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46例临床研究

张崇耘

关键词:非结肠准备, 癌性梗阻, Ⅰ期手术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10年间46例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的临床研究.方法:术前未行肠道准备,在术中均采用徒手排空肠道内容物,保证远端肠管通畅后消毒吻合口进行结肠端端吻合.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32例;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9例(Dixonsy术6例,改良welch术3例).结果:吻合Ⅰ期愈合45例(97.82%),切口感染2例(4%),吻合口漏1例(2%),死亡2例(4%);平均住院22.8天.结论:积极作好术中肠道排空处理,掌握好吻合条件及技术保证,结肠癌性梗阻Ⅰ期手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并获得良好效果.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方法:采用Water Spherisorb C18(5μmm 4.6×150m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20:80:0.5);检测波长为249nm.结果:该方法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RSD为0.67%(n=4).结论:可用于测定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作者:王中兰;冯碧敏;陈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例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病人资料,结合文献提出了本病的诊疗要点.结果: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本例采用膀胱瓣输尿管吻合,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学,治疗有赖于手术,预后较好.

    作者:郝建军;王潇然;何毅;姜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组织谐波在胆囊小隆起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胆囊小隆起病变患者进行基波显像和谐波显像对比观察.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边缘、内部回声、胆囊壁显示清晰度优于基波显像.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胆囊小隆起病变的显示率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万映;张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B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HCV)为全球流行性疾病,据估计全球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每年受HCV新感染者在100万以上.HCV是一个单股正链RNA,属黄病毒科,编码约9600个核苷酸,可分为5'末端、3'末端和位于两个末端之间的约9400个核苷酸的开放读码框,编码由3010或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蛋白多肽.

    作者:陈霞;李昌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托品注射液滴鼻佐治小儿顽固流鼻涕的疗效观察

    流鼻涕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多系自限性,一般3~4天自愈,但有很大一部分患儿不能自愈,有的流鼻涕还相当顽固,治疗效果不好,故研究它的治疗方法很有意义.

    作者:胡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残留药液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有效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药液残留的方法.方法:将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即更换药液瓶.实验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下拉绿色针座插瓶针,使针头斜面至瓶塞口低处,引出瓶内残留药液,再更换药液瓶.将2组取下的尼莫地平药液瓶启开后倒出瓶内残留药液于小药杯中,用1ml注射器抽取计量.结果:对照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3.0±1.5ml,实验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0.3±0.1ml,P<0.05.结论:更换药液瓶时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药液瓶内残留药液,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作者:刘珉甬;陈海英;吴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并分析神经症状评分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肝郁气滞型占41.59%,胃食管反流病四种证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郁气滞型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在GERD的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作者:周爱华;段国勋;李志;肖国辉;徐州;杨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46例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总结10年间46例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的临床研究.方法:术前未行肠道准备,在术中均采用徒手排空肠道内容物,保证远端肠管通畅后消毒吻合口进行结肠端端吻合.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32例;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9例(Dixonsy术6例,改良welch术3例).结果:吻合Ⅰ期愈合45例(97.82%),切口感染2例(4%),吻合口漏1例(2%),死亡2例(4%);平均住院22.8天.结论:积极作好术中肠道排空处理,掌握好吻合条件及技术保证,结肠癌性梗阻Ⅰ期手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并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崇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RP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患者血清中CRP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血清CRP和免疫球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CR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血清免疫球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检测血清中CRP和免疫球蛋白对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的重要意义.

    作者:彭宇生;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痤疮的药物治疗进展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以及常有瘢痕.它是一种青春期疾病,90%的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此病.其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也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培媚;熊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探讨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方法:2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经皮穿刺行脾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并注意栓塞的范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细胞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或恢复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意脾脏栓塞的范围,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控制腹胀,治疗腹水,加强保肝治疗及其它对症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涂国建;李玉伟;郭召友;李云辉;斯光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氩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裂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裂孔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73例干性视网膜裂孔使用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观察其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裂孔全部封闭,无1例发展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第1天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第3天后视力和眼压无明显变化,未增加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未见角膜、虹膜损伤和晶状体混浊.结论: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视网膜裂孔简便、有效而且安全的手术.

