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国
目的:采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技术评价肝癌集束电极治疗术的早期效果。材料与方法: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的30例肝癌患者42个肿块治疗前后1周瘤体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肝癌射频治疗后1周,30例患者42个肿块中有27个体积缩小,9个肿块变化不明显,6个肿块较术前增大。低回声肿块变成等回声或强回声肿块,强回声肿块变成不均质强回声或无变化。结论:超声引导集束电极肝癌射频治疗术安全有效,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图像质量高,能确切地评价射频术后肝癌形态学改变。
作者:罗淑荣;段云友;赵柏山;袁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31例不孕症妇女(60侧输卵管)行改进的核素输卵管造影(RNHS),评价该方法对判断不孕症妇女输卵管通畅程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次性导尿管直接插入宫腔,37MBq 99mTcO4经导管注入后动态采集,同时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行静态采集。其中10例(20侧输卵管)行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进行对照。结果:RNSH示输卵管通41例,阻塞19侧。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为诊断标准,RNHS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84.6%。结论:RNHS有效,安全,无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张锦明;焦鲁霞;李亚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磁共振具有能显示半月板表面和内部结构等优点,已成为诊断半月板病变的首选方法。梯度回波技术由于其信号对比好,信噪比高,扫描时间短等特点而应用于半月板损伤检查中。我院1995-05~1999-01对159例疑为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本方法检查。本文分析了对其同时行自旋回波(S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本组159例怀疑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绞锁及功能障碍,其中141例有明显的急性或慢性外伤史。159例中男89例,女70例。全部患者在MRI检查后1周内做关节镜检查,39例实施外科手术。
作者:秦妍滨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复杂性闭塞性病变的新方法,因其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优良,已成为继血管PTA之后又一重要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但形成后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多较严重。鉴于文献对此种并发症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了4例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38~62岁,平均47.3岁。病因为大动脉炎3例,临床1例有脑梗塞病史5个月,表现为双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肾性高血压(32.0/19.9kPa),病史6年,腹部可闻血管收缩期杂音;1例左上肢无脉病史7个月。另1例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7年,临床表现糖尿病足1个月,下肢缺血性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血管成形术前均经血管Doppler超声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置入、血栓形成详见附表。
作者:王仲朴;王茂强;崔志鹏;谢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B超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但因受患者肥胖、肠道气体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输尿管中段结石的检出率较低,且易漏诊。本文对15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进行了分析,就诊断方法和如何提高诊断正确率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患者,男90例,女60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0岁。临床表现140例有腰腹绞痛及不同程度的血尿史。
作者:黄婷;李汉英;刘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胆总管狭窄,严重者症状长期不缓解,并出现黄疸,需留置“T”形引流管或再次手术。本研究采用非手术方式,经“T”形管行胆总管球囊扩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及方法1.1 病例资料对3例术后胆总管狭窄患者施行经“T形管胆总管球囊扩张术。男1例,女2例,年龄35~60岁。均为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置“T”形管引流,留置时间20~50天。患者夹闭引流管后出现右上腹疼痛,重者血清胆红素升高(30~50μmol/L)。开放引流管后症状缓解,经“T”管造影诊断为胆总管中下段狭窄,狭窄显著时造影剂呈线样通过。
作者:张晓云;黄启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X线、CT及低场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X线疑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CT及低场MRI扫描,并进行统一分期、Kappa检验和Ridit统计。结果:三种检查方法的Kappa一致性检验,K值均大于0.4。Ridit敏感性试验结果为,R(X线)=0.3630;R(CT)=0.5451;R(MRI)=0.5918。结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低场MRI比CT更具敏感性,X线平片则缺乏诊断意义。对CT尚不能确定的I、Ⅱ期患者,选用低场MRI常规扫描可收到显著的诊断结果。
