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钦;任海;宋彬;陈卫霞;陈宪;李真林;郭惠利;李昌宪;孙家瑜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痛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9月,选取痛风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遵医行为评价和疾病相关检查;对干预组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分析患者存在的痛风饮食治疗的认知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认知行为总分和各单项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体质量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9例(20.0%)复发,对照组36例(37.9%)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90,P=0.007).结论 行为认知治疗可提高痛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改善尿酸等相关指标.
作者:晏启明;李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复合艾司洛尔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氧化碳气腹期间心血管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舒芬太尼组(B组)和舒芬太尼+艾司洛尔组(C组).A组用芬太尼4 μg/kg,B、C组用舒芬太尼0.6 μ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组在气腹前加用艾司洛尔.3组均常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2 m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分别记录各组在气腹前(T1)、气腹30 s(T2)、气腹5 min (T3)、气腹15 min (T4)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BIS值.结果 T1时C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值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A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明显增加,B组有所上升,ⅢC组各时段变化不明显.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艾司洛尔能更好地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氧化碳气腹期间心血管反应和抑制BIS的增加.
作者:舒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使用磁敏感加权或梯度回波加权对头颅进行MRI扫描所发现的脑微出血灶已经成为了临床上研究的热点.现对脑微出血的检查手段,可能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对临床用药方面带来的潜在影响等进行综述.
作者:程新旺;周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选择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骨折部位:胸8 1例,胸9 2例,胸104例,胸118例,胸12 7例,腰1 10例,腰2 4例,腰3 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5 d.对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矢状面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等指标进行测量并随访.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钉棒断裂、无死亡或神经损伤加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伤椎高度恢复达90%以上,外形正常;CT复查示椎管内有效矢状径恢复满意,椎管前方无明显骨性压迫,伤椎椎体骨愈合良好.术后1、12个月时伤椎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少、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矫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
作者:宋晋刚;苗艳;崔易坤;尹振宇;黄海锋;赵兵 刊期: 2012年第08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17岁.因腹胀20余天、加重伴咳嗽咳痰1Od于2012年1月18日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11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0/70 mmHg(1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下肺闻及少许湿啰音;腹部饱满,腹肌紧张,下腹压痛,无反跳痛,下腹可疑液性囊块.
作者:鄢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囊性纤维化(CF)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我国,由于CF发病率低,缺乏广泛推行的诊断技术,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等因素,导致对该疾病的诊断量少且诊断级别低.为增强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现将相关研究文献中目前关于CF诊断检测技术及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王妍亭;杨晓东;刘韶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社区康复护理对地震伤截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6月,选取都江堰市多家医院共87例康复期地震伤截瘫患者,其中观察组选取在社区采取康复护理措施的患者,对照组选取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时按常规进行出院指导的患者,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F=8.042,P=0.009),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x2=6.464,P=0.011),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U=598.500,P=0.001).结论 社区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地震伤截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预防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灵;晏瑛;黄玲炜;廖俊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3月-8月,对14例行口服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的天疱疮患者,其服药前、首次服药后30 min,1、2、4、6、8、12h的血药浓度,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血标本的采集与监测.结果 按服药前后各时间点抽样要求,顺利完成对14例患者共112次血样采集.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时,可采用静脉留置针行血标本的采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李晓华;赵淑清;曹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结核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7月12例肾结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尿常规异常9例(75%);腰痛3例(25%);尿频8例(66.7%).尿沉渣检查抗酸杆菌9例中阳性2例(22.2%);静脉尿路造影11例,患肾不显影7例(63.6%),提示肾结核2例(18.2%);逆行尿路造影7例,提示肾结核1例(14.3%);CT确诊8例(66.7%).确诊肾结核后,12例患者中7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患者中3例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加盐酸乙胺丁醇治疗,疗程为9个月;2例加用吡嗪酰胺,疗程为1年.手术治疗7例患者于抗结核治疗2周后行肾切除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1~1.5年.治疗结束后随访尿查结核分枝杆菌6个月.结果 异烟肼、利福平加盐酸乙胺丁醇药物治疗组3例中1例在9个月后复查时患肾损伤严重,行肾切除,另2例患者以及加用比嗪酰胺2例药物抗结核治疗后,活动性病灶消失,连续半年尿中未找见结核分枝杆菌.行肾切除手术的7例患者术中2例肾萎缩,5例患肾体积增大,均伴有不同程度肾积脓;肾切除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肾结核,合并输尿管结核2例,输尿管慢性炎症4例.7例手术患者术后行抗结核治疗,治疗结束后尿中均未找见结核分枝杆菌,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新发病灶.结论 临床症状不典型及起病隐匿是导致肾结核延误诊疗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方法,CT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上多以患肾切除为主.
作者:彭启伦;王坤杰;彭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对鼻内镜检查室流程再造的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交流.方法 2010年10月起,科室成立流程改造小组,剖析原检查流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恰当环节,对检查环境、仪器更新、人员配备、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流程的重新设计和改造,并对流程改造后的工作量、就诊秩序、患者满意度与改造前同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流程再造后鼻内镜室8个月总检查人数5 187例次,较改造前的3 436例次明显上升;患者之间的纠纷减少,就诊秩序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工作流程再造提高了鼻内镜检查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增强了对鼻腔、鼻窦患者的术腔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作者:吴春树;余蓉;代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的术中护理要点,以指导临床术中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5月新开展经股动脉逆行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备齐手术用物及急救药品、术中协助患者正确体位,准确使用临时起搏器、除颤仪、认真做好病情及并发症观察和护理,总结术中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手术顺利成功,术中护理效果满意,无因物品或药品准备不齐及护理不当而影响手术进程、造成患者意外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前备齐相应的导管导丝,术中操作规范细致、及时、准确传递用物、认真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手术顺利、成功无不良事件发生及并发症发生.
