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激素代谢酶CYP17、COMT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易感性的关系

王晓莉;严玉华;胡婷;欧容清;颜爱华;王璟;曾静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CYP17基因, COMT基因, 遗传多态性
摘要:目的 探讨参与雌激素合成和代谢的CYP17和COMT基因多态性与成都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00例ICP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孕妇CYP17基因启动子区(T-C)多态和COMT基因外显子4密码子158(G-A)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两组均存在CYP17基因T-C多态,但两组基因型TT、TC、CC频率和等位基因T、C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存在COMT基因G-A多态,但两组基因型GG、GA、AA频率和等位基因G、A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7和COM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成都地区ICP发病风险无相关性.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癫痫灶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意义和安全性.方法 头皮脑电图(sEEG)监测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者2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脑内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根据术中癫痫放电的表现,术后病理结果,疗效和脑电图复查结果分析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结果 18例埋置硬膜下电极,7例联合应用硬膜下电极和深度电极,2例埋置深部电极,颅内电极埋置1~6d,平均3.1d,脑电监测24~140h,平均70h.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iEEG 23例患者准确定位了致痫灶.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那些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患者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定位方法.

    作者:冯文;高晋健;高利民;徐学君;吴建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5~45岁,因子宫肌瘤拟行经腹子宫全切除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布托啡诺组(B组)及对照组(C组).术中采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及等容的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拔管时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nR)的变化,VAS评分和躁动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 B组拔管时MAP及HR无明显变化,而C组两者均显著升高(P<0.05);B组VAS评分及蹂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但两组在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可有效抑制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的气管拔管反应,显著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及降低患者的躁动程度.

    作者:陈伟;李卫;王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特拉唑嗪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特拉唑嗪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药物排石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102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口服特拉唑嗪2mg,1次/d,时间控制在2周以内.结果 治疗组排石率为78.8%;对照组排石率为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排石时间为5d,对照组为8d;治疗组在治疗中无绞痛复发.结论 特拉唑嗪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孙健;邱明权;高洋;廖高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和地塞米松(DEM)常规治疗对于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纽.大剂量MP冲击治疗方案的为MP组(n=30),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的为DEM组(n=30).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发热、惊厥、脑膜刺激征和脑电图等)好转的时程,以及住院天数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DEM组相比,MP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恢复正常的时程缩短(P<0.05),特别是MP时于患儿的惊厥更容易控制.MP组平均住院天数也较DEM组短(P<0.05),而两组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MP冲击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大脑功能、缩短病程,正确使用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何善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超大剂量维生素A中毒1例

    患儿,男,5岁4个月.因误服维生素A 39h,头痛,呕吐19h于2007年11月2日人院.患儿入院前39h误服维生素A胶丸98粒(2.5万IU/粒,即245万IU),入院前19h出现头痛、烦躁、呕吐,不伴发热、昏迷、抽搐及视力模糊等,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院外给予洗胃、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等治疗.

    作者:喻韬;邓建军;赵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肝脏部分切除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和异氟烷组.分别于术前(T0)、麻醉诱导后(T1)、肝门阻断开放后10min(T2)、30min(T3)和60min(T4)取静脉血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瞬(ALT)、谷氯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等代谢指标,并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两组的AST和ALT在肝门开放后10、30、60min均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瑞芬太尼组的AST在T4明显高于异氟烷组(P<0.05).两组SOD在肝门开放后10、30、60min逐渐降低,T3和T4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和T4时异氟烷组的SOD明显低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0.05).丙泊酚-瑞芬太尼组的MDA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异氟烷组的MDA在13和T4时均较术前增高,同时明显高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变化较小,提示其对肝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曹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微创手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19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或丘脑出血的患者入院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在局麻下行急诊一次性锥颅脑内血肿穿刺吸引+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术后常规降血压、降颅压、止血、预防感染、脑保护、维护内环境稳定、支持等治疗,实验组患者术后第4天(术后72h)加行高压氧治疗.结果 术后3d内,实验组99例死亡23例,病死率22.2%;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意识障碍好转程度、GCS评分、瘫痪肢体肌力恢复、ADL分级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 微创手术结合高压氧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龚玉水;吴锡春;姜学高;吴传菁;黄友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诺和灵N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目的 了解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诺和灵N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P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了解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的FPG、PPC以及HbAlc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6mmol/L、6.03mmol/L和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40.0%的患者HbAlc水平<7.0%.治疗前HbAlc水平<9.0%的患者,治疗后62.5%的患者HbAlc水平<7.0%,治疗前HbAlc水平≥9.0%的患者,治疗后14.3%的患者HbAlc水平<7.0%,两者的HbAlc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体重和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共发生7次轻微低血糖.结论 中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HbAlc水平<9.0%的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胡茂清;张洪茂;杨雪;罗玉;周雪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槲皮素治疗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中一氧化氨的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槲皮素(Quercetin)对腺嘌呤(Adenine)诱导的慢性肾衰竭(CRF)大鼠模型治疗中一氧化氮水平变化.方法 给实验大白鼠喂饲含0.75%腺嘌呤食物制成CRF大鼠模型,治疗组从第15天开始,槲皮素灌胃给药100me/(kg·d),共喂药8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10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电解质、肾功能;血和肾组织一氧化氮(NO)、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组织羟脯氨酸;并做病理观察.结果 腺嘌呤复制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成功,NO在动物CRF模型中出现明显下降,随槲皮素治疗NO、EPO有明显升高伴肾损害减轻.结论 CRF时NO水平明显异常.槲皮素对CRF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对内源性NO生成异常的调节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雄;李列平;冷彦飞;袁飞远;何传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以急性肾衰竭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B细胞系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浆细胞增多,并在骨髓内恶性增殖,引起骨折和骨髓功能衰竭,产生临床症状[1].MM导致的急性肾功能损害起病隐匿,部分症状与原发的肾衰竭重叠,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以急性肾衰竭为首发症状,异常骨髓瘤细胞高达57%的临床患者,并对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姚磊;王秀丽;孔佩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困难(或异常)气道患者,Ⅰ组(n=60):在麻醉诱导下,首先采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经口气管导管(传统气管导管)插管,在不用管芯情况下,分析其插管成功率;Ⅱ组:在Ⅰ组2次插管不成功者归为Ⅱ组,并换用实用新型气管导管插管,在不用管芯情况下分析其插管成功率;结果Ⅰ组1次插管成功率为11.67%,3次插管总成功率为18.33%;Ⅱ组1次插管成功率为71.43%,3次插管总成功率为93.88%,两组1次插管成功率和3次插管总成功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用新型气管导管比传统气管导管有3大优点,①具有良好的可塑性;②无需辅用气管管芯插管;③能极易发挥软导引管的引导作用.说明实用新型气管导管比传统气管导管更加实用.

