿液抗酸杆菌的含量与反映全身免疫功能的NKT细胞数量级功能均有紧密联系.
作者:唐云峰;康永胜;李华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2010年1月收治1例双侧肾包膜下自发性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康复,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3岁.因“腰痛7d”人院,人院前7d出现左侧腰部胀痛不适,疼痛不剧烈,自行缓解.人院前4d出现低热,无肉眼血尿.外院查尿常规:红细胞5/HP;血常规:白细胞5 2×109/L,血红蛋白147 g/L;B超:右肾囊肿,约1.0 cm×0.7 cm,未见肾周血肿;经抗炎对症治疗无缓解.入院前我院急诊查尿常规:红细胞偶见;血常规:白细胞8 1×109/L,血红蛋白124 g/L,红细胞压积38.7%;CT示:双侧肾周大量出血,双侧肾脏受压变形,未见其他异常(图1A).既往无外伤史,发病前3d因“牙龈炎”服用“甲硝唑”.查体:体温37 8℃,脉搏88次/min,血压150/90 mmHg.复查血红蛋白111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1.1 s(正常24~35 s),血肌酐135 μmol/L.予以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血红蛋白,抗感染、止血等治疗.人院后血红蛋白逐渐下降,低降至79 g/L,入院72h体温正常,复查CT:双肾血肿范围稍增大,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影及其他异常.给予输血并继续保守治疗.入院后第8天血红蛋白104 g/L,肾功能正常,凝血因子检测排除血友病.2个月后复查血肿大部分吸收(图1B),3个月和1年后随访血压正常,B超双肾包膜下血肿完全吸收(图1C),未见其他异常.
作者:贺利军;王义;周哲;蔡建良;那彦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0岁.2008年7月31日因“异位孤立肾伴尿路结石6年余,经腹肾盂切开取石术后8个月”入院.患者2002年2月曾因无尿于外院检查诊断为孤立肾、异位肾、肾铸形结石、肾功能不全行手术治疗.术中因病情复杂未能取出结石,仅行肾造瘘术治疗.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5个月后在外院行体外碎石治疗及膀胱镜下放置输尿管双“J”管,此后每半年更换双“J”管至2005年1月,此后未再更换.2007年12月曾因异位肾、孤立肾、复杂性肾结石行经腹肾盂切开取石术,输尿管双“J”管置人术.当时的B超:膀胱内巨大结石(50 mm×36 mm×33 mm),双肾区未探及正常肾形.盆腔内探及肾影(113 mm×61 mm×92 mm),肾盂内多个强回声(52 mm×24 mm×36 mm),考虑异位肾、孤立肾、肾结石.腹部平片(plain film of kidney ureter bladder,KUB)+静脉尿路造影( intravenous urogram,IVU):肾轮廓显示不清,盆腔内见导管及两个团块状高密度影.CT:提示盆腔内异位肾,孤立肾,肾结石,膀胱结石,肾积水(图1A、B).肾功能:BUN5.6 mmol/L,Cr 98 μmol/L.手术顺利.术后肾功能:BUN5.7 mmol/L,Cr109 μmol/L,术后KUB提示肾、膀胱内都未见结石.术后10d出院,医嘱其出院后两星期当地医院拔除输尿管双“J”管,但患者未按医嘱接受拔除,直至本次入院.此次入院查肾功能:BUN6.4 mmol/L,Cr127 μmol/L.
作者:郭一俊;陈向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口服a1-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加直肠给药消炎痛栓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8年2月~2010年2月选择门诊CNP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74例,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直肠给药消炎痛栓;对照组72例,只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减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可缓解膀胱颈口的紧张度,降低后尿道阻力,减轻CNP引起的排尿困难症状;消炎痛栓直肠给药其有效成分可穿透组织到达前列腺炎症区域,缓解慢性炎症反应,减轻CNP所引起的疼痛和下尿路症状(LUTS).