作者:郑明霞;杨洋;辜桃;李晓燕;秦容;曾义;冯明华;游桂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及癌性腹膜炎(CP)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0年9月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综合手段证实的22例TBP和45例CP患者的CT影像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各种CT征象在两种病变中的发生率,结合病理、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BP组及CP组患者大量腹水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4%、75.6%,x2=9.703,P=0.002);两组壁腹膜、肠系膜增厚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P组以壁层腹膜均匀增厚、肠系膜污迹样改变为主,CP组壁层腹膜以结节、块样增厚为主;两组大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壁层腹膜改变为基础,综合大网膜、肠系膜及腹水改变CT征象对两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俭;何俊;刘荣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2012年2月份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71.14%,其中单用率为79.27%,二联使用率为20.73%;住院患者使用频率排行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应用多的是头孢硫脒;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为93.27%;产科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强度高为77.37,妇科为67.19;所有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仅为39.3%.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符合相关规定,需要加强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作者:刘辽;王华飞;徐文芳;熊婷婷;蒋丹;贾萍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0年8月9例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GCTTS患者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9例GCTTS患者中,病变位于膝关节6例,踝关节1例,腕关节1例,足背1例;4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T1加权像6例与骨骼肌信号相近,1例稍高于骨骼肌,2例相对于骨骼肌呈等低信号;T2加权像5例稍高于骨骼肌信号,2例相对于骨骼肌呈等高混杂信号,2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关节积液2例,骨质受侵犯2例.结论 MRI对GCTTS有特征性表现,并敏感显示关节内外组织结构的侵犯程度及范围,MRI是诊断GCTTS的理想检查方法.
作者:黄建军;田志诚;黄娟;胡华强;范鸿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Box Lesion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性房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要点.方法 对2011年5月-2011年9月拟行全胸腔镜下Box Lesion双极射频消融(双侧肺静脉+左心房后壁隔离)治疗的6例心房纤颤患者,术前做好心理疏通及各项手术准备;术后采取各项对症措施加强呼吸道、心律、引流、疼痛等监测与护理.结果 6例患者均在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死亡,无并发症发生,术后7d均顺利出院.出院后4周复查均为窦性心律.结论 全胸腔镜下行Box-lesion双极射频房颤术是治疗单纯性房颤的有效手段,严密的观察及精心护理是手术顺利施行和疾患治愈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秒;江涛;曾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综合评价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胆囊癌发生的关系,为胆囊癌的预防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CNKI)、PubMed、EMBASE、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77年4月-2011年5月,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PBM与胆囊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0.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计纳入文献8篇,其中3篇仅对比分析了PBM在胆囊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中发生率的差异,2篇仅对比分析了胆囊癌在PB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中发生率的差异,而另外3篇文献则对这两种发生率的差异都进行了对比.Meta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癌患者中PB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41,95%CI(5.03,10.87),P<0.000 01];且PBM患者中胆囊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67,95%CI (10.43,29.94),P<0.000 01].结论 PBM是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邓代安;叶辉;程南生;代强;蒋武;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分析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法和散瞳后直接用眼底镜检查法在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优劣势,为DR早期防治提供可靠而简便易行的筛检方法.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6月就诊的352例确诊糖尿病患者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和普通眼底镜检查法检查眼底后对比两者在DR检出率差异.免散瞳眼底照相使用日本Topcon TRC-NW300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所使用的眼底镜型号为M374451.视网膜病变分级以2002年国际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分期.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352例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阳性结果为:数码照相测得阳性总数61例(占17.33%),其中轻至中度非增殖性DR38例(占10.80%),重度至增殖性DR23例(占6.53%).眼底镜测得阳性总数60例(占17.05%),其中轻至中度非增殖性DR38例(占10.80%),重度至增殖性DR22例(占6.25%).两种方法的测得结果高度一致(P>0.5).结论 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法和传统散瞳后眼底镜检查法相比在筛查DR效果等同,但有着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和检查结果可保存的优点,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对比和指导治疗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陈虎;白浩斌;马学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幕下肿瘤手术体位的摆放及护理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7月对收治的61例行幕下肿瘤手术患儿,根据术前访视体重、体型,自制术中体位摆放用物;并与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共同协作使患儿体位摆放至佳手术状态,同时对患儿的相关部位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结果 术前准备时间缩短约30 min,手术体位安全、术野暴露充分,无因手术体位摆放和护理因素而发生并发症.手术时间较过去同等难度手术减少30~60 min,出血量无明显变化,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行患儿幕下肿瘤术,根据体重、体型,自制体位摆放用物,并予以精心周全的护理,是确保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植路君;涂雪花;程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幕上手术后远隔幕下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影像学表现及相关干预结果.方法 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2例经幕上手术后出现远隔幕下部位出血的病例的临床资料.1例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远隔幕下部位出血;1例患者因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出现远隔幕下部位出血.结果 2例幕上手术患者均在术中或(和)术后大量引流脑脊液,术后发生出血部位均位于远隔幕下,均行积极手术干预,恢复良好,格拉斯预后评分均为4分.结论 过度引流可能为引起幕上手术后形成远隔幕下部位出血的主要原因,术前、术中、术后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少量间断引流脑脊液可以尽量避免发生.
作者:蒋耀峰;那世杰;黄玉杰;王斌;杨咏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的药学监护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参与具体药物治疗的1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药学监护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临床药师通过全程的药学监护,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药物治疗问题,为临床提供合理建议,加强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结论 临床药师实施药学监护对患者个体化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小梅;郑咏池;王洪贵;任强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