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光;王立;严洪珍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微血管,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MVD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星形细胞瘤CT密度的不均匀性、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明显相关,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MVD无明显关系.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与MVD的关系,能更好的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作者:张冬;徐维帮;邹利光;王文献;张哉根;戴书华;孙清荣;程相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4岁.右臀部无明显诱因疼痛2个月余.近1周疼痛加重,并发展至小腿外侧.查体:脊柱L1~5右侧椎节旁有压痛,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右下肢肌力IV级,无肌萎缩及感觉异常.CT扫描:脊柱L4.5间隙右侧黄韧带增厚.其前内缘见一1.0~0.8cm卵圆形略高密度影.CT值为21~56Hu,边缘锐利,其包膜可见均匀的环形钙化,右侧隐窝受压闭塞,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附图).CT拟诊为黄韧带囊肿钙化致椎管狭窄.
作者:刘爱林;石建平;张嘉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CT增强的扫描技术,是一项标准的CT检查技术[1].在CT增强扫描中,给药装置的完善是获得满意显影效果的先决条件.应用高压注射器配套头皮针,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由于注射速度快、压力大,易发生针头脱落、药液渗漏的现象,使增强扫描失败,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我们采用套管针行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者:祝红线;郭英;张挽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7岁.双下肢皮下软组织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1个月,患者持续发热、意识障碍10天.查体:患者不语,危重病容,瘦弱体质,四肢可动.体温38.4℃,呼吸弱且不规律,26次/min,脉搏140次/min.血压15/9kPa(110/65mmHg).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40次/min,律齐,心音弱.腹部平坦,未触及肿块.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切开引流处伤口未愈,且发现新的脓肿灶,局部肿胀.
作者:靳二虎;梁雨婷;马大庆;许建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历患者,男,57岁.以左季肋部突发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伴发热6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史8年,无肝炎及其它传染病史.查体:体温39.2℃,左上腹有压痛.WBC:15×109/L.胆红质、血清蛋白、谷丙、谷草转氨酶、硷性磷酸酶、r-谷酰转肽酶及血清酶、血三脂、乙肝五项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ST段下移,T波低平同既往仍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无明显新的改变.腹部超声示:肝、胆未见异常,脾不大,脾实质中极见48mm×38mm指向脾门的楔形异常回声区,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强光斑及小的液性暗区.振动探头时未见光点游动.结论:脾梗塞(附图).
作者:郭建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磁场MRA对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二维时间飞跃法MRA检查,范围包括髂总静脉至静脉,所有图像后处理均采用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其中12例MRA与DSA静脉造影对照,8例与手术对照.结果:30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MRA均一次性成功,全部显示了病变的部位、阻塞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与DSA和手术所见相符.结论:二维时间飞跃法MRA对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准确地反映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孙卫星;刘胜涛;陈黎明;王淑霞;李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常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为,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i-j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本组研究分析了我院1999-03~2000-05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2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行脑SCTA检查的结果.
作者:潘功茂;钱晓凌;刘光彦;吴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的正常表现及变异.材料和方法:以MR成像和生物塑化切片技术完成140例正常人FLASH-3D和TOF-MRA横断位成像及9例标本的生物塑化薄层切片,以塑化切片、源图像及MPR、MIP图像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走行、形态及其与动眼神经的关系.结果:生物塑化薄片示后交通动脉为节段显示,MRI与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63.9%,胚胎型后交通动脉显示率8.9%,其中10侧与动眼神经接触,而且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存在形式与大脑后动脉的显示有明显的关系.结论:MRI不仅能够显示后交通动脉的走行、形态,而且能够明确与神经的关系,是评价后交通动脉的较为准确的检查技术.