作者:董希智;牛健;房刚;王善刚;路靖华;张秀芳;孙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例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其中T1期肾癌6例,肾错构瘤1例.术中阻断肾动脉主干4例,选择性阻断肾段动脉3例.距肿瘤约1.0 cm处,整块剪除肿瘤和部分肾实质及其表面的脂肪组织,分层缝合集合系统和肾实质后,解除阻断.观察手术时间、肾动脉或肾段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7例手术均成功完成,肿瘤包膜完整,术后切缘阴性.手术时间110~220min,平均155min;术中出血40~250mL,平均120mL.肾动脉阻断时间22~50min,平均35min,肾段动脉阻断时间16~28min,平均23 min.术后随访1~9月,无继发出血,无漏尿,无肿瘤局部复发,总肾功能及分肾功能无异常.结论 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微创安全可行,控瘤效果好,保留的肾单位功能恢复好;选择性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除术,可期望得到大限度的肾功能保留.
作者:余闫宏;肖民辉;杨晓华;李伟;齐书武;黄杰;张科;章卓睿;申杰;邹岷;徐万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F6/7.5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应用F6/7.5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碎石治疗10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其中左侧76例、右侧29例、双侧3例.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2d,32侧结石完全清除;术后2周,另有55侧结石完全清除,结石清除率为78.4% (87/111).24侧因肾脏或输尿管结石残留行ESWL治疗,2个月后结石清除,辅助治疗率为21.6%(24/111).结论 利用F6/7.5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碎石,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等优点,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闫永吉;李炯明;刘建和;陈戬;张劲松;姜永明;王光;张海燕;郭海翔;杨博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解放军161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7月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8岁,13年前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服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强的松抗排斥治疗,恢复顺利.既往无肝炎病史,手术时查患者HBV、HCV均阴性.术后未出现过肝肾功能受损病史,2年前体检提示肝肾功能正常,HBV、HCV阴性,环孢素A谷值浓度为110 ng/mL.患者于入院7d前不明原因出现乏力、纳差、厌油,伴尿色黄,且尿液黄色逐渐加深.外院予以输液,查肝功能明显异常而转入我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未见出血斑、点,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脏肿大、触痛,肝区叩击痛,脾脏无肿大及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移植肾区无压痛.入科时辅助检查:肾功能血Cr 97 μmol/L,BUN 6.6 mmol/L,尿酸322 mmol/L,肝功能T-Bil 211.4 μmol/L,D-Bil158 μmol/L,ALT 354 U/L,AST278 U/L,环孢素A谷值浓度为125 ng/mL,HAV-IgM、HBV、HCV、HDV标志物均为阴性,HEV抗体阳性.诊断:肾移植术后并发急性黄疸型肝炎,予以停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改服FK 506 1 mg,2/d,继续口服强的松10 mg/d.采用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还原型谷胱苷肽、思美肽等治疗,术后第3天复查T-Bil 144.3 μmol/L,D-Bil 89 μmol/L,ALT 240U/L,AST 210 U/L,第6天复查T-Bil 58.6 μmoll/L,D-Bil32 μmol/L,ALT 74 U/L,AST 58 U/L,血Cr 110 μmol /L,肝功能渐好转,治疗20 d后肝功能基本正常.维持FK506、硫唑嘌呤口服治疗,随访至今肝肾功能正常.
作者:刘锋;姬西宁;朱亮;严春晖;田夏;郭征;周帆;张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19例输尿管肿瘤的诊治体会.方法 术前19例均行B超、IVU和CT检查,选择性结合逆行性尿路造影或输尿管镜检查和活检.19例输尿管肿瘤中1例行输尿管节段切除加端端吻合术,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加膀胱袖状切除14例次,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癌2例,输尿管息肉3例.结果 术前诊断准确率94.7%(18/19),术后随访5个月~7年,平均3.2年,1例输尿管节段切除术后1年复发,1例腔内手术半年发生输尿管狭窄,膀胱肿瘤发生3例,随访≥5年7例,存活3例.结论 B超、IVU和逆行性尿路造影可作为输尿管肿瘤的初步诊断,CT可以帮助诊断和临床分期,输尿管镜检查可提高输尿管肿瘤诊断正确率和确定病理类型.输尿管肿瘤手术预后取决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腔内手术仅适合于早期低级别肿瘤.
