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劈核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

王晓华;张新;蒋渝

关键词:小切口劈棱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视力, 角膜散光, 角膜水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劈核法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4例(188眼)核硬度>Ⅲ级高龄白内障患者分别施行小切口劈棱法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观察两种术式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水肿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核硬度>Ⅲ级高龄白内障患者,在基层医院选择小切口劈核法白内障摘除术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角膜水肿明显减少,术后效果好.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戊酸雌二醇联合坤灵丸对子宫内膜影响的观察

    目的 观察戊酸雌二醇联合坤灵丸对子宫内膜生长的影响.方法 55例20~43岁妇女,连续2周期排卵日B超提示内膜<7mm,检测子宫内膜、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对照组月经周期第3日使用戊酸雌二醇至排卵日,排卵日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类型、PI及RI.治疗组系同一患者于下一月经周期第3日至排卵日给予戊酸雌二醇及坤灵丸,排卵日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类型、PI及RI.结果 治疗组排卵日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类型、PI及RI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获益.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戊酸雌二醇联合坤灵丸可改善子宫内膜血供,明显改善子宫内膜类型,增加子宫内膜厚度.

    作者:江庆霖;周瑞年;李玮;林锦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从地震医疗救援的角度看应急医疗队的作用

    目的 总结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方法 对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工作作观察性的研究.结果 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了地震重灾区北川的伤员转运、临时救治和临时病房的伤员治疗,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论 以医疗机构为单位、分工明确的常备应急救援医疗队,在详细灾难医疗救援预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关系到灾难医疗救援工作的成败;应该在现场对伤员进行分类,危重伤员现场抢救,大多数伤员应该在充分补充液体、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疏散至邻近或远离灾区的医院;医疗队可以在灾区附近的医护力量较弱的中小医院组建临时病房,扩大伤员的收治能力.

    作者:涂小平;陈友岱;曾俊;胡卫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围产保健对孕产妇分娩异常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围产保健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2859例孕产妇.其中以2007年5月~2008年5月赵县建立孕产妇管理系统,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524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以2006年4月~2007年4月未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335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分娩孕周、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子痫、宫内发育受限、围生儿死亡、前置胎盘、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和脐带绕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产、过期产率和低体重儿、巨大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生缺陷、子痫、宫内发育受限、围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早期围产保健,减少孕产妇分娩异常的发生率.

    作者:刘风巧;李静;刘亚娟;耳丽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或异氟烷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中控制性降压及苏醒质量的比较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或异氟烷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中控制性降压及苏醒质量的比较.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七氟烷组(S组)和瑞芬太尼+异氟烷组(D组),每组15例.两组麻醉诱导相同,麻醉维持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七氟烷或异氟烷,术中监测吸/呼浓度,使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均达到1.3MAC,目标MAP控制在60~65mmHg并维持至术毕,如果超过目标血压,加用丙泊酚.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Lac)浓度、术毕麻醉恢复情况及复合使用丙泊酚降压例数,评估术后患者苏醒质量.结果 两组在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La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毕呼吸恢复、睁眼、拔管时间S组明显短于D组(P<0.05).在拔管即刻S组OAAS评分均高于D组,拔管后30min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使用丙泊酚例数S组少于D组.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可控性好,降压及恢复平稳,苏醒快质量优,适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

    作者:钟惠;范晓华;周斌;杜健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膜外阻滞与气管插管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观察比较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与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其优缺点.方法 将10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组,68例)与气管插管全麻组(G组,46例),观察了患者术中心率、血压、SpO2、PaCO2变化.结果 C组术中心率、血压、SpO2波动明显;PaCO2明显高于G组.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 均能完全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但气管插管静脉吸入麻醉更为适宜.

    作者:李放;郑延强;屈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精确放疗整体挡铅射野验证片与TPS射野DRR图对比及误差分析

    目的 射野验证片在精确放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加速器治疗机上的拍摄验证片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射野的数字重建影像(DRR)图比较.结果 验证片与射野的DRR图吻合度为96%.结论 人为误差、患者的器官运动及体重变化是精确放疗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作者:肖贵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SMA及FAM技术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分析(ASMA)与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78例应用缬沙坦80mg/d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应用ASMA-FAM技术观察心脏整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缬沙坦在治疗2周后血压开始下降,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逐渐改善(P<0.05),治疗6个月~1年后改善明显并趋于稳定(P<0.01).结论 缬沙坦能够明显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整体功能,ASMA-FAM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情况.

