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脑膜瘤1例报告

张光伟;唐娟;李昊;江涌;顾应江;杨福兵

关键词:肢体肌力, 生理反射, 临床资料, 光反射, 直径, 双目, 失明, 女性, 患者, 光感, 查体, 病理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反复头昏痛伴双目失明4+月入院.查体:神清,双眼无光感,双瞳等大形圆,直径5mm,光反射(一),右侧肢体肌力四级,左侧五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一).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外科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护士针剌伤的调查,了解神经外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时机、不同护龄对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36名护士1年来针刺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36名护士中,34人曾发生过针刺伤.结论: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学习,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对于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进行培训,大力提倡接种乙肝疫苗,正确处理针刺伤,以促进医疗职业安全,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作者:罗庆莲;杨昌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侧裂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超早期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外侧裂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对67例超早期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结果:术后24 h内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58例血肿清除90%以上,9例血肿清除80%以上.随访6个月,按GOS恢复标准:Ⅴ+Ⅳ级68%,Ⅲ级19%,Ⅱ级3%,Ⅰ级(死亡)10%.结论:外侧裂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止血可靠,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是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杨汉兵;孙晓敏;陈礼刚;李定君;顾应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1302年6月至2008年8月显微手术冶疗的36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28例,占77.8%,Ⅱ级切除8例,占22.2%.无死亡病例.术后3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5个月至8年,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王斌;刘洛同;陈礼刚;李定君;顾应江;李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纳洛酮对脑损伤儿童血浆S-100B的影响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创伤性脑损伤儿童神经组织蛋白(S-100B)含量的影响,探讨纳洛酮对急性TBI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院经保守冶疗的8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将病人分为纳洛酮冶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积分分组(3~8分重度,9~12分中度,13~15分轻度),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S-100B的含量变化.结果:TBI病人血浆中脑损伤特异性蛋白S-100B明显升高,脑损伤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中、重度组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儿童血浆S-100B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应用纳洛酮可以显著降低儿童S-100B血浆含量,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睦虎;陈礼刚;官明;李定君;明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急救

    目的:回顾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516例,探讨提高急救效率与规范急救模式的途径.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5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迅速而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减少各种中间环节,优先保持呼吸及血压稳定,有个别的采取降颅压措施.结果:现场死亡16例(3.10%);中途死亡41例(7.95%),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脑疝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窒息.516例入院后,急诊CT发现有颅内血肿、广泛性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颅骨粉碎性骨折,由急诊室医护人员护送至神经外科病房住院或急诊手术.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专业性强,对参与急救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迅速而规范的院前急救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睦虎;陈红生;官明;王亮;吴双江;陈孝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的研究进展

    细胞粘附既是维持组织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也是细胞运动和发挥功能的调节因素,并且对细胞的增殖、分化有重要影响.现已知的粘附结构包括4种细胞间连接形式: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枯附带、缝隙连接和桥粒[1].在上皮组织中,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由连接复合体调节.位于连接复合体顶端的就是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由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hudim和连接粘附分子(junction adhesion moleucude JAMs)3种完整的膜蛋白和闭合小环蛋白(ZO-1,ZO-2和ZO-3)等外周胞浆蛋白组成[2].目前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前二者,尤以chudim的功能为重要,它是构成紧密连接的主要骨架蛋白.

    作者:雷军;夏祥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直视下手术治疗(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后循环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交叉处为6例,大脑后动脉为3例,小脑下前、下后动脉为2例,基底动脉为1例.其中Hunter-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结果:12例患者,8例痊愈,2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入路选择,术中脑保护,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合理处理动脉瘤,亚低温深低温停循环应用,才能取得好效果.

    作者:唐渊;张苓;陈礼刚;尹华锦;雷军;董劲虎;李定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

    功能神经外科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干预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外科,立体定向技术已经成为功能神经外科的重要工具,故合称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1].

    作者:明扬;陈礼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交通动脉直视显微外科术中破裂的处理(附18例报告)

    目的:探索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应急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前交通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处理.结果:18例前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分别动脉瘤夹闭,孤立方法处理动脉瘤.术后GOS评分,良好13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出血关键在于对载瘤动脉的控制.充分脑池开放和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术中破裂的动脉瘤.

