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燕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舌扫描电镜变化.方法:成年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脾虚组,脾虚造模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时间26周.另取幼年Wistar大鼠为幼年组.观察舌扫描电镜象.结果:脾虚组与对照组比较,脾虚动物舌体丝状乳头角化上皮剥脱较明显,剥脱部位较高,丝状乳头表面纹理呈后移改变,同时细菌附着部位较低,细菌较暗,细菌间联系较疏松,幼年组动物舌丝状乳头表面比较光滑,角化上皮剥脱少,同时细菌附着部位向上延伸,细菌较亮,细菌间联系较紧密.结论:脾虚动物的舌象呈现出趋于舌体后部的变化.与幼年组也明显不同.
作者:陈小野;邹世洁;王震;王少军;李燕;窦志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儿男性,6岁.住院号:65652.乏力、纳差、尿黄1周于1998年10月20日入院.查体:T:36.6℃,R:21次/min,P:84次/min,神志清,精神差,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脏右肋下3.5cm,质中、触痛阳性,脾脏肋下3.0cm,质中,无触痛,肝区叩击痛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肝功能:总胆红素70.68umol/L,直接胆红素38.76umol/L,丙氨酸转氨酶154单位,抗-HAV-IgM(+).
作者:杨竹芳;孟卉秦;李子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小19岁,大62岁,平均年龄30岁.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痛,嗳气,反酸,喜温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本组患者不仅有上述临床表现,并经胃镜诊断.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文章就中医的痰瘀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痰瘀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主张治疗高血压应注重从痰瘀入手,以期达到不仅治证而且治病的目的.同时强调高血压病的预防也应从痰瘀作起,强调从青少年做起,以防生痰生瘀,防患与未然.
作者:职利琴;裴纪文;周数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3年来,笔者临床用三参养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5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58例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8~15岁6例,16~30岁21例,31~45岁28例,45岁以上3例;病程3~5月28例,6~8月19例,9~12月6例,1年以上5例.
作者:周永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成某,女,52岁,200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近日发现颜面及颌下、小腹部皮肤紫灰发黑,确无搔痒,生气后明显加重,平日头晕,有高血压病史.舌脉,均为气郁血瘀之象.血样检查:血脂高.BP:19.2/11.9kPa.临床诊断:①皮肤色素沉着.②高血压.治法:以舒肝理气解郁为主.采用柴胡四物汤加减:生地30g,当归12g,赤芍、生山楂各15g,川芎、白芷、柴胡、五味子、防风、白茯苓、车前子(包)各10g,黄芩6g,土茯苓、茵陈各20g,生知母8g,生姜片3g,甘草4g.以本方5剂后,症状减轻,颜面色素沉着和头晕,均明显好转.
作者:成晓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龙胆泻肝汤为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为清利肝胆经湿热良方.组成:龙胆草、栀子、柴胡、当归、生地、泽泻、木通、车前子、甘草等.近年来,笔者在治疗较多的肝胆病患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纠正房颤消除症状,改变心电图有一定的价值.现举例如下:
作者:张玉堂;朱富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方向呈单向性,其实质说明十二经气血流注的连贯性;从经脉的联系、病邪传注、病候反应、针感传导诸方面看十二经的作用多向性,从而成为指导针灸临床辨证归经和组方配穴的依据.
作者:张卫华;江婵娟;富延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0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1].
作者:梁君昭;夏均青;刘文胜;刘文江;韩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人类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全世界慢性HBV病毒感染者约3亿,其中绝大部分在亚洲地区.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每年发生肝硬变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3%和1.5%.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制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玉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中药灌肠救治急危重症,多收显效,列举验案,简介如下.1高热抽搐(中毒型痢疾)田某,男,4岁.1987年6月1日以突然高热,惊厥抽搐急诊入院.体温41℃,面色灰白,四肢厥冷.
作者:李松林;秦东俊;高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般治疗胸痹、心悸此类病证,大多从瘀、虚、痰论治,益气养心,活血化瘀为常用之法.而河南中医学院高体三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善用经方治病,以柴胡之剂为主治疗许多心系证候每获良效.其用药规律:(1)原则上首应注意大便通畅与否,大便正常者以小柴胡汤为主;大便秘结或呈现一派实热证候者以大柴胡汤为主.(2)若心悸、气短者合生脉饮,胸闷窒痛者合《金匮要略》之橘枳姜汤及茯苓杏仁汤.
作者:赵玉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治疗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方法上加丹参郁芎汤,方中丹参、郁金、川芎各10g,两周为1疗程,治疗后观察心绞痛,心电图变化.
作者:蔡师敏;黄发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常即常理、常规、常法,是辨证的常规性思维方法,反映了病证的一般规律,为病之本;变与常理、常规、常法相异,是辨证的变法性思维,揭示了病证的特殊变化,为本之变.知常即认识病证的一般规律,此乃正确施治之前题,不知常则无从识变.临证工作中,既要知常,又要识变,治常治变,心中了然,方能运筹帷幄.笔者思常识变治疗某些顽症,每多效验,今不揣冒昧,特录验案四则,以就正同道.
作者:黄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茺蔚子性味辛、甘,微寒,入肝经,为益母草之成熟果实,别名小胡麻、三角胡麻.其活血调经功能同益母草,有清肝明目,活血行气作用,临床多用于目赤肿痛或云翳等眼疾.笔者经数十年的临床用药实践,认为该药在治疗头面部多种疾病中也有独到之功用,效果诚佳.现举用药案例数则,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柯增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4月成都会议,不同年龄每年上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来决定.本组共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分布《3岁29例,3~5岁8例,5~7岁6例,》10岁3例,婴幼儿占63%.其中8例配合注射了两种球蛋白针300mg,每月1次,共3次.5例服用了黄芪精口服液10ml,1日2次.2例加用了转移因子针,每周1次,每次2mg,肌肉注射,连用5周,发病原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或用药不当,少见风日等有关.治疗期间,若再次外感,适当加用抗生素或随症加减.
作者:陈蓓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研究葛根素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为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不同浓度的葛根素与内皮细胞孵育24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度;用TNF-α和IL-1β诱导培养的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以葛根素处理后的内皮细胞,再用TNF-α和IL-1β诱导,采用CELL-ELISA法检测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结果表明,TNF-α和IL-1β可提高ICAM-1的表达;葛根素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且可抑制TNF-α和IL-1β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提示葛根素对防治脑血管病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敏杰;刘勇;马琳;丁海燕;吕海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85岁,平均50.3岁;心衰史1~16年,平均5.1年.60例中风湿性心脏16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扩张性心肌病16例.
作者:侯学艺;李泉香;侯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辨证运用此方,清湿热,散瘀毒,和肝胆,通络脉,治疗痔科疾患,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肛周脓肿初发期陈某,男,45岁.肛门旁肿痛3d,伴有口苦,心烦,小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肛门检查:左侧红肿压痛明显,波动感不明显.证属湿热蕴结肝胆下注魄门,治以清热泻火,化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作者:尹玉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米槁心乐滴丸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耐、缺氧作用,与该制剂用于防治胸痹心痛功效相吻合;米槁心乐滴丸灌胃给药测得LD50为4.8g(合生药55·5g)·kg-1;大鼠长期连续给药无毒理学意义,停药15d可逆性反应,表明了临床拟定的剂量15mg·kg-1是比较安全的.
作者:赵金香;隋艳华;张英丰;龚莉;郭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