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

岳乔红;杨柳;苏明权;马越云;郝晓柯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 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仪
摘要:目的 研究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1和Th2的百分率,CD4+与CD8+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和CD19+CD23+的表达水平,以探讨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B淋巴细胞的活化状况.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外周血Th1,Th2的细胞百分率(13.15%±6.23%及4.57%±3.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14%±5.09%及2.03%±0.95%),患儿组CD4+细胞百分率亦较对照组为高(P<0.05),CD8+,CD4+/CD8+比值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与CD19+CD23+的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升高.结论 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可活化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表现为Th1和Th2细胞百分率均增加,Th1和Th2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而B淋巴细胞状况无明显改变.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用枣豆平板做苛养菌药敏试验的研究

    目的用自制无血M-H平板做苛养菌的药敏试验,解决乡镇卫生院因血源缺乏,难以开展细菌常规培养和苛养菌药敏试验的因难.方法用多种中药单味和配伍后加入M-H琼脂,做多种细菌(包括4个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的药敏试验,并与M-H平板和M-H血平板进行比较.结果枣豆平板上多种苛养菌经24 h培养出现明显抑菌环,与M-H血平板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非苛养菌在该平板上7 h培养出现可测量抑菌环,优于M-H平板.结论在缺乏血液培养基的乡镇卫生院,枣豆平板可用于苛养菌和非苛养菌的药敏试验.

    作者:苏盛通;陈惠业;庞璐;吴博文;许潘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定标未通过的故障排除

    西门子医疗诊断公司生产的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日常使用中有时会出现电解质定标不能通过的现象,现根据笔者在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将其原因及故障排除做以下小结,供使用该仪器的同行参考.

    作者:金敬富;曹蓉;赵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ELLP综合征中血乳酸增高原因探讨

    目的 探讨HELLP综合征患者血乳酸升高的原因.方法 动态追踪观察38例HELLP综合征患者血乳酸变化规律.结果 38例HELLP综合征组,第1,2,3天血乳酸均值为3.91±1.34,4.15±1.93,3.78±1.19 mmol/L,而正常孕妇对照组血乳酸含量为1.16±0.44,1.21±0.47,1.06±0.5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P<0.01;t=9.26,P<0.01;t=11.65,P<0.01).HELLP综合征组血乳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38例HELLP综合征组,第1,2,3天血乳酸均值间无统计学意义(t=0.46,t=0.95,t=0.54,P均>0.05).其变化规律:38例HELLP患者有36例在病程中出现高乳酸血症,血乳酸含量在3.0~7.2 mmol/L之间,其中入院时存在高乳酸者22例、入院后新出现的高乳酸者14例;38例中36例血乳酸增加程度与病情恶化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病情加重,血乳酸随之增高.结论 HELLP综合征时溶血、肝细胞损害及肾功能受损、剖宫产手术是造成患者血乳酸升高的原因.

    作者:耿素敏;赵勇;李福坤;胡秀敏;吴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快速筛查葡萄球菌中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

    目的 评价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快速筛查葡萄球菌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可行性,利用此筛查方法了解深圳地区葡萄球菌中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经测序鉴定携带有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A,ermB,ermC,msrA的葡萄球菌,用一个包括这四种耐药基因引物的SYBR Gteen I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经荧光定量曲线和熔解温度曲线(Tm值)确证和反应条件优化后建立针对大环内酯类常见耐药基因的初筛体系;随机选取临床136株葡萄球菌,利用此初筛体系对136株葡萄球菌是否携带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表型、电泳、测序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此方法进行评价.对携带有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细菌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以了解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此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初筛体系检测葡萄球菌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与表型检测比较达到94.8%(129/136)的一致性,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和测序结果比较达到100%的一致性.136株葡萄球菌检出msrA,ermA,ermB,ermC四种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75.7%(103/136),并发现多株携带多种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葡萄球菌.结论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葡萄球菌是否携带有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深圳地区葡萄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基因是ermC 56.6%(77/136),msrA24.2%(33/136),ermA12.5%(17/136).

