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恶性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沈鹏;欧彤文;李进

关键词:膀胱, 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
摘要:目的 讨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报道1例膀胱恶性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对其完善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及相关诊疗,同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典型临床症状为排尿引起的高血压危象.免疫组化染色表达CgA、Syn、Vimentin、S-100蛋白和NSE.本例患者经膀胱镜活检确诊,并发现有多处骨转移,给以CVD方案化疗.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较少见,尤其是恶性膀胱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更为罕见.现在在组织学上仍无法区分其良恶性,患者需长期随访.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包皮环切术后阴茎严重坏死7例分析与探讨

    目的 分析国内包皮环切术后导致阴茎坏死的原因及探讨如何避免这种罕见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7例包皮环切术后阴茎坏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患者7例(年龄6~30岁,平均17岁),均在私立医院行包皮环切,术后5例接受微波理疗,1例套扎过紧,1例患者有糖尿病,7例患者均因发生严重坏死行阴茎部分切除.结论 包皮环切术后阴茎坏死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操作失误引起阴茎血供严重障碍,必须强调外科医生的规范操作,避免包皮环切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恒;卢根生;沈文浩;王永权;郑霁;刘丽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氯胺酮性膀胱炎1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氯胺酮性膀胱炎的诊断及其运用麻醉下水扩手术疗法及其药物和膀胱灌注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2011年收治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25±6)岁.从患者的吸毒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尿动力学检查对该病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治疗上采取了以麻醉状态下膀胱水压扩张为主,并同时使用2%碳酸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针剂进行膀胱灌注,术后继续口服托特罗定缓释片等综合治疗.结果10例(90.9%)术后病理检测均提示膀胱内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平均随访(8±4)个月,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平均(240±60)mL,残余尿量(10±5)mL,大尿流率(Qmax)(14.5±2.8) mL/s.结论 麻醉状态下水扩张能显著地增加膀胱容量,配合膀胱灌注治疗和口服托特罗定缓释片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治疗氯胺酮性膀胱炎.

    作者:王宇雄;谢小平;廖土明;关刚强;王鹏;何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尿道阴道瘘伴发巨大阴道结石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8岁,宫颈癌放疗后20年,阴道漏尿5年,加重伴会阴部胀痛溃烂3个月就诊于本院.患者20年前诊断为宫颈癌,行放射治疗(具体量及次数无记载),治愈后,多次复查无复发.8年前因放射性尿道狭窄出现排尿困难.5年前发现持续性少量尿液经阴道流出,当时经妇科检查及膀胱镜检查确诊为尿道阴道瘘,漏尿逐渐加重,当时阴道内无异物,建议手术治疗,未予采纳.近3个月来阴道漏尿伴有阴道蚀痛及会阴部胀痛,当身体坐立时向直肠压迫感.经家人发现阴道口周围组织出现溃烂,故来我院就诊.

    作者:胡毕斯哈勒图;刘宁;雷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三种不同体位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 探讨3种手术体位对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患者的影响,选择佳手术体位标准.方法将60例经皮肾镜碎石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仰卧位、45°斜仰卧位3组,每组各20例.观察改变不同体位后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对3种体位下建立通道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清石率进行对比.结果 3种体位均能顺利完成手术,45°斜仰卧位和仰卧位安置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较俯卧位更稳定,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清石率等指标优于俯卧位及仰卧位.结论45°斜仰卧位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安全、高效、微创的特点,患者体位舒适,便于术中麻醉检测,术中碎石易排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乔亮;刘志权;向俊;林晨;刘湘鄂;何颖;严成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32例中、重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TVT-O手术治疗,术后1 个月、6 个月行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并行 ICI-Q-SF评分,综合评价手术效果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32例患者TVT-O术后均获得满意控尿效果,其中1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症状,经再次留置导尿、指导膀胱功能锻炼及消炎、理疗等保守治疗后缓解.平均手术时间(15±3)min,术中出血量(11±2)mL;术后留置导尿管2~4 d,平均2.8 d;平均住院时间5~7 d.32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膀胱、尿道、直肠损伤,无耻骨后血肿形成,无尿失禁症状复发,无植入物排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大尿流率无下降(P>0.05),残余尿量无增加(P>0.05),国际尿失禁症状评分明显改善(P<0.01).结论 TVT-0治疗女性SUI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对重度者改善更明显.

