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
目的 评价流式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性能,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使用流式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对200份新鲜的中段尿液样本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检测系统的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及与手工方法比较的一致性,评价用于尿路感染筛查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该检测系统的五项参数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细菌计数的精密度分别为2.6%,2.61%,9.6%,14.3%和6.9%;该系统的线性可达到红细胞18 178个/μl、白细胞8053个/μl和细菌78 867个/μl.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携带污染率均小于0.49%.该方法与手工方法比对的符合率分别为红细胞87.5%,白细胞95.9%,上皮细胞91.5%,管型84.4%,细菌计数96%.该方法用于尿路感染的筛查和诊断,其敏感度为0.98,特异度为0.86,阳性预测值为0.97,阴性预测值为0.91,与手工尿培养的符合率为0.96.结论 UF-1000i具有良好的分析检测性能,且与手工方法比对的相关性好.独立的细菌通道大大提高了定量细菌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UF-1000i可以用于快速、准确的尿路感染的筛查和诊断的方法.
作者:高志琪;王清涛;周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粉防己碱(Tet)对β-葡聚糖(β-glucan)诱导的巨噬细胞增殖、胞内游离钙及环磷酸腺苷(cAMP)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终浓度为100 μg/ml的β-glucan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细胞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et(0,0.01,0.1,1,10,100 μmol/L)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动态检测Tet(0.01,0.1,1μmol/L)剂量组对胞内游离钙和cAMP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et(0.01,0.1,1μmol/L)剂量组A值升高(P<0.01);胞内游离钙在Tet作用5 min时表达增加(t=4.18,4.17,3.40,P均<0.01);cAMP浓度在1 min时明显升高(t=3.33,3.84,3.18,P均<0.01).Tet>10 μmol/L时,A值下降(P<0.01).结论 适当浓度的Tet可以促进β-glucan诱导的RAW264.7细胞生长,协同βglucan调节细胞内游离钙及cAMP的表达.
作者:郭兰芳;刘大标;倪慧艳;胡辰晨;徐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AML1 ETO融合基因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作用.方法 对AML1 ETO阳性或阴性的10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患儿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COX回归模型评估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预后因素.结果 ①103例AML患儿均进行了双诱导方案化疗.53例AML1 ETO阳性患儿第1疗程和第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0%和92%,远期复发9例(17%),53例患儿的5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63.6±7.3)%和(74.5±8.9)%.50例AML1 ETO阴性患儿第1疗程和第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2%和94%,远期复发17例(34%),患儿的5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52.2±6.1)%和(60.7±7.3)%.AML1 ETO阳性患儿远期复发率显著低于AML1 ETO阴性患儿(P<0.05),5年D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AML1ETO阴性患儿(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AML1 ETO阳性患儿中,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出现事故或死亡的风险性越大(P<0.05).结论 相比较于AML1 ETO阴性的AML患儿,AML1 ETO阳性的AML患儿经治疗后,其疾病的远期复发率低,长期疗效好,并且年龄是影响其远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薇;李艳;韩瑞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浆(1,3)β 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2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疑似IFI患者204例,根据IFI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IFI组和非IFI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DG)的含量,比较两组BDG的阳性率,及不同真菌感染者BDG浓度的差异,用ROC曲线法确定BDG的佳诊断值,并评价G试验对IFI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204例患者中血浆BDG阳性117例,总阳性率为57.4%,其中ICU病房阳性率高,为90.7%.204例患者中,临床诊断IFI患者99例,真菌培养阳性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占75.8%.其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BDG高于曲霉菌感染者(t=2.514,P<0.05).以厂家给定的值10 pg/ml为诊断界值,IFI组BD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IFI组(x2=127.069,P<0.01).BDG用于IF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0%和80.8%.ROC曲线法确定的佳诊断界值为16.2 pg/ml,以该值为阈值,特异度可提高到81.7%,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结论 血浆BDG葡聚糖检测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以16.2 pg/ml为阈值可适当提高诊断效率.
