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雪晴;李羽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腰背部外伤伴双下肢麻木、乏力9个月入院.入院前9个月,患者被重物砸伤背部,当时双下肢麻木、乏力,肌力3级,在当地医院经MRI等检查断为外伤性腰1~2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伤后1周在当地医院全麻下经侧前方行腰1~2椎间盘摘除钛网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予以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症状无明显改善,双下肢仍麻木、乏力,肌力3级,扶双拐都无法下地活动.
作者:余雨;邵高海;李波;杜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PCR反应后再加入结核分支杆菌分子信标杂交试验,优化杂交条件.并对分子信标PCR杂交产物荧光信号的观测条件进行摸索.方法 通过对杂交温度、杂交时间以及杂交方式的优化,建立PCR反应后再加入TB分子信标杂交试验.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显微镜对MB PCR杂交产物荧光信号的观测条件进行摸索.并进行不同荧光-淬灭分子对标记分子信标的观测试验.结果 PCR反应后再加入,TB分子信标杂交试验中水浴、PCR仪、恒温摇床的适杂交温度和适杂时间分别为:55℃,6h;55℃,4h;50℃,7h.阴-阳性效果区分;水浴>恒温摇床>PCR仪.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MB PCR杂交阳性产物、MB PCR杂交阴性产物(茎环结构未打开)、无游离分子信标探针PCR产物(空白对照)三者的荧光光亮度比值为:6.102/0.136/0.003.荧光显微镜观测MB PCR杂交阳性产物、MB PCR杂交阴性产物(茎环结构未打开)荧光强度明显区别.本试验Cy3-BDH组成分子信标荧光-淬灭效率较Cy3-DABCLYE高,FAM-DABCLYE组成分子信标荧光.淬灭效率较FAM-BDH高.结论 建立起结核分支杆菌分子信标荧光芯片的检测技术,包括样本制备、芯片制备、杂交反应以及扫描和图像分析等方法 .并兼顾到各种因素对单侧延长臂分子信标芯片的影响,对反应体系中各条件进行了合理的优化,使所建立的检测体系稳定可靠.
作者:匡红;孙薏;张聪;府伟灵;陈庆海;冯怀志;李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影响,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100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组51例(10mg/d)和治疗组49例(20mg/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7d、15d、30d的CRP变化、冠脉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7d后CRP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发生冠脉事件治疗组7例(14.29%)比常规组12例(23.53%)显著减少(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ACS安全有效.
作者:肖艳春;段庆微;郭勇;干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羟基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11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实验前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6、12、18个月时,所有观察血脂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Q具有明确的改善SLE患者血脂的作用.对于没有应用HCQ禁忌证的轻、中度SLE患者尽量早期应用HCQ治疗.
作者:张羽;杨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经验,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32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合并症、诊断治疗经过和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抢救成功29例,死亡3例,成功率90.6%.结论 早期诊断和对胸腹部合并伤的及时正确处理,可以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急性期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郑轶峰;刘宝玉;姜建青;周凯;俞永康;唐旭东;杨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患者自控镇痛致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妇产科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Ⅰ组(实验组):剖宫产手术50例,Ⅱ组(对照组):妇科手术50例.两组于手术结束时施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同时Ⅰ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Ⅱ组静脉注射格拉司琼4mg.观察记录患者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及恶心、呕吐、胃肠恢复、瘙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镇痛效果确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及胃肠恢复延长Ⅰ组低于Ⅱ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自控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皮肤瘙瘁等不良反应.
作者:张立君;张世彬;张欣欣;刘晓薇;李雅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自1997年7月~2006年7月对收治的15例经MRI证实的Cld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实施了后颅窝减压、小脑延髓池扩大成形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术后均得到随访,其中12例复查头颈部MRI.结果 按Tator标准进行评定,优9例,良5例,差1例,有效率为93.3%,无手术死亡者.结论 MRI是Chir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理想、可靠的检查方法 .后颅窝减压,小脑延髓池扩大成形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是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
作者:蔡洪;王星;刘谊;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ERCP在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2002年1月~2008年4月)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34例,LC术后胆漏行鼻胆管引流(ENBD)13例,胆管狭窄行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4例.结果 34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患者经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其中有2例经2次操作取净结石.13例胆漏患者经鼻胆管引流6~11d后,胆漏均闭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胆管狭窄患者经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治愈.结论 ERCP在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并发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漏及胆管狭窄的有效介入方法 .
作者:杨楠;邹波;徐成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声和CT是脾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主要方法 .69例脾占位性病变中良性49例,恶性20例.手术治疗48例,其中脾切除38例,脾切除加胰尾切除2例,脾部分切除3例,脾切除加脾窝引流4例,单纯脾囊肿去顶减压1例.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另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脾窝脓肿,感染严重,被迫再次开腹行脓肿引流术,其余良性病变经手术治疗后效果好:恶性病变术后效果差.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占住性病变的主要手段.脾占位性病变良性多见,恶性少见:脾完整切除对成年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良性预后好,恶性预后差;对儿童青少年良性病变,脾部分切除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作者:赵东;程南生;熊先泽;吴良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治1996~2006年儿童颅内肿瘤4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占同期例数的6.14%.部位:幕上232例,幕下218例.组织学分类:前三类是:星形细胞瘤120例(31.3%),髓母细胞瘤136(30.2%),血管网状细胞瘤51例(13.3).性别:男孩多见.发病涉及各年龄组,病例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 儿童颅内肿瘤以男性多见,但随年龄增长,女性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年龄与肿瘤分类无关;临床表现与年龄、肿瘤部位有关;位于幕上者多于幕下;幼儿单纯呕吐,异常哭闹应予重视;术后放疗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
作者:郑捍东;官明;李定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提高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疗效,总结27例常温体外循环下闭合成人动脉导管的临床经验.方法 全组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心包内游离阻断动脉导管,再切开肺动脉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动脉导管内口.结果 全组无死亡、无气栓、大出血、动脉导管再通,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经治疗均痊愈.结论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成人动脉导管闭合手术安全,疗效确切,适合各种类型成人动脉导管的治疗.