    作者:刘兴凯;郭宏欣;石歧兴;杨敬进;袁勤民;姜泰茂;刘冬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并发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特点及透析龄对其生存期的影响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及透析龄对其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者中并发膀胱肿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情况、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分析透析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872例MHD患者中21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病率为2.4%.其临床特点为:21例患者均表现为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及不同程度的贫血,多发肿瘤多见;透析龄超过5年的9例,超过3年7例,3年以下5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至今生存时间11~60个月,平均(26.5±15.3)月.已有4例死亡,5例肿瘤复发.透析龄短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较长.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度高.透析龄越长,膀胱尿路上皮癌越易复发,生存期越短.综合评估病情,尽早行合理治疗有利于预后.

    作者:刘苏来;安瑞华;俞秋霞;黄建文;白玉凤;原劲杨;王岩;王涌泉;韩惟青;刘景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醛固酮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类降压药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醛固酮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类降压药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正常出现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缬沙坦80 mg,口服,1次/d;B组20例,螺内酯10 mg,口服,1次/d;C组20例,缬沙坦80 mg,口服,1次/d;螺内酯10 mg,口服,1次/d.对于服用螺内酯的患者,因螺内酯有保钾作用,为防止高钾,受者每5天口服速尿40 mg,并大量饮水.观察尿蛋白的减少情况.结果60例肾移植受者的蛋白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C组疗效好,尿蛋白转为阴性.结论 醛固酮拮抗剂联合ARB类降压药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疗效肯定,可明显减少蛋白尿,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但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观察.

    作者:范连慧;吴晓倩;刘龙;向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B型超声引导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B型超声引导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口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患者自愿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50例尿潴留或排尿困难的患者分为B超组(26例)和传统组(24例)两组.B超组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于下腹正中耻骨上经14号静脉穿刺套管针穿刺膀胱,见尿液后接输液器充盈膀胱,B超监视局麻下用Stamy经皮耻骨上膀胱造瘘器行膀胱穿刺造口.传统组采用传统的耻骨上局麻普通造瘘器盲穿法穿刺造瘘,对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价.结果B超组 26例和传统组24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B超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3)min和(10±5)min,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3)mL和(15±18) mL,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8);并发症分别为3(12%)例和8(33%)例.B超组血尿2例,造瘘管置换困难,二次造瘘1例;传统组穿刺误穿入腹腔2例,血肿1例、血尿3例,膀胱刺激症状2例,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结论 B型超声引导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口方法安全快捷,操作简单,冲洗与引流效果肯定,并发症少.

    作者:李贵忠;满立波;周宁;黄广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单次膀胱灌注是可行的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约75%~85%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变局限于膀胱黏膜(Ta、Tis)或黏膜下层(T1),其余15%~25%的患者表现为肌层浸润或淋巴结转移(T2~4,N+).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灶、延迟肿瘤复发和防止肿瘤进展为浸润性或转移.虽然大多数膀胱肿瘤可经手术切除而治愈,但是50%~70%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出现复发.

    作者:卓文利;谭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钬激光治疗输尿管末端结石56例分析

    1病例报告输尿管末端是输尿管狭窄处,故而是上尿路结石易停留、难自行排出的地方.作者于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末端结石56例,成功入镜治疗5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桂青;杨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国膀胱癌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膀胱癌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整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1998~2008年登记的膀胱癌数据,包括膀胱癌死亡率、0~74岁累积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年龄别死亡率.分别按性别及城乡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中国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膀胱癌的死亡现状和趋势.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PC)通过对死亡率进行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分析计算.采用Joinpoint模型回归分析死亡率流行趋势.结果2008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死亡率为2.63/105,0~74岁中国人口膀胱癌累积死亡率为0.12%,占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1.42%.中国男性膀胱癌死亡率(3.89/105)是女性(1.34/105)的2.9倍.中国城市人口膀胱癌死亡率(2.86/105)是农村人口(1.76/105)的1.6倍.1998~2003年间膀胱癌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2003~2008年呈逐年增长趋势.2008年中国膀胱癌年龄别死亡率与1998年相比,高龄组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结论 中国属于膀胱癌死亡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1998~2008年的11年间中国膀胱癌死亡率相对稳定,但近5年间的死亡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可能是中国膀胱癌死亡率增长的原因.

    作者: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李长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长疗程有必要吗?