    作者:赖小今;陶杰;朱峻;邓旦;杨永健;廖明松;梁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肺大泡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肺大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47例肺大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VMAT)手术,并进行疗效比例.结果 VATS组术后有5例发生漏气,随访1年复发3例.VMAT组6例发生术后漏气,随访1年复发2例.VATS组手术时间(1.6±0.6)h,术中出血量(70±15)ml,胸腔引流量(240±70)ml,VMAT组手术时间(1.0±0.4)h,胸腔引流量(210±80)ml.VATS组哌替啶总用量为(110.56±28.37)mg,VMAT组为(121.38±31.30)mg.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发生率,VATS组4例,VMAT组6例.除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均无差异.结论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具有等同于VATS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美观度恢复快的优点,且可以降低手术费用,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蒋豪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雷莫司琼预防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恶心呕吐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雷莫司琼预防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期间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全麻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雷莫司琼组(R组)和格拉斯琼组(G组),术毕待患者清醒后R组或G组分别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mg或格拉斯琼3mg,后接一次性微量止痛泵行PCIA 48h.R组或G组镇痛液配方为:芬太尼10μg/kg+雷莫司琼0.3mg(或格拉斯琼3mg)+生理盐水至100ml.采用VAS评价术后48h内患者的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及止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R组显著低于G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莫司琼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其效果优于格拉司琼.

    作者:苏瑛;冉菊红;马民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氧液联用丹红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氧液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足Wagner 3级以上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控制、营养末梢神经血管、改善循环、全身及局部应用有效抗菌素、局部清创及胰岛素、山莨菪碱、丹红针局部应用等治疗措施.高氧液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氧液治疗.疗效依据Wagner分级下降情况及自觉症状改善程度评价疗效.结果 高氧液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氧液联用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足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飞舟;贾树雅;章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胞粘附分子-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ICAM-1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ICAM-1的变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了EM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ICAM-1的表达.结果 I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表达较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在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在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周期性变化,增生期表达高于分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组子宫内膜的表达在增生期高于分泌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升高,表明ICAM-1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发病机制,从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免疫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王彤;庄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mplatz诊断导管在CRT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寻找更便捷和经济的CRT手术方式.方法 对照研究Amplatz导管植入冠状静脉窦(CS)与传统方法 在手术成功率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传统方法 比较,用Amplatz导管帮助下行冠状静脉造影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手术费用也明显下降.结论 CRT术中用Amplatz导管多能更顺利完成冠状静脉造影,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比.

    作者:蔡琳;刘汉雄;刘剑雄;唐炯;燕纯伯;何川;邓小奇;陈应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心瓣膜病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心瓣膜病发病情况和诊断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的患者,根据临床体征及X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报告,确诊心瓣膜病41例.结果 老年心瓣膜病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年龄越大并发症、合并症越多,病情越严重.结论 老年心瓣膜病运用循证医学原理,及早正确诊断,规范治疗,能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作者:冯峰;马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自1997年7月~2006年7月对收治的15例经MRI证实的Cld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实施了后颅窝减压、小脑延髓池扩大成形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术后均得到随访,其中12例复查头颈部MRI.结果 按Tator标准进行评定,优9例,良5例,差1例,有效率为93.3%,无手术死亡者.结论 MRI是Chir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理想、可靠的检查方法 .后颅窝减压,小脑延髓池扩大成形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是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

    作者:蔡洪;王星;刘谊;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影响,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100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组51例(10mg/d)和治疗组49例(20mg/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7d、15d、30d的CRP变化、冠脉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7d后CRP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发生冠脉事件治疗组7例(14.29%)比常规组12例(23.53%)显著减少(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ACS安全有效.

    作者:肖艳春;段庆微;郭勇;干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MSII)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40例患者,20例应用CSII治疗,20例应用MSII治疗,观察两组血糖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并发症发生.结果 CSII组比MSII组更短时间控制血糖,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减少,母婴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依从性更好.结论 胰岛素泵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谭翠霞;周小青;张淑彬;彭小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房间隔缺损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 总结和比较房间隔缺损三种现代治疗方法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房问隔缺损封堵术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方法 2007年9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共10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检查对比.结果 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共37例,35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15例,15例均封堵成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51例,51例均获成功.结论 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 ,导管介入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典型的、边缘完整的患者.非体外循环微创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大的、边缘缺失和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风险高的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适用于房间隔缺损有合并畸形的患者.

    作者:祁长敏;高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悬吊式腹腔镜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悬吊式腹腔镜手术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悬吊式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镜辅助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结果 本组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残留结石、胆管出血、胆漏.结论 悬吊式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镜辅助取石可以避免开腹,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减少腹腔粘连、避免瘢痕形成等优点,比气腹下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作者:姚健;罗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3例高龄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

    目的 通过分析13例高龄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探寻相关护理管理对策,达到有效防范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目的 .方法 收集本病区近3年来收治的发生于院内院外的跌倒患者,进行跌倒原因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众多,原因复杂,防范困难,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但跌倒仍然是可以防范的.我科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不足3%,远远低于文献报道20%的发生率.结论 只有加强管理,积极动员医、护、患、陪、保洁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到跌倒的防范工作中来,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跌倒的发生.

    作者:李甦;张钦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侧前方腰椎间盘摘除钛网植骨内固定节段定位错误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腰背部外伤伴双下肢麻木、乏力9个月入院.入院前9个月,患者被重物砸伤背部,当时双下肢麻木、乏力,肌力3级,在当地医院经MRI等检查断为外伤性腰1~2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伤后1周在当地医院全麻下经侧前方行腰1~2椎间盘摘除钛网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予以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症状无明显改善,双下肢仍麻木、乏力,肌力3级,扶双拐都无法下地活动.

    作者:余雨;邵高海;李波;杜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