    作者:王禄平;曾春梅;唐广屹;马程建;周妮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疗效观察

    目的 现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PEI)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皮肝内肿瘤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20例,1~2次周,4~6次为1疗程,酒精注射结束后跟踪随访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治疗后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饮食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丰年、1年、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酒精介入治疗耐药的结肠癌肝转移有较好的疗效,安全实用.

    作者:何俊;雷开键;贾钰铭;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川西北高原339例食管癌的胃镜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高原是上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区,我们对川西北高原食管癌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2月~2008年12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339例食管癌,研究在年龄、性别、民族、部位及病理类型方面的特点.结果 川西北高原的食管癌好发于50~70岁之间,男性、藏族、农牧民为主,以下段食管癌为多见,除发现3例原位癌外,其余均为晚期食管癌,大体类型多见的为髓质型,组织学上以鳞癌为主.结论 高原气候、饮食习惯、卫生条件及地理环境是川西北高原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因素,胃镜检查高效低廉,是食管癌检出的重要手段.

    作者:喻璟瑞;YIN Xu-de;尹序德;周澄亚;蔡晓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p27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p27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迭及其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0.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38.9%(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0.7%,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5.9%(P<0.01).结直肠癌癌组织中hMSH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hMSH2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hMSH2表达异常和抑癌基因p27表达下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李佽;陈志英;刘莉;刘都礼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贝那普利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将68例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时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教育、合理饮食、常规降血糖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贝那普利.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下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运用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UAE、HbA1c,有利于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自然进程.

    作者:廖静;林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米非司酮、达那唑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达那唑治疗保守性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经开腹腔镜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住症复发患者87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米非司酮组46例,服用米非司酮12.5mg,1次/d;达那唑组41例,服用达那唑200mg,2次/d,疗程6个月,定期随访.比较应用来非司酮及达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米非司酮组痛经、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盆腔触痛、后陷凹结节、子宫活动受限的改善率与达那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阴道异常出血、体重增加、转氨酶升高及皮肤改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达那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达那唑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达那唑明显减少,安全性高.

    作者:邢庭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盐酸氟桂利嗪添加治疗月经期癫痫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盐酸氟桂利嗪小剂量添加治疗女性月经期癲痫的疗效.方法 对18例月经期癲痫在原有抗癲痫药物基础上,添加盐酸氟桂利嗪5~10mg/d.观察添加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判定疗效.结果 添加盐酸氟桂利嗪6个月后,显效13例,有效5例;对各种发作类型都有效.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小剂量添加治疗女性月经期癫痫,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作者:董必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寒潮对RHR外周血白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 本实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潮人工寒潮对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影响.方法 复制RHR经历ACE处理前后尾静脉取血提取白细胞总RNA,经过荧光标记后与5705条基因的oligo DNA芯片杂交、扫描,ACE处理前后样本对照,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本实验RHR外周血白细胞基因在5705条基因中共表达4165条.达到显著差异标准表达(ratio≤0.5或者≥2)的基因共61条(P<0.01),其中上调18,下调43个.其中转运、转录调控,细胞运动和凋亡相关基因组下调;细胞免疫相关的基因有所上调;运输,信号,代谢,发育和分化组有双向改变.结论 利用cDNA芯片技术我们初步发现人工寒潮对于RHR外周血白细胞基因表迭有一定影响,可能通过抑制蛋白降解、跨膜转运和免疫反应而减弱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能力使机体易于感染,以及通过押制RHR大鼠血管内膜新生和凝血功能而与卒中前状态相关.

    作者:施晓耕;蔡彦宁;陈彪;林健雯;黄如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青年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含量与青年脑梗死之问的关系.方法 检测59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

    作者:徐翠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前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组(35例)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8ml,1次/d,共2周.对照组(33例)除不用疏血通外,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结果 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PAI活性、Fig、D-二聚体(D-D)、vWF、GMP-1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l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GMP-14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作者:余琴;李新;欧阳迎春;石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