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残留药液方法的探讨

刘珉甬;陈海英;吴萍

关键词:尼莫地平注射液, 药液瓶, 残留药液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药液残留的方法.方法:将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即更换药液瓶.实验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下拉绿色针座插瓶针,使针头斜面至瓶塞口低处,引出瓶内残留药液,再更换药液瓶.将2组取下的尼莫地平药液瓶启开后倒出瓶内残留药液于小药杯中,用1ml注射器抽取计量.结果:对照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3.0±1.5ml,实验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0.3±0.1ml,P<0.05.结论:更换药液瓶时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药液瓶内残留药液,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引流管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的护理体会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常可并发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不容易自止,病死率较高,在第1次大出血后1~2年内,约50%病人可再次并发大出血[1].因此临床在积极利用非手术疗法止血后,常选择适当时期手术防止再出血;而对于非手术疗法止血失败,亦选择急诊手术止血.有时对于无出血史而经内镜证实食道静脉曲张较重,易于出血时,也作预防性手术,防止出血.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由于手术创伤大,为防止并发症发生,常需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方面腹腔引流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可预防或治疗由于积液而对机体造成的生物学损害,有助于术后顺利恢复[2],但因引流不当招致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亦不乏其例.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此病患者2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义芳;吴菊;陈茂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B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HCV)为全球流行性疾病,据估计全球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每年受HCV新感染者在100万以上.HCV是一个单股正链RNA,属黄病毒科,编码约9600个核苷酸,可分为5'末端、3'末端和位于两个末端之间的约9400个核苷酸的开放读码框,编码由3010或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蛋白多肽.

    作者:陈霞;李昌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AI-1和HGF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h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疾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以往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参与的炎症和纤维化的过程有关[1].

    作者:翟乃亮;刘金苹;范贤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临床表现结合胎儿心电监护早期发现脐带缠绕

    目的:通过对晚期妊娠产科检查及阴道试产过程中产程监护情况的研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及胎儿心电监护结果分析,尽量早期对脐带缠绕进行诊断.方法:分别分析晚期妊娠中产科查体及NST结果;阴道试产过程中产程进展及胎儿心电监护结果,讨论脐带缠绕的早期临床表现和胎监异常的关系.结果:在196例临产前有胎头入盆异常表现的病例中,80例胎监表现异常,其中脐带缠绕71例(P<0.05);在27例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头下降延迟及停滞的病例中,21例表现为胎头下降迟缓或停滞,其中9例胎监显示异常(P<0.05).结论:脐带缠绕的早期诊断有赖于临床体格检查和严密的产程监护,结合胎儿心电监护可以及时发现脐带的缠绕,从而避免因为脐带缠绕导致的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严重后果发生.

    作者:林海蕤;毛熙光;鲁照明;林南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1例报告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胆道疾病,1958年由法国学者Jaeque Caroli首先详细描述、报道1例肝内末梢胆管的多发囊性扩张病例,故一般多称为Carolis病,其特征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而形成的胆管囊肿,可单发,较多为多发性.此病为少见病.我院收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琼;陈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残留药液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有效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药液残留的方法.方法:将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即更换药液瓶.实验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下拉绿色针座插瓶针,使针头斜面至瓶塞口低处,引出瓶内残留药液,再更换药液瓶.将2组取下的尼莫地平药液瓶启开后倒出瓶内残留药液于小药杯中,用1ml注射器抽取计量.结果:对照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3.0±1.5ml,实验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0.3±0.1ml,P<0.05.结论:更换药液瓶时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药液瓶内残留药液,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作者:刘珉甬;陈海英;吴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痤疮的药物治疗进展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以及常有瘢痕.它是一种青春期疾病,90%的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此病.其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也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培媚;熊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某高校中老年职工脂肪肝、胆结石和高脂血症分析

    目的:了解某高校中老年教职工脂肪肝、胆囊结石和高脂血症这3种主要疾病的检出情况及探讨脂肪肝与后2种疾病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对某高校35岁以上中老年教职工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折.结果:高脂血症、脂肪肝和胆囊结石分别位列该人群常见疾病第1、2和4位;脂肪肝组伴胆囊结石19例(11.95%),无脂肪肝职工伴胆囊结石39例(9.05%),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胆囊结石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高脂血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0,P<0.01).结论:高脂血症、脂肪肝与胆囊结石是该人群主要健康问题,脂肪肝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德芬;李爱玲;叶运莉;张清碧;甘仲霖;杨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附128例报告)

    目的:对脑室腹腔分流治疗128例脑积水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128例脑积水患者均采用侧脑室后角穿刺脑室腹腔分流,对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128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影像学检查脑室形态恢复正常98例,占76.56%;症状明显好转,脑室形态恢复正常27例,占21.09%;3例症状明显好转,但脑室形态无明确改变,占2.32%.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建军;刘云诗;邬正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的药理学性质及临床应用

    近20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爱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1].同时,耐药菌株的出现也使对一些有生命危险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的治疗难度加大.在常规治疗中,两性霉素B是抗真菌感染的标准药物,但由于其毒性大且没有口服剂型,严重限制其应用.而三唑类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具有安全性良好的优点,但抗菌谱又相对较窄[2].