作者:张伟国;张绍祥;巫北海;陈金华;谭勇;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是1992年由Hajnal等研制出来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反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序列[1],能够有效地抑制脑脊液(CSF)的信号,消除CSF流动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的不利影响,从而避免了常规T2WI表现为高信号的CSF对脊髓表面、蛛网膜下腔内病灶的掩盖.使椎管内病变的显示突出、检出率提高,同时还能保证很高的图像质量.近年来,随着快速扫描成像技术的开发利用及扫描参数的完善,FLAIR已经大大缩短了成像时间,而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因此在诊断椎管内病变中的应用必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作者:孙继红;章士正;张德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材料和方法:EBCT检查并手术证实的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EBCT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EBCT提示4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其中3例与心室、1例与主肺动脉沟通;4例源于左侧冠状动脉,其中1例对角支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沟通,2例左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1例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后者之左心房支与右心房沟通.结论:无心脏手术史病例,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分支扩张迂曲,与心腔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应首先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作者:杨有优;张文肇;戴汝平;孟悛非;荆宝莲;何沙;白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脊柱的侧弯,按常规脊柱扫描程序,不能充分显示椎体和椎管的情况、满足临床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扫描方法,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1 设备和方法1.1 设备条件与技术参数美国GE公司9000HP全身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2~5mm,层间距5~10mm,扫描时间5s,预置层数视脊柱侧弯程度和临床要求而定.
作者:耿振林;张朝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故障现象我院所用岛津SCT3000TX型CT,曾反复出现扫描时高压中断,高压控制柜上的KVBAL或mAOK指示灯熄灭,指示有高压不平衡或管电流过大引起mA保护.但此时关掉电源片刻,再打开又可恢复正常,且扫描图像正常.2分析检修
作者:贾宏远;张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血管内超声在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对离体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与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为临床应用作准备.材料和方法:取13例意外死亡尸体的52段肺动脉分别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测量其管腔直径和面积.结果:二者呈高度相关(r=0.98和r=0.93).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对肺动脉进行检查,而且其结果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苏俊武;刘迎龙;徐波;谢若兰;魏波;凌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简称RTA)原认为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1939年由Light Wood首次报告.近年来由于对肾脏疾病及代谢性骨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RTA的报告逐渐增多.笔者近遇到3例RTA病例,并被临床确诊,现报告如下,并讨论其临床X线诊断.1病例简介
作者:高平;李红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是在多普勒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低速组织运动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自1992年问世以来,关于DIT技术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及局限性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韩治宇;简文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预防异位栓塞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7例下肢静脉血栓及1例永存动脉干合并右颈内静脉血栓的患者,分别经静脉置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或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后,用大量尿激酶顺行或全身静脉溶栓治疗.结果:8例患者经10~15天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血管开通,未出现并发症及异位栓塞.结论:置入腔静脉滤器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是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宦君;李丽云;万立人;赵晋齐;姜玮;姚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胸膜海绵状血管瘤属于罕见病,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56岁.7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有铁锈色血丝,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胸廓塌陷,胸壁无压痛,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胸部X线片显示:右肺中下野有一巨大肿块,其上缘清晰、锐利,并可见蛋壳样钙化,外缘与胸壁间夹角呈钝角,右侧胸膜增厚,胸廓塌陷(图1,2).X线拟诊:右肺巨大良性肿瘤,错构瘤可能.CT检查:肿块大小约13.8cm× 11.0cm×16.0cm,边界光整,有包膜,其内密度不均,有环壁性及实质内的钙化,以及多发的不规则的囊变,CT值6~52Hu(图3).CT拟诊:右胸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蓉;张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为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CT表现,并对其发生部位作了统计.结果: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扭曲扩张的静脉表现为曲线条、团块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其中食管下端粘膜下及食管旁静脉曲张常见(发生率为61.7%),以下依次为胃周静脉曲张(36.2%),脾门附近静脉曲张(23.4%),脐旁静脉曲张(21.3%),肾及肾上腺静脉曲张(12.8%),腹膜后一椎旁静脉曲张(4.3%),门静脉海绵状变性(4.3%).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静脉曲张一目了然,结合其特定的解剖部位,CT能作出定性诊断并判断其程度.
作者:史斌;罗天友;文明;石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如何将影像图像不失真地在幻灯上表现出来,是制作的难点之一.通常制作影像幻灯的方法有两种:(1)将胶片上的图像扫描到计算机里;(2)用相机拍照.两种方法都会使图像丢失一些信息.我们利用小型医学影像网络系统,直接将医学图像转化成幻灯片进行播放,效果良好.
作者:王时庆;吴新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食管支架用于食管狭窄的治疗,已有很多文献报道[1~2],但对食管癌姑息治疗的综合疗效报道很少.本文分析了7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其中一半接受常规姑息治疗,另一半采用食管支架姑息治疗.评价两组疗法的综合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作者:李妙玲;强永乾;王秋萍;孙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