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的机制研究

赵苏瑛;刘宏祥;李岷;曹慧玲;史恒芳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复方新诺明, I类整合酶基因, qacE△1-sul1, sul2
摘要:目的:检测 I类整合酶基因(intI 1)及 qacE△1-sul1和 sul2基因在耐复方新诺明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基因分布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煮沸法提取总 DNA,采用 PCR法检测 intI 1,qacE△1-sul1和 sul2基因在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28株耐复方新诺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25株检出 I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9.29%;21株检出 qacE△1-sul1基因,检出率为75%;15株检出sul2基因,检出率为53.57%;18株复方新诺明敏感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5株检出 I 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27.78%,4株检出 qacE△1-sul1基因,检出率为22.22%,均未检出 sul2基因。结论耐复方新诺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部分携带有 intI 1,qacE△1-sul1和 sul2基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与 intI 1,qacE△1-sul1和 sul2的存在有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沉默Survivin基因对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 Survivin表达降低时,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 RNA 干扰技术,结合 RT-PCR,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干扰 Survivin效果。干扰 Survivn后用 MTT法和 TUNEL法检测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的情况。用 Western-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PARP,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RT-PCR检测显示 Survivin-siRNA干扰组,Survivin mRNA表达明显下调,其相对表达量为0.26±0.02,抑制率为43.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 Survivin-siRNA组蛋白表达下调,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了5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显示 Survivin-siRNA组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在24,48和72 h的抑制率分别为21.9%,37.1%和29.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 Survivin-siRNA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增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urvivin-siRNA组凋亡蛋白PARP(89KD)显著升高,为对照组的3.9倍,抑制凋亡蛋白Bcl-2降低,降低了70%,促进凋亡蛋白Bax升高,为对照组的2.4倍;同时也抑制AKT的磷酸化,磷酸化水平降低了57%,与对照组相比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 Survivin表达,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Survivin基因可成为鼻咽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作者:王玉明;马小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清骨桥蛋白诊断卵巢癌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万方、维普和清华同方2014年5月以前发表的关于血清 OPN诊断卵巢癌的文献。以 QUADAS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血清OPN诊断卵巢癌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阴性似然比和诊断优势比。以 SROC曲线法分析血清 OPN诊断卵巢癌的总体性能。结果该次meta分析共纳入6项研究,血清 OPN诊断卵巢癌的总体诊断敏感度为0.83(95%可信区间:0.78~0.87),总体诊断特异度为0.91(95%可信区间:0.88~0.94),总体诊断阳性似然比为9.00(95%可信区间:5.91~13.71),总体诊断阴性似然比为0.19(95%可信区间:0.15~0.25),总体诊断优势比为47.58(95%可信区间:27.93~81.05)。SROC曲线下面积为0.87,Q值为0.80。结论血清 OPN对卵巢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晓春;孙晓冰;胡志德;孙懿;邓安梅;朱荣荣;张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用临床生化分析仪的室间质评回报靶值结果评价干式生化分析仪回归校准后的准确度

    目的:用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的室间质评回报靶值结果来评价Vitros350干式生化分析仪回归校准后的10个项目的准确度。方法用相同质控品分别在两台仪器上测试后上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将 Vitros350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代入回归校准方程后所得的数据与日立7170室间质评回报靶值结果进行偏差分析,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案(CLIA’88)规定的总误差范围为标准,在参考区间内,偏差<1/2CLIA’88允许总误差,作为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即符合要求,在参考区间外,偏差<CLIA’88允许总误差,作为可行性的判断标准,也符合要求,仪器也无需校准。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则必须以日立7170为标准仪器,重新做 Vitros350的回归校准工作。结果7个项目的偏差均<1/2CLIA’88允许总误差的要求,偏差(%)范围分别为 LDH 0.16~-9.89,CK 2.92~6.25,ALT -4.64~-8.07,TBIL 0.08~2.67,TP-0.37~4.41,ALB 2.74~4.77,URIC 1.04~3.0,不需要重新校准。而 GLU和CREA只有1份在参考区间外的标本的偏差>1/2 CLIA’88允许总误差,而<CLIA’88允许总误差的要求,其余标本的偏差范围均<1/2 CLIA’88允许总误差,偏差(%)范围分别为 GLU -0.99~5.41,CREA-2.0~9.6,按规定,也无需校准,而BUN所求的偏差(%)范围为-23.7~-29.6,>CLIA’88允许总误差,则必须重新做回归校准工作,以保证仪器的准确度。结论用临床生化分析仪的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靶值结果来评价 Vitros350回归校准后的准确度是可行的,是经济的、适用的。

