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诊断脾梗塞1例

郭建琴

关键词:脾梗塞, B超
摘要:1 病历简历患者,男,57岁.以左季肋部突发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伴发热6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史8年,无肝炎及其它传染病史.查体:体温39.2℃,左上腹有压痛.WBC:15×109/L.胆红质、血清蛋白、谷丙、谷草转氨酶、硷性磷酸酶、r-谷酰转肽酶及血清酶、血三脂、乙肝五项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ST段下移,T波低平同既往仍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无明显新的改变.腹部超声示:肝、胆未见异常,脾不大,脾实质中极见48mm×38mm指向脾门的楔形异常回声区,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强光斑及小的液性暗区.振动探头时未见光点游动.结论:脾梗塞(附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膜海绵状血管瘤1例

    胸膜海绵状血管瘤属于罕见病,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56岁.7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有铁锈色血丝,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胸廓塌陷,胸壁无压痛,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胸部X线片显示:右肺中下野有一巨大肿块,其上缘清晰、锐利,并可见蛋壳样钙化,外缘与胸壁间夹角呈钝角,右侧胸膜增厚,胸廓塌陷(图1,2).X线拟诊:右肺巨大良性肿瘤,错构瘤可能.CT检查:肿块大小约13.8cm× 11.0cm×16.0cm,边界光整,有包膜,其内密度不均,有环壁性及实质内的钙化,以及多发的不规则的囊变,CT值6~52Hu(图3).CT拟诊:右胸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蓉;张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脊柱侧弯整形术前CT扫描技术的改进

    由于脊柱的侧弯,按常规脊柱扫描程序,不能充分显示椎体和椎管的情况、满足临床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扫描方法,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1 设备和方法1.1 设备条件与技术参数美国GE公司9000HP全身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2~5mm,层间距5~10mm,扫描时间5s,预置层数视脊柱侧弯程度和临床要求而定.

    作者:耿振林;张朝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微血管,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MVD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星形细胞瘤CT密度的不均匀性、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明显相关,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MVD无明显关系.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与MVD的关系,能更好的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作者:张冬;徐维帮;邹利光;王文献;张哉根;戴书华;孙清荣;程相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B超误诊结核性腹膜炎2例

    1 病例简介例1 患者,女,27岁.腹胀、腹痛、消瘦,停经7个月,婚后5年未孕.体检:移动性浊音阳性.肛检:截石位12点钟处触及肠外肿块,质较硬,固定.腹水常规检查:红色血性渗出液,利凡它试验++,白细胞计数2.1×109/L,淋巴细胞0.45.X线诊断:左胸少量积液.CT诊断:子宫占位性病变,拟子宫癌并腹水.B超检查:子宫轮廓模糊,紧挨子宫底及后壁见实性为主混合性包块,12.3cm×8.0cm,形态不规则,与子宫界限不清(图1),并向左中上腹延伸,腹膜大片状不均匀增厚,与大网膜、肠管粘连形成杂乱回声团块(图2),腹腔内见液性暗区6.9cm×10.8cm.超声诊断:(1)紧挨子宫底及后壁混合性包块,提示子宫癌;(2)腹水.

    作者:林炳钦;李婵粧;邱展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腺双期螺旋CT扫描临床应用

    胰腺双期螺旋CT(dual-phase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是指在周围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分别在胰期(pancreatic phase)及肝期(hepatic phase;即门脉期,portal-vein phase)对全胰腺及上腹部(包括胰腺)行两次快速螺旋扫描.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此方法可大大提高胰腺肿瘤尤其是小胰腺癌的检出,有利于改善胰周血管的显示及其肿瘤侵犯的准确评价;另一方面,还能检出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腹膜种植转移等,对肿瘤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估计极其有价值.目前国外多数学者采用此方法进行胰腺癌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其扫描技术及其对肿瘤手术可切除性估计价值.

    作者:罗云辉;梁卓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X线诊断(附3例分析)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简称RTA)原认为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1939年由Light Wood首次报告.近年来由于对肾脏疾病及代谢性骨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RTA的报告逐渐增多.笔者近遇到3例RTA病例,并被临床确诊,现报告如下,并讨论其临床X线诊断.1病例简介

    作者:高平;李红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常见急诊病,及时明确的诊断极为重要.国内有关本病CT诊断的报道不少[1~5],但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1anar reconstruction,MPR)在本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尚未见专题报道.本研究分析总结了24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钟福兴;周建荣;刘少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静脉套管针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CT增强的扫描技术,是一项标准的CT检查技术[1].在CT增强扫描中,给药装置的完善是获得满意显影效果的先决条件.应用高压注射器配套头皮针,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由于注射速度快、压力大,易发生针头脱落、药液渗漏的现象,使增强扫描失败,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我们采用套管针行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者:祝红线;郭英;张挽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MRI诊断巴西奴卡氏菌脑脓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7岁.双下肢皮下软组织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1个月,患者持续发热、意识障碍10天.查体:患者不语,危重病容,瘦弱体质,四肢可动.体温38.4℃,呼吸弱且不规律,26次/min,脉搏140次/min.血压15/9kPa(110/65mmHg).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40次/min,律齐,心音弱.腹部平坦,未触及肿块.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切开引流处伤口未愈,且发现新的脓肿灶,局部肿胀.

    作者:靳二虎;梁雨婷;马大庆;许建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腹膜后肿瘤累及邻近脏器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累及邻近脏器的影像学表现,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总结分析46例邻近脏器受累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术前CT、MRI资料.结果:恶性肿瘤患者32例,良性14例,肿瘤邻近脏器受累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肾脏是常受侵的脏器.下列征象提示可能需将受累肾脏切除;肿瘤生长穿通Gerota筋膜,与肾脏连接面大于肾周长的1/3以上;肿瘤压迫造成肾和肾蒂移位;肿瘤包裹肾门结构;肿瘤侵及输尿管,导致肾盂严重积水等.肿瘤累及腔静脉多于动脉.常规CT和MRI增强检查,可准确显示脏器受累的征象.结论:肾脏和腔静脉易受到腹膜后肿瘤的侵及;规范CT、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脏器受累的征象.

