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痰结核菌噬菌体生物扩增法与抗酸染色法的相关性分析

高灵宝;沙阿云;田凤喜;陆桃红

关键词:痰, 结核杆菌噬菌体裂解法, 抗酸染色, 相关性
摘要:目的 探讨痰标本结核菌抗酸染色法与噬菌体裂解法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用噬菌体裂解法检测抗酸染色阴性标本50份及抗酸染色不同阳性程度标本202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份抗酸染色阴性标本中检出16份,检出率32%;202份抗酸染色阳性标本用噬菌体裂解法检测,阳性175份,1~8条/300视野~4+检出分别是63.6%,84.8%,86.5%,90.4%,94.7%,总阳性率86.6%.结论 噬菌体裂解法检测抗酸染色阴性标本,敏感性显著高于涂片染色法;检测抗酸染色阳性标本与涂片染色法一致性较高,并且随着涂片中抗酸杆菌菌量的增多呈现正相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监测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期间住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人群8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于入院1,7,14 d,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抽血检测各项心肌酶.结果 ①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但脑出血与脑梗死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组各指标均高于无意识障碍组(P<0.05);②好转组各指标均低于恶化组(P<0.05);③好转组第1,7,14 d各指标的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存在心肌酶谱水平的升高,并且心肌酶谱的监测对于病情、预后、治疗情况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蕾;董梅;吴纯;王琰;丁修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出现胰岛素下降现象的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女性多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其它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作者在工作中发现,PBC患者中有胰岛素下降的现象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发现该现象可以在治疗PBC患者的同时,密切注意其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以避免忽视由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的发生而产生的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应积极探讨该现象的发生机制.

    作者:李畅;杨再兴;梁燕;仲人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源M2二联体靶抗原BP-E2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目的 克隆表达抗线粒体抗体二亚型(AMA-M2)的二个靶抗原侧链2-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BCOADC-E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PDC-E2)及其连接形成的二联体BP-E2融合蛋白,用于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 根据BCOADC-E2,PDC-E2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从正常人的琳巴细胞中提取RNA,通过RT-PCR方法 扩增得到相应的基因片段,经测定序列验证后插入表达栽体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裁体pET28a(+)-BCOADC-E2,pET28a(+)-PDC-E2,pET28a(+)-BP-E2,转化大肠杆茵BL21(DE3)后诱导表达蛋白质.表达蛋白经SDS-PAGE,Western-blot等鉴定.结果 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三种重组质粒.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三种融合蛋白.经免疫学鉴定,重组抗原片段具有AMA-M2的免疫原性.结论 重组表达的BP-E2融合蛋白将有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周晔;姚定康;陈燕;蒋天舒;蒋廷旺;吴传勇;陈波;仲人前;邓安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筛查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对395例围产期门诊病人和60例无糖尿病未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空腹血糖(FPG)测定、HbAlc潮定和口服糖负荷试验(OGCT)三项检查,根据临床诊断将围产期妇女分为GDM组和非GDM组.结果 GDM组29例,非GDM组有366例;非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PG,OGCT和HbAl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DM组FPG,OGCT,HbAlc水平与非GDM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GDM组FPG,OGCT,HbAlc阳性率分别为37.9%,79.3%,93.1%;HbAlc在GDM筛查中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阳性预示值分别为93.1%,98.4%,98.0%,81.8%,均明显高于FPG和OGCT.结论 HbAlc水平测定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取血量少的特点,并且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可作为临床GDM诊断筛查的指标.

    作者:石胜;熊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结核生物蛋白芯片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利用芯片技术,建立结核LAM,16-kDa,38-kDa蛋白芯片检测结核分技杆菌的方法,以期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CD原理结合视频采集方法,应用结棱蛋白膜芯片进行1 623例检测.结果 LAM,16-kDa,38-kDa蛋白芯片联合检测住院病人阳性率53.2%(396/744);门诊病人30.0%(264/879).结论 结核多种抗原的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联合运用三种抗原联合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治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洪敏;王巍;安慧茹;张志辉;夏湘宣;王台虎;陈武雄;刘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希森美康Kx-21血细胞仪故障及处理方法一例

    Kx-21血细胞仪在使用中会出现:在测量后,白细胞不出结果,而是显示****,有时HBG还明显偏低.报警提示:WBC堵塞[或计数错误].

