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萍;乔国昱;张国栋;刘树平;轩维清
目的 探讨不同血样采集管中电解质(K+,Na+,Cl-,Ca2+)浓度与血小板数量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判断离子假性升高或是降低提供指导.方法 分别用真空肝素锂抗凝管、真空促凝剂管及普通塑料管对103例患者标本测定血浆、血清中电解质,并用真空血常规管测定相应血小板总数.按血小板数PLT≤100×109/L,100×109/L1000×109/L分成5组进行比较.结果 当PLT≤600×109/L时,血浆、血清中K+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600×109/L1 000×109/L时,血浆中K+浓度(3.42±0.34)mmol/L与血清中K+浓度(5.17±1.9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P=0.001);且两者K+浓度差值随着血小板总数的升高而增大.Na+,Cl-,Ca2+在上述各组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PLT>600×109/L时,血小板能影响血清中K+,提示临床应用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进行电解质检测时,若出现高血钾的情况,应该考虑血小板导致假性高血钾症的可能.
作者:刘永娥;杨连军;梁华;安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37℃乳酸脱氢酶(LDH)的参考方法,并对酶校准品定值,探讨血清LDH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方法 依据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参考测量程序建立LDH酶催化活性参考方法,用参考方法测定LDH(ERM AD453/IFCC)参考品,验证参考方法的准确度,并对其精密度进行方法学评价,同时用参考方法对制备的酶校准品进行准确定值,按照NCCLS EP9-A方案分别比较40份人血清用酶校准品校正的非配套常规方法、配套常规方法、理论K值常规方法和参考方法LDH结果,计算常规方法与参考方法的相关系数及相对偏倚.结果 用参考方法测定ERM-AD453LDH参考品结果497.3 U/L,在其给定的502±7 U/L范围内.初步建立的37℃ LDH参考方法总CV<1%.用酶校准品校正的非配套常规方法、配套常规方法、理论K值常规方法和参考方法比较,相关性均良好,r2分别为0.997,0.995和0.994,与配套常规方法、理论K值常规方法相比较,酶校准品校正的非配套常规方法与参考方法的相对偏倚明显降低,在10%以下.结论 LDH参考方法基本建立,采用参考方法为酶校准品定值,可以提高血清LDH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作者:周铁成;张莹;童开;岳乔红;郝晓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讨论不同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有何差异.方法 对1 343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的呼吸道和体液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同时对其中393例进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1 343例疑似结核病患者不同临床标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支气管灌洗液检出率高为57.14%,其次为支气管刷检物21.21%,尿液13.33%,痰液11.23%,胸腔积液9.09%,低为腹腔积液3.85%.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之间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5.87,P<0.05);393例不同临床标本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24.43%,血清结核抗体检出率为47.58%,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1).血清结核抗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符合率为61.57%.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在支气管灌洗液检出率高,其次为支气管刷检物、尿液、痰液、胸腔积液,低为腹腔积液.
作者:李光友;苏贵灵;高杰;查争;黄亚银;王亮;冯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不同pH、贮存温度及放置时间对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的影响并提出纠正方法.方法 210例共420份尿液标本(每例2份)以尿常规pH值分成7组(pH4.5,pH5.0,pH5.5,pH6.0,pH6.5,pH7.0,pH7.5,每组30例,含肾小管损伤的病例组20例,健康对照组10例),在不同pH、贮存温度(25℃,4℃)及放置时间(0,60,120,240 min)采用Axsym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每份标本的尿β2-MG结果,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干扰程度并进行校正.结果 相同贮存温度及放置时间各pH组内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尿β2-MG降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6~1.852,P>0.05);25℃时pH5.0以下,4℃时pH4.5的尿β2-MG降解率、测定值与贮存温度、放置时间存在差异且与放置时间呈负相关(t=2.486~21.685,P<0.05或<0.001;相关系数r=-0.863~-0.946,P<0.05),采用校正系数对尿β2-MG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平均相对误差在1.99%~8.58%之间.结论 对25℃时pH5.0以下、4℃时pH4.5的尿β2-MG测定结果进行校正是可行的和可靠的.
