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钦;李婵粧;邱展炜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7岁.双下肢皮下软组织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1个月,患者持续发热、意识障碍10天.查体:患者不语,危重病容,瘦弱体质,四肢可动.体温38.4℃,呼吸弱且不规律,26次/min,脉搏140次/min.血压15/9kPa(110/65mmHg).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40次/min,律齐,心音弱.腹部平坦,未触及肿块.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切开引流处伤口未愈,且发现新的脓肿灶,局部肿胀.
作者:靳二虎;梁雨婷;马大庆;许建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内代谢物及其比值与年龄变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51名,无神经系统疾病,分为中、青年组30名(年龄18~45岁)和老年组21名(年龄62~78岁).用GE 1.5T Signa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定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对额叶、颞叶、枕叶以及海马区的NAA、tCr、Cho和MI测定并计算NAA/Cr、Cho/Cr、MI/Cr的比值.结果: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上述四个部位的脑内代谢物的浓度以及其比值无明显差异.结论:脑内额叶、颞叶、枕叶和海马区的NAA、Cr、Cho和MI浓度及其比值与年龄无关.
作者:安维民;蔡幼铨;邱本胜;郭勇;汤洪川;贾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胃下垂的X线诊断标准并不一致,国内文献也未见专题报道.本文分析了本院1988~2000年经钡餐造影诊断的胃下垂3128例的X线表现,并着重探讨其X线诊断标准.1 材料和方法
作者:马玉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巨大薄壁空洞性肺腺癌极为少见,作者在重庆医大进修期间遇到1例,后经病理证实.1 病历简介患者,女,59岁.因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6个月加重1周入院.6个月前出现上述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先后用洁霉素、青霉素治疗后有所缓解.查体:一般情况尚可,T36.8℃,P80次/min,R20次/min,BP18/10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语颤稍弱,右肺叩诊清音、左侧偏浊,未闻及干湿啰音.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胰腺双期螺旋CT(dual-phase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是指在周围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分别在胰期(pancreatic phase)及肝期(hepatic phase;即门脉期,portal-vein phase)对全胰腺及上腹部(包括胰腺)行两次快速螺旋扫描.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此方法可大大提高胰腺肿瘤尤其是小胰腺癌的检出,有利于改善胰周血管的显示及其肿瘤侵犯的准确评价;另一方面,还能检出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腹膜种植转移等,对肿瘤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估计极其有价值.目前国外多数学者采用此方法进行胰腺癌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其扫描技术及其对肿瘤手术可切除性估计价值.
作者:罗云辉;梁卓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MV、TV)和肺动脉瓣(PV)多普勒血流速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83例房或室缺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状况分为5组,在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前后检测其MV、TV、PV瓣下(PV-sub)和瓣上(PVsup)血流速度.结果:房缺T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TV与MV流速比值逆转≥1,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加大.室缺M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变化不明显.房或室缺大径与MV、TV、PV流速中度相关,出现肺动脉高压(PH)时相关性下降.房或室缺伴PH组的缺损大径明显大于不伴PH组.房缺伴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时的PV低流速与单纯房缺的高流速间有一小范围的重叠区域.结论:认真分析房或室缺的MV、TV和PV多普勒血流速度对房或室缺的辅助诊断并对了解有类似左向右分流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均有裨益.
作者:李越;王青;柴亮;王晓燕;温朝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4岁.右臀部无明显诱因疼痛2个月余.近1周疼痛加重,并发展至小腿外侧.查体:脊柱L1~5右侧椎节旁有压痛,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右下肢肌力IV级,无肌萎缩及感觉异常.CT扫描:脊柱L4.5间隙右侧黄韧带增厚.其前内缘见一1.0~0.8cm卵圆形略高密度影.CT值为21~56Hu,边缘锐利,其包膜可见均匀的环形钙化,右侧隐窝受压闭塞,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附图).CT拟诊为黄韧带囊肿钙化致椎管狭窄.
作者:刘爱林;石建平;张嘉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白塞病累及胸部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部受累白塞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影像检查包括X线平片15例,CT 9例,MRI 3例,血管造影6例,肺V/Q显像3例,超声心动图或血管Doppler超声7例.3例患者具有影像随访资料.结果:15例中,胸痛、咯血者6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余5例无明显胸部症状.影像表现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3例,肺动脉瘤2例,上腔静脉系统狭窄或闭塞4例,心脏受累4例以及胸腔积液、肺纹理增多等其它非特异表现.结论:白塞病累及胸部的表现多样,X线平片常可提示诊断,应作为首选检查;CT和MRI是主要确诊手段;而血管造影应仅限于介入治疗.
作者:李晓光;王立;严洪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X线照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因此,X线照片的质量至关重要.通过3个月pH值测定及对照片质量评定、对比,提高了X线照片质量.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马文礼;曾群力;穆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脊柱的侧弯,按常规脊柱扫描程序,不能充分显示椎体和椎管的情况、满足临床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扫描方法,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1 设备和方法1.1 设备条件与技术参数美国GE公司9000HP全身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2~5mm,层间距5~10mm,扫描时间5s,预置层数视脊柱侧弯程度和临床要求而定.