    作者:史光华;姜慧英;王鹏飞;张庆;刘连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白藜芦醇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抵制真菌侵袭时植物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抗毒素物质。近几年研究表明 RES对各种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文对 RES干扰细胞壁蛋白质合成、细胞膜损伤和通过 RsbA介导的抑菌因子形成的抑菌机制进行了综述分析。

    作者:王鑫;张瑞;吴淑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细胞浆内含有Auer样杆状小体的骨髓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因全身骨痛3月入院。查体:神清,营养中等,正常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音正常,心律齐,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9.2×109/L,RBC 4.87×1012/L,Hb 146 g/L,PLT 272×109/L,血沉32 mm/h,肾功能:Cr 127μmol/L,UA 102μmol/L;电解质:K 3.28 mmol/L,Na 136 mmol/L,Cl 110 mmol/L,血钙:2.06 mmol/L;免疫球蛋白:IgA 4.53 g/L,IgG 6.57 g/L,IgM 1.99 g/L;血清蛋白:总蛋白60.0 g/L,清蛋白40.4 g/L,球蛋白20.2 g/L。尿常规:尿蛋白2+,尿糖4+,尿本周氏蛋白阴性。CT示:双侧肋骨多发性陈旧性骨折;双肺散在纤维灶。骨盆平片: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欠均匀,骨折(陈旧性?)。肾组织活检病理:符合肾小球轻微病变伴急性肾小管损伤。骨髓结果: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浆细胞比例偏高占10%,部分浆细胞胞浆量中等,蓝染,胞浆内可见数根长短不等2~4μm类似 Auer样杆状小体(见图1),染紫红色,核偏位,染色质粗网状,该类浆细胞占8%。血清免疫固定电泳为 IgA+k型,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韦巍;韦常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5~2012年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感染检测指标分析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现状,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方法对2005~2012年无锡地区(不包括县、区)无偿献血血液标本329254(人)份的检测结果作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8年来,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的 HBsAg、抗-HCV、抗-HIV 及抗-TP 四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587%,0.452%,0.212%和0.509%,总阳性率为1.76%,不同年份间的抗-HCV、抗-HIV及抗-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138.24,P值均<0.01),2011~2012年 HBsAg 阳性率有明显升高,与以往年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6,52.34,P<0.01),同时四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人数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和职业中有着不同比例的分布。结论多数指标阳性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但个别指标仍有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做好不同人群的科学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确保血液安全。

    作者:许友山;夏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活化标记物CD62 p和PAC-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活化标记物 CD62 p和 PAC-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1月~9月住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42例、冠心病患者46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物 CD62 p和 PAC-1的阳性百分率,观察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之间结果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血小板活化标记物 CD62 p及 PAC-1的阳性百分率分别为36.36%±9.62%,7.18%±8.20%,42.74%±14.60%和8.81%±12.5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6.82%±9.13%和1.0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0~5.853,P<0.01)。冠心病组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的阳性百分率为42.74%±14.60%,高于高血压组36.36%±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4,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存在血栓前状态,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小旦;赵成艳;何晓琳;马荣;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PRIL siRNA对 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目的:探讨增殖诱导配体(APRIL)基因在 SW480裸鼠移植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人结直肠癌(CRC)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瘤块内分别注射 APRIL siRNA、空载体和 PBS液。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 A-PRIL水平和蛋白表达,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IHC检测TIMP-3),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又名CD13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结果①注射PBS组裸鼠移植瘤瘤块质量(2.15±0.30 g)明显高于注射 APRIL siRNA组(0.95±0.15 g,P<0.05),与注射空载体组(2.20±0.25 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注射 PBS组裸鼠 APRIL mRNA/18S rRNA比值(2.48±0.25)明显高于注射 APRIL siRNA组(0.39±0.15,P<0.05),与注射空载体组(2.5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注射 APRIL siRNA 明显抑制 SW480细胞侵袭转移,3组 TIMP-3 Allred得分为7.70±0.35,1.10±0.16和1.15±0.12;Syndecan-1蛋白分别为7.80±0.30,1.05±0.20和1.10±0.22;MMP-9蛋白分别为1.20±0.10,8.00±0.25和8.20±0.20。结论 APRIL与人结直肠癌细胞 SW480的生长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作者:任晓娟;王敬春;储海丹;丛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

