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功率CO2激光切除包皮2400例报告

钟泽华;陈传真;梅蓉

关键词:大功率, 激光, 切除, 包皮过长, 资料与方法, 生殖器疱疹, 前列腺炎, 尿路感染, 临床资料, 尖锐湿疣, Ⅰ期愈合, 并发症, 伤口, 年龄, 病人, 包茎
摘要: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1989年~2002年共用激光环切包皮2400例,年龄5~78岁,其中包皮过长825例,包茎91例,包皮过长伴尖锐湿疣870例、伴生殖器疱疹90例,前列腺炎及尿路感染524例.全部病人均采用大功率CO2激光切除,伤口Ⅰ期愈合无并发症.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重耐药性甲型副伤寒279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近年多发的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性及治疗.方法:对279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细菌药敏试验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甲型副伤寒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92%耐药,对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61%~88%耐药,对第三代喹诺酮也出现了耐药.结论:279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典型,但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好,针对多重耐药型,采取第三代喹诺酮联合氨基糖苷类或第三代头孢类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志秀;李先艳;张敏;吴学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皮筒加耳甲腔成形在外耳道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外耳道成形术中,以全层皮筒加耳甲腔成形共同治疗外耳道闭锁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全层皮瓣作成一端封闭或不封闭的皮筒,植入已打磨成形,直径达1~1.5cm骨性外耳道内,于外耳软骨段与耳甲腔相交处切开,行耳甲腔成形术,并将置入皮筒缘与耳甲腔皮肤、耳屏内侧皮肤缝合.结果:术后3个月26例中25例形成直径达1.0cm以上的外耳道.14例形成1.5cm以上的外耳道口,11例形成1.0cm以上的外耳道口.1例感染后,外耳道口狭窄经置管扩张形成直径0.6×0.8cm外耳道口.结论:全层皮筒在外耳道成形术中有完整、易固定优点.由于大多外耳道成形术失败多为新形成外耳道无软骨段,术后外耳道口易收缩,狭窄,术中加作耳甲腔成形,可有效扩大外耳道口,提高外耳道成形术的疗效.

    作者:秦学玲;郑虹;廖世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31例分析

    目的:探讨锁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骨折31例,分析手术方法、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结果:随访4月~2年5月,平均9.5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功能评定优89.3%,良10.7%.结论:锁骨钩钢板固定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付建;袁加斌;宋小勇;易难;张波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成都地区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对2001-2003年成都地区3家教学医院分离的266株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对266株分离菌的低抑菌浓度.结果: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对266株临床分离菌的MIC50和MIC90均为0.25和8mg/L,低于环丙沙星(0.5和16mg/L)、氧氟沙星(2和16mg/L)、左氧氟沙星(0.5和8mg/L).5种FQNS对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全部敏感,且新型FQNS的MIC50和MIC90是传统FQNS的1/4~1/16,但是FQNS对肠球菌的抗菌作用不理想.5种FQNS对流感嗜血杆菌具很好的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新型FQNS略优于或相似传统FQNS;但是FQNS对肠杆菌属的抗菌作用不理想,新型FQNS优于传统FQNS,产气肠杆菌比阴沟肠杆菌敏感得多;而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耐药率高.对于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新型FQNS和传统FQNS相似,而对不动杆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MIC50和MIC90是传统FQNS的1/8.结论: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新型FQNS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略优于革兰阴性菌.对临床上耐药性较高的枸椽酸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都显示出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陈慧莉;陶传敏;王霞;陈知行;过孝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64例声门上型喉癌的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研究

    目的:探讨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声门上喉癌的作用.方法:64例声门上型喉癌N0病例,根据颈淋巴结引流的特点,进行选择性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随访分析5年的临床效果.结果:64例声门上型喉癌N0病例发现24例有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7.5%,行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五年生存率为75.5%.结论:声门上型喉癌N0颈部的治疗可采用选择性区域性颈清扫术,治疗效果与传统性全颈清扫相似.同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陈建超;王永福;王少新;陈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病毒性肝炎血糖变化120例临床分析

    为了探索病毒性肝炎血糖变化的临床特点,我们对120例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了血糖观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江堤;罗万蓉;扬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EBV-IgM抗体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EB病毒抗体IgM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IM组46例,同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抗EB病毒衣壳抗原(VCA)的抗体IgM(EBV-VCA-IgM).结果:IM组EBV-VCA-IgM41例阳性,阳性率9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EBV-VCA-IgM是IM急性期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强,检测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向龙;毛萌;付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移居高原不同梯度、不同时限人群血液动力学适应规律观察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人群血流动力学的适应规律.方法:采用XG-2型循环功能测试仪对2092名移居高原不同梯度、不同时间人群其血液动力学15项参数进行动态监测,测试结果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急进高原不同海拔梯度后,P、MSP、MAP、VPTI和TPR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SV、CO、SI、CI和BV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急进高原同一梯度不同时间内观察,P和VR随着移居时间延长而减少,MSP、MDP、MAP和SV随着时间延长而增高,PP不变,CO、SI、CI虽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3.急进高原后不同年龄观察,MSP、MAP、VPTI、SV、CO和CI是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BV和TPR是随年龄的增高而递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寒低氧环境对急进高原人体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大.

