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脑恶性淋巴瘤1例

夏云宝;吴铭;奚孔明;刘光彦

关键词:脑, 淋巴瘤
摘要:原发性脑恶性淋巴瘤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女,33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20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格拉斯哥昏迷积分15分,体温36.8℃.左眼球微突,左眼底视乳头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肢肌张力略高,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9×109/L中性0.73,淋巴0.25,单核0.02.免疫球蛋白IgG8.43g/L(8~16g/L),IgA0.75g/L(0.7~3.3g/L),IgM2.02g/L(0.5~2.2g/L).胸部X线正位片未见异常.头颅CT检查:平扫示左额叶近颅骨处见实质性类圆形肿块影,约4cm×2.5cm,CT值为41.5~47.6Hu,瘤周水肿明显,双侧脑室前角及前部受压、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右偏,颅骨未见破坏征象(图1).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CT值为65.1~68.8Hu,脑水肿区未见增强(图2).诊断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于1999年12月22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B细胞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结核瘤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肝结核常继发于体内其它脏器的结核病,当发生于肝脏的粟粒性结核融合成单个或多个结节时,即形成肝结核瘤[1].肝结核瘤临床少见,诊断困难,误诊较多.本文总结了我院1982~1998年诊治的5例肝结核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现讨论其声像图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探讨超声检查对肝结核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军;马小梅;赵恒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的X表现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乳癌的X线征像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11例乳腺癌中Ⅰ期乳癌中Ⅰ期乳癌50例,Ⅱ~Ⅳ期161例.按美国放射学会(ACR)创立并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其进行X线征像描述和诊断.结果:临床Ⅰ期乳癌占乳癌的24%.Ⅰ期乳癌的非肿块影明显多于Ⅱ~Ⅳ期乳癌,分别为20%和7%,Ⅰ期乳癌的钙化影少于Ⅱ~Ⅳ期乳癌,分别为30%和45%.Ⅰ期乳癌的X线诊断灵敏度为74%,Ⅱ~Ⅳ期乳癌为93%.结论:临床Ⅰ期乳癌的X线表现相对不典型.需借助于乳腺超声扫描等检查方法来提高Ⅰ期乳癌诊断的灵敏度.

    作者:唐瑞英;高文;马丽华;陈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提高CT机X线管球寿命的方法

    CT管球是成本高和易损耗的配件.为了提高CT管球寿命提出以下方法.1管电流校准在不影响图像质量情况下应略低于标称值.不同X线管的代表容量是固定的,以MRC201CT-ROT5002型管球为例,它的小焦点代表容量为48kW;大焦点代表容量为110kW,代表容量决定了焦点实际工作的电压电流范围(表1).安装调试中对管电流调整应严格控制在出厂规定的标称值之内;例如300mA档实际调整在290mA;200mA档实际调整在190mA,以防止扫描中由于电压波动等因素使管球超负荷运行.但是不能过多降低mA,大幅度降低mA对CT图像的均匀度,CT值以及分辨力将会有较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诊断.本研究经实际测试表明,工作电流比规定的标称值降低30mA时,CT值的标准误大于20%以上(表2).

    作者:董曙光;唐莉;陈新;王锦玲;许德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于骶骨部黑色素瘤1例

    原发于骶骨部的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笔者现报道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1病历简介患者,女,44岁.骶尾部疼痛反复发作9年,加重并大小便困难20天.查体:骶1~骶5均有压痛、叩痛,放射痛不明显.骶尾部及右臀部略有肿胀,右臀部及会阴部皮肤感觉明显减弱,双跟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氏征、踝阵挛和髌阵挛均为阳性.肛门指检:距肛门8cm右前方可触及一质韧的包块,边缘光滑清楚.X线平片示:盆腔偏右侧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隐约可见骶骨中下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部见不规则的粗大骨嵴,边缘骨皮质部分消失(图1).

    作者:高红;焦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椎浆细胞瘤放射诊断误诊1例

    1病历简介患者,男,65岁.腰疼加重伴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1个月,由外院转入,患者于2年前因腰腿疼痛,曾手术治疗,诊断腰椎3“骨髓炎”.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站立行走,全身浅淋巴腺不肿大,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感觉减退,肌力0-1级,病理反射未引出.化验检查:血色素90g/L白细胞17×109/L,中性0.72,淋巴0.27,血沉70mm/h.尿镜检(),尿蛋白少量(+).X线胸椎片示:第10胸椎略压缩,椎体后缘、椎弓根模糊不清,椎间隙不狭窄,并见第9~u胸椎两侧有梭形软组织影.

