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非司酮、达那唑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比较

邢庭阔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 达那唑
摘要: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达那唑治疗保守性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经开腹腔镜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住症复发患者87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米非司酮组46例,服用米非司酮12.5mg,1次/d;达那唑组41例,服用达那唑200mg,2次/d,疗程6个月,定期随访.比较应用来非司酮及达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米非司酮组痛经、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盆腔触痛、后陷凹结节、子宫活动受限的改善率与达那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阴道异常出血、体重增加、转氨酶升高及皮肤改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达那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达那唑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达那唑明显减少,安全性高.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疗效观察

    目的 现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PEI)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皮肝内肿瘤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20例,1~2次周,4~6次为1疗程,酒精注射结束后跟踪随访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治疗后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饮食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丰年、1年、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酒精介入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有较好的疗效,安全实用.

    作者:何俊;雷开键;贾钰铭;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雌激素代谢酶CYP17、COMT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参与雌激素合成和代谢的CYP17和COMT基因多态性与成都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00例ICP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孕妇CYP17基因启动子区(T-C)多态和COMT基因外显子4密码子158(G-A)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两组均存在CYP17基因T-C多态,但两组基因型TT、TC、CC频率和等位基因T、C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存在COMT基因G-A多态,但两组基因型GG、GA、AA频率和等位基因G、A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7和COM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成都地区ICP发病风险无相关性.

    作者:王晓莉;严玉华;胡婷;欧容清;颜爱华;王璟;曾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氯雷他定口服及雷尼替丁静脉滴注,1周后改为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1周后改为口服,总疗程4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1%及87.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

    作者:周敏;刘杨英;李福民;程石;刘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康定地区132例院前死亡患者分析

    目的 了解康定地区院前死亡患者的情况,寻找降低院前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办法.方法 对2003年3月1 日~2009年2月28日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的性剐、年龄、死亡谱、季度分布、急救半径、出诊时间、病死率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中,男女比例为2.88:1,平均年龄46.6岁;院前死亡谱前4位依次是创伤64例(48.48%)、死亡原因不明37例(28.03%)、心血管疾病11例(8.3%)、脑血管疾病9例(6.82%),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55.30%,8公里以外占44.70%,全年12个月院前死亡人数无明显差异,病死率7.13%.结论 本结果可为建立高原地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高原地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降低院前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云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小鼠中子辐射损伤后细胞凋亡流式分析

    目的 研究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时中子辐射损伤的救治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小鼠和单纯中子照射小鼠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在小鼠骨髓、脾脏与胸腺的分析中,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组小鼠细胞凋亡率始终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小鼠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 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可显著减低中子辐射所致小鼠骨髓细胞、脾脏与胸腺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并使凋亡程度减弱,凋亡持续时间缩短.提示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时中子辐射损伤的救治作用.

    作者:邓文斌;陈刚;庄利东;向理贤;吴茜;张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嗜铬细胞瘤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头痛2个月入院.2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头痛,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2次/d,口服,卡托普利25mg,2次/d,口服,治疗2个月未见好转,血压持续增高,头痛进行性加重,同时伴有心悸、胸骨后痛、出汗,随后转入我院.体检:T 36.4℃,P 120次/min,R32次/min,BP 210/120mmHg.面色苍白,全身多汗,两肺未见异常,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120次/min,律齐,A2>P2,A2亢进,心尖部可闻及1/6~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刘新琼;曾昌碧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青年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含量与青年脑梗死之问的关系.方法 检测59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

    作者:徐翠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槲皮素治疗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中一氧化氨的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槲皮素(Quercetin)对腺嘌呤(Adenine)诱导的慢性肾衰竭(CRF)大鼠模型治疗中一氧化氮水平变化.方法 给实验大白鼠喂饲含0.75%腺嘌呤食物制成CRF大鼠模型,治疗组从第15天开始,槲皮素灌胃给药100me/(kg·d),共喂药8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10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电解质、肾功能;血和肾组织一氧化氮(NO)、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组织羟脯氨酸;并做病理观察.结果 腺嘌呤复制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成功,NO在动物CRF模型中出现明显下降,随槲皮素治疗NO、EPO有明显升高伴肾损害减轻.结论 CRF时NO水平明显异常.槲皮素对CRF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对内源性NO生成异常的调节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雄;李列平;冷彦飞;袁飞远;何传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龄老年人冠脉介入诊疗后造影剂肾病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412例行冠脉介入诊疗老年患者分为高龄组(≥75岁,n=183)和非高龄组(60~75岁,n=229)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特点、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CIN的发生率并观察水化治疗的效果.评价高龄老年患者发生CIN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其CIN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25.2% vs 10.5%;P<0.05).两组CIN患者术后1、3d血清肌酐水平(Scr)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7d恢复到基础水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组发生CIN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造影剂用量等.结论 高龄老年患者CIN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和年龄、危险因素比例增加有关,应在术前慎重评价其危险因素并给予充分的水化治疗.

