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军;荆成宝;赵斌
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特别是对标本的处理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为了获得各检测项目的真实结果,标本处理所造成的误差应尽可能降到低(降至实验允许差异范围内).
作者:章晋林;张小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m-AS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19例AMI患者血清m-AST活性,同时观察其它4种心肌酶AST、CK、CK-MB、LDH动态变化.结果AMI患者,发病6 h血清m-AST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12 h迅速升高,24 h达峰值(256.5±69.5 IU/L),此后,逐渐下降,120 h时基本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AST升高的幅度差别较大,6h m-AST升高幅度略低于CK-MB、AST;12 h迅速升高,是正常的16.2倍;48 h达高,是正常的21.9倍;随后迅速下降,120 h时是正常的1.3倍,升高曲线与CK-MB相当,比AST、CK及LDH敏感.与AST、CK、CK-MB、LDH的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病6 h异常检出率依次为CK-MB>CK>AST>m-AST>LDH,24 h内不断上升,其中以m-AST与CK-MB异常检出率高,达100%,CK、AST次之,为89.5%和84.2%,LDH较低,为73.6%.48 h后检出率逐渐下降,下降速度是AST3.9倍,是CK2.7倍,CK-MB 1.2倍,LDH 5.1倍.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m-AST酶活性,可作为诊断AMI并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的一项新的生化指标.
作者:阴斌霞;王华;王香玲;赵丽华;柴丽华;岳天海;何谦;樊晓燕;王幼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壳聚糖的降脂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壳聚糖剂量实验组,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给养高脂饲料28 d前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结果中、高剂量实验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中剂量实验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与高脂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实验组的差异极为显著(P<0.001);低剂量实验组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高剂量实验组的差异极为显著(P<0.001).结论壳聚糖具有显著降低高血脂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和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作者:郑铁生;王亚娜;宗爱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及T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7例病人处于活动期,15例经治疗后处于缓解期.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T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病人活动期T淋巴细胞Ag-NORs、CD4+细胞、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而CD8+细胞降低(P<0.05).RA缓解期T淋巴细胞Ag-NORs、CD4+细胞、CD4+/CD8+比值较活动期下降(P<0.05),CD8+细胞较活动期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T细胞在RA活动期、缓解期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淋巴细胞Ag-NORs与CD3+、CD4+、CD8+细胞和CD4+4/CD8+比值之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3(P>0.05),无相关性.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T细胞亚群分析与RA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定关系,结合二者,在观察RA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疗效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周晖;江楚文;石蕴珍;崔阳;张建军;周茂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优化实验程序以拓展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的检测范围.方法分别以未稀释样本及预稀释样本方式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建立两套程序.应用D-二聚体标准品分别建立两套程序相应的定量标准曲线,一条为未稀释标准曲线,另一为预稀释标准曲线.在两条标准曲线模式下,分别对D-二聚体高值质控血浆和临床收集的43例D-二聚体异常升高血浆样本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未稀释标准曲线与预稀释标准曲线对应的D-二聚体检测线性范围分别是124~3 980μg/L和498~7 960μg/L.在未稀释标准曲线模式下,上述样本的D-二聚体均不能直接测出;而在预稀释标准曲线模式下,所有样本D-二聚体均可直接测出,其中D-二聚体高值质控血浆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为3 328±194μg/L,43例临床样本D-二聚体结果在1 386~6 185μg/L之间,平均为3 009±1 497μg/L.结论在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D-二聚体测定中,另外建立一套预稀释程序可以拓展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的检测范围,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D-二聚体异常升高样本不能直接测定的问题.
作者:郑卫东;曾淑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使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MEK-4200,购买原装试剂成本高,其稀释液用量大,为解决依赖进口试剂价格昂贵、运输不便等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1~4],自配了稀释液,经几次改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效果良好.其实验评价报告如下:
作者:郝万鹏;沈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检测法,一直以来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而延用,尤其在疑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时.但在实际应用中,墨汁染色法受杂质及细胞成分干扰大,检出率低,特别在中枢感染的初期及恢复期,隐球菌数量较少,易漏检.现介绍一种简便快速的特殊染色法,提高隐球菌的检出率,供同行参考.
作者:杜本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5)]对批间CV值较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易掌握的EIA质控提出新的方法,运用双质控物的比率来控制CV值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EIA质控拓展了思路.但我们对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供各位同仁在检验医学工作中参考.
作者:肖友益;杨厚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的定量培养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定量检测双歧杆菌的途径.方法自行研制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并进行性能检测.以同龄健康者为对照,定量培养60例便秘、腹泻等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结果自制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选择培养双歧杆菌的性能相当.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消化道患者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肠道定植抗力(CR)均值小于1,健康者CR均值大于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方法能定量检测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且可用CR>1作为人体肠道菌群正常的标准.
作者:张银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相对长久、稳定的放免检测室内质控方法.方法将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混合后分装,冷冻保存在-20℃冰箱中.每批次放免检测时,取一支插入常规标本中进行测定后,观察其质控血清的稳定性,并建立放射免疫检测的L-J质控图.结果自制室内质控血清在-20℃条件下保存12 mo结果稳定.结论自制质控血清可以用于放免检测的常规室内质控.
