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张劲松;宦怡;赵黎;彭勇;葛雅丽;李长宏;栗向东

关键词:螺旋CT, 髋关节, 重建
摘要:目的:评价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4例不同的髋关节疾病行PQ6000螺旋CT扫描及重建(包括MPR、SSD、MIP等),观察并比较影像效果。结果:重建技术使相关影像更加清晰和直观,特别是对髋关节间隙和髋臼的显示更加清晰。结论:重建增加了影像信息,为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快速自旋回波单激发与重T2序列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MRCP方法显示胰胆道解剖与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明确诊断的胆道系统SS-FSE和HT2-FSE资料。结果:HT2-FSE图像为胰胆管多层冠状源影像,100%病例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MIP、SSD和VE等重建影像;厚层单层SS-FSE序列图像为1幅胰胆管容积投影像,无需重建。HT2-FSE和SS-FSE对胆总管、左右肝管及主要属支显示率均达100%,胆囊显示率分别为100%和76.4%,胰管显示率分别为74.4%和92.3%;其对病变总敏感性和准确性前者高于后者。结论:磁共振水成像为无创性显示胆胰管系统解剖与病理改变的有效方法,常规应用HT2-FSE序列,患者难以配合时采用SS-FSE序列。

    作者:杨秀军;缪竞陶;何之彦;陶勇浩;陈海曦;刘爱群;李建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胸部损伤性肺出血的X线平片、CT诊断

    胸部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均有发生肺实质损伤的可能性,而X线检查对肺实质损伤性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了资料较完整的损伤性肺出血影像诊断15例。1 材料与方法各种胸部外伤后肺出血影像资料共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7~60岁,中位数38岁。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均有明确胸部外伤史。外伤后即出现胸痛15例,气促6例,呼吸困难7例,咯血6例。15例均于伤后30分钟~10天内摄胸部正侧位片,部分患者多次摄片复查,其中8例于伤后分别做胸部CT检查。

    作者:王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胸腺囊肿合并感染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5岁.发现颈前包块伴憋气10天。10天前无意中发现颈前有一包块,包块逐渐增大,自觉憋气,有时咳嗽,无发烧及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体检:右颈部扪及5cm×5cm的包块,质中,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动作略上下移动,气管稍左移,甲状腺不大。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上缘可见一小气液平面,气管受压左移(图1)。B超报告:右颈前混合性包块,甲状腺未见异常。CT扫描:右上纵隔及右颈部有欠规则肿物,5cm×7cm×11cm,沿气管右侧上下延伸,推挤气管与食管,肿物为含气液囊腔,并见少许分隔,囊壁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后轻微增强(图2,3)。CT诊断:右上纵隔及右颈部慢性脓肿,淋巴结核合并感染可能性大,不除外气管瘘形成。

    作者:全昌斌;张军芝;贾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晚期妊娠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28岁,孕1产0。因双上肢震颤2年,停经8个月,下肢浮肿4个月,于1998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15岁月经初潮,稀发,周期4~6个月不等,2年前发现双上肢轻微震颤并逐渐发展为粗大震颤,咬字不清,表情淡漠,1年后经测定血酮蓝蛋白(CP)和双眼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or)确诊为肝豆状核病变( hepatolenticular degenaration, HLD),也称Wilson病。开始服用青霉胺,半年后震颤症状消失。近5个月停经。证实妊娠后于1998年5月中旬停用青霉胺。未用其它药物治疗。妊娠3个月时下肢始出现凹陷性浮肿,逐渐加重向上累及腹壁。于妊娠8个月时入院要求终止妊娠。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兄妹3人均正常。

    作者:胡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观察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肝癌形态学改变

    目的:采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技术评价肝癌集束电极治疗术的早期效果。材料与方法: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的30例肝癌患者42个肿块治疗前后1周瘤体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肝癌射频治疗后1周,30例患者42个肿块中有27个体积缩小,9个肿块变化不明显,6个肿块较术前增大。低回声肿块变成等回声或强回声肿块,强回声肿块变成不均质强回声或无变化。结论:超声引导集束电极肝癌射频治疗术安全有效,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图像质量高,能确切地评价射频术后肝癌形态学改变。