作者:王国政;周华君;金美彤;戴玉珠;杨琼;陈龙;孙长贵;成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PG)I,II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2月就诊的79例胃部疾病患者,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四组.胃癌组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0例,胃溃疡组27例,对照组48例均无消化道、肝脏、肾脏疾病及胃痛病史.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胃蛋白酶原I,II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PGI降低(q=7.727,P<0.01),PGI/PGII降低(q=6.839,P<0.01),CEA升高(q=8.609,P<0.01),CA19-9升高(q=9.127,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I降低(q=5.371,P<0.01),PGI/PGII降低(q=5.936,P<0.01),CEA(q=0.764,P>0.05)和CA19-9(q=1.174,P>0.05)均无明显变化;胃溃疡组PGI升高(q=3.029,P<0.05),PGII显著升高(q=5.045,P<0.01),CEA(q=1.577,P>0.05)和CA19-9(q=1.675,P>0.05)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亚群在胃炎演变到胃癌的过程中,水平呈现不同的变化,相比传统肿瘤标志物仅在胃癌时水平升高,更能有效识别癌前疾病并对胃癌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程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胃黏膜、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95例胃病患者胃黏膜Hp,并将患者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患者胃黏膜和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Hp阳性组胃黏膜中IL-2,IL-4,IL-8和TNF-α含量(ng/mg)分别为0.47±0.29,0.26±0.06,0.68±0.21和0.54±0.21,与Hp阴性组胃(0.85±0.23,0.18±0.01,0.41±0.10和0.38±0.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500,7.500,8.359和4.102,P均<0.01);同样,Hp阳性组血清中上述四种细胞因子含量(ng/ml)分别为1.29±0.94,0.74±0.32,0.44±0.20和2.78±1.12,与Hp阴性组(2.87±1.12,0.43±0.24,0.30±0.11和1.53±0.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281,5.438,4.375和6.497,P均< 0.01).结论 Hp感染后,患者胃黏膜和血清中的IL-2水平有下调趋势,而IL-4,IL-8和TNF-α水平均有上调趋势,提示细胞因子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部疾病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袁建芬;喻海忠;张小洁;洪宏;顾庆华;何秀萍;刘小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Beckman-coulter AC·T 5diff血液分析仪检测新生儿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0年~2011年新生儿患者(年龄<28天)末梢血标本1 500例(男、女各750例),分别利用Beckman-coulter AC·T 5diff血液分析仪和手工制片法检测标本中嗜碱性粒细胞,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仪器和手工两种方法的结果.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仪器法计数的嗜碱性粒细胞结果为(14.9±5.6)%,手工法为(3.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结论 仪器法分类计数新生儿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偏高,应采用手工分类加以纠正.
作者:王永锋;李建华;杨超;刘玉军;史媛;康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KatA)进行重组表达和纯化,并进行免疫学特性研究.方法 采用PCR扩增幽门螺杆菌katA全长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katA,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通过包涵体洗涤和亲和层析纯化出重组蛋白,并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等方法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研究.结果 克隆出幽门螺杆菌1 518 bp的全长katA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出50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58 000的重组KatA蛋白,其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20%,且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亲和层析的重组蛋白纯度约为85%,并可与兔抗Hp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重组蛋白的动物免疫可产生高效价抗血清,并特异性识别多种Hp菌株.结论 成功重组表达与纯化出幽门螺杆菌KatA蛋白,并具备良好的免疫学特性,为Hp致病机制、血清学诊断以及亚单位疫苗研究奠定重要的实验基础.
作者:屈玲;黄萍;苏明权;郑善銮;马越云;郝晓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O型洗涤红细胞中残留ABO血型抗体(IgM抗-A,抗-B;IgG抗-A和抗-B)的含量,观察非O型患儿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的安全性.方法 取O型洗涤红细胞上清,首先采用盐水试管法检测其中IgM抗-A、抗-B含量.再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手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其中IgG抗-A、抗-B含量.选取非O型患儿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者(异型组)与年龄体重相当的输等量同型洗涤红细胞的患儿(同型组),分别比较2组患儿输血前后血红蛋白上升幅度、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直接coombs试验结果.结果 共检测O型洗涤红细胞上清液597份,盐水试管法在室温及4℃ 条件下均未观察到凝集现象,显微镜下也未观察到凝集现象.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手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G抗-A和抗-B均为阴性.2组患儿输血前后血红蛋白上升幅度、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0.19,0.22和0.13,P> 0.05),直接coombs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血型血清学方法无法检出O型洗涤红细胞中残留ABO血型抗体.非O型患儿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是安全的.