    作者:冯碧敏;叶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氩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裂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裂孔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73例干性视网膜裂孔使用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观察其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裂孔全部封闭,无1例发展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第1天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第3天后视力和眼压无明显变化,未增加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未见角膜、虹膜损伤和晶状体混浊.结论: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视网膜裂孔简便、有效而且安全的手术.

    作者:喻应贵;李友谊;康刚劲;廖光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麻醉术中支气管痉挛防治

    目的:探讨麻醉术中支气管痉挛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通过对我科近年5例病人及国内主要杂志上发表的近10年麻醉术中支气管痉挛病例的分析,为临床防治此症提供参考.结果:多数患者在发作之前有明显诱因,经妥善处理,预后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用药、妥善的麻醉处理对于防治此症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性染色体异常者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目的:探讨性染色体异常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常规外周血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镜下核型分析.结果:732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X染色体异常12例,Y染色体异常29例.性逆转综合征7例.结论:性染色体异常可导致性发育异常或生殖异常等遗传效应.

    作者:黄燕;赵小平;税青林;陈绍坤;余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托品注射液滴鼻佐治小儿顽固流鼻涕的疗效观察

    流鼻涕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多系自限性,一般3~4天自愈,但有很大一部分患儿不能自愈,有的流鼻涕还相当顽固,治疗效果不好,故研究它的治疗方法很有意义.

    作者:胡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左侧精索纤维脂肪瘤1例

    患者,男,80岁,以左侧阴囊内进行性长大包块1+年收入院.1+年以来包块长至成人拳头大小,无疼痛,无腹胀、腹痛,小便排出无障碍.生命体征正常.专科情况:阴茎无畸形,左侧阴囊内扪及一成人拳头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清楚,向上延伸至腹股沟区,可推动,未扪及左侧睾丸.

    作者:郑莉;杨斯皓;李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在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中开展医学英语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我科从2000年开始,坚持对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主要学习麻醉方面的专业英语,使学生对常用麻醉专业的英文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现将几年来的实施情况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欧册华;唐显玲;王晓斌;魏继承;石恒林;屈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辅助小切口在小儿腹腔镜小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辅助小切口在小儿腹腔镜小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2~2.5cm辅助小切口将病变肠管提出腹腔外完成肠切除、肠吻合术16例(美克尔憩室8例,急性肠套叠肠坏死6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8min,术中出血2~3ml,无术后并发症,术后5~7天出院,腹壁瘢痕不明显.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辅助小切口完成肠切除、肠吻合,简化了复杂的腹腔镜镜下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麻醉风险和治疗费用,拓宽了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同时也不失微创原则,在小儿腹腔镜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术式.

    作者:孙新一;李捷;刘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并分析神经症状评分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肝郁气滞型占41.59%,胃食管反流病四种证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郁气滞型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在GERD的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作者:周爱华;段国勋;李志;肖国辉;徐州;杨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46例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总结10年间46例非结肠准备结肠癌性梗阻Ⅰ期切除的临床研究.方法:术前未行肠道准备,在术中均采用徒手排空肠道内容物,保证远端肠管通畅后消毒吻合口进行结肠端端吻合.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32例;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9例(Dixonsy术6例,改良welch术3例).结果:吻合Ⅰ期愈合45例(97.82%),切口感染2例(4%),吻合口漏1例(2%),死亡2例(4%);平均住院22.8天.结论:积极作好术中肠道排空处理,掌握好吻合条件及技术保证,结肠癌性梗阻Ⅰ期手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并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崇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促进皮瓣血供的应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PF),是1989年Ferrara等从牛垂体的腺体细胞中发现并提纯的一种细胞因子[1],它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促有丝分裂作用.VEGF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特异性地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VEGF在皮瓣修复、创伤修复、肿瘤形成和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翳形成及心肌缺血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有表达,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或病理过程.本文对近年VEGF在皮瓣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波;廖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