    作者:罗淑荣;段云友;赵柏山;袁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幼儿髂骨嗜酸性肉芽肿动脉造影及栓塞成功1例

    1 病历简介患儿男,2周岁。半年前发现行走时右腿跛行,右臀部可触及软组织样包块。骨盆X线平片见右髂骨巨大椭圆形骨质缺损,其外下并有不规则骨质破坏区(图1)。CT显示右髂骨大部骨质破坏,破坏缘骨质锐利,破坏区被软组织填充,并主要向盆腔内破入,肿瘤界限清楚(图2)。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经左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将5FCobra导管置于右髂总动脉内造影,见病变区血管走行及分布尚自然,无明显增多增粗和迂曲改变,亦未见实质期异常浓染着色(图3)。诊断为右髂骨良性肿瘤。后将导管超选入其主要供血血管右臀上动脉内,将明胶海绵碎粒混入5ml造影剂内在透视示踪下进行栓塞,直至该动脉起始段远端造影剂停滞为止(图4)。

    作者:宋锦文;印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卵巢鳞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分析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肿瘤之一,其组织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形态和性质各异。了解各种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对提高早期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卵巢鳞癌的专门报道十分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B超检查发现,手术或病理证实,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卵巢鳞癌病例。1 资料和方法12例为1980-01~1999-04我院住院患者,发病年龄18~67岁,平均46.7岁。使用美国ATL MK100超声扫描仪及日本ALOKA 630超声扫描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检查时中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经腹部扫描探查。

    作者:王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蝶筛区域解剖结构的CT评价及对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CT对蝶筛区域解剖结构的评价能力,以期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冠状和横轴位薄层CT扫描54例无病变的蝶筛区域,并重建矢状位图像。结果:CT图像中蝶上筛房出现率13.0%。蝶窦气化CT分型中,甲介型占8.3%,半鞍型占51.9%,全鞍型占39.8%。蝶窦中隔居正中位置占24.1%。蝶窦的其他变异有:翼突气化、前床突气化、蝶骨大翼气化和蝶骨小翼气化。视神经管纵轴与蝶筛窦的毗邻关系在CT图像上分为三型,视神经管横轴对蝶筛窦的压迫关系分为四型,并统计出各型的分布情况。结论:CT扫描能显示蝶筛区域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有关的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及其变异,对手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玉忠;胡连源;周丽娟;关长群;马长富;甄道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超声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前后的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临床对宫外孕的诊断正确率及评价保守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对33例宫外孕患者治疗前进行超声监测、确诊,然后分二组给药,一组氨甲喋呤<MTX>50mg肌注二次;另一组MTX50mg肌注再加米非酮分三次口服,分别在用药3天、1、2、4、8周进行超声监测。了解宫外孕回声图变化情况,直至恢复正常。结果:超声不但能确诊宫外孕,还可对其保守治疗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宫外孕包块消失,子宫、附件声像图恢复正常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指标。胎囊完整者治疗效果较好,混合性包块次之,包块破裂型需急诊手术。结论:超声是一种诊断宫外孕及观察其保守治疗效果简单而准确的监测手段。

    作者:王洁;张新琼;周新力;任杰;张娟辉;张春丽;邓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6例球形肺炎的X线分析