    作者:熊朝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乙肝疫苗弱与无应答者外周血HBsAg抗原特异性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体外诱导

    目的 用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在体外刺激乙肝疫苗弱、无应答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看是否能够诱导出一群HBsAg特异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简称Treg).方法 分离并培养乙肝疫苗强应答、弱应答和无应答者的外周血PBMCs,用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和HBsAg刺激,并设不加抗原的空白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抗原刺激后Treg细胞的表达频率,并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培养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 弱、无应答组PBMC经HB8Ag刺激后Treg细胞的表达频率与PHA刺激孔和不加抗原的空白对照孔相比,明显上升(P<0.01);而强应答组HBsAg,PHA刺激孔以及空白对照孔三孔之间Treg细胞的表达频率均无显著差异.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反应,发现弱、无应答组与强应答组相比,HBsAg刺激后细胞增殖反应明显降低(P<0.01),但三组之间PHA刺激孔以及空白对照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乙肝疫苗弱、无应答现象可能是由于注射疫苗后,在体内诱导出了一群HBsAg特异性的Treg细胞,而这群具有抑制功能的T细胞介导了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弱、无应答现象的发生.

    作者:牛微;杨曌;尚小云;傅晓岚;姜曼;王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POCT-即时检验仪器的应用与质量控制

    POCT-即时检验是目前检验医学发展为迅速的领域[1].它的快速发展顺应了目前高效、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满足了人们在时间上的需求,可使病人尽早得到诊断和治疗,促使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出现了大型自动化和小型POCT两极发展的趋势.

    作者:董明国;石应元;胡家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HIV抗体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制备及评估

    目的 制备HIV抗体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并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HIV抗体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与正常人血清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质控血清.ELISA法进行质控效果和稳定性检验.结果 ①在室内质控方面:自制质控血清与万泰公司质控血清有相似的效果.②稳定性检验:质控血清在4℃保存至少稳定2 mo,室温保存稳定1 mo,-20℃冻存至少稳定1 y.③反复冻融和加入硫柳汞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结论 质控血清制备方法简便,易于保存,从质控效果和稳定性两方面评估符合国家质控物要求,可用于HIV抗体检测的室内质控.

    作者:张桂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用于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目的 探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的价值.方法 采用该仪器和手工计数法分别测定肺泡灌洗液白细胞的重复性和携带互染率;并对47例灌洗液标本分别测定白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为1.3%~3.6%;互染率为1.6%;两种方法测定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高度正相关(r=0.889,P<0.01).结论 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及互染率低等优点.

    作者:于笑难;孟冬娅;薛文成;汲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浅谈IS09001与血站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对血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法规对采供血机构的约束力度日益增大,公众对血站管理的期望值进一步提升,通过一整套质量标准的引入,对血站所有工作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为了保证血液质量,保障献血者权益,推进安全输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刁丽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端粒酶活性和DNA异倍体及癌胚抗原联检实验诊断恶性胸腔积液

    目的 评价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端粒酶活性(TA)、DNA异倍体和癌胚抗原(CEA)对实验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检测TA、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异倍体,应用磁性抗体分离酶免疫测定法检测CEA.比较单指标与指标联检的差别.结果 单指标鉴别诊断恶性与良性胸腔积液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端粒酶0.961,0.800,0.870;DNA异倍体0.937,0.752,0.832;CEA 0.898,0.515,0.682.联合检测上述指标鉴别诊断恶性与良性胸腔积液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TA+CEA 0.866,0.824,0.842;DNA异倍体+CEA 0.843,0.776,0.805,TA+DNA异倍体0.906,0.867,0.884;TA+DNA异倍体+CEA 0.803,0.891,0.853.结论 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但可轻度降低特异性,其中以TA+DNA异倍体联检效果佳,而联合TA与CEA的效果不理想.

    作者:杨林瀛;卢云涛;薛承岩;杜新生;刘怀深;孙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RF-7 mRNA水平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RF-7 mRNA水平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4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各15例)和30例正常对照的PBMC IRF-7 mRNA水平.结果 CHB患者PBMC IRF-7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RF-7 mRNA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CHB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1).结论 CHB患者PBMC IRF-7 mRNA水平明显下降,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有关.

