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兰;覃舒婷;黎一雄;韦小兰;蒙月霞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暂时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输卵管间质妊娠的手术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9 年1 月~2013 年1月30例诊断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 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在腹腔镜下切开异位妊娠病灶前先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及宫角注射垂体后叶素6U,手术结束后恢复子宫动脉血供;对照组在宫角注射垂体后叶素6U直接切开异位妊娠病灶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d).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3.19±7.86)、(52.58±10.46)min,术中出血量为(48.04±9.49)、(86.42±13.2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β-hCG值恢复至正常时间(19.7±3.2)d、19.2±2.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镜术中先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不增加持续性宫外孕的发生.
作者:杨蕾;张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敏化的影响.方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气管插管,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术毕前30min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D组,n=30)、芬太尼2μg/kg(F组,n=30).记录各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要求镇痛时间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记录苏醒时(T0) 、苏醒后1h(T1) 、苏醒后2h(T2)时点的VAS评分、Ramsay评分.结果 两组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D 组患者要求镇痛距术毕时间明显长于F组 (P<0.01).D组在T0、T1和T2时点的Ramsay评分均优于F组 (P<0.01),T2时点的VAS评分优于F组 (P<0.01).D组呼吸抑制、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与F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地佐辛能安全、有效地抑制瑞芬太尼麻醉后术后痛觉敏化的发生.
作者:蔡兵;李美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758例在我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结果 758例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良好.结论 剖宫产术患者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可确保了母婴安全、健康.
作者:严萍;黄远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性颞部硬脑膜创伤在1h内和4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救治的急性颞部硬膜外创伤形成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记录选择1h内手术组43例和4h内手术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GCS评分及预后情况,综合以上指标判断不同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Glasgow 预后评分(GOS),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内手术组的疗效优于4h内手术组,可以看出早期手术与良好预后相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禤大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及体表解剖定位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操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筛选终末期肾功能不全(ESRD)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共120例,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及体表解剖定位行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每组30例,比较1次穿刺置管成功例数、平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颈内静脉组及股静脉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少于体表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组及股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较体表解剖定位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动脉穿刺损伤、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较体表解剖定位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时间短,更为安全,推荐采用;体表解剖定位中心静脉置管术技术熟练,对并发症正确处理,仍可以开展.
作者:刘蔓莉;皮婧静;杨斌;崔路可;龚蓉;程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双期矫治恒牙初期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的疗效及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恒牙初期由于上颌骨发育不足或后缩的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患者20例,均采用双期矫治,即先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后再固定直丝弓矫治,并进行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SNA角增大了3.1°,ANB角增大了3.2°,SN-MP角增大了3.3°,U1-NA距增加了2.2mm,U1-L1角增大了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方牵引与固定双期矫治在恒牙初期能促进上颌骨发育,解除前牙反(牙合),改善患者面型.
作者:明洪菊;刘长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路径护理经验.方法 临床路径护理组和对照组腹股沟疝患者各190例,临床路径护理组采用临床路径医疗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分别统计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优于传统手术组,临床路径组患者出院后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 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依照临床路径的模式实施护理,降低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使护理质量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
作者:曾碧;张同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18F-FDG PET/CT检查中患者出现棕色脂肪组织(BAT)摄取的原因以及护理对应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行18F-FDG PET/CT检查出现棕色脂肪组织摄取的25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棕色脂肪摄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BAT显影以对称性分布在颈部、锁骨上、腋下和胸椎旁为主.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大多集中冬季寒冷季节.在采取保暖等措施后,棕色脂肪显影明显减少.结论 在冬季,对行18F-FDG PET/CT检查的青年女性,应注重御寒护理.
作者:范冬梅;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对照组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早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3年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3年复发率17.2%、首次复发时间(30.2±5.3)个月,优于对照组复发率17.9%及首次复发时间(25.4±8.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独立性三方面的术后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可明显提高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及痛苦,延缓肿瘤复发时间.
作者:廖勇;黄建林;安宇;邱明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外侧先行结扎子宫动脉在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采用单双极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 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于输尿管外侧先行结扎子宫动脉)和对照组(40例,不预先结扎子宫动脉),比较两组子宫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值、术后取尿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143.51±39.46)min、术中出血量(86.33±61.35)ml、手术前后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差值(7.08±3.85)g/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子宫大小(12.57±3.81)孕周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于输尿管外侧先行结扎子宫动脉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安全、可行,有利于减少较大子宫宫旁血管的电凝处理,适合在只有单双极腹腔镜器械的基层应用.