    CA-7000是日本 Sysmex公司推出的一台功能强大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是目前世界上测试速度快的全自动凝血仪之一。该仪器集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多种检测功能于一身,采用了散射光加百分比凝固测定原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溶血、脂血及黄疸标本对凝固时间分析测定的干扰[1]。采用先进的高频振荡混匀技术,确保了样本和试剂之间能够充分混匀。我科自2013年添置该仪器以来,为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的治疗、预后判断等提供了快速准确地实验依据,有力地保证了患者口服抗凝剂剂量的安全性。该仪器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报警提示,其中有些报警是根据仪器提示无法排除的,是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和分析才得以解决。现将 CA-7000在工作中遇到的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分述如下。

    作者:高科;王继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耐喹诺酮铜绿假单胞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3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 PCR方法扩增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 gyrA,gyrB,parC和 parE,再测序查找是否存在位点突变,同时用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0株菌中,28株菌出现 gyrA基因扩增片段的137位点均有C→T突变,导致T83I改变;17株菌gyrB基因扩增片段的351位出现G→C突变,导致G466A改变;21株菌的 parC基因扩增片段的277位点有 C→U 突变导致 S87L 改变;2株菌 parE 基因在不同位点出现 C→U 突变,导致A425V和 A473V改变。30株菌可分为6个克隆,其中 A克隆4株,仅有 gyrA突变;B克隆7株,有 gyrA和 parC两种基因发生突变;C克隆3株,有gyrA和gyrB两种基因发生突变;D克隆14株,同时有 gyrA,gyrB和 parC三种基因发生突变;其他克隆2株,仅在 parE位点发生突变。结论该组菌株的靶位突变型与流行克隆型密切相关,同一流行型的菌株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相同,并与环丙沙星的 MICs值的高低呈正比,突变基因数越多,MICs 值越高。4种基因中 gyrA基因突变频率高,且该突变比其他靶位的突变对药物与靶位结合的影响更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作者:王颖;黄梅;奚海燕;李玲慧;史利宁;王卫萍;邵海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毒素检测在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内毒素在鉴别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的价值,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患者尿液内毒素含量,同时进行尿培养;检测患者血液白细胞和 CRP水平。结果379例泌尿系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患者中,上尿路感染132例,下尿路感染247例。上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WBC,CRP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1.25(7.98,13.99)×109/L,81.36(76.64,83.50)mg/L和49.57(17.28,78.37)pg/ml,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WBC,CRP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0.24(7.94,12.24)×109/L,70.46(70.46,77.32)mg/L和21.18(21.18,37.31)pg/ml,上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 CRP和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下尿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以39.7pg/ml为诊断 Cut-off值,内毒素用于分辨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90.3%。结论动态浊度法测定尿液内毒素含量具有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在鉴别上、下尿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艳;汪明;乔斌;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国际首次报道一例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儿童IDS基因p.Ser149Pro突变

    目的:研究一例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 Ⅱ)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该研究以一例 MPSⅡ型患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其外周血2 ml,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患儿 IDS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使用正反引物对 PCR 产物进行 Sanger法测序并应用Mutation Surveyor软件检测序列图谱中所有的基因变异点。结果对 PCR产物的 DNA序列分析后发现该患儿 IDS基因的第4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c.445T>C),这一突变导致第149位密码子TCT编码的丝氨酸转变为CCT编码的脯氨酸(p.Ser149Pro)。同时该患儿父母的 IDS基因检测结果均正常,显示这一突变为新生突变。结论 IDS基因发生突变是导致该患儿发病的原因,突变 p.Ser149Pro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作者:杨丽君;郑瑞芝;傅启华;王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建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方法人血小板4因子(PF4)与肝素形成的复合物作为包被抗原,加入待检血浆孵育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孵育洗涤后加入底物显色,终止反应后测定吸光度A450nm/A630nm ,根据阴阳性标准品判定检测结果,并与 IBL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方法进行优化和性能评估。结果用制备的人PF4建立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待检样品和酶标抗体的佳稀释度分别为1∶100和1∶1500,对三份阳性标准血浆重复测定,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67%和7.76%(P均<10%)。对100人份无肝素使用史的健康人血浆测定,该方法的阴阳性参考值分别为0.304和0.456。与 IBL检测方法同时检测100份血液透析病人样品,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97.78%和97%,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98.88%,K=0.84(K 值在0.81~1),Pexac=0.01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为优,95%可信区间为92.59%~99.17%。结论建立的 H IT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与 IBL检测方法相比性能相当、一致性程度良好,可以满足临床对 H IT患者的检测和诊断需求。