    球形肺炎较少见,文献报道少,阅片易与肺部其他球形病灶,尤其是周围型肺癌及结核瘤混淆而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以便提高其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分析收集1982-04~1997-06本院及其他兄弟医院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小21岁,大57岁。40~45岁4例。病程4~10周,其中4周1例,5~6周4例,10周1例。临床症状:多数病例起病急,畏冷、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2例,持续高热长12天;38~38.5℃4例;胸痛3例,咳嗽咳痰6例,痰中带血2例,咯血痰量较多1例。辅助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增高,多在14~21×109/L,6例中性白细胞占0.79~0.85,出现中毒颗粒2例。痰培养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各1例。痰镜检结核菌与瘤细胞均阴性。2例病灶吸收略慢,在住院期间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变所属的叶、段、亚段等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肿物,仅见粘膜充血、水肿,夹取组织活检未见瘤细胞而是炎性细胞。治疗结果:6例经过足够的抗菌素治疗后,每2周透视或摄胸片均见病灶吸收缩小,病灶消失短4周,长10周。随访3~12个月均未见复发。

    作者:林长和;施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颅底结构计算机立体测量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设计采用2例颅骨标本,图形工作站在三维图像上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以三坐标激光测距仪的测量为对照组。共完成10组测量,二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无效假设三维立体虚拟测量和三坐标激光测距仪测量存在差别,备择假设二种测量方式的测量无差别,p取双向0.95。

    作者:陈若平;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脑内囊性增强病变的CT研究

    目的:研究脑内环形增强病变脑脓肿、脑胶质瘤、脑转移瘤CT影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7例脑脓肿、67例脑胶质瘤和39例转移瘤的分布、数目、囊壁的形态及蛛网膜下腔的播散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和转移瘤倾向于分布皮髓交界处,分别占85%和86%。单发以胶质瘤为多见。脑脓肿壁较规则,占94%。9个(26%,9/34)脑脓肿壁还呈独特的口袋状形态。蛛网膜下腔播散以脑脓肿多见,占21%(7/34),胶质瘤次之10%(7/69),本组转移瘤未显示此征像。结论:囊壁的形态、部位、蛛网膜下腔的播散征像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徐恩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核素输卵管显像诊断不孕症的价值

    目的:通过对31例不孕症妇女(60侧输卵管)行改进的核素输卵管造影(RNHS),评价该方法对判断不孕症妇女输卵管通畅程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次性导尿管直接插入宫腔,37MBq 99mTcO4经导管注入后动态采集,同时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行静态采集。其中10例(20侧输卵管)行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进行对照。结果:RNSH示输卵管通41例,阻塞19侧。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为诊断标准,RNHS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84.6%。结论:RNHS有效,安全,无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张锦明;焦鲁霞;李亚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支气管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支气管造影检查中的诊断效果。材料与方法:对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咯血,疑诊为支气管扩张的150例患者,用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行支气管造影检查。结果:支气管扩张98例,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狭窄7例,支气管扭曲移位6例,正常27例。非离子型与离子型造影剂的支气管显影结果相当,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支气管影像清晰,细小的支气管乃至肺泡都显影良好。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可用做支气管造影检查,支气管影像清晰,能够满足支气管病变的诊断要求。

    作者:杜红文;张蕴;付和睦;郭佑民;刘继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胸腺梭形细胞癌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50岁。胸闷、心慌,左背部持续性钝痛半年,加重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胸廓对称,呼吸动度均匀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心尖搏动不弥散,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检查:在大动脉短轴切面上可见肺动脉左外上方有一约10.4cm×6.7cm×6.5cm囊实性混合性回声团块,包膜完整(附图)。其中实性病变范围约4.4cm×4.9cm×4.5cm,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囊性病变范围约6.0cm×7.6crm×7.0cm(附图),彩色多普勒于其内和周边均未录到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纵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胸腺的恶性肿瘤。胸部CT平扫在上纵隔偏左显示一巨大块影,呈分叶状,外缘光滑,内后缘与主动脉相贴,大小约10cm×7cm,CT值为24.7~40Hu。意见:前上纵隔肿瘤多考虑为胸腺瘤。X线胸片示:正位片在左肺门及主动脉弓旁,可见有较大的肿块影存在,其外缘呈分叶状。右侧位示:心底大血管前方见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缘,主气管略有后移。意见:纵隔肿块,胸腺瘤。