    作者:杨立;叶慧义;郭晓东;赵红;欧仕洪;朱培新;蔡祖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食管支架在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中的价值一与常规姑息治疗法的比较

    食管支架用于食管狭窄的治疗,已有很多文献报道[1~2],但对食管癌姑息治疗的综合疗效报道很少.本文分析了7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其中一半接受常规姑息治疗,另一半采用食管支架姑息治疗.评价两组疗法的综合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作者:李妙玲;强永乾;王秋萍;孙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离体肺动脉内超声成像与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索血管内超声在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对离体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与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为临床应用作准备.材料和方法:取13例意外死亡尸体的52段肺动脉分别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测量其管腔直径和面积.结果:二者呈高度相关(r=0.98和r=0.93).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对肺动脉进行检查,而且其结果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苏俊武;刘迎龙;徐波;谢若兰;魏波;凌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巧用医学影像网络系统制作医学图像幻灯

    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如何将影像图像不失真地在幻灯上表现出来,是制作的难点之一.通常制作影像幻灯的方法有两种:(1)将胶片上的图像扫描到计算机里;(2)用相机拍照.两种方法都会使图像丢失一些信息.我们利用小型医学影像网络系统,直接将医学图像转化成幻灯片进行播放,效果良好.

    作者:王时庆;吴新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肠道插管的注气量

    螺旋CT行腹部盆腔及仿真内窥镜扫描检查,均需进行肠道插管注气,以便清楚显示肠腔内结构.小肠双向双对比造影的传统方法也需注气[1],但对注入气体的量无量化指标,常以患者可耐受的腹胀为感觉标准[2],欠规范、准确,且操作繁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摸索出注气量的量化指标,效果满意.

    作者:张文敏;吴新淮;刘涛;胡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食道囊肿1例

    1病历简介患者,男,36岁.主因间断性发热1年,夜晚体温较高,体温波动在37~42℃之间,无咳嗽,咳痰,咯血及纳差.18年前因为胃溃疡合并穿孔,在当地县医院行胃次全切除.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无特殊发现.胃镜检查发现,食道通畅,管腔增宽扩大,粘膜充血.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患者口服大约250ml造影剂,食道上端平胸锁关节处出现圆形影,边缘清,其病变上缘与食道之间随钡剂增多角度呈钝角,下缘与食道呈锐角.病变内杂乱,既有紊乱增粗的粘膜,也有小斑片状的钡斑阴影.在透视下观察有蠕动波存在,管壁柔软.贲门区通过良好及胃腔残留的三分之一形态.

    作者:尉志刚;曹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探测颅内动脉瘤的成像处理方法

    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常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为,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i-j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本组研究分析了我院1999-03~2000-05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2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行脑SCTA检查的结果.

    作者:潘功茂;钱晓凌;刘光彦;吴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以脾肾分流为主要表现的肝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1例

    1 病历简介男,34岁.酒后间断呕血、黑便4天入院.胃镜未见明确出血病灶,胃内见咖啡色液体附着.3个月前发现巩膜黄染.查体:BP:16/10kPa、贫血貌.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颈静脉怒张.实验室检查:HGB 75g/L,GPT 23u/L,GOT 47u/L,TB 64.7mnol/L.超声检查:肝形态饱满,表面平,肝内未见占位病变及胆管扩张.肝动脉明显增宽.肝静脉未显示,肝内门脉分支均为出肝血流,门脉主干增宽,于胰腺后形成一3cm×5cm瘤样血管,与脾静脉相通,左肾静脉内径1.8cm,脾大,12cm×4.4cm.印象:肝内广泛细小血管动-门静脉瘘形成门脉返流.

    作者:陈博昶;赵绍宏;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是在多普勒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低速组织运动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自1992年问世以来,关于DIT技术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及局限性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韩治宇;简文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实验性肝细胞癌T1WI成像与铁含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铁含量对肝细胞癌T1WI信号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用0.2%DEN(Sigma产品)灌喂Wistar大鼠80只,诱癌成功后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对照组20只不灌喂DEN,余同实验组.扫描后处死动物取肝组织与肝癌组织作HE、普鲁士蓝染色,并测定组织内水、铁含量.结果:肝癌组织与癌周肝组织含水量无差异,肝癌组织中铁含量低于癌周肝组织,但在呈低信号的肝癌内含铁血黄素含量明显高于呈其它信号强度类型的肝组织.结论:水含量不是影响肝癌MR表现的主要因素,含铁血黄素是导致肝癌T1WI呈低信号的因素之一.

    作者:陈伟;巫北海;丁仕仪;梁智勇;张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彩超诊断艾滋病继发主动脉瓣损害并主动脉夹层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1岁,维吾尔族.1999年6月8日因阵发性心悸、气短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1998年8月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全身乏力,未治疗,休息后好转.1998年11月因过度疲劳及受凉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发热,体温在38℃以上.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但仍反复发作,至1999年5月17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于7月15日来我院住院检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常规检查血液,检出HIV阳性,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艾滋病监测中心用PA法确诊为HIV-I抗体阳性.但患者否认吸毒、乱性、输血等有关病史.查体:营养欠佳,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湿性罗音,心界大,心尖部Ⅲ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Ⅲ级舒张期中晚期隆隆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P2>A2,肝大肋下3cm,无压痛.

    作者:翟庆华;曹梅;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