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军;缪竞陶;何之彦;陶勇浩;陈海曦;刘爱群;李建奇
胎儿脐带绕颈(UCAN)较为常见,占分娩总数的20%~25%,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25.5%~48.8%,围产儿死亡率较高,临产前确诊较为困难[1]。本研究应用同幅B型并行M型超声对胎儿脐带绕颈产前诊断及胎儿缺氧程度的测定进行了研究。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4例,占我院近3年来妇产科分娩总数的24.79%(134/542),年龄20~32岁,平均24岁。B超检查时距分娩时间10~1天。具体孕周分布如下:<34周孕者6例;≥34~<40周孕者92例;40~42周孕者31例;>42周孕者5例。1.2仪器日产Aloka SSD-630型超声显像仪,探头工作频率为3.5MHz。
作者:秦胜亚;王素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8岁。双下肢无力,麻木3个月。一年前曾行胸椎旁神经纤维瘤手术。MRI所见:胸7~9椎体水平椎管内外病变,硬脊膜受压内移,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胸9椎体与附件信号降低,轮廓仍保持。初诊为恶性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附图)。
作者:韩月东;激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6岁。发现左腹部肿块10天入院。体检:左腹触及7cm×8cm肿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无压痛。B超见:左背部8.8cm×7.3cm的无回声区,轮廓不清,左下方可见小分隔。左髂窝可探及条形无回声区8.9cm×8.1cm,边界不清,内见等回声间隔,并与上方无回声区相通,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CT见:左肾前上方10cm×7.5cm的低密度灶,CT值-3~13Hu,壁光整,其上外方可见条形实质密度灶。低密度灶向下延续达盆腔。左肾明显受压变形外移;提示腹膜后巨大囊肿。
作者: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提高对乳腺疾病的钼靶X线征象认识。材料和方法:良性病变60例(69个病灶),恶性病变51例(55个病灶),年龄13~72岁。患者均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良性病灶多为圆形、卵圆形,边缘规则,等密度、低密度或混合密度,80%的病灶可见完全或不完全的晕环。恶性病灶多为分叶形或不规则形,80%为高密度,20%为等密度,没有低密度和混合密度病灶。病灶边缘模糊,61%伴有钙化,39%患侧血管增粗扭曲紊乱。结论:钼靶乳腺摄影是乳腺影象学检查的首选方法,95%以上的病变可望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杜红文;张蕴;张剑琴;张月浪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磁共振具有能显示半月板表面和内部结构等优点,已成为诊断半月板病变的首选方法。梯度回波技术由于其信号对比好,信噪比高,扫描时间短等特点而应用于半月板损伤检查中。我院1995-05~1999-01对159例疑为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本方法检查。本文分析了对其同时行自旋回波(S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本组159例怀疑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绞锁及功能障碍,其中141例有明显的急性或慢性外伤史。159例中男89例,女70例。全部患者在MRI检查后1周内做关节镜检查,39例实施外科手术。
作者:秦妍滨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AMI冠状动脉高压球囊支架植入24例。男23例,女1例。年龄40~72岁,平均51.3岁。AMI前壁10例,前侧壁3例,前间壁2例,下壁和下后壁各4例,侧壁1例。结果:26支与梗塞相关的血管植入支架28只。支架适应证Primary 4例,De novo 5例,Suboptimal 8例,Bial-out 7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3.8±6.9%,均无严重急性、亚急性血管和出血并发症。术后冠状动脉造影(CAG)随访3例,平均随访时间84.3天,无支架再狭窄。结论:AMI确诊后尽早行支架植入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付和睦;杜红文;张蕴;崔长宗;付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5岁.发现颈前包块伴憋气10天。10天前无意中发现颈前有一包块,包块逐渐增大,自觉憋气,有时咳嗽,无发烧及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体检:右颈部扪及5cm×5cm的包块,质中,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动作略上下移动,气管稍左移,甲状腺不大。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上缘可见一小气液平面,气管受压左移(图1)。B超报告:右颈前混合性包块,甲状腺未见异常。CT扫描:右上纵隔及右颈部有欠规则肿物,5cm×7cm×11cm,沿气管右侧上下延伸,推挤气管与食管,肿物为含气液囊腔,并见少许分隔,囊壁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后轻微增强(图2,3)。CT诊断:右上纵隔及右颈部慢性脓肿,淋巴结核合并感染可能性大,不除外气管瘘形成。
作者:全昌斌;张军芝;贾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设计采用2例颅骨标本,图形工作站在三维图像上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以三坐标激光测距仪的测量为对照组。共完成10组测量,二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无效假设三维立体虚拟测量和三坐标激光测距仪测量存在差别,备择假设二种测量方式的测量无差别,p取双向0.95。