作者:阿曼古丽·牙生;顾挺;孟存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2012年河北省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为区域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方法 按细菌耐药监测方案要求,收集17家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数据,用CLSI2010标准,用Whonet5.6分析数据.结果 共收集阴沟肠杆菌398株,占革兰阴性杆菌分离量的第5位,大多数为呼吸道标本.阴沟肠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50%),对头孢吡肟(29.0%)、头孢噻肟(20.1%)的耐药率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头孢哌酮/舒巴坦(9.0%)、碳青霉烯类药物(<9%)的耐药率低,可作为临床重症感染首选药.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抗菌活性高的药物,但应警惕阴沟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控制耐药菌的发生与传播.
作者:李志荣;杨靖;时东彦;刘晓雷;强翠欣;李继红;宋文杰;魏红莲;孙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分别为89.04±13.32,86.64±11.07和102.33±9.39.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Fib含量(g/L)分别为3.93±1.42,3.83±1.12和3.20±0.73.AMI组和UA组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血浆AT-Ⅲ活性较S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活性及Fib水平的变化是鉴别各种冠心病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作者:尹栩芳;沈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分析延安地区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合格标本中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012年分离出葡萄球菌701株,占病原菌28.26%;2013年分离出葡萄球菌600株,占病原菌25.60%.所有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辛内吉的耐药率均小于9%;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葡萄球菌感染比较普遍,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显著上升且存在多重耐药性,应引起医护人员重视,加强葡萄球菌监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高莉莉;刘章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氟达拉滨(Fludarabine,FDB)联合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leukemia,CML)细胞株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单独使用不同浓度的FDB(1,5,10μmol/L)或VPA(1,2.5,5 mmol/L),或联合使用FDB和VPA处理K56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观察其有效的作用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变化.结果 单独使用FDB或VPA均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并使K562细胞停滞在G0/G1期,联合使用VPA能增强FDB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同时检测到FDB和VPA能诱导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结论 联合使用FDB和VPA可诱导K562细胞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及活性,从而启动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提高治疗效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向.
作者:苗玉迪;魏绪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及腺苷脱氨酶(ADA)在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1月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138例胸腔积液住院患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恶性胸腔积液组(A组)4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组(B组)51例和其他病因胸腔积液组(C组)41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入组人员胸腔积液中CEA,CA125,CA199及ADA的水平,计算上述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三组CEA水平(ng/ml)分别为18.27±7.83,0.90±0.35和1.10±0.55;CA125水平(U/ml)分别为114.38±50.32,45.14±21.12和15.77±6.51;CA199水平(U/ml)分别为59.08±22.31,5.84±2.02和8.01±4.21;ADA水平(U/L)分别为10.04±4.96,35.11±10.10和12.28±5.61.A组CEA,CA125及CA199水平高于B组和C组,B组ADA水平高于A组和C组,B组CA125水平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四种标记物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发现四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胸腔积液,敏感度提高.结论 CEA,CA125,CA199及ADA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均具有临床意义,且联合检测更有助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君;梁晓燕;智彩艳;张薇;王静;王亚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L 6和Dkk1的含量与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发病的关系,阐明检测IL 6和Dkk1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和化学发光法对MMI期20例,Ⅱ~Ⅲ期4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对象血清中IL 6和Dkk1的含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MM患者Ⅰ期与Ⅱ~Ⅲ期以及对照组IL 6和Dkk1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5~48.32,P均<0.01).Ⅰ期与Ⅱ~Ⅲ期患者IL 6和Dkk1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12.07,P均<0.01).IL 6和Dkk1的含量随MM临床分期程度加大有逐渐升高的趋势.Ⅱ~Ⅲ期中的MBD患者IL 6和Dkk1的含量比无MBD患者均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10.32,P均<0.01).IL 6和Dkk1两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14 3,P<0.01).结论 检测Dkk1和IL 6这两个靶标可预测MM患者发生MBD的可能性,对于尽早诊疗MBD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奴尔司曼古·热合曼;阿孜古丽·阿布都热合曼;张力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可疑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方法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药敏试验,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筛选,用纸片扩散试验进行ESBLs表型检查,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外膜蛋白(OmpK35和OmpK36)编码基因、转座子tpuA和tpuU基因,并进行产物测序.结果 ①62株可疑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对厄他培南和氨苄西林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的耐药率达87%以上,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为35%以下;②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75.81%,主要由同时产ESBLs和AmpC引起,检出率为33.87%,其次为单产ESBLs引起,检出率为30.65%;③检出KPC,DHA,CIT,TEM,CTX M,SHV和NDM1β内酰胺酶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8.06%,14.51%,24.19%,25.81%,27.42%,40.32%和6.45%; Ompk35,Ompk36基因缺失率为38.70%和62.90%;tnpA和tnpU检出率分别为11.29%和32.25%.结论 产碳青霉烯酶并非菌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主要原因,可能由产ESBLs或AmpC酶引起,合并外膜蛋白缺失,尚存在其它降低碳青霉烯类敏感性的耐药机制.
