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很少见,自1907年Darisohn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有不少个案报道。但病变内典型“爆玉米花”样钙化却极为罕见,现将我院发现的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且病变内有“爆玉米花”样钙化1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35岁。因发热1个月入院。1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以午后为甚,偶伴咳嗽,咳少量粘液痰,无血丝。在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左下肺内有一包块。经抗炎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9.6℃,P:78次/min,R:20次/min,BP:16/10kPa,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GB:65/L, ESR:86mm/h。余血、尿、便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后曾行卡松尼试验阴性。B超检查:左下肺探见一约9.6cm×11.7cm×10.0cm边界清楚的密集低回声区,回声分布不均匀。
作者:席建平;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高征时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及其与微循环改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测量38例正常孕妇及33例妊高征孕妇的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温氏法测量红细胞压积,观察球结膜循环的变化。结果:正常组与妊高征组的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红细胞压积,球结膜循环的变化均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结论:妊高征患者病情轻、重与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及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是同步的。
作者:朱敏怡;杨洪飚;熊海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6岁。发现左腹部肿块10天入院。体检:左腹触及7cm×8cm肿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无压痛。B超见:左背部8.8cm×7.3cm的无回声区,轮廓不清,左下方可见小分隔。左髂窝可探及条形无回声区8.9cm×8.1cm,边界不清,内见等回声间隔,并与上方无回声区相通,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CT见:左肾前上方10cm×7.5cm的低密度灶,CT值-3~13Hu,壁光整,其上外方可见条形实质密度灶。低密度灶向下延续达盆腔。左肾明显受压变形外移;提示腹膜后巨大囊肿。
作者: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盆腔化脓性感染与囊肿的CT和US影像特征及其鉴别方法。材料与方法:分析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1~80岁,腹盆腔感染性病变CT和US资料。胰周脓肿5例;阑尾及盆腔脓肿各4例;膈下脓肿3例,前列腺脓肿2例及其他脓肿7例。结果:CT征象中包膜不规则增厚、包膜增强及外缘毛糙等对鉴别脓肿和囊肿有意义。US对77.2%病例可明确诊断感染性积液。CT和US对腹盆腔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92.5%。CT的特异性为88.9%。结论:CT对定性诊断有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US声像图征象结合临床表现有诊断意义。
作者:杜铁桥;张丹;马新;郑光;宋小洁;丁宝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设计采用2例颅骨标本,图形工作站在三维图像上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以三坐标激光测距仪的测量为对照组。共完成10组测量,二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无效假设三维立体虚拟测量和三坐标激光测距仪测量存在差别,备择假设二种测量方式的测量无差别,p取双向0.95。
作者:陈若平;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1996-02~1999-03应用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疑有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共检出单纯性粘膜下肌瘤26例。本文分析探讨了经阴道超声检查粘膜下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26例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34~55岁,平均42.4岁。均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史。伴有贫血者11例,血色素低者3.7g/L,3例曾以“功血”治疗无效后来行阴道超声检查。使用日本TOSHIBA-340型彩色超声显像仪,腹部探头频率为3.5MHz,阴道探头为6.0MHz。患者先充盈膀胱经腹部常规超声检查。随后排空膀胱液体取仰卧屈膝位,换阴道探头,清晰显示子宫内部结构,选择肿瘤显示清晰断面停帧测量,并用热敏记录仪打印记录。
作者:刘爱丽;殷伟洪;高鲁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3岁。间断性全程肉眼血尿3年余。体检:右肾区有叩击痛,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红细胞(卅)。X线检查:腹平片示膀胱区右上方可见一1.0m×0.8cm钙质浓影,边缘光整,透视下不随体位移动(图1)。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轻度积水,右输尿管扩张以中、下段为甚。双侧输尿管下端膀胱入口处呈蛇头样扩张,大小分别为:右侧1.2cm×1.2cm,左侧0.9crm×0.9cm。周边绕有清晰锐利的月晕样透光环(图2)。平片所见的钙质浓影位于右输尿管下端扩张的囊袋内。X线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形成,右肾盂及右输尿管轻度积水。B超所见:右肾影稍大,右肾盂、输尿管扩张。膀胱三角区右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1.3cm×1.3cm纤细光环。其内有1.0crm×1.0cm强回声团。左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0.8cm×0.8cm纤细光环。B超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膀胱镜检:膀胱粘膜红润,双侧输尿管开口处可见囊状物向腔内凸起,右侧大小约1.1cm×1.1cm,左侧约0.8crm×0.8cm。基底较宽,表面不平,色泽红润。左侧输尿管开口显露,右侧开口不易找到。膀胱镜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