作者:陈若平;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胸部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均有发生肺实质损伤的可能性,而X线检查对肺实质损伤性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了资料较完整的损伤性肺出血影像诊断15例。1 材料与方法各种胸部外伤后肺出血影像资料共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7~60岁,中位数38岁。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均有明确胸部外伤史。外伤后即出现胸痛15例,气促6例,呼吸困难7例,咯血6例。15例均于伤后30分钟~10天内摄胸部正侧位片,部分患者多次摄片复查,其中8例于伤后分别做胸部CT检查。
作者:王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简介患者,女,15岁。1998年7月28日收入院。主诉:活动时气喘,乏力,并渐加重。患者生后9个月发现心脏杂音,口唇、皮肤、四肢发绀,并渐加重。查体:眼睑稍充血、紫绀、唇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搏动不弥散,未触及心前区细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于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闻及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A2。心电图所见:右房肥大,右室肥大,心肌供血不足(Ⅱ、Ⅲ、AVF.V3-V6导联ST段压低约1.5mv),X线胸片示:心尖稍向上翘,心影不增大,肺血基本正常。
作者:翟庆华;张玉霞;赵亚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其CT表现少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1993年以来发现5例Fahr病的CT表现。1 材料与方法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8~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1例)、精神障碍(2例)、癫痫(1例)、头痛(1例)。其中有2例系兄妹。5例均经临床证实。实验室检查血钙和血磷生化值未见异常。
作者:朱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4例不同的髋关节疾病行PQ6000螺旋CT扫描及重建(包括MPR、SSD、MIP等),观察并比较影像效果。结果:重建技术使相关影像更加清晰和直观,特别是对髋关节间隙和髋臼的显示更加清晰。结论:重建增加了影像信息,为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作者:张劲松;宦怡;赵黎;彭勇;葛雅丽;李长宏;栗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28岁,孕1产0。因双上肢震颤2年,停经8个月,下肢浮肿4个月,于1998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15岁月经初潮,稀发,周期4~6个月不等,2年前发现双上肢轻微震颤并逐渐发展为粗大震颤,咬字不清,表情淡漠,1年后经测定血酮蓝蛋白(CP)和双眼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or)确诊为肝豆状核病变( hepatolenticular degenaration, HLD),也称Wilson病。开始服用青霉胺,半年后震颤症状消失。近5个月停经。证实妊娠后于1998年5月中旬停用青霉胺。未用其它药物治疗。妊娠3个月时下肢始出现凹陷性浮肿,逐渐加重向上累及腹壁。于妊娠8个月时入院要求终止妊娠。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兄妹3人均正常。
作者:胡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下腹胀痛,无意扪及该处有包块,但包块增长不明显。体检:左下腹可扪及12cm×16cm长球形囊性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且无压痛。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见RBC3~4个/高倍镜检;囊液分析结果与该患者尿液成份一致;细菌培养见肠球菌5000个/ml尿;血中球蛋白增高;药敏实验示妥布霉素、头孢噻吩敏感。B超见:左肾盂中度扩张,左腹膜后可探及无回声暗区团块,后伴声影,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伴左肾中度积水。CT示:左肾后外方可见形态不整的水样低密度影,与左肾紧密相连,左侧腹膜下可见条形水样低密度影与上述病灶相连,左肾盂中度扩张,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伴左肾中度积水。MR示:左肾周围尤于下方可见多个囊性肿物,小者为2.0cm×2.0cm,大者12cm×5cm,边缘锐利,信号均匀,张力较大,左肾轻度受压,左肾盂及输尿管中度扩张,提示为腹腔内肾外多发囊肿,与肾盂及输尿管无关。泌尿系造影示:左肾盂中度扩张,在左肾外下方见充满造影剂的囊腔,提示为重复肾伴中度肾积水。
作者: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3岁。间断性全程肉眼血尿3年余。体检:右肾区有叩击痛,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红细胞(卅)。X线检查:腹平片示膀胱区右上方可见一1.0m×0.8cm钙质浓影,边缘光整,透视下不随体位移动(图1)。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轻度积水,右输尿管扩张以中、下段为甚。双侧输尿管下端膀胱入口处呈蛇头样扩张,大小分别为:右侧1.2cm×1.2cm,左侧0.9crm×0.9cm。周边绕有清晰锐利的月晕样透光环(图2)。平片所见的钙质浓影位于右输尿管下端扩张的囊袋内。X线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形成,右肾盂及右输尿管轻度积水。B超所见:右肾影稍大,右肾盂、输尿管扩张。膀胱三角区右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1.3cm×1.3cm纤细光环。其内有1.0crm×1.0cm强回声团。左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0.8cm×0.8cm纤细光环。B超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膀胱镜检:膀胱粘膜红润,双侧输尿管开口处可见囊状物向腔内凸起,右侧大小约1.1cm×1.1cm,左侧约0.8crm×0.8cm。基底较宽,表面不平,色泽红润。左侧输尿管开口显露,右侧开口不易找到。膀胱镜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