作者:张立安;贺静;王玉丽;王守波;思仲诚;王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Hallervorden-Spatz disease(HSD)是一种因铁盐在苍白球、黑质沉积所引起的一种罕见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锥体外系受累,起始为姿势异常,肌张力增高,步行困难和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多为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晚期则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锥体束征和智能障碍。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1.2]。HSD主要的神经病理变化:大体观察苍白球和黑质呈黄棕色,显微镜下神经轴索呈球形体肿胀、神经元丧失、铁沉积和胶质细胞增生〔3〕。由于缺乏特殊的生化指标,其诊断往往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尸检而确诊。因为铁能通过高磁阈的MRI检查到,所以通过临床尤其是MRI的典型特点,生前诊断HSD是可能的。
作者:卢文甫;王鲁宁;冯秀华;梁燕;汤洪川;陈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脾脏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临床罕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较大的脾海绵状血管瘤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25岁。已婚。间断性左上腹疼痛伴发现肿块3年余。体检,患者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平素体健。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脾大于左肋下6cm处可触及,表面欠光滑。有压痛,质硬。肝脏右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查无异常发现。B超显示:脾于左肋下6.2cm可探及。脾厚8.4cm。内部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直径在6.1~4.2cm较强回声结节。肝、胰及双肾大小形态及回声未见异常。CT表现:脾脏极度肿大,其内布满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低密度区,CT值30~40Hu。低密度区内可见砂粒状钙化影(附图)。增强扫描后,低密度区轻度增强,CT值在36~44Hu。延时扫描无明显变化。诊断为脾肝肿瘤。
作者:董进文;王希锐;路融;廖顺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下腹胀痛,无意扪及该处有包块,但包块增长不明显。体检:左下腹可扪及12cm×16cm长球形囊性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且无压痛。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见RBC3~4个/高倍镜检;囊液分析结果与该患者尿液成份一致;细菌培养见肠球菌5000个/ml尿;血中球蛋白增高;药敏实验示妥布霉素、头孢噻吩敏感。B超见:左肾盂中度扩张,左腹膜后可探及无回声暗区团块,后伴声影,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伴左肾中度积水。CT示:左肾后外方可见形态不整的水样低密度影,与左肾紧密相连,左侧腹膜下可见条形水样低密度影与上述病灶相连,左肾盂中度扩张,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伴左肾中度积水。MR示:左肾周围尤于下方可见多个囊性肿物,小者为2.0cm×2.0cm,大者12cm×5cm,边缘锐利,信号均匀,张力较大,左肾轻度受压,左肾盂及输尿管中度扩张,提示为腹腔内肾外多发囊肿,与肾盂及输尿管无关。泌尿系造影示:左肾盂中度扩张,在左肾外下方见充满造影剂的囊腔,提示为重复肾伴中度肾积水。
作者: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4例不同的髋关节疾病行PQ6000螺旋CT扫描及重建(包括MPR、SSD、MIP等),观察并比较影像效果。结果:重建技术使相关影像更加清晰和直观,特别是对髋关节间隙和髋臼的显示更加清晰。结论:重建增加了影像信息,为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作者:张劲松;宦怡;赵黎;彭勇;葛雅丽;李长宏;栗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前后的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临床对宫外孕的诊断正确率及评价保守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对33例宫外孕患者治疗前进行超声监测、确诊,然后分二组给药,一组氨甲喋呤<MTX>50mg肌注二次;另一组MTX50mg肌注再加米非酮分三次口服,分别在用药3天、1、2、4、8周进行超声监测。了解宫外孕回声图变化情况,直至恢复正常。结果:超声不但能确诊宫外孕,还可对其保守治疗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宫外孕包块消失,子宫、附件声像图恢复正常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指标。胎囊完整者治疗效果较好,混合性包块次之,包块破裂型需急诊手术。结论:超声是一种诊断宫外孕及观察其保守治疗效果简单而准确的监测手段。
作者:王洁;张新琼;周新力;任杰;张娟辉;张春丽;邓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病历简介患者,女,37岁。无意中发现左膝部皮下小指头大小包块,能活动,无不适症状,逐渐增大已20余年。7年前发现包块增长如拇指大,未及时诊治。近年来肿块长大明显,而来我院就诊。体查。P86次/min,R20次/min。专科检查左髌骨下缘,胫前结节上缘见约4cm×5cm×4cm包块,质硬,尚规则,活动度尚可,与皮肤无粘连,无明显压痛,下肢活动无明显受限。X线检查:右膝髌骨下缘胫前结节上方见三角形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的骨化影,骨纹理清晰,形似半截骨折的髌骨,约2cm×3.5cm,不与胫前结节相连,有线状间隔,X线诊断:(1)左髌骨下骨化影考虑皮质旁型软骨瘤;(2)骨软骨瘤(附图)。
作者:贾建明;胡曦;孙美榕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胰腺炎有无继发感染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其鉴别较为困难。根据常规CT表现难以区分胰腺炎积液有无感染[1]。本研究总结了我院用高分辨力CT螺旋扫描检出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初步结果。1 材料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行CT螺旋检查,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4~76岁,平均50岁。临床怀疑均继发感染。10例中胆源性胰腺炎7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病因不明1例。CT螺旋扫描诊断后即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积液。10例中2例第一次CT和穿刺结果证实无继发感染,但分别于11和15天后因怀疑继发感染而再次CT检查。