    作者:夏成静;黄烈;陆学东;刘键;杨来智;张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佳的培养方法.方法 用液体培养法、传统培养法、直接固体培养法对临床198例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传统方法总阳性检出率为39.9%(79/198),液体法总阳性检出率为44.9%(89/198),直接固体法总阳性检出率为49.5%(98/198).液体法与传统法比较,两法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x2=4.05,0.01

    作者:刘长德;张艳;殷敏;郑永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胱抑素C与尿微量蛋白及尿酶联合检测在不同程度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尿微量蛋白与尿酶联合检测对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的临床诊断价值、可行性和监控作用.方法 血清胱抑素C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分析,对30名健康对照者和98名不同病程的肾功能损害者进行尿微量清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UTf)、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检测分析,动态监测法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Jaffe速率法测肌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与NAG/Cr测定结果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BuN)、血肌酐(Cr)在早期临床无症状组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时阳性率较低,联合检测时阳性率可明显提高,可达91.83%,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与尿酶和肾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蛋白定性阴性不能排除肾脏的早期损伤,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与尿酶联合检测是诊断肾脏早期损伤的灵敏与可靠的实验室指标,它在肾脏损伤程度的分析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熙建;谭同均;朱国文;邓述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6~2007年度中国西北地区十家临床教学医院嗜血杆菌耐药监测

    目的 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十家教学医院2006~2007年度临床分离嗜血杆菌的耐药状况.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并应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到种,药敏试验方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7年度西北地区105教学医院共分离出嗜血杆菌356株,其中流感嗜血杆菌112株,副流感嗜血杆菌134株,溶血性嗜血杆菌89株,副溶血性嗜血杆菌21株.药敏监测结果显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均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72.4%,42.6%,34.6%和51.1%,32.1%,35%,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完全敏感;溶血性嗜血杆菌、副溶血性嗜血杆菌均对氨曲南、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呋新、氨苄西林/舒巴坦较敏感.结论 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开展不间断的完整的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控制耐药菌株快速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家云;徐修礼;樊新;郝晓柯;孙怡群;杨佩红;牟立东;赵志军;魏莲花;常威;孟灵;周海凤;黄文辉;韩艳;季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阴沟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防耐药变异浓度的测定

    目的 了解阴沟肠肝菌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防耐药突变能力,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阴沟肠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和MIC90.采用涂布法将总量为1.2×1010CFU的细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琼脂平皿上,48 h后无菌落生长的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计算MPC50和MPC90值,并比较MPC90/MIC90.结果 加替沙星(GTF)、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L)的MPC90和MPC90/MIC90分别为6,4,24 μg/ml和8,10.5,6.结论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血药浓度几乎都位于MIC和MPC之间,提示单药治疗易导致耐药突变菌株的富集生长,应联合用药以限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茆海丰;张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抗核抗体核型及滴度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核型及滴度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散射比浊法对328例抗核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包括C3,C4)检测,取120例抗核抗体阴性体检者为对照组.针对不同抗核抗体核型及滴度进行分组,分别研究各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浓度情况.结果 抗核抗体滴度≥1∶100时,IgG,IgA显著升高(P<0.01),抗核抗体滴度≥1∶3200时,IgM显著升高(P<0.01),抗核抗体阳性各组中,当抗核抗体滴度≥1∶1000时,C3,C4水平显著降低(P<0.01).根据受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核型进行分组,各组间IgG,IgA,C3,C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核型组IgG,IgA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C3,C47,有在胞荣型、核颗粒型、核均质型等靶抗原分布较广的核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的含量与ANA核型及滴度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曹华军;程艳杰;李桂新;徐裕海;杨光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IL-6水平检测与重症并发感染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IL-6水平在重症并发感染及非感染者体内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APACHE Ⅱ评分≥12分重症并发感染的病人,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重症非并发感染病人血清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并发感染组血清IL-6水平比重症非并发感染组升高,但该两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并发感染组血清IL-6水平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与白细胞数均值呈正相关.40例重症并发感染患者中有20例死亡,他们的血清IL-6水平较生存病例高.30例重症非并发感染病人的血清IL-6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IL-6水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APACHE Ⅱ评分为65%和80%.结论 重症患者无论并发感染与否其血清IL-6水平均升高,其升高反应了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IL-6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作者:卫俊杰;刘华;赵有成;王玉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Bayer ADVIA 120血细胞分析仪鞘液的研制和应用