作者:黄绍光;黄学忠;周平;陈晓飞;林佩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适合临床常规使用的自动化凝胶电泳系统.方法用自制点样条、透明的胶片及其自己设计的电泳缓冲液,制成自动化凝胶电泳试剂盒,同时,应用丙酮沉淀法和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等技术,使此试剂盒用于脑脊液蛋白电泳,并分析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蛋白.结果丽春红S染色灵敏度为2.25 g/L,氨基黑10B的灵敏度为0.28 g/L,考马斯亮兰G250的灵敏度为0.14g/L.应用丙酮沉淀法和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等技术,电泳测定脑脊液蛋白,其参考值范围为前清蛋白2.29%~8.77%,清蛋白39.90%~63.66%,a10.93%~6.33%,a22.20%~12.48%,β 18.23%~28.61%,γ 4.75%~15.72%;各区带批内变异系数(CV)为前清蛋白13.7%,清蛋白带4.34%,a1带7.76%,α2带6.88%,β带3.70%和γ带6.51%;平均批间变异系数(CV)为前清蛋白18.47%,清蛋白带5.54%,α1带13.31%,a2带14.14%,β带10.49%和γ带14.01%.结论自制凝胶电泳试剂盒将为脑-神经系统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有用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勇;胡望平;朱忠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Y染色体的异态性是否会导致生殖异常,是近年来医学遗传界一直争论的议题.有些学者认为大Y是一种正常的遗传多态变异,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但是很多的研究指出大Y与流产频率增加有关,有学者认为大Y是由于异染色质中的DNA过多重复,造成有丝分裂发生错误或影响基因调节及细胞分化,从而导致不良妊娠.本文将对大Y染色体核型与不良生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
作者:张玲;史化民;周友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西洛他唑治疗对血清可溶性CD40L的影响,了解西洛他唑对ACS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抑制的作用.方法92例初次确诊为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西洛他唑治疗组48例,用ELISA法测定92例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ACS患者治疗后血清sCD4OL水平明显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CS患者早期予以西洛他唑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作者:王维;徐邦牢;黎镇赐;贝春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发表的EP5-T文件,对使用3 y多的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精密度和交叉污染率的用户评价.方法采用OLYMPUSAU2700原装的胆固醇(Cho)、血清总蛋白(TP)、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葡萄糖(GLU)、碱性磷酸酶(ALP)6种试剂,按NCCLS文件要求在OLYMPUSAU2700生化仪上对其批内精密度(Swr)、总精密度(Sr)及交叉污染率进行评价.结果该仪器的Swr(低值、高值)分别为:Cho 0.021 9,0.047 6 mmol/L;TP 0.306 3,0.802 6 g/L;Cr 1.398 7,3.287 3umol/L;ALT 0.764 2,1.157 7 U/L;GLU 0.049 8,0.127 4 mmol/L.Sr分别为:Cho 0.059 7,0.078 5 mmol/L;TP 1.024 6,1.194 7 g/L;Cr 2.043 1,5.104 7μmol/L;ALT 0.987 2,1.155 4 U/L;GLU 0.076 3,0.136 7 mmol/L.仪器平均交叉污染率0.103 5%~0.207 5%,与试剂厂家提供的数据相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OLYMPUSAU2700使用4 y后,精密度良好,交叉污染率低,能满足实验室的日常检验要求.
作者:程晓军;荆成宝;赵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于2003年4月安装并使用Bayer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发现总胆汁酸(TBA)测定受其它项目的影响较大,几乎不能和其它项目同时测定,如同时测定,TBA的结果普遍都增高,只有单独测定时结果才理想,这给日常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作者:冯磊;年士艳;山德生;徐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上海迅达医疗仪器公司产的DSI-905电解质分析仪是一种具有自动定标、自动进样、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一次进样可同时测出K+、Na+、Cl-、Ca2+、nCa2+、pH等六项参数的分析仪,深受检验工作者欢迎.由于用户维护使用不当,该机也常常出现一些故障,现介绍一些日常维护必须注意的事项,以及几例常见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作者:游跃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7个血液分析检测系统血小板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以可溯源的Bayer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校准物、试剂和质控物为目标检测系统,与其它6个检测系统(Coulter、CD3500、Bayer60、3台CD1700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校准物、试剂和质控物)为待评检测系统.在21个工作日内分别测定3种水平的四川通广全血质控物各10次、7次、7次和不同浓度新鲜全血样本55份.通过医学决定水平和相应回归方程计算目标检测系统与待评系统之间的相对偏差(%SE),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T±25%)范围的1/2(T±12.5%)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的可比性.结果3种水平的四川通广全血质控物和新鲜血标本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各组间的总体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各水平质控物的变异系数(CV%)和总CV值均小于CLIA′88允许误差范围的1/3(T±8.3%).新鲜全血样本各系统间测定结果的信度系数a为0.996 4,各检测系统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均为部分或全部超过CLIA′88允许范围的1/2.结论各检测系统血小板测定的精密度符合临床要求,各检测系统间均存在不可比性,应采取改进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吕国全;顾耀松;黄宪章;王美兰;卢妙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KN-21N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产品,我院使用该仪器已有2年多,在临床试验中检测了4万余例,提示该仪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率高,无氰化物试剂、故障低等优点.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仪器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就该仪器在临床操作中出现的几种常见故障及错误信息处理作一分析,以供同行参考和实际操作.
作者:何爱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冠心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从而引起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进一步引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两者密不可分.本文对50例健康人与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16项指标的测定与比较,从而证明血液流变学在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祁贺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血液病地中海贫血(mediterranean anemia)的基因诊断.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in reaction,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everse dot blot,RDB)对不明原因的33例溶血性贫血、重型贫血患儿进行基因分型、突变点位检测.结果通过对33例全血标本的检测,19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其中4例为α-地中海贫血,15例为β-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患儿中,男11例,女4例;α-地中海贫血患儿中,男3例,女1例;19例患儿中单基因位点突变有16例,双重基因位点突变有3例.结论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对血液病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双林;倪林仙;樊茂;奎莉越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