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波;李方;张少华;杨梅芳
1 病历简介患者,女,76岁.无意中发现下腹部鸡蛋大小包块20年,无不适症状,未予诊治.近3个月来,包块进行性增大,食后感腹胀,不伴疼痛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5℃,血压16/10kPa,神志清晰,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未显露,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作者:徐永利;姥义;刘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MRI的表现及特征.材料和方法:分析193例资料完整,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35例,三叉神经瘤为30例,脑膜瘤12例,胆脂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动脉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转移瘤1例.结果:桥小脑角区肿瘤中,脑外肿瘤95.3%,脑内肿瘤4.7%;良性肿瘤占98.4%,恶性肿瘤占1.6%.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的前三位肿瘤分别为听神经瘤69.9%,三叉神经瘤15.5%,脑膜瘤6.2%,该区肿瘤大部分有特征性MRI表现,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6.4%.结论:MRI是检查桥小角区肿瘤的首选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肿瘤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作者:缪飞;展颖;沈天真;陆勇;陈克敏;陈星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粘液腺癌多见于消化道,原发于肺部的粘液腺癌少见.我院近期发现1例.1 病历简介患者,女,45岁.患慢支、肺气肿两年.咳嗽、咳粘液样痰、气促、活动后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半年.近1年体重减轻10kg.曾在外院抗炎、抗结核治疗5个月无效,来我院就医.入院时患者无发热、盗汗、咳血.否认消化系统症状.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呈桶状,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余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核菌涂片未查到抗酸杆菌,霉菌培养分离出白色念珠菌,痰涂片未见癌细胞.肿瘤系列:CEA:54.1ng/ml(0~10ng/ml);SF:219.1ng/ml(9~120ng/ml);AFP在正常范围.
作者:魏玮;宋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孕妇38岁,第3次妊娠,曾人工流产2次,末次流产在7年前.本次妊娠2个月时本院B超示:宫内早孕活胎.后因下腹痛在外院行保胎治疗,于妊娠4个月时因少量阴道出血再次来院检查.
作者:徐加英;杨雪鹰;楼东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新一代大面积、平板式、集成薄片晶体管(TFT)读出机构的X线探测器(下文称为数字平板X线探测器)已应用于临床.这项新技术的优点在于:(1)可将任何一台固定的X-线设备升级为数字X线摄影成像系统;(2)由于X线探测器技术的改进,图像质量超过传统的屏-片接收器和可见光激励储存磷计算机照相系统(CR).由于平板X线探测器的发展,市场上有各种形式的数字X线摄影系统,放射学者很容易混淆各类平板X线探测器的性能特点,认为这些装置都差不多,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物理尺寸、外观和应用对象.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探测器和各种各样的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图像质量方面的差别更大.
作者:王佩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从电子显微镜水平探讨听神经瘤的超微病理、组织学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材料和方法:听神经瘤临床活检标本31例,畸形胎儿正常听神经颅内段组织1例,常规电镜样品制备,半薄切片光学显微镜检查及超薄切片电镜检查.结果:肿瘤主质细胞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类细胞为梭形,胞浆少而细胞突起细长,胞浆内可见板层体结构;另一类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浆宽大细胞器丰富.肿瘤间质中常可见长间距胶原纤维(Luse body).结论:人类听神经瘤的细胞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雪旺氏细胞,AntoniA型及B型两种组织结构与肿瘤体积大小及瘤组织变性与否无关;B型肿瘤间质中血管变化显著.
作者:孙异临;曲宝清;于春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脾循环的动静脉系统称门脉系统的小循环,脾静脉是血液回流的主要通道.胰体胰尾部肿物导致脾静脉阻塞时,脾血经胃周侧枝循环的胃短静脉→胃左静脉和胃网膜静脉回流入门静脉,导致门静脉小循环高压而门静脉压力正常,称之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本文旨在探讨其侧枝循环的超声表现.
作者:曹洁;王方剑;王春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生物-亲合素预定位技术提高肿瘤磁共振免疫成像诊断效果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制备生物素化抗CEA单克隆抗体(Bt-McAb)、Gd标记生物素(Gd-DTPA-Bt)和Gd-DTPA-McAb复合物;建立8只荷人结肠癌裸鼠模型;实验组(n=4)分别注射Bt-McAb→链霉亲和素→Gd-DTPA-Bt预定位于裸鼠瘤结,观测注射前、注射后30min、1、2、6、12、24和75h瘤结的信号变化;对照组分别注射Gd-DTPA-McAb或Gd-DTPA(n分别为2),在同样时间点成像.结果:预定位技术法特异性提高了瘤结的增强程度,增强持续24小时,增强程度高于Gd-DTPA-McAb组,与Gd-DTPA的速升速降增强形式也不同.结论:生物素-(链霉)亲和素预定位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肿瘤磁共振效果.
