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研究

王红梅;田晶晶;段生宝;丁少华;蒙青林;陈晔洲;陈强;李勇

关键词:血小板4因子, 肝素,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酶联免疫吸附法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方法人血小板4因子(PF4)与肝素形成的复合物作为包被抗原,加入待检血浆孵育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孵育洗涤后加入底物显色,终止反应后测定吸光度A450nm/A630nm ,根据阴阳性标准品判定检测结果,并与 IBL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方法进行优化和性能评估。结果用制备的人PF4建立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待检样品和酶标抗体的佳稀释度分别为1∶100和1∶1500,对三份阳性标准血浆重复测定,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67%和7.76%(P均<10%)。对100人份无肝素使用史的健康人血浆测定,该方法的阴阳性参考值分别为0.304和0.456。与 IBL检测方法同时检测100份血液透析病人样品,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97.78%和97%,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98.88%,K=0.84(K 值在0.81~1),Pexac=0.01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为优,95%可信区间为92.59%~99.17%。结论建立的 H IT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与 IBL检测方法相比性能相当、一致性程度良好,可以满足临床对 H IT患者的检测和诊断需求。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0~2012年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院内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从临床标本分离的108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科室分布和耐药性,用BD公司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双纸片协同法进行确认,用 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三年共检出大肠埃希氏菌1081株,检出率16.26%;其中2010年15.33%(308/2009),2011年16.42%(362/2204)和2012年16.86%(411/2437);标本来源前三位为尿液(16.56%,20.17%和17.27%)、痰液(17.53%,14.64%和14.36%)、血液(11.04%,12.64%和18.73%);分离菌株数多的科室依次为肝胆外科、小儿科、妇产科、重症监护病房。各主要分布科室三年来菌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分析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50%);而对单环类的氨曲南、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30%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复合剂类、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较低(0.6%~13.6%),观察期间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的年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BLs(+)菌株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超过60%;对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率在45%左右;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药物敏感率较高(0.7%~13.3%),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 ESBLs(-)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大肠埃希氏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偶有检出。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尿液、血液等标本,科室分布以肝胆外科、儿科、妇产科多;三年间大肠埃希氏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氏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在50%以上;1081株大肠埃希氏菌中,ESBLs(+)菌株406株(37.6%);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 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已不适用临床常规使用;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30%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复合剂类、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较低(0.6%~13.6%),大肠埃希氏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无重大变化,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敏感耐药率在逐年增加,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缓解大肠埃希氏菌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其耐药性已经至关重要。

    作者:段发强;侯轩;辜依海;邓明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nti-CCP和RF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RA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将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类风湿因子(RF)这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112例 RA患者,86例非 RA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血清中的 Anti-CCP和 RF。结果三组血清 Anti-CCP和 RF水平分别为:RA组112.4±139.4 U/ml,171.9±216.9 U/ml;非RA组3.5±9.7 U/ml,24.6±37.6 U/ml;健康对照组0.43±0.07 U/ml,11.6±3.4 U/ml。RA患者组与非RA组比较两项指标的t值分别为2.63和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A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项指标的t值分别为2.81和2.7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 RA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项指标的t值分别为1.74和1.86,P 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和 Anti-CCP 对 RA的敏感度分别为80.4%和71.4%,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4.1%;联合诊断后敏感度为66.1%,特异度高达98.5%;而非RA组RF及Anti-CCP阳性率的比较χ2=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nti-CCP可作为诊断 RA早期新的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 Anti-CCP和 RF有助于对 RA早期的临床诊断。

    作者:王芳;杨萍;曹春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一种用于曲霉病快速诊断的免疫层析侧流装置(LFD)

    国外新近发明了一种用于侵袭性曲霉病快速诊断的免疫层析侧流装置(lateral-flow device,LFD)。LFD技术利用一株抗曲霉胞外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可检测患者血清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中的曲霉胞外糖蛋白。其特点是简便、快速,可单份标本操作。该文拟介绍 LFD的检测原理及其所涉及的抗原和抗体的特征,并对新的 LFD技术的诊断价值与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PCR进行比较。