    作者:唐渊;陈礼刚;张苓;尹华锦;雷军;李平;董劲虎;李定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删除学术不端文献暂行办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面神经保护.方法:对27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保留25例,占92.6%.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21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利于提高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率,手术面神经的保留率.

    作者:张苓;明扬;刘洛同;李昊;陈礼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膜瘤中iNOS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47例脑膜瘤和10例正常脑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正常脑膜中无iNOS,明显低于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膜瘤组织中,iNOS阳性表达率为68.09%;iNOS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大小、形状无关(P>0.05),各级脑膜瘤组织均有iNOS蛋白阳性表达,其中Ⅰ、Ⅱ、Ⅲ级中分别随病理分级和瘤周水肿分级升高逐渐增高,不同级别脑膜瘤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瘤组织中iNOS的表达与脑膜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密切相关,iNOS可作为预测脑膜瘤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刁正文;杨福兵;刘阳;李平;刘运超;顾应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静脉留置针在手术室的拓展应用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规程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随着80年代初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以其操作简单、对血管壁刺激性小、留置时间长不易脱落、肢体活动度大手术体位摆放不受影响、输血输液速度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手术室,同时由于其套管柔软可塑性强,发现它不仅在输液输血过程中有很大优势且不同规格和型号的留置针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的用途.

    作者:曹君;杨昌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8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诊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抢救、住院手术及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有63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冶疗提供了机会.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56例,其中去骨瓣减压术34例,均早期康复治疗.采用GOS结果分析及半年随访,1级7例(入院后2h死亡2例,术后死亡5例),2级6例,3级15例,4级16例,5级19例.结论:急诊室抢救、积极手术及早期康复治疗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三个主要环节.

    作者:李小东;陈礼刚;李定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对《外科实验》的教学改革探讨

    外科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和外科基本技能操作能力,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环节.1改革的必要性

    作者:童庭辉;王春艳;郭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脂肪抽吸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术的术中配合与有效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07例多脂症病人的手术配合与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针对病人存在的怀疑、恐惧等问题,做好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特别是病人的心理护理、术中、术后护理,帮助病人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完成.结果:所有病人能主动配合手术,均获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做好抽脂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徐倩;蒋晓丽;陈笑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临床带教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临床实习是护生在实践环境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形成良好专业行为的重要阶段[1].也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关键时期.我科有护理本科、护理专科和中专实习生.通过4~6周的实习,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馈,带教老师和实习同学在临床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带教质量,如何发挥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实习效果,使实习生获得和掌握护理专业的各种技能,为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护理工作打好牢固基础.

    作者:杨昌美;骆雪英;罗庆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临床医学系《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初探

    当今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影像时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反映和引导着临床医学在诊治以及随诊方面的进步.介入放射学的出现,使放射从单纯的诊断演变为既有诊断又有治疗的双重职能,成为与内、外、妇、儿并列的临床学科;而CT、超声以及磁共振诊断设备的普及、其检查费用的降低,使其在临床检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梁能;胡鹏;唐光才;韩福刚;李玉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减影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DSA诊断为颅内动静脉畸形32例.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颅内动静脉畸形三维成像.结果:本组颅内动静脉畸形幕上30例,幕下2例.其中额叶动静脉畸形6例,顶叶动静脉畸形5例,枕叶动静脉畸形4例,顶枕部动静脉畸形4例,侧裂区3例,额顶区动静脉畸形2例,颞顶区动静脉畸形2例,颞叶动静脉畸形2例,胼胝体动静脉畸形1例,丘脑动静脉畸形1例,小脑半球动静脉畸形1例,脑干动静脉畸形1例.单一供血动脉供血8例,两支及以上动脉供血14例;其中浅表静脉回流引流29例,深静脉回流引流3例.结论:减影CTA能够清楚显示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以及引流静脉的部位、大小以及深度.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胡均贤;张苓;唐娟;李昊;顾应江;詹书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颅脑外伤的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对周围发生事情反应能力差,易发生外伤,其中颅脑外伤占有一定比例,原因多以车祸、摔伤等外力作用为主.由于老年人多伴有脑组织生理性萎缩,对脑出血、脑水肿等造成颅内压增高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起初无明显的症状及体征,随着脑出血及脑组织肿胀进一步明显,相应症状才表现出来.因此对老年人颅脑外伤后病情的观察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是护理观察的重点.

    作者:余竟;高雅;朱小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