    作者:孟晓玲;马立新;邬景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及缺氧程度的研究

    胎儿脐带绕颈(UCAN)较为常见,占分娩总数的20%~25%,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25.5%~48.8%,围产儿死亡率较高,临产前确诊较为困难[1]。本研究应用同幅B型并行M型超声对胎儿脐带绕颈产前诊断及胎儿缺氧程度的测定进行了研究。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4例,占我院近3年来妇产科分娩总数的24.79%(134/542),年龄20~32岁,平均24岁。B超检查时距分娩时间10~1天。具体孕周分布如下:<34周孕者6例;≥34~<40周孕者92例;40~42周孕者31例;>42周孕者5例。1.2仪器日产Aloka SSD-630型超声显像仪,探头工作频率为3.5MHz。

    作者:秦胜亚;王素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初次高强度体能训练后99mTc-MDP骨显像表现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了解高强度体能训练后机体损伤情况。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首次参加高强度体能训练12周者(初训组)和经1年适应训练者(适应组)各35人,用99mTc-MDP对其行全身骨显像以及相应部位X线摄片。结果:初训组中32人121个浓聚灶,其中轻度浓度聚灶93个,中度浓聚灶28个。浓聚灶分布于股骨、胫骨和足部骨分别占10.7%、33.7%和52.9%。适应组9人18个轻度浓聚灶。28个中度浓聚灶中仅3个灶X线片有骨膜反应,轻度浓聚灶X线片均正常。结论:高强度体能训练中肢体组织损伤普遍存在,大多位于下肢,其损伤与持续应力作用有关。99mTc-MDP骨显像是早期诊断体能训练中组织损伤的敏感和准确的方法。

    作者:陈燕;蒲朝煜;王发强;李秉志;李菲;蔡莉;徐江莉;张海英;赵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

    患儿,男,4小时。体重1.9kg。生后哭声大,无青紫及窒息。生后2小时发现全身青紫,并呻吟不止,呼吸困难。其母孕为37+3周,系三胎三产,自然分娩。查体:呼吸困难,全身青紫,三凹征阳性,胸廓呈漏斗胸,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四肢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减弱,吸允、觅食及握持反射未引出。生后10小时胸部前后位X线片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减低,左肺上野有淡薄的片状影,左肺下野可见充气的支气管影,显示至肺段水平,心脏、双膈轮廓清晰(图1)。41小时后复查示:两侧肺野透光度进一步减低,呈毛玻璃状,肺野内可见细小的充气的支气管影,尤以左侧为著,心脏及双侧膈肌轮廓消失(图2)。

    作者:牛刚;张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FDG(18-fluorine. 2- fluoro-2-deoxyglucose)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6-磷酸,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18F衰变时由湮灭辐射出两个反方向的51lkeV的光子,经过PET的符合探测与重建,在横断、冠状、矢状位清楚地显示出FDG摄取增加部位(PET成像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糖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中由于葡萄糖转运mRNA的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l和Glut3水平升高,已糖激酶水平升高,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FDG与葡萄糖一样,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增加,而不被进一步分解的FDG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因此,可以在PET显示中观察到肿瘤部位的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由于FDG-PET它比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等)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辩力和早期的肿瘤探测机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反应的监测,具有比CT,MRI等解剖形态显像明显的优势。本文简介了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作者: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很少见,自1907年Darisohn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有不少个案报道。但病变内典型“爆玉米花”样钙化却极为罕见,现将我院发现的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且病变内有“爆玉米花”样钙化1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35岁。因发热1个月入院。1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以午后为甚,偶伴咳嗽,咳少量粘液痰,无血丝。在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左下肺内有一包块。经抗炎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9.6℃,P:78次/min,R:20次/min,BP:16/10kPa,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GB:65/L, ESR:86mm/h。余血、尿、便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后曾行卡松尼试验阴性。B超检查:左下肺探见一约9.6cm×11.7cm×10.0cm边界清楚的密集低回声区,回声分布不均匀。

    作者:席建平;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