作者:刁明强;孙小康;洪谰;郭向东;赵长明;薛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预防异丙酚静脉注射痛的佳剂量.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2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5组:R1组(瑞芬太尼0.01 mg,n=40)、R2组(瑞芬太尼0.02 mg,n=40)、R3组(瑞芬太尼0.03 mg,n=40)、L组(利多卡因40 mg,n=40)和S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n=40).所研究的阿片类药物均稀释成2 ml溶液.药物注入外周静脉30 s后以0.5 ml/s的速度注射异丙酚(1%得普利麻)50 mg.立即观察和询问注射处有无疼痛,疼痛评分采用四分法.结果 R1组、R2组、R3组和L组较S组明显降低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和程度(P<0.05).R2组、R3组和L组较R1组更有效降低异丙酚注射痛(P<0.05),R2和R3组之间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同利多卡因一样,都可有效降低异丙酚注射痛.随着瑞芬太尼剂量的增加,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并无明显减少,瑞芬太尼0.02 mg是预防异丙酚注射痛较好剂量.
作者:张永洪;唐晓凤;杨天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27例,女7例;年龄9~55岁,平均33.7岁.车祸致伤25例,高处坠落伤6例,钝器击伤3例.单侧瞳孔散大29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额颞顶硬膜外血肿9例,额颞叶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4例,额颞叶硬膜下血肿合并同侧硬膜外血肿11例.
作者:张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分析(ASMA)与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评价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78例应用缬沙坦80mg/d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应用ASMA-FAM技术观察心脏整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缬沙坦在治疗2周后血压开始下降,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逐渐改善(P<0.05),治疗6个月~1年后改善明显并趋于稳定(P<0.01).结论 缬沙坦能够明显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整体功能,ASMA-FAM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情况.
作者:赖小今;陶杰;朱峻;邓旦;杨永健;廖明松;梁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了解粘连性肠梗阻病程发展,正确掌握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 对1990年~2006年9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1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急诊手术探查218例,中转手术9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其中15例为肠绞窄患者.死亡9例,均为出现肠坏死患者,治愈298例(95.5%),好转5例.结论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好在发病后24h内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改善绞窄性肠梗阻预后,提高治愈率.
作者:麦志惠;潘辅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本研究观察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取得在疗效保证的同时,不良反应小,耐受性更好的效果.方法 41例晚期胃癌患者,给予FOLFOX6方案化疗,即:奥沙利铂(L-OHP)100mg/m2 静脉滴注,2h,dl:亚叶酸钙(LV)400mg/m2,静脉滴注,2h,dl;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注推注,dl;后2400mg/m2微泵持续静脉滴注46h;每2周重复,4周为1周期.均治疗>2周期,按WHO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41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14例,进展(PD)8例,总有效率(CR+PR)46.34%.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5.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ST)为9.0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2.20%和4.89%,Ⅲ~Ⅳ度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7.07%,Ⅲ度外周神经病变发生率为2.44%,但患者一般都能耐受.结论 FOLFOX6方案治疗国人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陈绍俊;黄海欣;李桂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血清清蛋白(ALB)指标之间关系,探讨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相关因子与低血清清蛋白血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34例MHD患者,并根据ALB水平分为两组:ALB<35g/L组(20例)和ALB≥35g/L组(14例),检测CRP、IL-1、IL-6、ALB水平,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MHD患者中CRP、IL-1、IL-6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ALB<35g/L组CRP、IL-1、IL-6水平较ALB≥>35g/L组可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1、IL-6分别与ALB呈负相关(P<0.01,P<0.05).结论 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炎性细胞因子可能与低血清清蛋白血症有关.
作者:何敬东;王保和;李赞;曾莉;陈廷芳;李会娟;卿山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总结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后急救过程中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的经验,探讨消毒灭菌检测与效果评价在此次救援过程中的作用,为将来制定相应的灾后应急预案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从院前急救初期对伤员进行感染控制,加强急诊手术室等相关手术物品消毒灭菌与效果评估等方法 来指导消毒、隔离以及抗生素应用.结果 在加强管理的医疗机构中没有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伤员伤口普遍愈合良好.结论 灾后急救所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及时、科学、有效.
作者:高莉萍;刘平;王海清;刘琼珍;王和平;黄铮铮;郭怡;胡建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射野验证片在精确放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加速器治疗机上的拍摄验证片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射野的数字重建影像(DRR)图比较.结果 验证片与射野的DRR图吻合度为96%.结论 人为误差、患者的器官运动及体重变化是精确放疗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作者:肖贵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常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我院自2003年以来经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982例次,发现室性心律失常545例次,其中检查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9例次,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凌航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