作者:马曙轩;宋文琪;赵宇东;靳剑芸;邵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儿败血症病原菌的构成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90例小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及鉴定.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药敏测定,手工药敏试验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纸片扩散(K-B)法进行.结果 小儿败血症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有58株(占64.4%),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共32株(占35.6%),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高达100.0%.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4.2%和73.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高度敏感(敏感率87.5%~100%),对青霉素G、第一代头孢几乎全部耐药.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部分敏感,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已达88.9%,对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耐药率已达44.4%.结论 小儿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是重要病原菌.临床医生应主要留取病原学标本,结合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菌株的产生.
作者:徐祖龙;张亚明;董苏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108例妊高征患者、4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与40例正常非孕妇女进行网织血小板百分率(IPF%)、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高征组的IPF%较正常非孕对照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明显升高,与正常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P=0.001).妊高征组的PLT较正常非孕对照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降低,与正常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2,P=0.042),而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85).妊高征组的MPV较正常非孕对照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升高,与正常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01),而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P=0.146).妊高征组的PDW较正常非孕对照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明显升高,与正常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01).结论 网织血小板检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情况,对监测妊高征病情发展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翁妙珊;黄樾;林敏;吴教仁;杨立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发生活动性感染时,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确诊CMV抗原阳性的肾移植受者(n=50),根据感染源不同分为CMV感染组(n=13)和并发感染组(n=37),对照组为无感染的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n=10).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CMV抗原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样本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CMV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CD3+T淋巴细胞含量分别为(68.6±8.64)%和(61±21.74)%,与肾移植稳定组(72.9±8.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CD4+T淋巴细胞含量分别为(23.8±0.75)%和(21.85±8.83)%,与肾移植稳定组(50.8±10.35)%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32 8,8.873 2,P值均<0.05);CMV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CD8+T淋巴细胞含量分别为(39.2±1.53)%和(36.2±15.1)%,与肾移植稳定组(20.6±7.56)%相比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605,3.235,P值均<0.05);CMV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CD4+/CD8+比值分别为(0.63±0.11)和(0.69±0.18),与肾移植稳定组(2.25±0.58)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88 5,8.396 9,P值均<0.05).CMV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B细胞含量分别为(10.2±3.43)%和(11.8±20.9)%,与肾移植稳定组(8.9±2.0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CMV感染组和并发感染组的NK细胞含量分别为(8.01±2.5)%和(7.2±1±0.14)%,与肾移植稳定组(15.4±7.9)%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50 4,2.363 8,P值<0.05).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并动态监测其变化,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症CMV感染以及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高钰;肖漓;石炳毅;冯凯;马锡慧;孔祥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种清洗液清洗微板后对检测血型的影响,选择佳洗液,保证血型检测无误.方法 分别将各含A型,B型,O型的血细胞标本的血型微板,使用3种不同的常用洗液(万泰洗液、科华洗液和摩尔洗液)清洗微板,比较不同洗液清洗的效果,并对清洗效果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2011年10月~2012年3月近6个月无溶血完全抗凝新鲜标本90 078例,使用科华和万泰洗液清洗的微板再次检测血型时正反血型不符率为0.84%和0.82%(χ2=0.4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使用配置好的摩尔洗液清洗的微板,再次检测血型时血型正反不符率为0.14%(χ2=285.7,P<0.01),前两者合并后与第一种相比有差异.结论 3种洗液中摩尔洗液对含血细胞的微板清洗效果较佳,并对微板清洗4遍后,对含抗-A、抗-B血清的微板清洗彻底,对下次检测血型没有影响,为临床用血提供安全.
作者:李荣雪;秦洁;甄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检验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实验室的不断应用,各种高效率、高自动化仪器的不断引入,我国临床检验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检验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06年出台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及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成为我国国家标准GB/T 22576-2008,这对临床实验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核心的工作就是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自20世纪50年代统计质量控制技术被引入医学领域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本文将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在这60多年内的发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丽涛;王治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腮腺液胆固醇检测方法进行探索和条件优化,探讨其与龋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lominary方法收集不同龋敏感者的腮腺液,冷冻干燥后用Folch方法提取脂质.采用Alltech ODS作为预富集柱,采用反向HPLC 对腮腺液胆固醇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预富集流动相:乙腈/(甲醇/0.1 g/dl磷酸水溶液=6∶1)=5/95(V/V),流速0.3 ml/min;分析流动相:乙腈/甲醇=1/9 (V/V),流速1.0 ml/min,CS-HPLC优于HPLC,t=5.473,P<0.05;高龋组腮腺液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无龋组.结论 CS-HPLC可以有效实现唾液痕量物质的预富集和净化,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腮腺液胆固醇与龋病具有相关性.