作者:王毅翔;李能平;汪登斌;何国祥;江浩;汤耀卿;张圣道;唐敖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9岁,自幼发现左侧头部肿物并逐渐增大,近5年增长明显,不觉疼痛无其它不适。体检:左颞顶部可触及肿物、约鸡蛋大、质中、固定,边缘光滑。CT检查:见左颞顶部肿物明显隆起、大小6.0cm×5.0cm×5.0cm,密度不均。累及内外板、板障,外板见不规则状压迹。骨窗可见游离骨片,肿块中夹杂少许脂肪密度影,CT值为-20一65Hu,患部软组织向外膨出(图1,2)。手术所见:切开头皮见肿物位于腱膜下,肿物切开可见鳞片状及豆腐渣样物。病理诊断:左颞骨表皮样囊肿。
作者:郑石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28岁,孕1产0。因双上肢震颤2年,停经8个月,下肢浮肿4个月,于1998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15岁月经初潮,稀发,周期4~6个月不等,2年前发现双上肢轻微震颤并逐渐发展为粗大震颤,咬字不清,表情淡漠,1年后经测定血酮蓝蛋白(CP)和双眼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or)确诊为肝豆状核病变( hepatolenticular degenaration, HLD),也称Wilson病。开始服用青霉胺,半年后震颤症状消失。近5个月停经。证实妊娠后于1998年5月中旬停用青霉胺。未用其它药物治疗。妊娠3个月时下肢始出现凹陷性浮肿,逐渐加重向上累及腹壁。于妊娠8个月时入院要求终止妊娠。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兄妹3人均正常。
作者:胡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50岁。胸闷、心慌,左背部持续性钝痛半年,加重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胸廓对称,呼吸动度均匀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心尖搏动不弥散,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检查:在大动脉短轴切面上可见肺动脉左外上方有一约10.4cm×6.7cm×6.5cm囊实性混合性回声团块,包膜完整(附图)。其中实性病变范围约4.4cm×4.9cm×4.5cm,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囊性病变范围约6.0cm×7.6crm×7.0cm(附图),彩色多普勒于其内和周边均未录到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纵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胸腺的恶性肿瘤。胸部CT平扫在上纵隔偏左显示一巨大块影,呈分叶状,外缘光滑,内后缘与主动脉相贴,大小约10cm×7cm,CT值为24.7~40Hu。意见:前上纵隔肿瘤多考虑为胸腺瘤。X线胸片示:正位片在左肺门及主动脉弓旁,可见有较大的肿块影存在,其外缘呈分叶状。右侧位示:心底大血管前方见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缘,主气管略有后移。意见:纵隔肿块,胸腺瘤。
作者:孟晓玲;马立新;邬景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部CT扫描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37例脑转移瘤病例肺部平片为阴性而CT为阳性的影像特点及平片漏诊的原因。结果:胸部平片漏诊的原因为:肺癌位于纵隔后脊柱侧方的肺段24(24/37)例,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7例(7/37),胸片观察漏诊5例(5/37)。31例(31/37)肺部病灶的大直径小于脑内转移的大直径。结论:肺部CT扫描可以有效地检测肺部恶性病灶,提高颅脑转移瘤肺部原发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陈振湖;杨建忠;王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其CT表现少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1993年以来发现5例Fahr病的CT表现。1 材料与方法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8~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1例)、精神障碍(2例)、癫痫(1例)、头痛(1例)。其中有2例系兄妹。5例均经临床证实。实验室检查血钙和血磷生化值未见异常。
作者:朱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FDG(18-fluorine. 2- fluoro-2-deoxyglucose)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6-磷酸,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18F衰变时由湮灭辐射出两个反方向的51lkeV的光子,经过PET的符合探测与重建,在横断、冠状、矢状位清楚地显示出FDG摄取增加部位(PET成像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糖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中由于葡萄糖转运mRNA的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l和Glut3水平升高,已糖激酶水平升高,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FDG与葡萄糖一样,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增加,而不被进一步分解的FDG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因此,可以在PET显示中观察到肿瘤部位的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由于FDG-PET它比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等)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辩力和早期的肿瘤探测机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反应的监测,具有比CT,MRI等解剖形态显像明显的优势。本文简介了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作者: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