作者:陆洲;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宫内异物切除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48例宫内节育器、胚胎或胎盘残留宫腔的患者,在常规清宫术或取环术失败后行宫腔镜手术治疗。采用经腹超声、腹腔镜超声和腹腔镜监视手术过程。结果:在超声监导下,27例嵌顿节育器全部经宫腔镜取出,合并宫腔粘连3例。切除残留胎骨和残留胎盘21例,7例与子宫壁粘连,2例植入。结论:经腹超声是监视经宫颈切除宫内异物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丹;刘剑飞;孟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复杂性闭塞性病变的新方法,因其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优良,已成为继血管PTA之后又一重要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但形成后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多较严重。鉴于文献对此种并发症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了4例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38~62岁,平均47.3岁。病因为大动脉炎3例,临床1例有脑梗塞病史5个月,表现为双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肾性高血压(32.0/19.9kPa),病史6年,腹部可闻血管收缩期杂音;1例左上肢无脉病史7个月。另1例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7年,临床表现糖尿病足1个月,下肢缺血性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血管成形术前均经血管Doppler超声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置入、血栓形成详见附表。
作者:王仲朴;王茂强;崔志鹏;谢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是否能很好确定门脉造影剂峰值及其在SCIP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41例,观察CT图像的层面波动及门脉峰值时间,然后以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进行SCIP检查。结果: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的CT图像几乎无层面上下波动,门脉时间-密度曲线无明显波动,门脉峰值时间平均为50.5s。41例SLTP均能显示门脉4级以上分支。结论: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确定门脉造影剂峰值的方法。以门脉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可获得良好的SCTP图像。
作者:王华明;蔡祖龙;赵红;李睫;宋学坤;韩铁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31例不孕症妇女(60侧输卵管)行改进的核素输卵管造影(RNHS),评价该方法对判断不孕症妇女输卵管通畅程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次性导尿管直接插入宫腔,37MBq 99mTcO4经导管注入后动态采集,同时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行静态采集。其中10例(20侧输卵管)行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进行对照。结果:RNSH示输卵管通41例,阻塞19侧。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为诊断标准,RNHS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84.6%。结论:RNHS有效,安全,无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张锦明;焦鲁霞;李亚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FDG(18-fluorine. 2- fluoro-2-deoxyglucose)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6-磷酸,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18F衰变时由湮灭辐射出两个反方向的51lkeV的光子,经过PET的符合探测与重建,在横断、冠状、矢状位清楚地显示出FDG摄取增加部位(PET成像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糖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中由于葡萄糖转运mRNA的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l和Glut3水平升高,已糖激酶水平升高,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FDG与葡萄糖一样,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增加,而不被进一步分解的FDG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因此,可以在PET显示中观察到肿瘤部位的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由于FDG-PET它比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等)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辩力和早期的肿瘤探测机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反应的监测,具有比CT,MRI等解剖形态显像明显的优势。本文简介了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作者: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