    作者:王红梅;田晶晶;段生宝;丁少华;蒙青林;陈晔洲;陈强;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I-4)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8例 RA 患者,4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 PADI-4、抗核周因子(AP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KA)的含量,应用 ROC曲线、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RA患者血清中PADI-4浓度(2.653±2.719 U/L)显著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0.872±0.292 U/L)和健康组(0.793±0.243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2,35.371,P 均<0.01);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PADI-4诊断 RA的佳临界值为1.284 U/L,此时的灵敏度为62.1%,特异度为91.4%;PADI-4阳性率(62.1%)与 APF(50%), AKA (56.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2,P=0.570;χ2=1.715,P=0.190),与抗CCP抗体(81.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1,P=0.041);PADI-4水平与 APF,AKA 之间呈正相关(r=0.652,0.01,0.666,P<0.01),与抗CCP抗体之间未显示出相关性(r=0.122,P=0.357)。结论 PADI-4在部分 RA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PADI-4对 RA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能成为独立于抗CCP抗体之外的 RA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

    作者:胡恒贵;秦淑国;尚庆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10~2012年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院内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从临床标本分离的108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科室分布和耐药性,用BD公司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双纸片协同法进行确认,用 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三年共检出大肠埃希氏菌1081株,检出率16.26%;其中2010年15.33%(308/2009),2011年16.42%(362/2204)和2012年16.86%(411/2437);标本来源前三位为尿液(16.56%,20.17%和17.27%)、痰液(17.53%,14.64%和14.36%)、血液(11.04%,12.64%和18.73%);分离菌株数多的科室依次为肝胆外科、小儿科、妇产科、重症监护病房。各主要分布科室三年来菌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分析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50%);而对单环类的氨曲南、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30%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复合剂类、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较低(0.6%~13.6%),观察期间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的年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BLs(+)菌株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超过60%;对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率在45%左右;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药物敏感率较高(0.7%~13.3%),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 ESBLs(-)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大肠埃希氏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偶有检出。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尿液、血液等标本,科室分布以肝胆外科、儿科、妇产科多;三年间大肠埃希氏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氏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在50%以上;1081株大肠埃希氏菌中,ESBLs(+)菌株406株(37.6%);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 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已不适用临床常规使用;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30%左右,对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复合剂类、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较低(0.6%~13.6%),大肠埃希氏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无重大变化,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敏感耐药率在逐年增加,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缓解大肠埃希氏菌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其耐药性已经至关重要。

    作者:段发强;侯轩;辜依海;邓明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nti-CCP和RF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RA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将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类风湿因子(RF)这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112例 RA患者,86例非 RA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血清中的 Anti-CCP和 RF。结果三组血清 Anti-CCP和 RF水平分别为:RA组112.4±139.4 U/ml,171.9±216.9 U/ml;非RA组3.5±9.7 U/ml,24.6±37.6 U/ml;健康对照组0.43±0.07 U/ml,11.6±3.4 U/ml。RA患者组与非RA组比较两项指标的t值分别为2.63和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A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项指标的t值分别为2.81和2.7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 RA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项指标的t值分别为1.74和1.86,P 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和 Anti-CCP 对 RA的敏感度分别为80.4%和71.4%,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4.1%;联合诊断后敏感度为66.1%,特异度高达98.5%;而非RA组RF及Anti-CCP阳性率的比较χ2=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nti-CCP可作为诊断 RA早期新的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 Anti-CCP和 RF有助于对 RA早期的临床诊断。