作者:陆洲;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疲劳性骨折常见,但发生在肋骨特别是多处肋骨骨折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1 病历简介患者,男,21岁。1年来反复发作胸部不适,腰背部酸痛历害,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伴有会阴部疼痛不适,小便次数增多,但无尿痛,尿急;我院疑为前列腺炎收住院。追问病史,患者否认有外伤及打架斗殴史,但下连队参加劳动较多,种菜砍柴等。1年前在一次劳动后初出现背部剧痛难忍,胸闷、呼吸困难,吸气时明显,在当地经理疗对症治疗而缓解,至此次入院前曾先后有10余次类似发作。实验室检查:WBC 6.1×109/L,N 0.71,L 0.29。B超检查前列腺,膀胱、肝胆及双肾未见异常。
作者:贾建明;孙美榕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儿,男,4小时。体重1.9kg。生后哭声大,无青紫及窒息。生后2小时发现全身青紫,并呻吟不止,呼吸困难。其母孕为37+3周,系三胎三产,自然分娩。查体:呼吸困难,全身青紫,三凹征阳性,胸廓呈漏斗胸,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四肢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减弱,吸允、觅食及握持反射未引出。生后10小时胸部前后位X线片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减低,左肺上野有淡薄的片状影,左肺下野可见充气的支气管影,显示至肺段水平,心脏、双膈轮廓清晰(图1)。41小时后复查示:两侧肺野透光度进一步减低,呈毛玻璃状,肺野内可见细小的充气的支气管影,尤以左侧为著,心脏及双侧膈肌轮廓消失(图2)。
作者:牛刚;张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FDG(18-fluorine. 2- fluoro-2-deoxyglucose)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6-磷酸,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18F衰变时由湮灭辐射出两个反方向的51lkeV的光子,经过PET的符合探测与重建,在横断、冠状、矢状位清楚地显示出FDG摄取增加部位(PET成像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糖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中由于葡萄糖转运mRNA的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l和Glut3水平升高,已糖激酶水平升高,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FDG与葡萄糖一样,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增加,而不被进一步分解的FDG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因此,可以在PET显示中观察到肿瘤部位的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由于FDG-PET它比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等)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辩力和早期的肿瘤探测机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反应的监测,具有比CT,MRI等解剖形态显像明显的优势。本文简介了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作者: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磁共振具有能显示半月板表面和内部结构等优点,已成为诊断半月板病变的首选方法。梯度回波技术由于其信号对比好,信噪比高,扫描时间短等特点而应用于半月板损伤检查中。我院1995-05~1999-01对159例疑为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本方法检查。本文分析了对其同时行自旋回波(S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本组159例怀疑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绞锁及功能障碍,其中141例有明显的急性或慢性外伤史。159例中男89例,女70例。全部患者在MRI检查后1周内做关节镜检查,39例实施外科手术。
作者:秦妍滨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胆总管狭窄,严重者症状长期不缓解,并出现黄疸,需留置“T”形引流管或再次手术。本研究采用非手术方式,经“T”形管行胆总管球囊扩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及方法1.1 病例资料对3例术后胆总管狭窄患者施行经“T形管胆总管球囊扩张术。男1例,女2例,年龄35~60岁。均为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置“T”形管引流,留置时间20~50天。患者夹闭引流管后出现右上腹疼痛,重者血清胆红素升高(30~50μmol/L)。开放引流管后症状缓解,经“T”管造影诊断为胆总管中下段狭窄,狭窄显著时造影剂呈线样通过。