    作者:刘苏;高英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CT诊断肾占位性病变

    螺旋CT以超过普通CT的诸多优点,在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法[1].本文简述了螺旋CT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1螺旋CT诊断肾占位性病变的优势与普通CT相比,螺旋CT扫描可以容积式地采集数据,在任何位置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的重建,确保通过病变中心层面图像的获得,使病变区密度值测定更为准确.螺旋CT快速扫描不仅可在一次屏息状态下完成连续多层的扫描,减少因呼吸影响致肾内小占位性病变遗漏的可能性,而且能在单相注药获得肾增强扫描的多期图像,利于病变检出及其特征的显示[2].螺旋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地显示肾血管与占位病变的关系,三维重建可为手术提供良好的立体图像.

    作者:黄宝生;陈巨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编图像数字化处理软件,提高乳癌X线诊断率 (附128例分析)

    目的:研究自编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提高钼靶X线片中乳癌的诊断率.材料与方法:应用图像数字处理的计算机技术编制软件,对128例乳腺癌X线片(包括8例Tn级乳腺癌、19例假阳性和25例假阴性病乳腺癌)进行图像分析,并作回顾性研究.结果:经处理的乳腺X线片图像清晰度明显提高,良、恶性肿瘤图像有明显的差异,早期乳腺癌微小钙化灶的显示尤为清晰.结论:自编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于乳腺钼靶X线片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有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

    作者:金宗浩;阮永良;党云文;田军;薛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诊断颈动脉狭窄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螺旋CT扫描,层厚3mm,螺距1.0.大密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3D血管重建.CIVE: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1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4支,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13支.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7支相符.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术后狭窄解除,斑块消失.结论: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显示斑块.CIVE能观察狭窄管腔内部形态及斑块.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王东;时惠平;熊明辉;宋云龙;喻敏;方红;杨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脑恶性淋巴瘤1例

    原发性脑恶性淋巴瘤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女,33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20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格拉斯哥昏迷积分15分,体温36.8℃.左眼球微突,左眼底视乳头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肢肌张力略高,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9×109/L中性0.73,淋巴0.25,单核0.02.免疫球蛋白IgG8.43g/L(8~16g/L),IgA0.75g/L(0.7~3.3g/L),IgM2.02g/L(0.5~2.2g/L).胸部X线正位片未见异常.头颅CT检查:平扫示左额叶近颅骨处见实质性类圆形肿块影,约4cm×2.5cm,CT值为41.5~47.6Hu,瘤周水肿明显,双侧脑室前角及前部受压、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右偏,颅骨未见破坏征象(图1).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CT值为65.1~68.8Hu,脑水肿区未见增强(图2).诊断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于1999年12月22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B细胞型).

    作者:夏云宝;吴铭;奚孔明;刘光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肠弥漫型嗜酸细胞性肉芽肿(附3例分析)

    小肠嗜酸性肉芽肿一般分为弥漫浸润型及局限息肉型,临床少见.我院收治3例,均经术前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本文着重讨论其影像诊断.1 临床资料与结果病例1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隐痛2周入院.查体除腹部脐周有轻度压痛,并未触及包块外,余无异常发现.白细胞:6.7×109/L中性0.64,淋巴0.22,酸性0.13;血沉18mm/h,腹部X线平片未见异常.全胃肠道钡餐检查:食道、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1h,2h后复查时,于左侧腹部可见一局限性狭窄肠段,约15cm(图1),呈向心性狭窄,局部粘膜增粗,边缘呈锯齿状,未见明确龛影征象,与正常肠管分界欠清楚.狭窄端以上肠管扩张明显,以下肠段未见异常.X线诊断为小肠炎性病变伴不完全性肠梗阻,以克隆氏病可能性大.

    作者:夏云宝;刘光彦;吴铭;潘功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AIDS患者肌骨胳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肌骨骼障碍是一种不常见的并发症,但艾滋病(AIDS)患者很容易出现各种肌骨骼并发症.常见的肌骨骼障碍包括感染如蜂窝织炎、骨髓炎、脓性肌炎和败血症性关节炎;肿瘤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卡波济肉瘤(皮肤多发性出血性肉瘤,KS);由于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对HIV-1的宿主反应;风湿性疾病如多肌炎、脉管炎、赖特尔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检查阴性的脊柱关节病;药物相关的肌病.本文对HIV患者常出现的肌骨骼并发症进行归纳,并讨论与此有关的成像特征.

    作者:贾楠;李宏军;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脏局限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和MRI诊断

    肝脏局限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大致正常的肝细胞及富含动脉血管和增生胆管的瘢痕组成,影像学有相应的表现.本文总结了12例病理确诊的FNH的超声和MRI结果,以评价其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990年以来在我院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FNH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58岁.2例患者HBs Ag阳性,3例转氨酶轻度增高,其中4例感右上腹不适,其余均为查体偶然发现.