    作者:周其全;王伦安;王静;陈诚;张雪峰;周波;杨景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人群接种多价肺炎球菌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与经济效益

    肺炎球菌一直是全球范围肺部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一位,被认为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于肺炎球菌肺炎;在美国每年约有40~50万人患肺炎球菌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肺炎发病率接近25‰,远高于青壮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断上升.在亚洲,肺炎球菌感染是某些国家重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在我国院外获得性肺炎中,肺炎球菌性肺炎可达46%~76%.疾病早期,细菌可侵犯淋巴道进入血流,约20%~30%的病例发生菌血症.老年人群由于免疫功能衰减,加之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是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患有慢性疾病的肺炎球菌感染率是对照组的15倍,一旦感染,其死亡率急剧上升,至少为30%,70岁以上则达50%.

    作者:徐英;董碧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ARS:一种全新的人工肝支持系统

    肝衰竭患者由于病毒、药物、中毒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短期内大块坏死,大量内源性毒素持续聚积,终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尽管经过目前内科加强治疗及既往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病死率仍然很高.据国内报道的对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生存率均不超过20%[1,2].

    作者:白浪;雷秉钧;王文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肺癌癌周肺血流灌注影像学研究

    迄今,肺癌的发现和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其影像学检查.在影像学上,肺癌的早期肿块形态学表现又常缺少特征性,其诊断多需结合伴发的气道阻塞性改变和转移灶的佐证.而关于肺癌对周围肺组织血流灌注改变的影像学研究更少,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深入评价.为此,现将有关肺癌癌周肺血流灌注改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晔;邓开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探讨

    继发于创伤、血栓形成、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机体局部缺血.缺血损伤是多因素的,包括缺氧和高磷酸的分解,缺血代谢终产物的聚集.缺血纠正后,代谢趋于正常了,然而细胞损伤却仍在继续,文献中常见报道[1].这种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发生机理不详.目前细胞代谢毒性产物氧自由基(ODFR)已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作者:于蓉;任林森;岑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无发热粟粒性肺结核1例

    肺结核是呼吸系常见病,近年来结核病疫情回升,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不少肺结核患者,往往因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现将我院2002年11月收治的1例经骶尾部病理活检诊断为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误诊为支气管肺泡癌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莉;冯玉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Free-β-HCG检测的临床评价

    随着血清Free-β-HCG检测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科对164例早孕、异位妊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睾丸肿瘤患者及83例健康育龄期妇女进行血清Free-β-HCG和β-HCG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建立探讨

    在血液净化的基础实验研究中,ARF模型的建立极为重要,目前ARF模型的建立方法很多,我中心就15只家犬试选了几种不同的方式建立ARF模型,就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一川;彭献代;刘春;况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股骨带锁髓内钉固定的扩髓研究现状

    髓内钉固定治疗长骨骨折至少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扩髓技术曾是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革命性进展.

    作者:汪金平;杨天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

    肝癌是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低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中晚期病人,其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都很差.为了改善肝癌综合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学者们都积极的寻求更新更好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是上世纪90年代用于治疗肝癌,以其技术先进,疗效直接,微创和安全性等特点,在肝癌病人尤其是中晚期病人的综合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这项新技术的开展,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理论的新的技术要求,本文通过对115例中晚期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和复发性肝癌)病人(其中原发性肝癌101例,转移性肝癌14例,男病人92例,女病人23例)采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的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护理方法及技能.

    作者:许瑞华;苟菊香;罗绍华;李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几种常见模式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对几种常见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铁含量测定,以了解其血清铁水平,进而估计其转化成肝硬化和癌变的危险性.结果显示患者中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铁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此模式的患者转化成肝硬化和癌变的危险性较高.作者认为对于此类人群,如果不是明显需要不应盲目补铁.

    作者:刘素兰;霍亚平;梁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及氨甲喋呤静脉冲击与单用强的松治疗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Graves眼病(GO)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曾有使用地塞米松(D)、氨甲喋呤(MTX)、强的松(P)及硫唑嘌呤(A)的强化治疗方案(DMPA)的研究报道,但这方面研究较少.本文观察了我院1998年2月至2002年4月期间78例GO用DMPA治疗与69例GO单用强的松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光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术前未发现裂孔的环扎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双环扎手术疗效

    目的:评价双环扎手术对术前未发现裂孔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从1998年4月至2001年4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接受双环扎手术治疗的16例(16只眼)术前未发现裂孔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16例患者有9例在术中发现有靠近锯齿缘的细小裂孔.对发现的裂孔和可疑的变性均冷冻处理,保留原环扎带,将第二条硅胶环扎带置于裂孔或可疑变性部位,与原环扎带间距3.71±0.65mm.其中一例因PVR严重联合做玻璃体手术和C3F8气体填充,术中有4例放视网膜下液,3例有过玻璃体手术史患者放玻璃体液并用30%C3F8气体填充.结果:除联合做玻璃体手术的患者术后脱离的视网膜未愈经再手术硅油填充获愈外,其余15例脱离的视网膜均一次性复位.术后随访短3个月,长11个月,平均随访4.1个月.除1例发现有浅的网膜脱离外,其余视网膜复位良好,终复位度93.8%.结论:环扎术后出现的无裂孔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仍可选择环扎手术即双环扎手术治疗.

    作者:王刚;桂君民;李佩娟;蔡文泉;张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