作者:张晓云;黄启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对蝶筛区域解剖结构的评价能力,以期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冠状和横轴位薄层CT扫描54例无病变的蝶筛区域,并重建矢状位图像。结果:CT图像中蝶上筛房出现率13.0%。蝶窦气化CT分型中,甲介型占8.3%,半鞍型占51.9%,全鞍型占39.8%。蝶窦中隔居正中位置占24.1%。蝶窦的其他变异有:翼突气化、前床突气化、蝶骨大翼气化和蝶骨小翼气化。视神经管纵轴与蝶筛窦的毗邻关系在CT图像上分为三型,视神经管横轴对蝶筛窦的压迫关系分为四型,并统计出各型的分布情况。结论:CT扫描能显示蝶筛区域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有关的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及其变异,对手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玉忠;胡连源;周丽娟;关长群;马长富;甄道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复杂性闭塞性病变的新方法,因其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优良,已成为继血管PTA之后又一重要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但形成后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多较严重。鉴于文献对此种并发症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了4例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38~62岁,平均47.3岁。病因为大动脉炎3例,临床1例有脑梗塞病史5个月,表现为双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肾性高血压(32.0/19.9kPa),病史6年,腹部可闻血管收缩期杂音;1例左上肢无脉病史7个月。另1例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7年,临床表现糖尿病足1个月,下肢缺血性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血管成形术前均经血管Doppler超声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置入、血栓形成详见附表。
作者:王仲朴;王茂强;崔志鹏;谢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CT和MRI在脑梗塞的诊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本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研究较多[1.2],但尚缺少急性脑梗塞早期CT和MRI与病理对照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大脑中动脉(MCA)阻断后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脑缺血CT、MRI的病理表现,探讨急性脑梗塞影像学改变及其病理基础,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马勇;于富华;姬广福;韩成河;魏佑震;田凯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B超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但因受患者肥胖、肠道气体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输尿管中段结石的检出率较低,且易漏诊。本文对15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进行了分析,就诊断方法和如何提高诊断正确率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患者,男90例,女60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0岁。临床表现140例有腰腹绞痛及不同程度的血尿史。
作者:黄婷;李汉英;刘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部CT扫描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37例脑转移瘤病例肺部平片为阴性而CT为阳性的影像特点及平片漏诊的原因。结果:胸部平片漏诊的原因为:肺癌位于纵隔后脊柱侧方的肺段24(24/37)例,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7例(7/37),胸片观察漏诊5例(5/37)。31例(31/37)肺部病灶的大直径小于脑内转移的大直径。结论:肺部CT扫描可以有效地检测肺部恶性病灶,提高颅脑转移瘤肺部原发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陈振湖;杨建忠;王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两种MRCP方法显示胰胆道解剖与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明确诊断的胆道系统SS-FSE和HT2-FSE资料。结果:HT2-FSE图像为胰胆管多层冠状源影像,100%病例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MIP、SSD和VE等重建影像;厚层单层SS-FSE序列图像为1幅胰胆管容积投影像,无需重建。HT2-FSE和SS-FSE对胆总管、左右肝管及主要属支显示率均达100%,胆囊显示率分别为100%和76.4%,胰管显示率分别为74.4%和92.3%;其对病变总敏感性和准确性前者高于后者。结论:磁共振水成像为无创性显示胆胰管系统解剖与病理改变的有效方法,常规应用HT2-FSE序列,患者难以配合时采用SS-FSE序列。
作者:杨秀军;缪竞陶;何之彦;陶勇浩;陈海曦;刘爱群;李建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了解高强度体能训练后机体损伤情况。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首次参加高强度体能训练12周者(初训组)和经1年适应训练者(适应组)各35人,用99mTc-MDP对其行全身骨显像以及相应部位X线摄片。结果:初训组中32人121个浓聚灶,其中轻度浓度聚灶93个,中度浓聚灶28个。浓聚灶分布于股骨、胫骨和足部骨分别占10.7%、33.7%和52.9%。适应组9人18个轻度浓聚灶。28个中度浓聚灶中仅3个灶X线片有骨膜反应,轻度浓聚灶X线片均正常。结论:高强度体能训练中肢体组织损伤普遍存在,大多位于下肢,其损伤与持续应力作用有关。99mTc-MDP骨显像是早期诊断体能训练中组织损伤的敏感和准确的方法。
作者:陈燕;蒲朝煜;王发强;李秉志;李菲;蔡莉;徐江莉;张海英;赵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采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技术评价肝癌集束电极治疗术的早期效果。材料与方法: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的30例肝癌患者42个肿块治疗前后1周瘤体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肝癌射频治疗后1周,30例患者42个肿块中有27个体积缩小,9个肿块变化不明显,6个肿块较术前增大。低回声肿块变成等回声或强回声肿块,强回声肿块变成不均质强回声或无变化。结论:超声引导集束电极肝癌射频治疗术安全有效,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图像质量高,能确切地评价射频术后肝癌形态学改变。
作者:罗淑荣;段云友;赵柏山;袁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