    作者:张国勇;李芳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ermA,ermB,ermC和msrA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相关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出的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革兰阳性球菌药敏组合试验,同时采用 PCR方法检测 ermA,ermB,ermC和msrA等耐药相关基因。结果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相关基因 ermA, ermB和 ermC阳性的有29株,msrA 阳性的有2株。ermA,ermB,ermC 和 msrA 检测与红霉素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82.9%;与克林霉素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89.5%。结论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与其耐药相关基因 ermA,ermB,ermC和msrA的编码相关。

    作者:吴青;徐万洲;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清骨钙素与骨密度检测在中老年健康体检者中的应用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不同性别之间血清骨钙素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骨钙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指标、其它骨代谢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8月中老年健康体检者270名,排除恶性肿瘤及慢性基础性疾病,其中男性101例,年龄50~89岁,中位年龄68岁,女性169例,年龄50~89岁,中位年龄64岁。使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检测指标为T值;分别进行血清标本中骨钙素、25-羟维生素D、钙和磷检测。不同性别之间骨钙素水平的比较采用 Mann-Whitney检验,将骨钙素水平与骨质疏松风险指数、年龄、钙、磷和25-羟维生素 D的相关性进行 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7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的T值、骨钙素、25-羟维生素D、钙和磷水平范围分别为-3.5~-0.7(中位水平-1.6 ng/ml),3.59~264.90 ng/ml(中位水平12.84 ng/ml),4.0~34.0 ng/ml(中位水平10.5 ng/ml),1.79~2.69 mmol/L(中位水平2.36 ng/ml),0.43~2.89 mmol/L(中位水平1.12 ng/ml);不同性别之间骨钙素存在差异,女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01);血清骨钙素与血清磷水平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43(P=0.001);与骨质疏松风险指数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7(P=0.002);与年龄(相关系数-0.157,P=0.056),25-羟维生素D(-0.156, P=0.194)、血清钙(相关系数0.055,P=0.368)均无相关性。结论在中老年人群中,女性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在应用该指标时应该考虑性别因素;骨钙素与骨质疏松风险指数T存在相关性,可以用于评估骨质疏松。

    作者:谢而付;张巧娣;蒋理;张炳峰;徐华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Vitek-2 Compact和MALDI TOF MS对棒状杆菌属细菌鉴定能力评估

    目的:评估 VITEK-2 compact微生物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及德国 Bruker公司的 MALDI TOF MS对棒状杆菌的鉴定能力。方法方法学评价研究选择来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棒状杆菌40株,以16S rDNA测序为金标准,分别使用 VITEK-2 compact,VITEK MS及 Bruker MS进行鉴定,对其鉴定率、检测时间及耗材成本作描述性分析。结果 VITEK-2 compact,VITEK MS及Bruker MS正确鉴定至种水平的鉴定率分别为95.0%,88.9%和97.5%,平均检测时间分别为5~6 h,2~3 min和2~3 min,检测耗材成本约为50~70元、15~25元和10~20元。结论三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正确鉴定率,能够满足临床的鉴定需要,但 VITEK MS对无植酸棒状杆菌鉴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作者:程敬伟;孙林英;徐志鹏;侯欣;徐英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的机制研究

    目的:检测 I类整合酶基因(intI 1)及 qacE△1-sul1和 sul2基因在耐复方新诺明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基因分布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煮沸法提取总 DNA,采用 PCR法检测 intI 1,qacE△1-sul1和 sul2基因在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28株耐复方新诺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25株检出 I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9.29%;21株检出 qacE△1-sul1基因,检出率为75%;15株检出sul2基因,检出率为53.57%;18株复方新诺明敏感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5株检出 I 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27.78%,4株检出 qacE△1-sul1基因,检出率为22.22%,均未检出 sul2基因。结论耐复方新诺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部分携带有 intI 1,qacE△1-sul1和 sul2基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与 intI 1,qacE△1-sul1和 sul2的存在有关。

