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史艳光;刘彬;刘谋军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 手术入路, 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
摘要:目的 探讨经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19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14~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按Mayo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6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8.9%.结论 经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在不造成肱三头肌及尺骨鹰嘴的横断性损伤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显露肱骨髁部骨折,结合双钢板的牢固内固定,术后无需等待骨折周围软组织愈合,可以一期进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亢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A\B级,采用TACE+PSE,每次脾脏栓塞范围约10%~30%,栓塞次数2~4次,至脾脏总的栓塞范围约60%~70%,记录术后外周血象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整个疗程后,所有患者的外周血象均达到正常水平,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的脾功能亢进,能准确控制脾动脉栓塞的范围及位置,安全而有效.

    作者:滕红;赵张平;徐兴明;谢英;陈友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鼻内镜联合手术疗效.方法 39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窦炎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鼻内镜鼻窦开放术,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所有患者鼻中隔矫正居中,无1例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 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鼻内镜联合手术方式有效,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汉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预防性保肝治疗对经拉米夫定治疗的HBsAg阳性血液肿瘤患者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保肝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HBsAg阳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化疗期间预防性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患者,在予以拉米夫定后,加用保肝治疗未进一步降低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对于HBsAg阳性患者,未予以拉米夫定预防HBV活化,仅予以预防性保肝治疗仍未降低化疗相关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HBsAg阳性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前开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2.5%,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组为44.1%,且有统计学差异(P=0.048).结论 HBsAg阳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应于化疗前及化疗全程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预防HBV再激活,而无必要予以预防性保肝治疗.对于简化HBsAg阳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保肝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许芳;胡宏;苏静;吴华新;冯贵平;梁效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PCI介入治疗的11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负荷组术前12h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术前2h再给予40mg口服,术后继续20mg/d治疗;对照组术前不予阿托伐他汀,仅术后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测定PCI前后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变化.结果 高剂量负荷组患者CIN发生率为1.69%,明显低于对照组11.86% (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cTnI、CK-MB和CRP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高剂量负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可减少ACS患者术后CIN发生率,该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牟英;罗彩东;刘云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儿童急性闭合性颅脑创伤手术治疗特点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闭合性颅脑创伤的手术治疗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7月~2013年1月需手术救治的56例儿童急性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干预,术后根据GOS评分,随访4个月~1年,恢复良好43例,残疾10例,死亡3例.结论 儿童急性颅脑创伤早期手术干预,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邓世强;游旭;王文;冯梅俊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息肉21例报告

    目的 评价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息肉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泌尿外科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切除输尿管息肉患者21例.结果 输尿管息肉术中通过钬激光全部切除.术后21例患者随访3个月,无息肉复发患者,1例出现输尿管局部狭窄.结论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息肉安全、有效,但其长远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赖飞;黄朝友;杨振;钱友良;郭志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联合硫辛酸0.6g,1次/d,连续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表(IIEF-5)患者进行自我评分,并观察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肝功、肾功指标变化.结果 40例患者IIEF-5总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对改善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周雪雷;李俊贤;卓玉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伤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

    目的 调查本院伤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1~2012年我院创伤患者伤口分泌物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分离率高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②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1.5%;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5.9%,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0%和35.4%,没有检出耐亚胺培南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抗生素耐药率>50.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的耐药率<20%.结论 伤口感染主要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耐药现象较严重,经验性选择抗生素应依据本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作者:刘祥琴;喻华;乔宁;黄湘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子宫肌瘤超声消融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目的 采用能效因子(energy-efficiency factor,EEF)量化研究子宫肌瘤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UA)的剂量-效应的规律性.方法 67例(81个肌瘤)子宫肌瘤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超声消融治疗,治疗后核磁共振成像评价超声消融的结果,计算EEF,并随访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未出现重要并发症,患者满意度100%.无灌注体积达70%以上的肌瘤有63例(77.78%),EEF为(15.95±1.53)J/mm3;而消融不足70%的肌瘤18个(22.22%),EEF为(34.50±5.65)J/mm3;不同消融率之间比较E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达到满意体积消融率(70%)所需的能量低于部分消融的肌瘤.结论 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是可行的、安全的,EEF可作为超声消融子宫肌瘤的剂量评价指标,用于剂量学研究.影响能效因子的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申恒春;周丹;倪亚非;蒋智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心肌缺血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数值及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以研究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 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2 组,RHR1 组<70bpm,RHR2 组≥80bpm,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心电图心肌缺血、血压.结果①高血压组RHR(80.10±8.02)bpm 显著高于对照组RHR(68.81±9.28)bpm,且高血压组RHR≥80bpm 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②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明显,RHR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性(r=0.234,P <0.01).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疾病发生及其心肌缺血增加的危险因素.

    作者:姚素波;彭大庆;叶先平;王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Philos钢板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经外踝截骨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踝关节炎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获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随访患者X片证实踝关节术后平均16周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踝-后足评分为(82.4±7.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1,P<0.01).结论 采用经外踝截骨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台术显露充分,融合率高,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融合效果可靠.

