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庆华;张玉霞;赵亚萍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B超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但因受患者肥胖、肠道气体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输尿管中段结石的检出率较低,且易漏诊。本文对15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进行了分析,就诊断方法和如何提高诊断正确率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患者,男90例,女60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0岁。临床表现140例有腰腹绞痛及不同程度的血尿史。
作者:黄婷;李汉英;刘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FDG(18-fluorine. 2- fluoro-2-deoxyglucose)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6-磷酸,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18F衰变时由湮灭辐射出两个反方向的51lkeV的光子,经过PET的符合探测与重建,在横断、冠状、矢状位清楚地显示出FDG摄取增加部位(PET成像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糖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中由于葡萄糖转运mRNA的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l和Glut3水平升高,已糖激酶水平升高,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FDG与葡萄糖一样,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增加,而不被进一步分解的FDG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因此,可以在PET显示中观察到肿瘤部位的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由于FDG-PET它比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等)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辩力和早期的肿瘤探测机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反应的监测,具有比CT,MRI等解剖形态显像明显的优势。本文简介了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作者: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病历简介患者,女,37岁。无意中发现左膝部皮下小指头大小包块,能活动,无不适症状,逐渐增大已20余年。7年前发现包块增长如拇指大,未及时诊治。近年来肿块长大明显,而来我院就诊。体查。P86次/min,R20次/min。专科检查左髌骨下缘,胫前结节上缘见约4cm×5cm×4cm包块,质硬,尚规则,活动度尚可,与皮肤无粘连,无明显压痛,下肢活动无明显受限。X线检查:右膝髌骨下缘胫前结节上方见三角形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的骨化影,骨纹理清晰,形似半截骨折的髌骨,约2cm×3.5cm,不与胫前结节相连,有线状间隔,X线诊断:(1)左髌骨下骨化影考虑皮质旁型软骨瘤;(2)骨软骨瘤(附图)。
作者:贾建明;胡曦;孙美榕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部CT扫描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37例脑转移瘤病例肺部平片为阴性而CT为阳性的影像特点及平片漏诊的原因。结果:胸部平片漏诊的原因为:肺癌位于纵隔后脊柱侧方的肺段24(24/37)例,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7例(7/37),胸片观察漏诊5例(5/37)。31例(31/37)肺部病灶的大直径小于脑内转移的大直径。结论:肺部CT扫描可以有效地检测肺部恶性病灶,提高颅脑转移瘤肺部原发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陈振湖;杨建忠;王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胰腺炎有无继发感染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其鉴别较为困难。根据常规CT表现难以区分胰腺炎积液有无感染[1]。本研究总结了我院用高分辨力CT螺旋扫描检出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初步结果。1 材料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行CT螺旋检查,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4~76岁,平均50岁。临床怀疑均继发感染。10例中胆源性胰腺炎7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病因不明1例。CT螺旋扫描诊断后即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积液。10例中2例第一次CT和穿刺结果证实无继发感染,但分别于11和15天后因怀疑继发感染而再次CT检查。
作者:王毅翔;李能平;汪登斌;何国祥;江浩;汤耀卿;张圣道;唐敖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了解高强度体能训练后机体损伤情况。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首次参加高强度体能训练12周者(初训组)和经1年适应训练者(适应组)各35人,用99mTc-MDP对其行全身骨显像以及相应部位X线摄片。结果:初训组中32人121个浓聚灶,其中轻度浓度聚灶93个,中度浓聚灶28个。浓聚灶分布于股骨、胫骨和足部骨分别占10.7%、33.7%和52.9%。适应组9人18个轻度浓聚灶。28个中度浓聚灶中仅3个灶X线片有骨膜反应,轻度浓聚灶X线片均正常。结论:高强度体能训练中肢体组织损伤普遍存在,大多位于下肢,其损伤与持续应力作用有关。99mTc-MDP骨显像是早期诊断体能训练中组织损伤的敏感和准确的方法。
作者:陈燕;蒲朝煜;王发强;李秉志;李菲;蔡莉;徐江莉;张海英;赵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前后的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临床对宫外孕的诊断正确率及评价保守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对33例宫外孕患者治疗前进行超声监测、确诊,然后分二组给药,一组氨甲喋呤<MTX>50mg肌注二次;另一组MTX50mg肌注再加米非酮分三次口服,分别在用药3天、1、2、4、8周进行超声监测。了解宫外孕回声图变化情况,直至恢复正常。结果:超声不但能确诊宫外孕,还可对其保守治疗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宫外孕包块消失,子宫、附件声像图恢复正常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指标。胎囊完整者治疗效果较好,混合性包块次之,包块破裂型需急诊手术。结论:超声是一种诊断宫外孕及观察其保守治疗效果简单而准确的监测手段。