    作者:罗渝昆;董宝玮;唐杰;叶慧义;陈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剂量对大鼠睾丸P53,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诊断超声对大鼠睾丸组织生精细胞P53,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空照),Ⅱ组(照射10min组),Ⅲ组(照射20min组),Ⅳ组(照射30min组).应用HP8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大鼠睾丸组织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持续照射,24h后处死动物取睾丸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P53,Bcl-2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睾丸组织P53表达率(21.8±3.49)%,Bcl-2表达率(88.06±21.34)%.Ⅱ组与Ⅰ组无差异,Ⅲ组和Ⅳ组P53表达率显著增高,Bcl-2表达率显著降低.结论:超声诊断剂量照射大鼠睾丸组织10min以上可引起P53蛋白高表达,Bcl-2低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杜联芳;张青萍;刘望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HILIPS数字胃肠机故障检修1例

    1故障PHILIPSOPTIMUS65型数字胃肠机开机后自检正常.检查患者前,在控制台上把诊视床从水平位置放到垂直位置过程中,忽然停止,系统发生故障.错误信息显示“Err 080”.2检修因为该机引进不到半年,时间短,曾发生过因操作不当而出现故障,复位后故障即排除.于是先进行复位,将球管升降(SID)控制杆向下连续扳动两次.显示面板闪了一下,仍显示出错,故障信息为“Err 080”.关机后重新开机检测,错误信息仍为“Err 080”.查阅维修保养说明书'Err 080”为位置电机电源因保护电路动作而使供电电源中断.提示先关闭保护电路,将机器恢复初始状态.翻看随机的检修图纸,找到开关S1为保护电路开关.关闭保护电路,重新开机,自检后显示正常.将床位置复原,合上保护开关S1,故障重新显示仍为“Err 080”.

    作者:刘国力;张纪;梁国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超诊断巨大肝囊肿伴出血2例

    肝囊肿十分常见,但巨大肝囊肿伴出血甚少见,现就所见2例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例1 男性70岁.反复上腹闷痛5年,近20天来疼痛加剧并向右腰部放射,感恶心来院检查.彩超于肝右前叶探及11cm×13.4cm×12.4cm类圆形巨大囊性占位病变,内散在点状回声,其壁薄,囊内后壁前方可见星月形高回声带,随体位改变可变形移动.两者界面清晰可见(图1).肝右后叶及左外叶分别见4.6cm× 5cm×5cm及1.8cm×2.2cm×3.1cm类圆形透声区.CDFI检查于团块内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诊断为:(1)多发性肝囊肿,(2)肝右前叶巨大囊肿伴出血.次日在彩超引导下对上述巨大囊肿穿刺,抽出咖啡色为主伴少量暗红色粘稠液约200mi,当即置管引流,此后7天内共引流出上述液体1445ml,当腔内无液全引出遂拔管出院.

    作者:徐新民;江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磁共振教学幻灯片》再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普勒超声测定门静脉血流佳位置的选择

    本文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对正常人肝内、肝门部、肝外门静脉内径和大流速进行测定,旨在评价二维和脉冲多普勒测定门静脉血流的佳位置.1资料与方法19例健康体检者,男11例,女8例,年龄18~31岁,平均25.6岁.使用仪器:Acuson128一xp10型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2.5~3.5MHz.受检者空腹10小时后,取仰卧位、右上腹扫查清晰显示门静脉在不同的三个部位(即肝门部门静脉,门静脉右支距肝门部约2cm处,肝外门静脉是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与肝门部连线的中点),取样点尽可能放置在管腔的中央,多普勒的取样线与血管夹角≤60°,分别测量血管内径,大血流速度,测量时要求受检者吸气屏住,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作者:崔永鸿;朱世清;项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诊断急性颅底外伤的价值

    CT已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的诊断,但迄今国内尚无较全面的有关急性颅底外伤CT诊断的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7-07~1999-02临床拟诊为急性颅底外伤患者16例的CT表现,以探讨其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临床拟诊为急性颅底外伤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9~63岁,平均33岁.均行CT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常规X线头颅正侧位片检查.均有头痛、头晕、昏迷病史,部分具有鼻腔流血(液)、眼睑瘀血及外耳道流血(液)等病史.

    作者:李兴耀;彭光明;罗正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跟骨骨折多见,跟骨距下关节面(后关节面和载距突)侵及程度是评价的重点.X线平片和CT是其主要检查方法.螺旋CT三维重建跟骨骨折,国内未见报道[1~4].现就我院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重建5例跟骨骨折和1例跟骨模型进行讨论.1材料和方法

    作者:潘功茂;钱晓凌;刘光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

    发病在6h以内的脑梗塞称为超急性脑梗塞.既往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仅限用于高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DWI),中场强磁共振机DWI诊断超急性脑梗塞目前国内报道甚少.本文总结了中场强磁共振机诊断8例超急性脑梗塞的资料,以期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刘兰祥;王占秋;方元;任红;高国芹;牛明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