作者:耿振林;张朝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是在多普勒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低速组织运动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自1992年问世以来,关于DIT技术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及局限性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韩治宇;简文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3岁.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伴轻咳,近10天发热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右侧锁骨上淋巴结1个如蚕豆大小,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X线检查:胸部正位示右上前纵隔见较大肿块影,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气管左移(图1).胸透:转动体位可见肿块内有密度减低影.抗炎治疗后复查胸片,见原右上纵隔增宽影范围缩小.结合胸部侧位片考虑为前上纵隔肿瘤.CT扫描:前纵隔见囊性密度的肿块影,形态不规则并侵及右后纵隔;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气体样低密度影,与前胸壁粘连,大横径约9.4cm(图2).CT值<300hu.印象:前纵隔囊性占位病变.20天后重复CT扫描,前纵隔囊性密度增高影范围较前有所吸收缩小、大横径7.9cm.
作者:邓京京;管晶;鲁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简介例1 患者,女,27岁.腹胀、腹痛、消瘦,停经7个月,婚后5年未孕.体检:移动性浊音阳性.肛检:截石位12点钟处触及肠外肿块,质较硬,固定.腹水常规检查:红色血性渗出液,利凡它试验++,白细胞计数2.1×109/L,淋巴细胞0.45.X线诊断:左胸少量积液.CT诊断:子宫占位性病变,拟子宫癌并腹水.B超检查:子宫轮廓模糊,紧挨子宫底及后壁见实性为主混合性包块,12.3cm×8.0cm,形态不规则,与子宫界限不清(图1),并向左中上腹延伸,腹膜大片状不均匀增厚,与大网膜、肠管粘连形成杂乱回声团块(图2),腹腔内见液性暗区6.9cm×10.8cm.超声诊断:(1)紧挨子宫底及后壁混合性包块,提示子宫癌;(2)腹水.
作者:林炳钦;李婵粧;邱展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吉妮IUtD是一种无支架宫内节育器,为探索其避孕效率,我站门诊对放置吉妮IUD的妇女进行B超检查,观察吉妮IUD在宫腔内位置,并对其测量.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998-07~2000-09来本站门诊作B超检查吉妮IUD的妇女590例,发现环位异常15例,占2.5%,年龄21~42岁,平均33.2岁.
作者:俞平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肺薄壁囊样转移瘤的CT表现及形成机制.材料和方法:在肺转移瘤病例中搜集28例肺薄壁囊样转移瘤.其原发肿瘤为甲状腺10例,肺7例,鼻咽3例,乳腺、腮腺、颊粘膜各2例,组织来源不明2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左肺11例,右肺17例.病灶呈薄壁囊状,中心低密度,以圆形或类圆形居多,直径0.3~2cm之间.不同组织及脏器来源的转移瘤,CT表现相同.结论:形成机制可能与肺转移瘤内所分泌粘液及肺泡破裂和终端支气管单向活瓣形成有关.CT检查对肺部薄壁囊样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郑石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胸膜海绵状血管瘤属于罕见病,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56岁.7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有铁锈色血丝,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胸廓塌陷,胸壁无压痛,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胸部X线片显示:右肺中下野有一巨大肿块,其上缘清晰、锐利,并可见蛋壳样钙化,外缘与胸壁间夹角呈钝角,右侧胸膜增厚,胸廓塌陷(图1,2).X线拟诊:右肺巨大良性肿瘤,错构瘤可能.CT检查:肿块大小约13.8cm× 11.0cm×16.0cm,边界光整,有包膜,其内密度不均,有环壁性及实质内的钙化,以及多发的不规则的囊变,CT值6~52Hu(图3).CT拟诊:右胸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蓉;张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下肢静脉曲张,肿胀,甚至伴色素沉着,溃疡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其主要原因为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所致.经手术后(高位大隐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常能治愈.但下肢股静脉瓣功能不全,单纯剥脱和结扎后常引起下肢静脉疾病的复发[1].本文总结我院1998-10~2000-06共12例(15支)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下肢静脉顺行法造影复查的资料.着重分析其股静脉瓣术后的功能情况.
作者:陈国强;万志水;强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简称RTA)原认为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1939年由Light Wood首次报告.近年来由于对肾脏疾病及代谢性骨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RTA的报告逐渐增多.笔者近遇到3例RTA病例,并被临床确诊,现报告如下,并讨论其临床X线诊断.1病例简介
作者:高平;李红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1岁,维吾尔族。左上腹部间歇性胀痛1年。自幼生活在牧区,家中饲有犬、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左上腹肋缘下有压痛,但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包虫液皮内过敏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胸片示心肺无异常发现。CT检查:胰腺体、尾部有一突出于胰腺表面的圆形囊性肿物,大小为5.7cm×5.5cm×5.0cm,囊壁薄而光整,边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2~1.5Hu,该病灶与脾脏分界清楚(附图),余肝胆脾肾未见异常。CT诊断:胰腺体尾部包虫囊肿。
作者:王振祥;塔依尔;王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铁含量对肝细胞癌T1WI信号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用0.2%DEN(Sigma产品)灌喂Wistar大鼠80只,诱癌成功后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对照组20只不灌喂DEN,余同实验组.扫描后处死动物取肝组织与肝癌组织作HE、普鲁士蓝染色,并测定组织内水、铁含量.结果:肝癌组织与癌周肝组织含水量无差异,肝癌组织中铁含量低于癌周肝组织,但在呈低信号的肝癌内含铁血黄素含量明显高于呈其它信号强度类型的肝组织.结论:水含量不是影响肝癌MR表现的主要因素,含铁血黄素是导致肝癌T1WI呈低信号的因素之一.
作者:陈伟;巫北海;丁仕仪;梁智勇;张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