    目的 研制Bayer ADVIA 120血细胞分析仪鞘液试剂,并与进口试剂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原装试剂和自制试剂成分、理化性质,并进行重复性试验,相关性试验,数据结果做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自制鞘液的各项检测指标和进口试剂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良好(r>0.94).结论 自制鞘液可替代进口鞘液,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鹏;马列婷;王亚文;张宁;李雯;崔喜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汶川大地震受难者血清电解质特征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受难者血清电解质异常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测定400例受难者(其中挤压伤206例、非挤压伤194例)血清K+,Na+,Cl-,Ca2+,Mg2+和P浓度,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挤压伤患者和非挤压伤患者之间各电解质成分均有显著差异.相关关系显示:除Cr--Mg2+和Ca2+-P之间的相关关系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无显著性差异;Mg2+-P之间从负相关(r=-0.306,P=0.997)转变成正相关(r=0.280.P=0.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外,其余电解质成分之间在挤压伤和非挤压伤的相关变化基本一致.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风险因子高的是血清K+(OR=28.037),其次为Ca2+(OR=7.284),Cl-(OR=4.457),P(OR=2.754),Na+(OR=1.780)和Mg2+(OR=0.59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挤压伤特异度(Sp)高的是血清K+,为98.5%(cut off=5.8 mmol/L),其次是血清P.Sp=84.3%(cut off=1.61 mmol/L);灵敏度(Se)高的是Ca2+(cut off=1.75 mmol/L),Se=81.1%,其次是Cr-,Se=78.3%(cut off=90 mmol/L);曲线下的面积(AUC)以血清K+高,为0.859(95%可信限:0.819~0.898),其它依次为P,Na+,Cl-,Mg2+和Ca2+,结果分别是0.550(0.494~0.607),0.507(0.450~0.564),0.442(0.386~0.498),0.424(0.368~0.479)和0.358(0.303~0.412).结论 自然灾害发生后,挤压伤患者的血清电解质异常较多见,常规性检测受难者血清电解质对正确评估其体内代谢状况和救护生命很有帮助.

    作者:俸家富;曾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双相培养基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方法及评价

    目的 为了准确、简便地鉴定临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方法 根据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生物学特性,研制一种双相培养基,利用液相培养基颜色改变和固相培养基上菌落形态鉴定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结果 用该方法检测2株标准支原体结果正确;检测156例临床泌尿生殖道标本中支原体与IST2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4%.结论 运用双相培养基能提高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作者:张银旺;荣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TT法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3-(4,5)-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药敏试验法在指导临床胃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40例胃癌新鲜标本肿瘤细胞对2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度.结果 对胃癌细胞抑制率强的药物为PTX,ADM,BCNU,eADM,Ara-C;对胃癌细胞抑制率较弱的化疗药物为CTX,OPT,VP-16,ICTX,PYM.结论 MTT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提高胃癌化疗效果,减少用药盲目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胜水;李双标;张风梅;刘岩;许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Alu-PCR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研究