作者:许乙凯;柴青芬;刘岘;吴元魁;吕国士;黄其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孕妇21岁,G3P0孕39+5周来我院待产.患者曾人流两次.孕期无特殊不适,外院B超检查两次,均提示:单活胎;羊水过多.入院后B超所见:胎头光环完整,颅骨回声稍减低,脑中线居中,双顶径9.3cm,头围33.5cm,胸围29cm,胎心律齐,四腔清晰.
作者:汤海燕;张昌琴;李晓红;李昌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检测,确定核素Gate's法计算GFR对各期高血压肾功能定量评价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以99mTc-DTPA 148MBq静脉注入、SIEMENS ORBITER 7500型SPECT对33例正常对照者及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核素Gate's法进行了GFR测定.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正常对照组GFR显著降低.Ⅰ期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GFR比较,其减低的程度不如Ⅱ期及Ⅲ期显著.与其他临床指标血肌苷(Cr)及尿素氮(BUN)相比,GFR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更加吻合.结论:在确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分期、需对肾功能进行评价时,核素GFR检查对肾功能损害程度可精确表达而具有较好价值.
作者:张燕燕;张卫方;孔和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肋骨为扁骨,呈圆孤形组成胸廓,分前肋、后肋和侧肋.常规胸部正侧位摄片,难以清晰显示其全貌,又与纵隔、膈肌等重叠,有的部位易遗漏病变.本研究对290例临床拟诊肋骨骨折或其它病变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方法摄片的研究,探讨对不同部位的肋骨的佳摄影方法.
作者:张德秀;陈巨坤;郑洪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颅面血管瘤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是少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之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及颅内软脑膜血管瘤,过去检查主要以头颅X线正侧位为主,而目前CT和MRI更易于显示该病的颅内病理变化.本研究探讨了我院CT发现7例颅面血管瘤综合征的临床和CT特征.
作者:严建春;胡东劲;张卫东;顾清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营养学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对12例支气管肺癌(中央型5例,周围型7例)先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DSA,再分别行两者的动脉造影CT(CTA)动态薄层扫描.结果:DSA显示12例癌肿全部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未见肺动脉供血;而CTA示癌肿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亦参与供血,供血部位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位,分布不均匀,周围型多于中央型.结论:支气管肺癌,无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均由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其中支气管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CTA较DSA结果更准确、可靠;介入治疗应兼顾两者.
作者:罗香国;唐肇普;严景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例简介例1 女,14岁,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觉右胸壁隐痛,近来疼痛加重,呈持续性,并发现胸壁出现隆起包块而就诊.体格检查: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右胸壁第8肋与腋后线交界处局限隆起,约6cm×4cm,质硬,有压痛,无活动,表面光滑,余未发现异常.
作者:杨海华;魏龙晓;黄铨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快速成像序列、非磁性高压注射器行动态增强扫描(简称高压器法)近年来已应用于临床,为肝脏、胰腺、血管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优质图像[1-4].然而非磁性高压注射器成本高,且使用较贵的一次性注射器,为医院及患者都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许多中、小医院尝试用手推快速注射造影剂方法行动态增强扫描(简称手推法).为客观评估手推法的动态增强效果,我们对手推法及高压器法行肝脏MRI增强扫描进行了比较研究.
作者:黄敏华;郭勇;胡向红;安维民;张永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51岁.因发现软组织多发包块入院.2个月前患者发现左腰部一小包块,疼痛,生长迅速,伴右臀部肿胀,疼痛,于右颈、背、左小腿处亦可触及多个小包块.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侯建明;任彦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胰腺囊腺癌临床并不少见,但文献报道不很多.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和CT检查的胰腺囊腺癌16例,通过对其CT征象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及扫描技术.
作者:刘奕清;余日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椎包虫病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学基础及其MRI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椎包虫病的X线及MRI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类.结果:包虫的寄生生长方式决定了其膨胀性、多房性生长的影像特点,MRI上具有特征性.结论:MRI对评价脊椎包虫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显示脊椎包虫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汪洁;陈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报道我院呼吸内科1997-01~2001-01经皮肺活检172例,就其诊断价值、并发症、适应证进行分析讨论.其中72例在X线引导下穿刺74例次,101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108例次,有1例在相隔4个月内分别在X线及B超引导下对不同病灶各穿刺1次.
作者:徐训发;曾奕明;吕良超;邱建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A中毒症的X线平片与CT表现及其特征.材料和方法:经临床证实的7例维生素A中毒者中,男4例,女3例.分析其X线、CT影像表现.结果:X线平片可见尺挠骨、胫腓骨、跖掌骨及肋骨等多处不同程度骨膜增生,包绕骨干,停药后2周复查,其骨膜增生稍有增加.以跖骨前臂为著.头颅CT扫描见脑沟裂增宽,脑室轻度扩张,4年后CT复查脑仍有轻度脑萎缩改变,但智力正常.结论:维生素A中毒影像学改变与停药后的变化有其特点.
作者:韩邕;席永昌;吕岩;许冠鹏;张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