作者:王洁;张新琼;周新力;任杰;张娟辉;张春丽;邓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50岁。胸闷、心慌,左背部持续性钝痛半年,加重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胸廓对称,呼吸动度均匀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心尖搏动不弥散,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检查:在大动脉短轴切面上可见肺动脉左外上方有一约10.4cm×6.7cm×6.5cm囊实性混合性回声团块,包膜完整(附图)。其中实性病变范围约4.4cm×4.9cm×4.5cm,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囊性病变范围约6.0cm×7.6crm×7.0cm(附图),彩色多普勒于其内和周边均未录到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纵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胸腺的恶性肿瘤。胸部CT平扫在上纵隔偏左显示一巨大块影,呈分叶状,外缘光滑,内后缘与主动脉相贴,大小约10cm×7cm,CT值为24.7~40Hu。意见:前上纵隔肿瘤多考虑为胸腺瘤。X线胸片示:正位片在左肺门及主动脉弓旁,可见有较大的肿块影存在,其外缘呈分叶状。右侧位示:心底大血管前方见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缘,主气管略有后移。意见:纵隔肿块,胸腺瘤。
作者:孟晓玲;马立新;邬景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宫内异物切除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48例宫内节育器、胚胎或胎盘残留宫腔的患者,在常规清宫术或取环术失败后行宫腔镜手术治疗。采用经腹超声、腹腔镜超声和腹腔镜监视手术过程。结果:在超声监导下,27例嵌顿节育器全部经宫腔镜取出,合并宫腔粘连3例。切除残留胎骨和残留胎盘21例,7例与子宫壁粘连,2例植入。结论:经腹超声是监视经宫颈切除宫内异物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丹;刘剑飞;孟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MRI在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CAG)证实的各种先心病325例,其中PDA65例。所有病例均行0.3TMRI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检查。结果:MRI诊断PD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9.2%,对PDA形态分型诊断正确率为90.3%。结论:MRI对PD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在青少年或成人的PDA及PDA合并室间隔缺损或艾森门格综合征的诊断中,MRI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TTE。
作者:陈新;王佳;侯阳;唐莉;胡连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脊椎是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尸检证实709%的骨转移瘤发生在脊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瘤的CT表现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2~79岁,平均52.9岁,50岁以上占699%。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腰背部疼痛、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甚至截瘫。原发肿瘤:肺癌17例,鼻咽癌4例,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例各3例,甲状腺癌、直肠癌各2例,上颌窦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宫颈癌、肾癌、膀胱癌各1例,原发灶不明1例。1.2 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 MAX640 CT机,根据临床、X线平片及CT侧位定位片确定扫描部位,并根据定位片拟定扫描架倾斜角度。常规椎体扫描3层,层厚5mm,椎间盘扫描1层,层厚2mm。发现病变后,对其相邻2个脊椎骨进行1~2层层厚10mm的抽样式扫描。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
作者:张毅;韩伟;马万辉;何显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复杂性闭塞性病变的新方法,因其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优良,已成为继血管PTA之后又一重要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但形成后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多较严重。鉴于文献对此种并发症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了4例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38~62岁,平均47.3岁。病因为大动脉炎3例,临床1例有脑梗塞病史5个月,表现为双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肾性高血压(32.0/19.9kPa),病史6年,腹部可闻血管收缩期杂音;1例左上肢无脉病史7个月。另1例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7年,临床表现糖尿病足1个月,下肢缺血性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血管成形术前均经血管Doppler超声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置入、血栓形成详见附表。
