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探讨

涂国建;李玉伟;郭召友;李云辉;斯光晏

关键词:脾动脉, 栓塞治疗, 脾功能亢进, 临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方法:2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经皮穿刺行脾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并注意栓塞的范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细胞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或恢复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意脾脏栓塞的范围,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控制腹胀,治疗腹水,加强保肝治疗及其它对症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RP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患者血清中CRP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血清CRP和免疫球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CR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血清免疫球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检测血清中CRP和免疫球蛋白对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的重要意义.

    作者:彭宇生;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B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HCV)为全球流行性疾病,据估计全球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每年受HCV新感染者在100万以上.HCV是一个单股正链RNA,属黄病毒科,编码约9600个核苷酸,可分为5'末端、3'末端和位于两个末端之间的约9400个核苷酸的开放读码框,编码由3010或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蛋白多肽.

    作者:陈霞;李昌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残留药液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有效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药液残留的方法.方法:将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即更换药液瓶.实验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下拉绿色针座插瓶针,使针头斜面至瓶塞口低处,引出瓶内残留药液,再更换药液瓶.将2组取下的尼莫地平药液瓶启开后倒出瓶内残留药液于小药杯中,用1ml注射器抽取计量.结果:对照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3.0±1.5ml,实验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0.3±0.1ml,P<0.05.结论:更换药液瓶时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药液瓶内残留药液,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作者:刘珉甬;陈海英;吴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胰腺炎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收治的30例慢性胰腺炎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经B超、ERCP或MRI检查确诊;慢性酒精中毒是其主要病因;30例CP患者中有20例采用药物治疗,8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2例采用内镜治疗.结论:B超、ERCP、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CP的诊断,内镜治疗可成为治疗CP的首选方案.

    作者:王忠琼;陈霞;徐安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探讨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方法:2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经皮穿刺行脾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并注意栓塞的范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细胞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或恢复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意脾脏栓塞的范围,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控制腹胀,治疗腹水,加强保肝治疗及其它对症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涂国建;李玉伟;郭召友;李云辉;斯光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例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病人资料,结合文献提出了本病的诊疗要点.结果: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本例采用膀胱瓣输尿管吻合,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学,治疗有赖于手术,预后较好.

    作者:郝建军;王潇然;何毅;姜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和医学心理健康教育

    1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1.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

    作者:李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46例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总结10年间46例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的临床研究.方法:术前未行肠道准备,在术中均采用徒手排空肠道内容物,保证远端肠管通畅后消毒吻合口进行结肠端端吻合.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32例;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9例(Dixonsy术6例,改良welch术3例).结果:吻合Ⅰ期愈合45例(97.82%),切口感染2例(4%),吻合口漏1例(2%),死亡2例(4%);平均住院22.8天.结论:积极作好术中肠道排空处理,掌握好吻合条件及技术保证,结肠癌性梗阻Ⅰ期手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并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崇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于我院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思考

    从1895年伦琴第一张X平片的诞生到如今64层螺旋CT以及3.0T磁共振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走过了110余年的曲折历程,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者:唐光才;欧光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在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中开展医学英语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我科从2000年开始,坚持对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主要学习麻醉方面的专业英语,使学生对常用麻醉专业的英文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现将几年来的实施情况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欧册华;唐显玲;王晓斌;魏继承;石恒林;屈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牙隐裂治疗的临床体会

    牙隐裂是一种中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因牙齿结构缺陷和过大咬合力的作用致牙冠表面产生非生理性细小裂纹,裂纹可深及牙髓.浅表的隐裂常无明显症状,当隐裂的裂纹深入到牙本质结构,其位置接近牙髓时常引起游走性牙痛及咬合不适,甚至出现急性牙髓炎症状,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1].由于裂纹常不易被发现,因而临床常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而导致牙齿结构破坏和咀嚼功能丧失.牙隐裂诊断处理得当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曾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组织谐波在胆囊小隆起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胆囊小隆起病变患者进行基波显像和谐波显像对比观察.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边缘、内部回声、胆囊壁显示清晰度优于基波显像.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胆囊小隆起病变的显示率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万映;张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氩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裂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裂孔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73例干性视网膜裂孔使用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观察其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裂孔全部封闭,无1例发展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第1天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第3天后视力和眼压无明显变化,未增加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未见角膜、虹膜损伤和晶状体混浊.结论: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视网膜裂孔简便、有效而且安全的手术.

    作者:喻应贵;李友谊;康刚劲;廖光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分析45例乳腺癌患者和50份正常对照人群血清的12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原125(CA125),糖原15-3(CA15-3),糖原242(CA242),糖原19-9(CA19-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铁蛋白(FER),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人生长激素(HGH).结果:45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有36例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阳性(敏感性为80%),50份正常对照血清中有4例血清出现肿瘤标志物(特异性92%).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乳腺癌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开键;贾钰铭;裴玲;殷圣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临床表现结合胎儿心电监护早期发现脐带缠绕

    目的:通过对晚期妊娠产科检查及阴道试产过程中产程监护情况的研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及胎儿心电监护结果分析,尽量早期对脐带缠绕进行诊断.方法:分别分析晚期妊娠中产科查体及NST结果;阴道试产过程中产程进展及胎儿心电监护结果,讨论脐带缠绕的早期临床表现和胎监异常的关系.结果:在196例临产前有胎头入盆异常表现的病例中,80例胎监表现异常,其中脐带缠绕71例(P<0.05);在27例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头下降延迟及停滞的病例中,21例表现为胎头下降迟缓或停滞,其中9例胎监显示异常(P<0.05).结论:脐带缠绕的早期诊断有赖于临床体格检查和严密的产程监护,结合胎儿心电监护可以及时发现脐带的缠绕,从而避免因为脐带缠绕导致的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严重后果发生.

    作者:林海蕤;毛熙光;鲁照明;林南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辅助小切口在小儿腹腔镜小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辅助小切口在小儿腹腔镜小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2~2.5cm辅助小切口将病变肠管提出腹腔外完成肠切除、肠吻合术16例(美克尔憩室8例,急性肠套叠肠坏死6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8min,术中出血2~3ml,无术后并发症,术后5~7天出院,腹壁瘢痕不明显.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辅助小切口完成肠切除、肠吻合,简化了复杂的腹腔镜镜下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麻醉风险和治疗费用,拓宽了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同时也不失微创原则,在小儿腹腔镜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术式.

    作者:孙新一;李捷;刘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痤疮的药物治疗进展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以及常有瘢痕.它是一种青春期疾病,90%的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此病.其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也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培媚;熊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右动脉1例

    作者在解剖中发现1例营养肝的动脉变异,报道如下.女尸,身高152cm,50~60岁.该例来源于肝总动脉的肝固有动脉(直径0.55cm)管径比正常小(正常管径0.583cm±0.166cm)[1],并出现了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较粗的支配肝右叶的变异肝动脉,在此暂且将它称为副肝右动脉(见附图).

    作者:熊怀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HPLC测定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方法:采用Water Spherisorb C18(5μmm 4.6×150m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20:80:0.5);检测波长为249nm.结果:该方法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RSD为0.67%(n=4).结论:可用于测定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作者:王中兰;冯碧敏;陈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生物粘附剂的研究进展

    现在对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不仅在空间方向上要求局部靶向给药,还在时间方向上要求提高对药物体内释放的控制.但是很多缓控释制剂在体内受吸收部位等因素的多变性影响不能充分发挥缓控释作用[1].

    作者:范虹;张鸿珂;罗凤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