    膀胱肿瘤仍是泌尿外科常见的肿瘤,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初发时75%左右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恶性程度低、存活时间长;随复发恶性程度升高而转变为基层浸润性膀胱癌,终危及患者生命.由此可知预防复发是提高膀胱肿瘤治疗水平的关键,也是膀胱肿瘤研究的热点内容.膀胱灌注是膀胱肿瘤术后预防复发的主要措施,常用药物包括多种化疗药物如塞替派、丝裂霉素、阿霉素类和生物制剂如卡介苗(BCG)等.近年来公认的结果是BCG预防复发效果好,但副作用大;化疗药物预防复发效果次于BCG,但副作用小,几种常用化疗药物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别.然而在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疗程和方案上却是百花齐放,认识不一,从即刻单次到加强灌注,差别较大.

    作者:靳风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清胱抑素C评估尿道狭窄患者肾功能损伤的研究

    目的 检测尿道狭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86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按有无膀胱造瘘分A组(尿道狭窄无膀胱造瘘组)、B组(尿道狭窄合并耻骨上膀胱造瘘组),并选取86例无尿道狭窄的患者设为C组(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尿素(Urea)、血清肌酐(Cr)、血清尿酸(UA)的检测,比较各组间所检测指标的差异.同时将A组中尿流率相似的67例患者设为A1组,B组中尿道狭窄当即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至今的138例患者设为B1组,比较他们 Cys-C与患病时间之间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A组与B组的4个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的Urea、Cr、U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ys-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ys-C(A组)>Cys-C(C组);B组与C组的Urea、Cr、UA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Cys-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ys-C(B组)>Cys-C(C组).A1组Cys-C与患病时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rs′=0.655,P<0.05);而B1组Cys-C与患病时间无明显线性关系(rs′=0.136,P>0.05).结论 尿道狭窄疾病会引起患者肾功能的早期损伤,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能解除下尿路梗阻,但肾功能的早期损伤并不能完全缓解,也不会随膀胱造瘘的时间延长而进展.尿道狭窄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当尿流率一定时,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肾功能的损伤可能会加重.

    作者:张笑;杨冉星;徐月敏;俞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长疗程是必要的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即Ta、T1及CIS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术后,主要临床特点为复发风险高,其次为疾病进展.为了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风险,目前比较公认的是,NMIBC的标准治疗是TUR术后辅以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

    作者:兰卫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剂量托特罗定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小剂量托特罗定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对125例被诊断为小儿遗尿症的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设置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小剂量托特罗定).以夜间遗尿次数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停药1月后的下1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遗尿≥2次/周的人数由69例下降为17例,对照组由56例下降为52例.治疗组下降率(75.3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05),无严重副反应.结论 小剂量托特罗定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宫小勇;杜红;薛亚辉;郑伟;孙小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植物神经药物在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中的应用进展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药物是治疗OAB的主要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有关植物神经药物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阳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皮肾镜取石致脓毒症休克1例报告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具有损伤小、微创,能够高效处理大体积、多发肾脏结石的优势,已成为复杂性肾结石的首选方案.然而PCNL相关脓毒症休克起病极其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7月本院救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明;何华;万恩明;张佳义;李洪才;时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软性输尿管镜下绿激光治疗解剖性孤立肾肾盂肾盏尿路上皮癌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潘东亮;晋连超;杨冰;朱鹤;张祥华;那彦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S100P与A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人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S100P与AR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30例前列腺增生症及30例前列腺癌中S100P与AR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的表达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有无相关性.结果S100P蛋白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93.33%、90.00%)显著高于前列腺癌组(20.00%)(P<0.01);S100P蛋白在高、中、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阳性率(53.33%)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症(16.67%)及正常对照组(13.33%)(P<0.01);高、中分化前列腺癌组AR阳性率较低分化组显著增高(P<0.05).在前列腺癌组织中S100P和AR二者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325,P=0.080).结论 S100P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良性组织中明显下调,而AR表达显著升高.S100P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而随着癌组织分化水平变低AR的表达也显著降低.二者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未见显著相关性.前列腺发生癌变后S100P与AR分别会发生下调与升高,可能预示肿瘤更具增殖能力和侵袭性,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的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

    作者:许华;李胜水;李双标;张凤梅;金焕洪;高放;肖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膀胱恶性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讨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报道1例膀胱恶性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对其完善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及相关诊疗,同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典型临床症状为排尿引起的高血压危象.免疫组化染色表达CgA、Syn、Vimentin、S-100蛋白和NSE.本例患者经膀胱镜活检确诊,并发现有多处骨转移,给以CVD方案化疗.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较少见,尤其是恶性膀胱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更为罕见.现在在组织学上仍无法区分其良恶性,患者需长期随访.

    作者:沈鹏;欧彤文;李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