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法乐氏四联症合并左冠状动脉开口于肺动脉畸形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

翟庆华;张玉霞;赵亚萍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 法乐氏四联症
摘要:1 病例简介患者,女,15岁。1998年7月28日收入院。主诉:活动时气喘,乏力,并渐加重。患者生后9个月发现心脏杂音,口唇、皮肤、四肢发绀,并渐加重。查体:眼睑稍充血、紫绀、唇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搏动不弥散,未触及心前区细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于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闻及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A2。心电图所见:右房肥大,右室肥大,心肌供血不足(Ⅱ、Ⅲ、AVF.V3-V6导联ST段压低约1.5mv),X线胸片示:心尖稍向上翘,心影不增大,肺血基本正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切除宫内异物

    目的:探讨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宫内异物切除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48例宫内节育器、胚胎或胎盘残留宫腔的患者,在常规清宫术或取环术失败后行宫腔镜手术治疗。采用经腹超声、腹腔镜超声和腹腔镜监视手术过程。结果:在超声监导下,27例嵌顿节育器全部经宫腔镜取出,合并宫腔粘连3例。切除残留胎骨和残留胎盘21例,7例与子宫壁粘连,2例植入。结论:经腹超声是监视经宫颈切除宫内异物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丹;刘剑飞;孟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核素输卵管显像诊断不孕症的价值

    目的:通过对31例不孕症妇女(60侧输卵管)行改进的核素输卵管造影(RNHS),评价该方法对判断不孕症妇女输卵管通畅程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次性导尿管直接插入宫腔,37MBq 99mTcO4经导管注入后动态采集,同时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行静态采集。其中10例(20侧输卵管)行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进行对照。结果:RNSH示输卵管通41例,阻塞19侧。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为诊断标准,RNHS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84.6%。结论:RNHS有效,安全,无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张锦明;焦鲁霞;李亚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快速自旋回波单激发与重T2序列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MRCP方法显示胰胆道解剖与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明确诊断的胆道系统SS-FSE和HT2-FSE资料。结果:HT2-FSE图像为胰胆管多层冠状源影像,100%病例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MIP、SSD和VE等重建影像;厚层单层SS-FSE序列图像为1幅胰胆管容积投影像,无需重建。HT2-FSE和SS-FSE对胆总管、左右肝管及主要属支显示率均达100%,胆囊显示率分别为100%和76.4%,胰管显示率分别为74.4%和92.3%;其对病变总敏感性和准确性前者高于后者。结论:磁共振水成像为无创性显示胆胰管系统解剖与病理改变的有效方法,常规应用HT2-FSE序列,患者难以配合时采用SS-FSE序列。

    作者:杨秀军;缪竞陶;何之彦;陶勇浩;陈海曦;刘爱群;李建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形成急性血栓的原因及治疗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复杂性闭塞性病变的新方法,因其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优良,已成为继血管PTA之后又一重要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但形成后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多较严重。鉴于文献对此种并发症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了4例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38~62岁,平均47.3岁。病因为大动脉炎3例,临床1例有脑梗塞病史5个月,表现为双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肾性高血压(32.0/19.9kPa),病史6年,腹部可闻血管收缩期杂音;1例左上肢无脉病史7个月。另1例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7年,临床表现糖尿病足1个月,下肢缺血性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血管成形术前均经血管Doppler超声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置入、血栓形成详见附表。

    作者:王仲朴;王茂强;崔志鹏;谢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T螺旋扫描检出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初步观察

    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胰腺炎有无继发感染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其鉴别较为困难。根据常规CT表现难以区分胰腺炎积液有无感染[1]。本研究总结了我院用高分辨力CT螺旋扫描检出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初步结果。1 材料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行CT螺旋检查,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4~76岁,平均50岁。临床怀疑均继发感染。10例中胆源性胰腺炎7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病因不明1例。CT螺旋扫描诊断后即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积液。10例中2例第一次CT和穿刺结果证实无继发感染,但分别于11和15天后因怀疑继发感染而再次CT检查。