作者:邓粤敏;区少兰;徐韫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为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29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以发生发热反应的32例输血患者作为发热反应组、发生过敏反应的46例输血患者作为过敏反应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输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输血后发热反应组和过敏反应组CRP分别为27.9±10.7 mg/L和16.7±9.3 mg/L,高于输血前的12.7±9.6 mg/L和10.0±6.3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发热=3.238,P发热<0.05;t过敏=5.041,P过敏<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输血不良反应组输血前后CRP比较,t=2.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是炎症标志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CRP显著升高,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魏世锦;宋任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院内感染所分离出来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并分析其同源性.方法 采用MIC法对2013年1月~8月分离自住院病人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筛选,取其中的34株采用PCR技术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SHV与GES基因,苯唑西林水解酶(OXA) OXA-51,OXA-23,OXA-24与OXA58基因在实验菌株中的携带情况;利用脉冲场电泳(PFGE)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该院上半年临床所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ICU、急诊病房、呼吸科和神经外科,分别占总分离率的29.40%,17.64%,14.70%与11.76%;所有耐药菌株均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OXA-51,OXA-23,VIM及TEM基因在菌株中的携带率均为100%,部分携带GES基因,携带率为29.4%,少量携带OXA 58和SHV基因,未检出OXA-24和IMP基因.PFGE结果显示院内共有4个不同类型的克隆株流行,其中A类为多见且各科室间存在交叉感染.结论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院内主要以克隆形式播散传播,局部流行呈现出型别特异性,除规范临床抗生素使用以减少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外,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赵苏瑛;张轶恺;吴倩;李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BAFF-R)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研究BAFFR对MM细胞生长存活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ELISA,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BAFF-R在MM细胞中的表达;WST-1,TUNEL凋亡实验,Western Blot检测BAFF-R对MM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 BAFF-R mRNA和蛋白表达于MM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BAFF-R阻断性抗体(1,5,15 μg/ml)可抑制KM3细胞增殖,t值分别为79.78,72.21,76.88;P值均为0.000,即BAFF-R促进KM3细胞增殖;同时,BAFF-R阻断性抗体组(15 μg/ml)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对照IgG组;BAFF-R阻断性抗体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18%,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43%,说明BAFF-R能够抑制MM细胞凋亡.结论 BAFF-R对MM细胞生长存活有一定影响,BAFF-R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陈娟;郭悦华;鞠少卿;申娴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咸阳地区阴沟肠杆菌的产酶现状及其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临床分离无重复的100株阴沟肠杆菌,采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通过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碳青霉烯酶的检测采用亚胺培南+ EDTA法,MIC检测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按CLSI法规进行.结果 在100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酶的为49%,产AmpC酶的为29%,碳青霉烯酶的为0%,同时产ESBLs和AmpC酶为29%.药敏结果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抑菌率分别为64.7%,58.8%,100%,70.6%,70.6%,64.7%,41.1%.联合药物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对阴沟肠杆菌的协同及相加作用分别为(17.64~41.18)%,(11.76~47.06)%,(5.88~52.94)%和(0~58.83)%.联合药物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环丙沙星对阴沟肠杆菌协同及相加作用分别为(11.76~23.54)%,(5.88~11.77)%,(11.77~47.06)%和(5.88~17.65)%.结论 产酶的阴沟肠杆菌在该地区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扈会整;刘婧;吴斌艳;刘汉芳;任超杰;任伟娟;林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门诊和住院患者当中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检测AFP,CEA,CA199,CA125,CA724,FERR和NSE等肿瘤标志物.