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6例

韩武占;李金虎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中医药疗法, 温化水湿剂/治疗应用, 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利水、活血类中药配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6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功能Ⅱ~Ⅳ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汤(黄芪、白术、茯苓、制附子、葶苈子、益母草、川芎、赤芍、丹参、白芍、麦冬、甘草)治疗,对照采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只有SV(心搏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V、LVEF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LVESV、LVEDV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强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温补心肾,逐饮利水,活血通脉的功效,从而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养心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30例

    目的:观察养心、安神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养心汤(黄芪、人参、茯苓、当归、川芎、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治疗心律失常30例.结果:总有效率90%.提示:养心汤治疗心律失常有益气养血,通阳化瘀的功效.

    作者:张胜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

    医学模式从生物医药模式发展到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模式转变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新医学模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以及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愈来愈突出,就使得人们对医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不能不更多地关注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广大患者而言,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以往从单纯的医疗发展到了对就医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水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需要.

    作者:唐俊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镇偏汤治疗顽固性偏头痛50例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养血通窍,通络止痛类中药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采用自拟镇偏汤(川芎、当归、细辛、全蝎、白芍、木瓜、桃仁、红花)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偏头痛50例.结果:总有效率92%.提示:本方具有活血化瘀,养血通窍,通络止痛之功,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疗效颇佳.

    作者:史轲;崔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四逆散加减治疗室性早搏42例

    目的:观察四逆散为主方加减治疗室性早搏42例的疗效.方法:80例频发室性早搏,以随机表分组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西药抗心律失常药(慢心律、倍它乐克等)治疗;治疗组42例使用四逆散加减治疗.通过24h动态心电监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结果:两组自身前后对照室性早搏明显好转(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逆散为主方加减辨证治疗室性早搏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岗;冀秀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黄帝内经》刺络放血疗法探析

    目的:探析<内经>刺络放血疗法.方法:总结本疗法的机理、适应证、施术部位、操作方法等方面的论述.结果:说明本法在内经时代就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临床实践.

    作者:张瑜;吴勋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药干预血脂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血脂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与中药干预治疗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冠心病的30例病人于口服补阳还五汤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及进食脂肪餐后各时段血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服药前后进食脂肪餐后各时间点TG值均较空腹有明显增高,达峰值无差别.服药后TG达峰人数较服药前增加,服药后TG平均达峰时间提前.提示:口服补阳还五汤可缩短血脂在血液中停留时间,本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方法.

    作者:陈丰;陈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保元汤化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

    目的:观察益气通阳、祛瘀利水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保元汤化裁(黄芪、党参、桂枝、生姜皮、炙甘草、薤白、丹参、泽泻、茯苓、葶苈子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6.7%.提示:本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马翔;张峰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复方丹参滴丸配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例

    目地:观察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4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结果: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本方法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作者:贾满仓;朱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烧烫灵软膏皮肤过敏研究

    目的:通过豚鼠皮肤重复接触烧烫灵软膏后,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在皮肤上的反应.方法:分别将烧烫灵软膏(受试物)、赋形剂(空白对照)、1%2、4-二硝基氯代苯(阳性对照)涂于豚鼠背部脱毛区后进行观察.结果:激发接触6h后,即刻、24h、48h、72h涂药局部均无红斑、水肿等局部过敏反应,亦无哮喘、休克等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皮肤致敏性评价为无致敏性.结论:结果显示,烧烫灵软膏外用对豚鼠无皮肤过敏性反应.

    作者:史黎明;刘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右归丸为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

    目的:观察温肾、益气类中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以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配伍西医常规治疗40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40例.结果:用药8周后在心绞痛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38%,对照组总有效率26%,两组对比P<0.05.在心电图方面治疗组方面8周后总有效率32%,对照组总有效率20%,两组对比P<0.05.提示:温肾益气法治疗心绞痛可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邝开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6例

    目的:探讨补阳、利水、活血类中药配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6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功能Ⅱ~Ⅳ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汤(黄芪、白术、茯苓、制附子、葶苈子、益母草、川芎、赤芍、丹参、白芍、麦冬、甘草)治疗,对照采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只有SV(心搏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V、LVEF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LVESV、LVEDV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强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温补心肾,逐饮利水,活血通脉的功效,从而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韩武占;李金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盆炎净胶囊大肠杆菌检查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盆炎净胶囊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并建立了该药控制菌大肠杆菌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稀释法能有效的消除该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使待测菌的检出率提高到100%.结论:所建立的大肠杆菌检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作者:李惠娥;傅兰;安利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升率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类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升率汤(制附子、人参、黄芪、细辛、丹参、当归、麦冬等)治疗本病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3.33%.提示:本方剂具有温肾阳,通心阳,益气血,通血脉之功,对单纯性心动过缓和病态窦房节综合征疗效明显.

    作者:乔志宏;张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浅谈癫狂的中医心理护理

    中医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帮助病人了解发病因素,改变内心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康复能力的一门护理技能,它是在现有医护技术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作者:党彩凤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川青粉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4例

    目的:观察川青粉针剂(川芎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川青粉针剂(川芎嗪)与硝酸甘油注射液联合应用,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显著的缓解了心绞痛,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结论:川青粉针剂(川芎嗪)与硝酸甘油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龙月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定眩冲剂治疗颈性眩晕120例

    目的:探索祛风、化痰、健脾类中药配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定眩冲剂(天麻、钩藤、半夏、茯苓、丹参、白术、夜交藤、僵蚕、全蝎)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冲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88.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方法具有益气活血,化痰熄风,升清降浊之效.

    作者:刘继华;史传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高脂血症70例

    目的:观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山楂、陈皮、青皮、郁金、川芎、当归、生首乌、香附、白芍、丹参、虎杖等)治疗高脂血症70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治疗前后血脂有关指标差异明显(P<0.05),其临床症状也有显著改善.提示:柴胡疏肝散加味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作者:杨应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温阳化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

    目的:探讨温阳化瘀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参、仙灵脾、益母草、水蛭等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8.89%,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11%.提示:本方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收到血脉调畅的远期疗效.

    作者:马伟民;姜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南五味子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研究南五味子果实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五味子挥发油,气相-质谱联用分析测定,计算机库存信息检索鉴定,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结论: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量78.46%.

    作者:崔九成;张培芳;宋小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辛芷姜虫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

    目的:观察温阳散风,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类中药配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辛芷姜虫散(细辛、白芷、姜黄、川芎、柴胡、蜈蚣等)和卡马西平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三叉神经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个月总有效率治疗组(66.63%)与对照组(74.20%),两年总有效率治疗组(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67.7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与西药相当,远期明显好于西药.

    作者:查鹏洲;荣培红;刘荣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