    作者:王毅翔;李能平;汪登斌;何国祥;江浩;汤耀卿;张圣道;唐敖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AMI冠状动脉高压球囊支架植入24例。男23例,女1例。年龄40~72岁,平均51.3岁。AMI前壁10例,前侧壁3例,前间壁2例,下壁和下后壁各4例,侧壁1例。结果:26支与梗塞相关的血管植入支架28只。支架适应证Primary 4例,De novo 5例,Suboptimal 8例,Bial-out 7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3.8±6.9%,均无严重急性、亚急性血管和出血并发症。术后冠状动脉造影(CAG)随访3例,平均随访时间84.3天,无支架再狭窄。结论:AMI确诊后尽早行支架植入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付和睦;杜红文;张蕴;崔长宗;付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及缺氧程度的研究

    胎儿脐带绕颈(UCAN)较为常见,占分娩总数的20%~25%,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25.5%~48.8%,围产儿死亡率较高,临产前确诊较为困难[1]。本研究应用同幅B型并行M型超声对胎儿脐带绕颈产前诊断及胎儿缺氧程度的测定进行了研究。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4例,占我院近3年来妇产科分娩总数的24.79%(134/542),年龄20~32岁,平均24岁。B超检查时距分娩时间10~1天。具体孕周分布如下:<34周孕者6例;≥34~<40周孕者92例;40~42周孕者31例;>42周孕者5例。1.2仪器日产Aloka SSD-630型超声显像仪,探头工作频率为3.5MHz。

    作者:秦胜亚;王素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

    患儿,男,4小时。体重1.9kg。生后哭声大,无青紫及窒息。生后2小时发现全身青紫,并呻吟不止,呼吸困难。其母孕为37+3周,系三胎三产,自然分娩。查体:呼吸困难,全身青紫,三凹征阳性,胸廓呈漏斗胸,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四肢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减弱,吸允、觅食及握持反射未引出。生后10小时胸部前后位X线片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减低,左肺上野有淡薄的片状影,左肺下野可见充气的支气管影,显示至肺段水平,心脏、双膈轮廓清晰(图1)。41小时后复查示:两侧肺野透光度进一步减低,呈毛玻璃状,肺野内可见细小的充气的支气管影,尤以左侧为著,心脏及双侧膈肌轮廓消失(图2)。

    作者:牛刚;张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年第9卷关键词索引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胸腺囊肿合并感染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5岁.发现颈前包块伴憋气10天。10天前无意中发现颈前有一包块,包块逐渐增大,自觉憋气,有时咳嗽,无发烧及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体检:右颈部扪及5cm×5cm的包块,质中,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动作略上下移动,气管稍左移,甲状腺不大。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上缘可见一小气液平面,气管受压左移(图1)。B超报告:右颈前混合性包块,甲状腺未见异常。CT扫描:右上纵隔及右颈部有欠规则肿物,5cm×7cm×11cm,沿气管右侧上下延伸,推挤气管与食管,肿物为含气液囊腔,并见少许分隔,囊壁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后轻微增强(图2,3)。CT诊断:右上纵隔及右颈部慢性脓肿,淋巴结核合并感染可能性大,不除外气管瘘形成。

    作者:全昌斌;张军芝;贾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法乐氏四联症合并左冠状动脉开口于肺动脉畸形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15岁。1998年7月28日收入院。主诉:活动时气喘,乏力,并渐加重。患者生后9个月发现心脏杂音,口唇、皮肤、四肢发绀,并渐加重。查体:眼睑稍充血、紫绀、唇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搏动不弥散,未触及心前区细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于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闻及2~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A2。心电图所见:右房肥大,右室肥大,心肌供血不足(Ⅱ、Ⅲ、AVF.V3-V6导联ST段压低约1.5mv),X线胸片示:心尖稍向上翘,心影不增大,肺血基本正常。

    作者:翟庆华;张玉霞;赵亚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动脉导管未闭的MRI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MRI在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CAG)证实的各种先心病325例,其中PDA65例。所有病例均行0.3TMRI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检查。结果:MRI诊断PD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9.2%,对PDA形态分型诊断正确率为90.3%。结论:MRI对PD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在青少年或成人的PDA及PDA合并室间隔缺损或艾森门格综合征的诊断中,MRI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TTE。

    作者:陈新;王佳;侯阳;唐莉;胡连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支气管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支气管造影检查中的诊断效果。材料与方法:对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咯血,疑诊为支气管扩张的150例患者,用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行支气管造影检查。结果:支气管扩张98例,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狭窄7例,支气管扭曲移位6例,正常27例。非离子型与离子型造影剂的支气管显影结果相当,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支气管影像清晰,细小的支气管乃至肺泡都显影良好。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可用做支气管造影检查,支气管影像清晰,能够满足支气管病变的诊断要求。