作者:刘定益;王健;张翀宇;王名伟;唐崎;周燕峰;周文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上尿路梗阻并肾积水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8例宫颈癌术后上尿路梗阻并肾积水患者,除1例未行肾积水处理及1例行左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患者外,余患者在膀胱镜下试行双J管(double J,DJ)留置行内引流,26例中有9例置管成功.DJ管留置失败的17例中,14例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percutaneous nephrectomy,PCN)行外引流.结果 6例DJ管内引流及14例PCN外引流患者的肾积水均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未行肾积水处理及1例拒行肾穿刺造瘘的患者均在3月内死亡,1例拒行肾穿刺造瘘的患者因尿毒症行血液透析后择期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应常规行泌尿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出现肾积水首选膀胱下留置双J管内引流,若无法置管,可根据患者当前情况结合相关检查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
作者:茹伯战;高兴成;岳巍巍;胡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的下尿路症状,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原因.方法 对30例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量其尿流率、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测、尿道测压.结果 大尿流率降低18例(60.0%),前列腺压增高5例(16.7%),逼尿肌过度活动11例(36.7%),膀胱出口处梗阻9例(30%),膀胱感觉过敏5例(16.7%),低顺应性膀胱4例(13.3%),逼尿肌收缩无力4例(13.3%),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同程度协同失调14例(46.7%).结论 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与前列腺或盆腔局部因素诱发的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陆鸿海;李爱华;钱小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输尿管支架管在泌尿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及防治其并发症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泌尿系统疾病应用输尿管支架管的临床资料,总结双J置管方法 、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结果 双J管适用于多种泌尿系疾病,其中以梗阻性疾病及肾及输尿管切开取石应用多,同其他疾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2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以膀胱刺激征、感染较多见,同其它并发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输尿管支架管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置管方法 多样化使其适用于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分析双J管常见并发症及导致原因可防止其发生发展,从而提高双J管临床有效率.
作者:谭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肾结石患者,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148例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术后3月随访并评价结石清除率.结果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时间较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时间延长(P<0.05),两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清除率等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均具有术中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低等优点.
作者:庄剑秋;郎根强;邓晓俊;章益峰;褚健;曹建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患者平均年龄52岁,肿瘤呈菜花状外生型生长,直径1.2-3cm,1例基底部位于包皮内板者行包括肿块的包皮环切术送病理明确,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2例肿块局限龟头部病理明确后行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肿块位于龟头部并侵犯至冠状沟近侧病理明确后行阴茎部分切除术.结果 4例患者切缘均为阴性,肿瘤细胞异型性小,分化好,4例患者随访3~10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阴茎疣状癌以局部侵袭性生长为主,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预后一般较理想.
作者:李强;王晔龙;曹利杰;卞崔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例患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检索Pubmed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的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1术后病理报告:肾脏滑膜肉瘤,侵及肾皮质、髓质及肾周围脂肪组织.免疫组化结果:Vim、CK7、广谱CK、低分子CK、EMA、CD99、Bcl-2均阳性,Des阴性.患者2术后病理报告:肾脏滑膜肉瘤,血管内见有瘤栓.免疫组化结果:Vim阳性、CK部分细胞、Des部分细胞、CD99部分细胞阳性,Myod1、CD34、Melanoma、CD68阴性.患者1术后7个月,患者2术后10个月均死于癌转移.检索相关文献显示有随访的33例中死亡11例,转移或复发14例.结论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罕见肿瘤,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高中伟;刘刚;任小强;程远合;张建国;李志军;田燕晓;葛东峰;梁豪;王晓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