    目的 建立Alu-PCR DNA指纹分析方法,研究癌组织DNA指纹改变在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4例临床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之新鲜肿瘤组织和距离肿瘤边缘5 cm以上之正常肺组织,以及7例非肿瘤肺组织和10例正常体检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其DNA,以Alu特异性引物,扩增Alu序列之间的基因组,得到肿瘤和正常组织的DNA指纹,井对患者手术后随访,现察DNA指纹的改变在患者预后中的意义.结果 实验中7例正常肺组织(非肿瘤)和10例正常体检者外周白细胞,用AIu-PCR方法所产生的DNA指纹条带呈单态性,作为指纹分析中的正常对照;24例肺癌临床标本中,有12例肿瘤组织DNA指纹与正常组织指纹有差别,占50%,表现为DNA条带的缺失、增加和条带强度的差异.未能获得能提示患者预后情况的特异性的指纹条带;DNA指纹有改变的患者(10例)术后1年死亡率(80%)显著高于DNA指纹未改变者(9倒)术后1年死亡率(22.2%)(x2=6.343,P=0.023).结论 采用Alu-PCR方法所得到的临床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的DNA指纹改变是多样性的,未能发现提示预后的特异性的指纹条带;Alu-PCR指纹分析提示,DNA指纹有改变的患者预后比没有改变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史燕顺;潘世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浓度与其活动性及肾损伤实验指标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其肾损的关系.方法 将118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81例和SLE稳定组3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正常对照组35例.抗C1q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采用邻苯三酚红法.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均值差异和阳性率或异常百分比,并分析11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 抗C1q抗体浓度在SLE活动组为54.12±47.64 RU/ml,明显高于SLE稳定组9.87±19.36 RU/ml,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6.24±14.06 RU/ml)和正常对照组(0.84±1.28 RU/ml)(均P<0.01).抗C1q抗体在SLE活动组、SLE稳定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0.8%,30.4%和0.0%.SLE活动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也明显高于SLE稳定组、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的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SLE稳定组(P<0.05).以抗C1q抗体为变量,以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SLE病人血清中的抗C1q抗体与SLEDAI(r=0.483,P<0.01)、抗ds-DNA抗体(r=0.372,P<0.01)和β2-MG(r=0.277,P<0.01)呈正相关,而与24 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 抗C1q抗体水平是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判断SLE患者有无肾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凡瞿明;王小红;张国元;程吉兵;卢小岚;李薇;蒋文军;杜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质控血浆-x-R图与患者数据均值共同用于凝血试验的室内质控

    目的 探讨患者均值与质控血浆x-R图在凝血试验室内质控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正态均值法计算患者均值控制限,将位于患者数据接受限内的患者数据以20例为一组计算均值并与均值控制限比较.计算每天若干个质控血浆结果 的均值-x及极差(R)并绘制Levey-Jennings质拉图.结果 1w内的患者均值有3次超出控制限,经分析1次为样本原因,2次为试剂原因.2 w内质控血浆值有1次出控,原因是质控血浆复溶时间过长.x图无失控,R图的1次失控是由于当天的第一个质控值过高所致.结论 将患者均值与质控血浆x-R图共同用于凝血试验的室内质控不仅能有效提示分析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而且对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钱厚明;丁家华;赵江燕;周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ZMX988B型全自动洗板机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

    我科于2006年2月引进一台北京天石医疗用品制作所生产的ZMX988B型全自动酶标洗板机,该仪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齐全,洗涤效果干净,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维护也十分简单.我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遇到以下常见故障现象,并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排除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王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

    目的 研究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1和Th2的百分率,CD4+与CD8+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和CD19+CD23+的表达水平,以探讨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B淋巴细胞的活化状况.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外周血Th1,Th2的细胞百分率(13.15%±6.23%及4.57%±3.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14%±5.09%及2.03%±0.95%),患儿组CD4+细胞百分率亦较对照组为高(P<0.05),CD8+,CD4+/CD8+比值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与CD19+CD23+的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升高.结论 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可活化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表现为Th1和Th2细胞百分率均增加,Th1和Th2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而B淋巴细胞状况无明显改变.

    作者:岳乔红;杨柳;苏明权;马越云;郝晓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快速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炎性胸腔积液及恶性胸腔积泣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使用快速CRP检测仪(QuikRead 101)测定12例炎性胸腔积液、19例恶性胸腔积泣中的CRP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炎性胸腔积液组CRP浓度(71.75±46.38 mg/L)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7.53±8.24 mg/L)(t=5.94,P<0.01).以CRP浓度>10 mg/L为阳性诊断标准,炎性胸腔积液组CRP阳性率(91.7%)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15.8%)(x2=17.09,P<0.01).结论 胸腔积液CRP浓度测定可作为炎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一个参考指标,胸腔积液CRP的测定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潘文洁;杜鹏;刘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