    作者:喻应贵;李友谊;康刚劲;廖光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于我院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思考

    从1895年伦琴第一张X平片的诞生到如今64层螺旋CT以及3.0T磁共振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走过了110余年的曲折历程,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者:唐光才;欧光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探讨(附36例报告)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S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6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手术失败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手术中结石移位进入肾盂,无法碎石;8例因输尿管走行迂曲或输尿管狭窄置镜未成功;5例因局部出血或引流不畅导致视野不清终止手术;6例因输尿管穿孔而改开放手术.结论:结石移位、输尿管走行迂曲或狭窄、术中视野不清、输尿管穿孔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合理选择病例,保持液适当的灌注速度和压力,保持视野的清晰和在直视下推进输尿管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傅光华;赖建平;陈善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89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1~2004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病历分析,总结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手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并及时正确处理.方法:对289例(347只眼)青光眼患者行巩膜下咬切术虹膜切除术的病历进行分析.结果:347只眼中,术后33只眼(9.5%)发生浅前房.经分析其原因有:①引流过畅(15/33只眼,占45.5%);②结膜瓣漏(5/33,占15.2%);③脉络膜脱离(3/33,占9.1%);④葡萄膜炎(2/33,占6.1%);⑤恶性青光眼(2/33,占6.1%);⑥综合原因(两种以上原因)(6/33,占18.2%).经治疗后,除1例恶性青光眼转上级医院外,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抗青光眼手术出现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但及时发现,针对原因,正确处理,可以纠正.

    作者:肖贤柳;沈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附128例报告)

    目的:对脑室腹腔分流治疗128例脑积水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128例脑积水患者均采用侧脑室后角穿刺脑室腹腔分流,对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128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影像学检查脑室形态恢复正常98例,占76.56%;症状明显好转,脑室形态恢复正常27例,占21.09%;3例症状明显好转,但脑室形态无明确改变,占2.32%.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建军;刘云诗;邬正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右动脉1例

    作者在解剖中发现1例营养肝的动脉变异,报道如下.女尸,身高152cm,50~60岁.该例来源于肝总动脉的肝固有动脉(直径0.55cm)管径比正常小(正常管径0.583cm±0.166cm)[1],并出现了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较粗的支配肝右叶的变异肝动脉,在此暂且将它称为副肝右动脉(见附图).

    作者:熊怀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的药理学性质及临床应用

    近20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爱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1].同时,耐药菌株的出现也使对一些有生命危险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的治疗难度加大.在常规治疗中,两性霉素B是抗真菌感染的标准药物,但由于其毒性大且没有口服剂型,严重限制其应用.而三唑类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具有安全性良好的优点,但抗菌谱又相对较窄[2].

    作者:冯碧敏;叶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1例报告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胆道疾病,1958年由法国学者Jaeque Caroli首先详细描述、报道1例肝内末梢胆管的多发囊性扩张病例,故一般多称为Carolis病,其特征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而形成的胆管囊肿,可单发,较多为多发性.此病为少见病.我院收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琼;陈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牙隐裂治疗的临床体会

    牙隐裂是一种中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因牙齿结构缺陷和过大咬合力的作用致牙冠表面产生非生理性细小裂纹,裂纹可深及牙髓.浅表的隐裂常无明显症状,当隐裂的裂纹深入到牙本质结构,其位置接近牙髓时常引起游走性牙痛及咬合不适,甚至出现急性牙髓炎症状,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1].由于裂纹常不易被发现,因而临床常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而导致牙齿结构破坏和咀嚼功能丧失.牙隐裂诊断处理得当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曾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