    作者:赵苏瑛;刘宏祥;李岷;曹慧玲;史恒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GRP78研究新进展

    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是1977年发现的一种分子伴侣,具有多种功能的内质网常驻蛋白。在肿瘤组织中, GRP78呈高表达及异位表达,参与内质网应激状态下肿瘤的发生发展,而细胞表面的 GRP78以受体形式参与信号转导功能。因此,GRP78作为肿瘤治疗靶点和生物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国内外学者发现,在非肿瘤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中,GRP78也呈高表达,预示了其应用前景。该文将从 GRP78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上的意义、在非肿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欣;王玉明;段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特性及与疾病发生关系的概况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也叫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PAF-AH),是冠心病和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炎症标志物,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其生物学变异小,特异性高,很少受其它炎症标志物影响,可作为临床诊治疾病新的检测指标。由于 Lp-PLA2主要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降低体内Lp-PLA2浓度和活性将可能成为治疗冠心病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另外其对肿瘤的早期监测与个体化治疗也将有帮助。

    作者:王敬军;刘胜林;田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国际首次报道一例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儿童IDS基因p.Ser149Pro突变

    目的:研究一例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 Ⅱ)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该研究以一例 MPSⅡ型患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其外周血2 ml,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患儿 IDS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使用正反引物对 PCR 产物进行 Sanger法测序并应用Mutation Surveyor软件检测序列图谱中所有的基因变异点。结果对 PCR产物的 DNA序列分析后发现该患儿 IDS基因的第4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c.445T>C),这一突变导致第149位密码子TCT编码的丝氨酸转变为CCT编码的脯氨酸(p.Ser149Pro)。同时该患儿父母的 IDS基因检测结果均正常,显示这一突变为新生突变。结论 IDS基因发生突变是导致该患儿发病的原因,突变 p.Ser149Pro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作者:杨丽君;郑瑞芝;傅启华;王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探讨

    目的:分析 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中的意义。方法按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 SLE分类标准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的 SLE患者共61例,同时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0例作对照。SLE实验组分为 SLE并发CVD患者22例,SLE不并发CVD患者39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 Th1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IL-17,并分析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①SLE并发 CVD组、SLE不并发 CVD组和健康对照组 Th17细胞的检测结果分别为(2.09±0.98)%,(1.75±0.75)%和(0.89±0.44)%,健康对照组与 SLE并发 CVD组、SLE不并发 CV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7~5.030,P值均<0.001);IL-17在 SLE并发 CVD组、SLE不并发 CV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85.64±20.76 pg/ml,75.25±28.14 pg/ml和35.06±6.58 pg/ml,健康对照组与 SLE并发 CVD组和 SLE不并发CV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5~9.954,P 值均<0.001);两组 SLE之间 Th17细胞和 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0,1.513,P>0.05)。②SLE患者血浆 IL-17水平与 SLEDAI积分和抗 ds-DNA抗体滴度之间呈正相关(r=0.393,P=0.008;r=0.558,P<0.001),与补体 C3水平呈负相关性(r=-0.423,P=0.005)。SLE患者中 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的比例与 SLEDAI评分和抗 ds-DNA抗体滴度之间呈正相关(r=0.681.P<0.001;r=0.492,P=0.015),而与C3水平呈负相关(r=-0.534,P=0.027)。结论 Th17细胞和 IL-17在 SLE中表达均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心血管因素并未影响 SLE患者中Th17细胞和 IL-17的表达水平。

    作者:严静霞;高丽霞;吴霞;郭惠芳;靳洪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2项生化检测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