    作者:张婷;王香玲;纪玉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RFIA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的比较

    目的 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 M)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性检测HBV M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FIA和ELISA法分别检测161份血清标本HBV M.结果 对于高浓度的HBV M血清,两种方法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稍高于临界值的血清,TRFIA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结论 TRFIA检测HBV M比ELISA法敏感.

    作者:黄宪章;石文;庄俊华;丁海明;潘婉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南京地区湿疹和荨麻疹儿童过敏原体外检测简析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湿疹和荨麻疹儿童过敏原种类与分布特点,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 采用德国Mediwiss免疫印适定量法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对471名患有湿疹和荨麻疹学龄前儿童进行血清中14种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结果 阳性率高的过敏原是尘螨,为78.3%,其次为猫狗皮屑和牛羊肉.吸入性过敏原3-6 y组阳性率较高,食入性过敏原6 mo~3 Y组阳性率较高.结论 对南京地区湿疹和荨麻疹患儿,尘螨、猫狗皮屑和牛羊肉是常见的过敏原.与3 y以上患儿比较,3 y以下患儿食物组过敏原阳性率较高,3 y以上者则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高.

    作者:陈红兵;张广毓;刘海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尿液干化学试带法检验的质量控制

    尿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尿液检验自动化仪器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尿常规检验的精确性和敏感性,而且也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段金霞;冯涛聚;苏文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南京城区部分职业人员生化指标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城区职业人员空腹血糖、尿酸、血脂、转氨酶等五项生化指标水平,初步评估南京城区居民健康状态.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 575例体检者空腹血糖、尿酸、血脂、转氨酶指标.结果 血糖随年龄增长其上升幅度女性约为每10 y 0.1~0.21 mmol/L,男性在-0.08~0.33 mmol/L间;胆固醇高峰在50~59 y组,≥60 y后下降,其中男性高峰在40~59 y,女性在50 y.三酰甘油从年轻组起阳性率就高达14%以上.谷丙转氨酶异常则主要集中于年轻组.男性各年龄组尿酸阳性率持续20%以上,女性60y后阳性率反超男性(30%).结论 南京城区职业人员血脂高峰较早,年轻人尤其男性自我保健意识差,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争尿酸异常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预防疾病发生.

    作者:邵春阳;张春妮;刘小传;汪俊军;李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痰结核菌噬菌体生物扩增法与抗酸染色法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痰标本结核菌抗酸染色法与噬菌体裂解法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用噬菌体裂解法检测抗酸染色阴性标本50份及抗酸染色不同阳性程度标本202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份抗酸染色阴性标本中检出16份,检出率32%;202份抗酸染色阳性标本用噬菌体裂解法检测,阳性175份,1~8条/300视野~4+检出分别是63.6%,84.8%,86.5%,90.4%,94.7%,总阳性率86.6%.结论 噬菌体裂解法检测抗酸染色阴性标本,敏感性显著高于涂片染色法;检测抗酸染色阳性标本与涂片染色法一致性较高,并且随着涂片中抗酸杆菌菌量的增多呈现正相关.

    作者:高灵宝;沙阿云;田凤喜;陆桃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东芝TBA-40FR/AC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清洗升降器故障一例

    我科于2005年购进一台东芝公司生产的TBA-40FR/A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该仪器具有测试速度快、携带污染率小、结果准确和可随时插入急诊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未出现较大的故障,但是,在近期工作中却遇到一例很少见的故障,现将解决过程总结如下,供同行在遇到此类故障时参考.

    作者:孙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前清蛋白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前清蛋白(PAB)、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9例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PAB,CHE检测,并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LT,PAB及CHE与炎症分级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CHE与纤维化分期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PAB有较弱的相关性(P<0.05),ALT变化无规律.随着炎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PAB,CHE均逐渐下降,且G4,S4分别与G0,G1,G2,G3和S0,S1,S2,S3比较有显著性盖异(P<0.01).结论 PAB,CHE能敏感反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的炎症程度,对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吴玉兰;黄书明;丛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