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AFP,CEA,CA199,CA125,CA724,FERR和NSE的单项检出异常率分别为64.2%,19.6%,75.9%,78.0%,4.1%,43.7%和22.2%;AFP阳性和AFP阴性时,原发性肝癌患者FERR,CA199和CA125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三种不同组合的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的异常率分别为85.6%,89.4%和91.5%.结论 肿瘤标志物阴性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但组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作者:李芒会;张利侠;李亚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干眼症患者泪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干眼症组(n=40)和对照组(n=40),在征得其知情同意后以毛细玻管轻置于穹窿结膜与球结膜交界处,使泪液引流入毛细玻管,分别收集左、右眼泪液并转移至同一离心管;用ELISA试剂盒测定以上泪液标本中的MMP-9浓度,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以及干眼症患者泪液中MMP-9的含量分别为850.6±69.44 μg/L及2 266.1±31.84 μg/L,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干眼症患者泪液中MMP-9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3.65,P<0.05).结论 干眼症患者泪液中MMP-9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MP-9可能在干眼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蓉;曾洁梅;徐邦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加强床旁即时检测(POCT)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获得优质报告结果.方法 通过分析影响POCT设备得出优质结果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因素,同时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保证,得出优质的报告结果.结果 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保证保证了分析中的质量,对分析前和分析后影响POCT设备得出优质结果因素的分析可以加强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结论 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保证相结合,同时加强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可以保持POCT系统的质量,确保患者POCT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张妍;王薇;何法霖;钟堃;王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2011~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某医院及环境样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耐药基因,对SA进行蛋白A基因多态性分型(single locus DNA-sequencing of the repeat region of the Staphylococcus protein Agene,Spa)研究.了解SA耐药基因分布情况以及Spa分型特点.方法 采用PCR技术检测SA的12种耐药基因,对SA蛋白A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测序,序列上传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 27株菌分离自院内病人样本,13株检出mecA基因.其中15株菌检出2种以上耐药基因,3株菌未检出任何耐药基因.16株菌分离自环境样本,未检出mecA基因.15株菌检出ant(4',4")基因,仅1株菌检出Aac(6')/aph(2")基因,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43株SA分为15种Spa型,t091型为优势型别,检出率为27.9%(12/43),此型别在所有类型的样本中均有检出.结论 院内样本中,不同样本分离菌株携带耐药基因存在差异,院内病人样本分离菌株呈多重耐药.Spa分型,利于深圳市SA分子分型数据库的建立,对于疾病溯源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袁梦;袁月明;俞慕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实验数据验证行业标准的适用性.方法 使用按照仪器说明书验证合格的血液分析仪为例,依照行业标准(WS/T 406-2012)规定的性能验证方法和分析质量要求,对仪器性能进行验证.结果 WBC,RBC,Hb和Plt本底计数大值均为0,携带污染率范围为(0~0.08)%,线性回归斜率范围为0.980 4~1.003 5,相关系数平方值范围为0.999 7~1.000 0;全血细胞计数8个项目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范围为(0.5~2.2)%,低、中、高三浓度水平质控品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8~3.4)%,(0.5~2.1)%和(0.5~1.3)%,正确度验证结果偏倚范围为(-1.0~2.2)%,准确度验证结果偏倚范围为(-2.7~3.7)%;WBC,RBC,Hb,Hct,MCV和Plt在手动与自动模式下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范围为(-1.7~3.5)%;WBC,RBC,Hb,Hct和Plt可比性验证结果的相对偏差范围为(-8.9~9.3)%;所有项目的验证结果均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结论 行业标准对验证方法和分析质量要求有明确的规定,便于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行业标准的规定是血细胞计数分析质量的基本要求,多数验证项目(如本底计数、携带污染率和精密度等)的质量要求比企业标准低,当所用仪器的企业标准较严时,临床实验室应使用企业标准判断仪器性能.
作者:陆红;李臣宾;周文宾;高倩;崔皓园;彭明婷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