    作者:王枰稀;黄焱星;张廷玖;庾明;王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岗前岗后一体化整合模式在医院实习生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分析岗前岗后一体化整合模式在医院实习护生培训中的应用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实习护生培训的200名护士学生实习情况,按照采用实习生培训方式的不同,将实习生分为两组,对照组100名,采用常规简单的岗前培训;观察组100名,采用岗前岗后一体化整合模式下的培训措施进行培训.对两组实习生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实习生培训后掌握专业知识和专科能力的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观察组掌握的理论知识情况、基本操作能力、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医院实习生培训采取岗前岗后一体化整合模式的培训方式,有助于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文绍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内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腹腔镜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同期行腹腔镜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30例(腔镜组)和行传统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开腹组) 27例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腔镜组的出血量(47.1±45.8)ml明显少于开腹组(90.3±50.7)ml(P<0.05);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腔镜组(24.3±7.9)h小于开腹组(63.2±16.1)h(P<0.05); 术后住院时间腔镜组( 7.1±1.2) d短于开腹组(12.5±2.8) d(P<0.05).结论腹腔镜内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 符合微创手术切口小、患者痛苦轻、康复快的优点及肿瘤根治原则.

    作者:李云涛;侯康;刘展;夏乡;刘雁军;江山红;何欢;古建辉;李世红;任海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 探讨经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19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14~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按Mayo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6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8.9%.结论 经肱三头肌尺骨鹰嘴腱膜双入路,在不造成肱三头肌及尺骨鹰嘴的横断性损伤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显露肱骨髁部骨折,结合双钢板的牢固内固定,术后无需等待骨折周围软组织愈合,可以一期进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作者:史艳光;刘彬;刘谋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镇痛方式在跟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比较

    目的 将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与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跟骨骨折患者的术后镇痛,比较两种镇痛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择期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CSB组),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SSB组),每组20例.CSB组采用连续神经阻滞套件,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经臀下入路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置管,术后连接镇痛泵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进行连续镇痛.SSB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经臀入路单次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连续镇痛.观察术后2、8、24、48h静止和运动时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其它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及医生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SB组术后24h和48h的VAS评分(静止和运动)明显低于SS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48).CSB组术后杜冷丁的使用量明显低于SS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其余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镇痛方式均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与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相比,0.2%罗哌卡因经臀下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可为跟骨骨折术后提供更加持久有效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丽;向芮;刘颖;严娅岚;杨光;张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程度的因素,为优化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经标准吞咽评估检查确诊的196例DAS患者,入院48h内完成SSA定量评估,详细记录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是否有糖尿病史、有无卒中史、有无高血压病史、是否为脑干卒中、卒中病灶大小、卒中病灶是否多发、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低密度脂蛋白、巴塞指数、NIH卒中量表评分.分析这些因素与SSA评分的关系.以以上因素为自变量,以SSA评分为应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巴塞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年龄、是否脑干卒中与标准吞咽评估评分密切相关(P<0.05),其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43、0.238、0.142、-0.220.结论 巴塞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年龄、是否脑干卒中可以协助判断吞咽障碍程度.

    作者:王相明;张月辉;林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院前低血糖204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研究院前低血糖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急救中心2005~2010年度所有院前低血糖资料,描述院前低血糖人数及占院前急救总人数的比值,描述性别及年龄构成,分析时间分布特点,描述院前低血糖病因及构成比,描述院前低血糖患者意识状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2005~2010年院前低血糖共204例,占院前急救总人数百分比0.83%,各年院前低血糖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男108例,女96例,年龄为(63.5±15.8)岁,男女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低血糖接诊时间的周及月份分布无高峰点及高峰段,时点分布高峰点为13点26分,高峰段为8点33分~18点20分,院前低血糖以糖尿病低血糖为主,院前低血糖的意识状态为昏迷101例(49.5%),意识模糊62例(30.4%),昏睡状态13例(6.4%),嗜睡3例(1.5%),意识清楚25例(12.3%),经治疗意识正常177例(92.2%),意识未恢复16例(7.8%).结论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院前低血糖的临床特点,重视糖尿病教育,提高院前急救人员低血糖诊疗水平,对于低血糖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徐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伴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严重多发伤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I期治疗伴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23例伴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I期治疗胫骨干闭合性骨折,术后观察并随访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3h,平均1.4h;输血800~2000ml,平均1400ml;住院时间13~22d,平均17.2d.术后所有切口均顺利愈合,X线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复查X线示骨折均获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9.1周.结论 对伴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选择合适的病例,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应用交锁髓内钉I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谈志俊;张濒;李小云;龙玉宝;陈吉;焦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3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3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为散发,以中青年为主,多为隐匿起病.首发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部分伴咳嗽,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涂片培养各发现抗酸杆菌阳性1例.病毒学检测:排除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理检查:无癌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大部分发现有肺部结核病灶,(包括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少部分有生殖、泌尿系统、骨脊柱结核病灶;头部CT大部分有异常改变,主要为脑实质低密度灶脑积水,少部分有脑表面、室管膜的多发性小钙化灶,极少数伴脑梗死,脑出血.预后:近半数15例好转,7例未愈,6例有后遗症,5例死亡.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按临床诊断标准易被诊断,但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慢性病程,症状变化大,体征不典型.脑脊液初期不典型,抗酸杆菌阳性率低,早期易误诊误治,大部分确诊时已为中晚期,经抗结核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未愈,部分留有后遗症,少部分死亡.

    作者:王学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比.方法 选择符合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伴出血住院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泮托拉唑组(42例)和奥美拉唑组(36例).泮托拉唑组给予泮托拉唑42.3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12h;奥美拉唑组给予奥美拉唑42.6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12h,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二者效果-成本比.结果 泮托拉唑组总有效率为92.9%,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为94.4%,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止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和2.7%;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5.19、10.2;奥美拉唑相对于泮托拉唑的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为317.3.结论 国产泮托拉唑是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出血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

    作者:徐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