    作者:王芳;杨萍;曹春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毛细管电泳仪检测 HbA2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检测 HbA2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49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检测。以基因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组,比较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及各亚组与健康对照组 HbA2浓度的差异性,计算毛细管电泳系统检测HbA2在不同截断值时诊断α,β及α复合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健康对照组 HbA2均值为(3.03±0.27)%,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 HbA2均值为(2.38±0.55)%,其中静止型、标准型及血红蛋白 H病分别为(2.61±0.46)%,(2.47±0.32)%和(1.07±0.17)%;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为(5.65±0.47)%,其中β0杂合子和β+杂合子分别为(5.71±0.48)%和(5.56±0.43)%;α复合β型 HbA2均值为(5.7±0.8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其静止型、标准型、血红蛋白 H 病亚组 HbA2浓度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1.73,5.02,12.91和33.46,P均<0.01),血红蛋白 H病组较静止型和标准型 HbA2浓度明显减低(t值分别为15.62和21.31,P<0.01),但静止型和标准型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1.50,P>0.05)。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及β0,β+亚组、α复合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 HbA2浓度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55.12,44.33,38.94和9.10,P 均<0.01),β0,β+亚组之间,HbA2浓度无明显差异(t=1.79,P>0.05)。124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毛细管电泳系统全部检出;117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毛细管电泳系统只检出57例。分别以2.5%,3.5%为截断值,毛细管电泳系统检测单纯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48.72%,97.18%,93.44%,69.70%,75.29%和100%,98.59%,98.41%,100%,99.25%;ROC曲线分析表明,毛细管电泳系统检测 HbA2浓度筛查诊断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佳截断值分别为2.8%和3.7%。结论在无异常条带的情况下,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检测 HbA2浓度升高(研究中>3.7%)可用于诊断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但不能排除是否复合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A2浓度减低(研究中<1.5%)及检出 HbH带可诊断血红蛋白 H 病;单纯检测 HbA2浓度对于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筛查诊断无实际应用意义。

    作者:何英;徐玉红;张银辉;杨来智;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IL-2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首诊的38例PBC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 IL-21,IL-17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外周血辅助性 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比率。另通过建立体外试验分析丙酮酸脱氨酶复合体 E2亚基(PDC-E2)多肽与Th17及Treg 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 PBC 组 IL-17,IL-21,Th17,Th17/Treg 和 Treg 分别为(18.23±4.12)ng/L,(512.25±18.25)ng/L,(3.98±0.98)%,(39.25±3.25)%和(3.11±0.85)%,对照组分别为(7.89±3.26)ng/L,(212.98±21.52)ng/L,(0.92±0.21)%,(12.98±3.12)%和(8.36±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6,7.021,4.448,10.112,5.125;P值均<0.05)。体外试验表明,加入 IL-21的培养体系中,Th17(2.41±0.82)%,Th17/Treg 细胞比例(32.98±3.12)%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98±0.21)%,(12.25±3.25)%,而 Treg(4.75±0.68)%则低于空白对照组(11.85±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1,6.489,8.236;P<0.05)。结论 IL-21水平升高与 PBC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可通过促进PDC-E2反应而引起Th17/Treg免疫失衡,从而介导PBC的发生。

    作者:黄勇武;蒋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栓弹力图与光电比浊法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thrombelastography,TEG)和光电比浊法血小板聚集分析仪(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LTA)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①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1年3~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48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73岁(62~90)岁。②患者入院时均先顿服阿司匹林16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之后用氯吡格雷75mg/d的维持量治疗9个月后,在某次服药后2 h抽取静脉血。③同时进行 LTA和TEG检测,分别得到服药后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AD-PLTA-INDU表示)、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用 ADPTEG-INHI表示)。所有志愿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48例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ADPLTA-INDU值,41例分布在40%~80%(85.4%),7例>80%(14.6%),CV值:0.19;ADPTEG-INHI值,40例分布在10%~60%(83.3%),2例<10%(4.2%),6例>60%(12.5%), CV值:0.54;48例观察对象的(ADPLTA-INDU+ADPTEG-INHI)趋向一个常数(Mean=98%,SD=12.1),各值与 Mean做成组数据配对t检验(P双尾>0.05)。ADPLTA-INDU值和 ADPTEG-INHI值呈负相关(r=-0.75,P<0.01)。结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较温和,且两种方法存在同一性效用,但TEG精密度较低。

    作者:任军伟;张艳萍;丛玉隆;楚杜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深圳地区儿童腹泻A组轮状病毒检测和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 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3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A组轮状病毒基因,阳性者再采用巢式 RT-PCR 分别针对病毒 VP7,VP4基因保守区进行 G/P型别检测。结果413份粪便标本 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52.5%(217/413),轮状病毒腹泻在深圳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次年1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1.2%(198/217)。对21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分型依次为G3(52.1%),G1(31.3%),混合 G型感染(6.0%),G2(1.8%)及 G9(1.4%);P型分型依次为 P[8](85.7%),P[4](6.0%)及混合 P型感染(1.4%);G型和P型的组合以 G3P[8](47.5%)为常见,其次为 G1P[8](30.4%)。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G3P[8]和 G1P[8]是2007年~2009年深圳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此外混合型并不少见。

    作者:王琼;张银辉;何涛君;黄烈;杨来智;吴润香;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