    目的:根据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累积数据评价22项生化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收集检验科2013年1~6月22项生化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和2012~2014年间常规化学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数据,依据 Nordtest准则,分别计算与精密度和偏倚相关的不确定度分量,然后评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利用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数据可以逐步计算出22项生化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范围为4.24~24.88,其中 ALP的扩展不确定度大,达到24.88;Na+的扩展不确定度小,仅为4.24。各类指标的扩展不确定度范围如下:电解质(4.27~18.16,Na+低,Mg高);酶类(8.12~24.88,GGT低,ALP高);小分子物质(4.88~12.44,GLU低,Cr高);蛋白与脂类(4.78~13.1,TC低,TG高)。结论使用累积的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数据评定生化定量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简便可行,可用于定期评估检验结果准确性。

    作者:包安裕;李艳;陈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I-4)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8例 RA 患者,4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 PADI-4、抗核周因子(AP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KA)的含量,应用 ROC曲线、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RA患者血清中PADI-4浓度(2.653±2.719 U/L)显著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0.872±0.292 U/L)和健康组(0.793±0.243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2,35.371,P 均<0.01);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PADI-4诊断 RA的佳临界值为1.284 U/L,此时的灵敏度为62.1%,特异度为91.4%;PADI-4阳性率(62.1%)与 APF(50%), AKA (56.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2,P=0.570;χ2=1.715,P=0.190),与抗CCP抗体(81.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1,P=0.041);PADI-4水平与 APF,AKA 之间呈正相关(r=0.652,0.01,0.666,P<0.01),与抗CCP抗体之间未显示出相关性(r=0.122,P=0.357)。结论 PADI-4在部分 RA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PADI-4对 RA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能成为独立于抗CCP抗体之外的 RA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

    作者:胡恒贵;秦淑国;尚庆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深圳地区儿童腹泻A组轮状病毒检测和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 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3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A组轮状病毒基因,阳性者再采用巢式 RT-PCR 分别针对病毒 VP7,VP4基因保守区进行 G/P型别检测。结果413份粪便标本 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52.5%(217/413),轮状病毒腹泻在深圳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次年1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1.2%(198/217)。对21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分型依次为G3(52.1%),G1(31.3%),混合 G型感染(6.0%),G2(1.8%)及 G9(1.4%);P型分型依次为 P[8](85.7%),P[4](6.0%)及混合 P型感染(1.4%);G型和P型的组合以 G3P[8](47.5%)为常见,其次为 G1P[8](30.4%)。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G3P[8]和 G1P[8]是2007年~2009年深圳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此外混合型并不少见。

    作者:王琼;张银辉;何涛君;黄烈;杨来智;吴润香;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毒素检测在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内毒素在鉴别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的价值,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患者尿液内毒素含量,同时进行尿培养;检测患者血液白细胞和 CRP水平。结果379例泌尿系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患者中,上尿路感染132例,下尿路感染247例。上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WBC,CRP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1.25(7.98,13.99)×109/L,81.36(76.64,83.50)mg/L和49.57(17.28,78.37)pg/ml,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WBC,CRP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0.24(7.94,12.24)×109/L,70.46(70.46,77.32)mg/L和21.18(21.18,37.31)pg/ml,上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 CRP和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下尿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以39.7pg/ml为诊断 Cut-off值,内毒素用于分辨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90.3%。结论动态浊度法测定尿液内毒素含量具有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在鉴别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艳;汪明;乔斌;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脑脊液流式细胞术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 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对195例患者CSF细胞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同时行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195例患者中有7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FCM检测有24例发现异常表型细胞,阳性率为33.80%。经形态学分析,15例发现异常细胞,其阳性率为19.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ma leukemia,ALL)患者,FCM检测有13例发现异常表型细胞,阳性率为22.41%。经形态学分析,12例发现异常细胞,其阳性率为1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6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患者,经 FCM和形态学检测均有4例患者检测出异常细胞,其阳性率均为5.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脑脊液 FCM检测敏感性高,淋巴瘤患者行 FCM分析更有助于中枢神经白血病的诊断,是细胞形态学检测方法的重要补充。