    作者:杜红文;张蕴;付和睦;郭佑民;刘继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椎管神经内分泌癌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8岁。双下肢无力,麻木3个月。一年前曾行胸椎旁神经纤维瘤手术。MRI所见:胸7~9椎体水平椎管内外病变,硬脊膜受压内移,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胸9椎体与附件信号降低,轮廓仍保持。初诊为恶性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附图)。

    作者:韩月东;激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很少见,自1907年Darisohn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有不少个案报道。但病变内典型“爆玉米花”样钙化却极为罕见,现将我院发现的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且病变内有“爆玉米花”样钙化1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35岁。因发热1个月入院。1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以午后为甚,偶伴咳嗽,咳少量粘液痰,无血丝。在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左下肺内有一包块。经抗炎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9.6℃,P:78次/min,R:20次/min,BP:16/10kPa,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GB:65/L, ESR:86mm/h。余血、尿、便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后曾行卡松尼试验阴性。B超检查:左下肺探见一约9.6cm×11.7cm×10.0cm边界清楚的密集低回声区,回声分布不均匀。

    作者:席建平;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早期脑梗塞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CT和MRI在脑梗塞的诊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本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研究较多[1.2],但尚缺少急性脑梗塞早期CT和MRI与病理对照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大脑中动脉(MCA)阻断后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脑缺血CT、MRI的病理表现,探讨急性脑梗塞影像学改变及其病理基础,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马勇;于富华;姬广福;韩成河;魏佑震;田凯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MRI诊断

    目的:探讨X线、CT及低场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X线疑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CT及低场MRI扫描,并进行统一分期、Kappa检验和Ridit统计。结果:三种检查方法的Kappa一致性检验,K值均大于0.4。Ridit敏感性试验结果为,R(X线)=0.3630;R(CT)=0.5451;R(MRI)=0.5918。结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低场MRI比CT更具敏感性,X线平片则缺乏诊断意义。对CT尚不能确定的I、Ⅱ期患者,选用低场MRI常规扫描可收到显著的诊断结果。

    作者:张立安;贺静;王玉丽;王守波;思仲诚;王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颅骨表皮样囊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9岁,自幼发现左侧头部肿物并逐渐增大,近5年增长明显,不觉疼痛无其它不适。体检:左颞顶部可触及肿物、约鸡蛋大、质中、固定,边缘光滑。CT检查:见左颞顶部肿物明显隆起、大小6.0cm×5.0cm×5.0cm,密度不均。累及内外板、板障,外板见不规则状压迹。骨窗可见游离骨片,肿块中夹杂少许脂肪密度影,CT值为-20一65Hu,患部软组织向外膨出(图1,2)。手术所见:切开头皮见肿物位于腱膜下,肿物切开可见鳞片状及豆腐渣样物。病理诊断:左颞骨表皮样囊肿。

    作者:郑石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Fahr病的CT诊断(附5例分析)

    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其CT表现少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1993年以来发现5例Fahr病的CT表现。1 材料与方法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8~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1例)、精神障碍(2例)、癫痫(1例)、头痛(1例)。其中有2例系兄妹。5例均经临床证实。实验室检查血钙和血磷生化值未见异常。

    作者:朱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胸腺梭形细胞癌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50岁。胸闷、心慌,左背部持续性钝痛半年,加重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胸廓对称,呼吸动度均匀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心尖搏动不弥散,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检查:在大动脉短轴切面上可见肺动脉左外上方有一约10.4cm×6.7cm×6.5cm囊实性混合性回声团块,包膜完整(附图)。其中实性病变范围约4.4cm×4.9cm×4.5cm,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囊性病变范围约6.0cm×7.6crm×7.0cm(附图),彩色多普勒于其内和周边均未录到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纵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胸腺的恶性肿瘤。胸部CT平扫在上纵隔偏左显示一巨大块影,呈分叶状,外缘光滑,内后缘与主动脉相贴,大小约10cm×7cm,CT值为24.7~40Hu。意见:前上纵隔肿瘤多考虑为胸腺瘤。X线胸片示:正位片在左肺门及主动脉弓旁,可见有较大的肿块影存在,其外缘呈分叶状。右侧位示:心底大血管前方见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缘,主气管略有后移。意见:纵隔肿块,胸腺瘤。

    作者:孟晓玲;马立新;邬景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