作者:赵东方;郭永利;郭青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动脉血钾、钠离子浓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部分临床检测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钾、钠离子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动脉血和静脉血钾离子之间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其相关性很高(P=0.021,R=0.951).动脉血和静脉血钠离子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46,R=0.920).通过回归公式计算,将动脉血的血钾离子结果换算为静脉血钾离子结果,可以应用于临床诊疗;血钠的结果可直接应用.结论 各临床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确定是否将动脉血离子的检测结果应用于临床诊疗,不可照搬文献中的结论.
作者:王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广西民族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计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在10月~9岁之间.同时收集健康儿童共计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在10个月~10岁之间.手足口病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对所有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痊愈后抽取静脉血2 ml,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所有血样标本经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术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和Simulset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与65例健康对照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8.47,5.38,6.58(P<0.05);而CD8+则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t值为7.55(P<0.05).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有所提高或恢复正常,CD8+也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1.27,0.75,0.51,0.44(P>0.05).结论 手足口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出现异常.因此,检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对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农少云;梁娟英;杨晓泉;叶晓明;农智新;陆作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干、湿化学方法检测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更适合献血者血液初筛方法.方法 分别用MissionTMC100干式化学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和半自动生化仪Photometer 4040及配套试剂每日取8份献血者血液标本以1~8和8~1的顺序分别进行两次ALT检测,取每份标本结果的平均值,连续检测5天,并分别与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仪ALT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并分别检测ALT质控品20次,计算CV%值,比较两种方法检测ALT的重复性.结果 3种方法散点图MissionTM C100干式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趋势线R2=0.092 1,半自动生化仪Photometer 4040 ALT检测结果趋势线R2=0.014 4,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仪ALT检测结果趋势线R2=0.024 8,半自动生化仪Photometer 4040 ALT检测结果与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仪更符合.两种方法对ALT质控品20次的检测结果的CV%值分别为4.72%和1.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5).结论 湿化学法检测ALT的准确度及重复性优于干化学法.
作者:赵建鹏;杨秀萍;刘晓丽;李天君;赵锋;田庆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建立实验室7S管理工作模式,提升检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方法 首先建立科室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节约(save)和安全(safety)7S管理模式领导小组,制定管理目标、实施计划、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7S管理模式培训,并按计划进行实施,每月对各室进行考评,并与绩效挂钩.结果 实施7S管理后,检验科各岗位工作有序、检验质量提高,管理工作有条不乱,工作环境整洁.工作时,寻找工具、物品马上找到,减少了寻找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无浪费现象,消耗减少,运行成本降低;工作通道顺畅,TAT时间缩短;无标本泄漏及生物安全事故;员工之间团结、友爱,处处为别人着想,积极干好本职工作,无不良行为发生.结论 检验科实行7S管理模式能很好地管理科室内务、质量、生物安全,提升了科室的形象、提高了检验质量、减少了科室运行成本、降低了医疗纠纷和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袁平宗;李传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各个阶段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含量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HBeAg(-)患者42例(其中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22例),HBeAg(+)患者38例(其中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18例),检测其LHBs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HA,LN,PC-III和IV-C),并与20例健康成人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结果 ①肝炎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8.825,P=0.000),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3.003,P=0.000),肝炎组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648,P=0.521)②其中HBeAg(-)肝炎组明显低于肝硬化组(t=40.61,P=0.000),而HBeAg(+)肝炎组与肝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3,P=0.524);四项纤维化指标HBeAg(-)和HBeAg(+)肝硬化组均明显高于肝炎组(P<0.05).③HBeAg(-)组LHBs和HA,PC-III之间存在线性相关(P<0.05);HBeAg(+)组LHBs和肝纤维化指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P>0.05).结论 LHBs可以预测HBeAg(-)患者的肝纤维化的发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eAg(-)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但是在HBeAg(+)患者LHBs不能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作者:关雪;关秀茹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