作者:黄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会阴部Paget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1例会阴部Paget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重点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其他基础疾病护理、局部病灶皮肤清洁及肠道准备,术后加强患者体位护理,术区伤口、皮瓣、引流管的观察护理及患者会阴部的护理.结果 11例患者伤口愈合好,皮瓣色泽正常,阴茎勃起、排尿功能正常,患者满意.结论 术前重视心理护理、局部病灶皮肤护理及有针对性的基础疾病护理、术后加强患者体位护理、伤口皮瓣及引流管的观察护理,对治疗阴囊Paget病患者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建琼;卢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急性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复杂性胆管疾病80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全部治愈,无严重并发症.不过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FT4、FT3与IgG浓度在术后24h都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在术后72h明显恢复(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腹腔镜下急性复杂性胆囊切除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作者:高洪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超早期高压氧(HBO)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1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HBO组同时给予超早期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评分变化,测定两组发病后1、7、14d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结果 两组治疗后SSS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HBO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HBO组hs-CRP及D-二聚体在第7d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早期高压氧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效,可能与其降低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
作者:李勇;李春雪;王尊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及微量清蛋白尿 (Malb)的关系.方法 258例入选者,按照血压水平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20/80mmHg,高血压前期组:SBP/DBP 121~139/80~89mmHg,高血压组:SBP/DBP≥140/90mmHg.其中高血压前期组按照收缩压水平再分为高血压前期1组(SBP 121~129mmHg),高血压前期2组(SBP 130~139mmHg).测定尿清蛋白排泄率,并比较其尿清蛋白排泄率及微量清蛋白尿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2组尿清蛋白排泄率及微量清蛋白尿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前期1组尿清蛋白排泄率及微量清蛋白尿阳性率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前期组人群已可能出现亚临床肾脏损害.
作者:翁庆忠;淡雪川;管一平;刘丽;黄守莲;郭箐桦;陈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Metaizeau 法及Metaizeau 法联合撬拨复位在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例桡骨颈骨折,平均年龄 9.1 岁;O′BrienⅡ型 12例,Ⅲ型7例.单纯弹性髓内钉固定11例,弹性髓内钉结合撬拨复位8例.结果 全部患儿均获经6~36个月的随访,优14例,良5例,无桡骨头骨骺早闭,缺血坏死,无关节周围异位钙化灶.结论 弹性髓内钉Metaizeau 法,弹性髓内钉Metaizeau 法结合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疗效可靠、微创、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陈姬;王苏明;刘兴存;徐蕴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修复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患者32例,根据患者口腔健康环境,在适宜的时间先后对其进行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并于治疗后对患者随访.结果 经过修复联合正畸治疗3个月后,患者牙齿的固定位置均表现良好,恢复咀嚼功能,牙齿美观显著改善,吻合度与生理平衡状况均有明显好转,前牙基本排列整齐,10个月后A等级的治疗效果患者占比为71.86%.结论 通过对患者进行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但亦需要治疗后的科学保护,值得进行医疗推广与研究.
作者:谭秀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微波介入治疗肝癌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5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B超引导下微波介入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功能、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4.4%;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3例,腹痛2例,均症状轻微;治疗前血清AFP(421.8±79.4)ng/ml,治疗后降低为(286.5±4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分别为(23.1±7.2)μmol/L、(20.8±5.4)μmol/L、(41.9±7.5)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体力状况评分(PS)、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73.4±6.5)、(2.8±1.0)、(43.6±5.3)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微波介入治疗肝癌疗效满意,安全性可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董继红;房小红;冉兰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生理性起搏的实现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79例患者(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40例,右心室尖部起搏39例)的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心衰的发生率及心脏扩大的情况明显低于右心室尖部起搏组.结论 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作者:倪水清;贺集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对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年龄大于60岁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5例患者中发生跌倒29例,导致跌倒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结论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风险.
作者:徐巍;兰群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27岁,无症状,体检时发现右肺尖及第一前肋内侧弧形带状阴影,其下方为一弧形细带状裂隙影,纵形走向,凸面向外,其内为肺密度,终止于奇静脉区,终端呈一倒逗点形态,拟诊断为右上纵膈奇静脉和奇叶,胸部CT检查示右上肺内侧见弓状粗条状致密影,边界光滑清楚,内侧为正常肺组织密度,纵隔窗位上见弓条状阴影,其前段与上腔静脉相连,其他未见异常.诊断为先天性奇静脉走形变异,并奇叶形成.
作者:陈淑玲;陈爱凤;汪慧英;刘进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