作者:王仲朴;王茂强;崔志鹏;谢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对蝶筛区域解剖结构的评价能力,以期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冠状和横轴位薄层CT扫描54例无病变的蝶筛区域,并重建矢状位图像。结果:CT图像中蝶上筛房出现率13.0%。蝶窦气化CT分型中,甲介型占8.3%,半鞍型占51.9%,全鞍型占39.8%。蝶窦中隔居正中位置占24.1%。蝶窦的其他变异有:翼突气化、前床突气化、蝶骨大翼气化和蝶骨小翼气化。视神经管纵轴与蝶筛窦的毗邻关系在CT图像上分为三型,视神经管横轴对蝶筛窦的压迫关系分为四型,并统计出各型的分布情况。结论:CT扫描能显示蝶筛区域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有关的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及其变异,对手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玉忠;胡连源;周丽娟;关长群;马长富;甄道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儿,男,4小时。体重1.9kg。生后哭声大,无青紫及窒息。生后2小时发现全身青紫,并呻吟不止,呼吸困难。其母孕为37+3周,系三胎三产,自然分娩。查体:呼吸困难,全身青紫,三凹征阳性,胸廓呈漏斗胸,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四肢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减弱,吸允、觅食及握持反射未引出。生后10小时胸部前后位X线片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减低,左肺上野有淡薄的片状影,左肺下野可见充气的支气管影,显示至肺段水平,心脏、双膈轮廓清晰(图1)。41小时后复查示:两侧肺野透光度进一步减低,呈毛玻璃状,肺野内可见细小的充气的支气管影,尤以左侧为著,心脏及双侧膈肌轮廓消失(图2)。
作者:牛刚;张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3岁。间断性全程肉眼血尿3年余。体检:右肾区有叩击痛,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红细胞(卅)。X线检查:腹平片示膀胱区右上方可见一1.0m×0.8cm钙质浓影,边缘光整,透视下不随体位移动(图1)。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轻度积水,右输尿管扩张以中、下段为甚。双侧输尿管下端膀胱入口处呈蛇头样扩张,大小分别为:右侧1.2cm×1.2cm,左侧0.9crm×0.9cm。周边绕有清晰锐利的月晕样透光环(图2)。平片所见的钙质浓影位于右输尿管下端扩张的囊袋内。X线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形成,右肾盂及右输尿管轻度积水。B超所见:右肾影稍大,右肾盂、输尿管扩张。膀胱三角区右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1.3cm×1.3cm纤细光环。其内有1.0crm×1.0cm强回声团。左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0.8cm×0.8cm纤细光环。B超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膀胱镜检:膀胱粘膜红润,双侧输尿管开口处可见囊状物向腔内凸起,右侧大小约1.1cm×1.1cm,左侧约0.8crm×0.8cm。基底较宽,表面不平,色泽红润。左侧输尿管开口显露,右侧开口不易找到。膀胱镜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
作者:陆洲;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8岁。双下肢无力,麻木3个月。一年前曾行胸椎旁神经纤维瘤手术。MRI所见:胸7~9椎体水平椎管内外病变,硬脊膜受压内移,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胸9椎体与附件信号降低,轮廓仍保持。初诊为恶性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附图)。
作者:韩月东;激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Hallervorden-Spatz disease(HSD)是一种因铁盐在苍白球、黑质沉积所引起的一种罕见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锥体外系受累,起始为姿势异常,肌张力增高,步行困难和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多为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晚期则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锥体束征和智能障碍。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1.2]。HSD主要的神经病理变化:大体观察苍白球和黑质呈黄棕色,显微镜下神经轴索呈球形体肿胀、神经元丧失、铁沉积和胶质细胞增生〔3〕。由于缺乏特殊的生化指标,其诊断往往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尸检而确诊。因为铁能通过高磁阈的MRI检查到,所以通过临床尤其是MRI的典型特点,生前诊断HSD是可能的。
作者:卢文甫;王鲁宁;冯秀华;梁燕;汤洪川;陈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脾脏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临床罕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较大的脾海绵状血管瘤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25岁。已婚。间断性左上腹疼痛伴发现肿块3年余。体检,患者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平素体健。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脾大于左肋下6cm处可触及,表面欠光滑。有压痛,质硬。肝脏右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查无异常发现。B超显示:脾于左肋下6.2cm可探及。脾厚8.4cm。内部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直径在6.1~4.2cm较强回声结节。肝、胰及双肾大小形态及回声未见异常。CT表现:脾脏极度肿大,其内布满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低密度区,CT值30~40Hu。低密度区内可见砂粒状钙化影(附图)。增强扫描后,低密度区轻度增强,CT值在36~44Hu。延时扫描无明显变化。诊断为脾肝肿瘤。
作者:董进文;王希锐;路融;廖顺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ihy,HIE)系指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并产生严重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和惊厥等。CT为临床提供了十分可靠的诊断依据。国内外部分作者对本病的CT表现已有阐述[1~4]。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所观察出生仅10天内的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CT表现,以便提高其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收集1993年以来门诊及住院窒息新生儿100例,年龄出生1小时至30天,男72例,女28例。CT扫描用美国GE8800及日本东芝XPEED90~120kV,30~50mA,层厚10nm及8rrrn,层间距10rm,扫描时间11s及4s,窗宽100Hu,窗位+35Hu。其中14例进行1~3次CT随访观察。
作者:任国兴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