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程;张艳;张洋;张宏亮
3年来,笔者临床用三参养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5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58例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8~15岁6例,16~30岁21例,31~45岁28例,45岁以上3例;病程3~5月28例,6~8月19例,9~12月6例,1年以上5例.
作者:周永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采大鼠自体抗凝血注入脑内尾壳核区制成脑出血模型,观察凉血通瘀注射液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出血大鼠存在脑水肿,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活性降低;而凉血通瘀注射液能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减轻脑水肿程度.其机理可能与增强脑细胞膜离子泵活性、加速钙离子向细胞外转输、延缓钙离子内流有关.
作者:王长松;顾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人类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全世界慢性HBV病毒感染者约3亿,其中绝大部分在亚洲地区.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每年发生肝硬变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3%和1.5%.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制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玉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双侧晕听区配合颈枕吊带法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提示:本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快,治愈率高,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胡大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脑梗塞临床上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虽不经昏仆而反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如何在临床中正确应用中西医辨治此病,不失时机地抓住治疗机会,是缓解病情,减轻残废程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笔者近几年来从事中风病的诊治工作,对中风病分期辨证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斧正.
作者:孙占斌;刘培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4月成都会议,不同年龄每年上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来决定.本组共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分布《3岁29例,3~5岁8例,5~7岁6例,》10岁3例,婴幼儿占63%.其中8例配合注射了两种球蛋白针300mg,每月1次,共3次.5例服用了黄芪精口服液10ml,1日2次.2例加用了转移因子针,每周1次,每次2mg,肌肉注射,连用5周,发病原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或用药不当,少见风日等有关.治疗期间,若再次外感,适当加用抗生素或随症加减.
作者:陈蓓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舌扫描电镜变化.方法:成年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脾虚组,脾虚造模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时间26周.另取幼年Wistar大鼠为幼年组.观察舌扫描电镜象.结果:脾虚组与对照组比较,脾虚动物舌体丝状乳头角化上皮剥脱较明显,剥脱部位较高,丝状乳头表面纹理呈后移改变,同时细菌附着部位较低,细菌较暗,细菌间联系较疏松,幼年组动物舌丝状乳头表面比较光滑,角化上皮剥脱少,同时细菌附着部位向上延伸,细菌较亮,细菌间联系较紧密.结论:脾虚动物的舌象呈现出趋于舌体后部的变化.与幼年组也明显不同.
作者:陈小野;邹世洁;王震;王少军;李燕;窦志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治疗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方法上加丹参郁芎汤,方中丹参、郁金、川芎各10g,两周为1疗程,治疗后观察心绞痛,心电图变化.
作者:蔡师敏;黄发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方向呈单向性,其实质说明十二经气血流注的连贯性;从经脉的联系、病邪传注、病候反应、针感传导诸方面看十二经的作用多向性,从而成为指导针灸临床辨证归经和组方配穴的依据.
作者:张卫华;江婵娟;富延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戾某,女,17岁,学生.1999年7月,坐车发生车祸,当时颈部疼痛,医院拍片检查颈椎部无异常,服药后将2年颈部无疼痛感.今年8月自觉项强背肩痛,手麻木,眩晕恶心,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心慌,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有时全身震颤.医院复查心电图、脑电图无异常,诊断:颈部损伤病.
作者:张玉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肿瘤治疗中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认为肿瘤是正虚邪实的病理产物,因此提出祛邪与扶正是治疗肿瘤的两大基本法则,在治疗时要谨守病机,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
作者:杨成虎;郭翠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米槁心乐滴丸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耐、缺氧作用,与该制剂用于防治胸痹心痛功效相吻合;米槁心乐滴丸灌胃给药测得LD50为4.8g(合生药55·5g)·kg-1;大鼠长期连续给药无毒理学意义,停药15d可逆性反应,表明了临床拟定的剂量15mg·kg-1是比较安全的.
作者:赵金香;隋艳华;张英丰;龚莉;郭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从血管性痴呆的病位着手,结合五脏气机的生理病理变化,探讨了五脏气机失常与血管性痴呆的密切关系.
作者:李国辉;刘杏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常即常理、常规、常法,是辨证的常规性思维方法,反映了病证的一般规律,为病之本;变与常理、常规、常法相异,是辨证的变法性思维,揭示了病证的特殊变化,为本之变.知常即认识病证的一般规律,此乃正确施治之前题,不知常则无从识变.临证工作中,既要知常,又要识变,治常治变,心中了然,方能运筹帷幄.笔者思常识变治疗某些顽症,每多效验,今不揣冒昧,特录验案四则,以就正同道.
作者:黄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儿男性,6岁.住院号:65652.乏力、纳差、尿黄1周于1998年10月20日入院.查体:T:36.6℃,R:21次/min,P:84次/min,神志清,精神差,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脏右肋下3.5cm,质中、触痛阳性,脾脏肋下3.0cm,质中,无触痛,肝区叩击痛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肝功能:总胆红素70.68umol/L,直接胆红素38.76umol/L,丙氨酸转氨酶154单位,抗-HAV-IgM(+).
作者:杨竹芳;孟卉秦;李子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提供正品巴戟天.方法:通过药材性状性鉴别正品巴戟天以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依据.
作者:陈建;王丹青;贾玉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药针联合治疗脑血管痰病恢复期的疗效.方法:采用电针治疗仪电兴奋刺激,毫针穴位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min,同时配合加味八珍汤口服.结果:电兴奋刺激改善脑供血,改善中风患者的高粘、高聚、高凝状态;药物益气活血通络,促进患者脑功能、肢体功能的恢复.总有效率达到82.6%.提示:本方法有益气活血通络,增强疗效的作用.
作者:马振国;刘敏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动留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针刺(人中、印堂、双侧腰痛点、阿是穴)配合腰部活动及梅花针叩刺,治疗急性腰扭伤9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7.9%.提示:本方法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作者:文淑霞;刘森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中药灌肠救治急危重症,多收显效,列举验案,简介如下.1高热抽搐(中毒型痢疾)田某,男,4岁.1987年6月1日以突然高热,惊厥抽搐急诊入院.体温41℃,面色灰白,四肢厥冷.
作者:李松林;秦东俊;高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成某,女,52岁,200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近日发现颜面及颌下、小腹部皮肤紫灰发黑,确无搔痒,生气后明显加重,平日头晕,有高血压病史.舌脉,均为气郁血瘀之象.血样检查:血脂高.BP:19.2/11.9kPa.临床诊断:①皮肤色素沉着.②高血压.治法:以舒肝理气解郁为主.采用柴胡四物汤加减:生地30g,当归12g,赤芍、生山楂各15g,川芎、白芷、柴胡、五味子、防风、白茯苓、车前子(包)各10g,黄芩6g,土茯苓、茵陈各20g,生知母8g,生姜片3g,甘草4g.以本方5剂后,症状减轻,颜面色素沉着和头晕,均明显好转.
作者:成晓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