    作者:孙雪静;万岁桂;刘聪燕;贺景娟;刘艳;张维;赵弘;徐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蛋白电泳(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SPE)的特点及与CHF预后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原因。方法收集因 CHF于天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CHF组),同期住院的7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 SPE的差异。出院后电话回访 CHF患者以观察不良事件率(再住院率或死亡率)与 SPE的关系。同时分析 SPE和其它生化指标的关系来探讨 CHF患者 SPE异常的原因。结果 CHF组β1-球蛋白水平为(6.01±1.06)%,明显高于对照组(t=3.417,P<0.001)。CHF组β1-球蛋白≥6%的患者与<6%的患者相比在出院后7~24个月内的事件率明显增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β1-球蛋白与血肌酐、尿酸和血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F患者 SPE中β1-球蛋白水平较心功能正常患者升高,β1-球蛋白水平升高可能增加了心衰患者的再入院率及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免疫活化致肾功能损伤有关。

    作者:王蕊;刘子矜;王德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变应原检测及免疫分子研究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患者变应原检测情况,并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 TNF-α,IL-4,IL-6及 IL-8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宝鸡市中心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变应原。选取查体健康者6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 TNF-α,IL-4,IL-6及 IL-8的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主要的过敏原是粉尘螨(58例,阳性率93.5%),其次是室内尘土,观察组血清 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230.87±27.82 ng/ml vs 152.14±23.2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中 IL-4,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32±12.04 ng/L vs 8.57±3.64 ng/L,152.45±24.56μg/L vs 98.56±18.63μg/L,218.79±32.91μg/L vs 142.68±23.7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NF-α,IL-4,IL-6及 IL-8水平可作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判断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秋剑;王登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实验室纯水系统更换反渗透膜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目的:研究实验室纯水系统更换新反渗透膜后,所产纯水的质量是否符合生化检验的要求并评价其影响。方法通过Beckman Coulter生化分析系统配套纯水机天创TCHS-RO/100A自带电阻表和 HM COM-100电导率测量笔连续监测新产纯水中的实时离子含量。用正常纯水在 AU680上重复20次测量 ALT,AST,TBIL,ALP,GGT,TP,ALB,BUN, CR,UA,GLU,TC,TG,HDL,LDL,CK,LDH,P,Ca(对照组),更换为新产纯水后进行相同试验操作(试验组),以评估新产纯水对生化分析的影响。连续5天,每天3次(间隔2 h)监测新产纯水的 TG试剂空白,监测水中甘油水平。结果开机30 min后,HM COM-100测得电导率降至(0.1±0.0)μS/cm,机载电阻表测得新产纯水在开机50 min后稳定在18.25 MΩcm。在用 AU680进行生化分析时,对照组中TG测量值=1.04 mmol/L,试验组=21.39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除TG其他生化项目偏倚均在5%以内,CV<1/4CLIA’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试剂空白在第5天稳定在A660nm=0.0156±0.0004。结论新纯水系统在生产约2800 L水后,所产纯水中的甘油可以清除干净。实验室纯水系统在更换反渗透膜后,需要对水质进行连续监测,以评价其对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的影响。

    作者:莫基浩;刘鲜茹;李少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测项目评价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白细胞(WBC)计数共四项检测项目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方法学评价。方法选取2013.6.1~8.31期间新生儿科败血症患儿84例,正常新生儿14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儿血清的PCT和 IL-6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 hs-CRP水平,同时用 XE-2100检测患儿全血的白细胞。结果败血症患儿的血清 PCT,hs-CRP 及 IL-6和正常新生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6.37~10.58,P<0.01),而 WBC在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P>0.05)。而 PCT,IL-6和 hs-CRP三项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为98.81%,特异度为90.24%,高于其中任何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 PCT在检测新生儿败血症,0.5 ng/ml≤PCT≤2 ng/ml时,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PCT>2 ng/ml时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6.37~35.05,P<0.05)。结论 PCT,hs-CRP和 IL-6的检测可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为早期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梁玉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