    作者:孙学春;刘瑶霞;周晓芳;田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地震伤后不同时段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微泵法行静脉全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地震伤后不同时段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微泵法行非插管静脉全麻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呼吸、循环和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60例地震致伤手术患者,Ⅰ a和Ⅰ b组各15例为伤后12h内接受麻醉,Ⅱa和Ⅱb组各15例为伤后48~72h接受麻醉.Ⅰ a和Ⅱa组均为丙泊酚-瑞芬太尼合剂,Ⅰ b和Ⅱb组均为丙泊酚-氯胺酮合剂.观察记录4组患者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记录停药至苏醒的时间,苏醒质量及麻醉效果(由术者评价).结果 4组术中镇痛均完善,Ⅰa和Ⅱa组患者安静,分泌物少,停药后5~10min苏醒;MAP、HR在T1、T2、T3时点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Ⅱa组下降之幅度明显>Ⅰ a组(P<0.05).Ⅰ b和Ⅱb组患者基本安静,分泌物较多,停药后10~30min苏醒;MAP、HR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4组RR、SpO2无明显变化,苏醒质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微泵法行静脉全麻给药恒速且用量少、镇静、镇痛完善,对循环的影响于地震前段轻微,伤后较长时间则前者影响较大;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可控性强、苏醒快且彻底,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循环更稳定,两者应用于地震伤后患者的麻醉应区分伤后时段性,加强呼吸、循环的管理.

    作者:何伟;原庆会;谢东武;夏氢;杨天风;曾春红;李卫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以急性肾衰竭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B细胞系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浆细胞增多,并在骨髓内恶性增殖,引起骨折和骨髓功能衰竭,产生临床症状[1].MM导致的急性肾功能损害起病隐匿,部分症状与原发的肾衰竭重叠,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以急性肾衰竭为首发症状,异常骨髓瘤细胞高达57%的临床患者,并对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姚磊;王秀丽;孔佩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热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8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药物热,且常在抗结核治疗的前2个月内发生,以单纯型发热较多,弛张热型多见.结论 在抗结核病的过程中,如在用药后2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并给予正确处理,以免误诊误治.

    作者:刘泽明;黄永茂;邹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前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组(35例)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8ml,1次/d,共2周.对照组(33例)除不用疏血通外,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结果 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PAI活性、Fig、D-二聚体(D-D)、vWF、GMP-1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l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GMP-14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作者:余琴;李新;欧阳迎春;石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CD14基因多态性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基因C(-260)T多态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D14基因多态性并测定Ha-CRP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240例冠心痛患者CD14基因C(-260)T多态性:呈TT基因型106例(44.2%)、TC基因型82例(34.1%)、CC基因型52例(21.7%).HsCRP水平:TT基因型患者Ha-CRP(4.5±2.1)mg/L与TC基因型患者[(2.7±1.2)mg/L]及CC基因型患者[(2.9±1.1)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8.85,均P<0.05):Hs-CRP>3.0mg/L的,TT 基因型高危患者占79.2%,与TC基因型高危患者(50.00%)及CC基因型高危患者(3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5、28.04,均P<0.05).结论 T等位基因纯合子可能是冠心痛炎症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CD14基因变异可能与冠心病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熊小泉;李艳;黄宪章;石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胸腰椎结核127例,病灶位于胸4~骶1.全部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手术在彻底清除病灶基础上进行前、后路内固定,其中前路固定51例,后路固定76例.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无感染和脓肿窦道形成,症状消失,有神经症状患者得到改善,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畸形矫正满意.结论 胸腰椎结核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行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稳定脊柱节段和矫正畸形,提高植骨融合率.一期内固定安全有效.

    作者:唐六一;胡豇;张耀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12月300例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有287例(95.67%)使用了抗菌药物,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为92.26%,在术前0.5~2h预防给药有158例(55.D5%),术后用药≤48h有55例(19.16%);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前3名依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结论 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过高、用药时机不当、使用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与不合理联合用药等诸多问题,应加强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作者:宋莉;邓继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无痛人工流产术前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对宫颈的扩张作用.方法 将早孕待行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无痛人工流产术前3h将米索前列醇0.4mg舌下含服;对照组常规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准备.比较两组术中宫颈松弛度,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停止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宫颈松弛度、术中出血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简便、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人工流产术前常规用药.

    作者:李祥芬;凌涛;高文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榆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65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术中结石返肾14例(2.14%),输尿管穿孔9例(1.38%),置镜失败10例(1.53%),输尿管断裂2例(0.31%),中转开放手术15例(2.30%);术后肾绞痛7例(1.07%),大出血4例(0.61%),严重感染3例(0.46%).结论 熟练的技术操作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减少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石海燕;朱蜀侠;刘东亮;吕健为;周开华;胥艳;王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和地塞米松(DEM)常规治疗对于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纽.大剂量MP冲击治疗方案的为MP组(n=30),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的为DEM组(n=30).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发热、惊厥、脑膜刺激征和脑电图等)好转的时程,以及住院天数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DEM组相比,MP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恢复正常的时程缩短(P<0.05),特别是MP时于患儿的惊厥更容易控制.MP组平均住院天数也较DEM组短(P<0.05),而两组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MP冲击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大脑功能、缩短病程,正确使用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何善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汶川大地震颅脑伤员的救治过程中的临床分级管理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后短期内大批颅脑损伤伤员救治过程中的临床分级管理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现场、门诊和住院期间对颅脑损伤伤员实行临床分级管理,并分析其效果.结果 实行救治过程中临床分级管理的217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 医院各科通力配合,迅速对伤员进行伤情分析判断,并分级管理,能使伤员在第一时阃内得到正确、及时的救治.

    作者:张卫东;张生才;朴金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