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8例牙源性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自体骨移植骨创腔的临床分析

魏学军

关键词:牙源性上颌骨囊肿, 摘除术, 骨腔, 自体骨
摘要:目的 探讨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自体骨移植骨创腔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8例牙源性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采用自体骨移植骨创腔的方法.结果 所有38例上颌骨囊肿患者术后面形恢复佳,1例患者切口出现漏口,5年内复发1例.复发率3.1%.结论 牙源性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行自体骨骨腔移植,效果确切、可靠.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8例牙源性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自体骨移植骨创腔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自体骨移植骨创腔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8例牙源性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采用自体骨移植骨创腔的方法.结果 所有38例上颌骨囊肿患者术后面形恢复佳,1例患者切口出现漏口,5年内复发1例.复发率3.1%.结论 牙源性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行自体骨骨腔移植,效果确切、可靠.

    作者:魏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输液无针化连接管理的探讨

    目的 探讨输液连接管理的方法及输液无针化连接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11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实施输液无针化连接管理,B组为对照组,常规将输液器末端针头插于肝素帽上,用胶布将针头皮管固定在患者皮肤上.术后观察12h,对两组输液不良事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不良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液无针化连接管理减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临床使用方便、可行,减少护士工作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补液,利于输液管理规范,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帆;童英;廖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核酸疫苗诱导BALB/c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的 现察舍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reS2S基因的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肌肉接种pCMV-S2S、乙肝表面抗原(HBsA8)、空载质粒(pCMV)及生理盐水(N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接种局部组织preS2S抗原的表达,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TL活性,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Anti-HBs.结果 pCMV-S2S组小鼠肌肉细胞中有较多量的preS2S蛋白表达,其它小鼠肌肉细胞中均未检出preS2S蛋白表达.pCMV-S2S组小鼠CTL活性为(32.10±1.93)%,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0.05).pCMV-S2S组小鼠8周后Anti-HBs阳性率高为42.9%.HBsAg组小鼠4周时Anti-HBs阳性率即达到100%.pCMV组及NS组小鼠血清中均未检测出Anti-HBs.结论 乙肝核酸疫苗pCMV-S2S能在小鼠体内表达preS2S蛋白,并能在小鼠体内诱生较强的特异性CTL活性,也能诱生一定程度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何芳;唐红;刘丽;刘聪;赵连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在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中间综合征(IMS)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4年4月~200r7年4月收治的2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中间综合征(IM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进行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与1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机械通气舍用纳洛酮组IMS患者的治愈率达94.4%.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中间综合征(IMS)早期采用机械通气舍用纳洛酮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

    作者:蒋智;曹小平;刘世平;李孟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微量肝素与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超微量肝素与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4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复温、抗感染、液体及能量支持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超微量肝素及小荆量多巴胺治疗.结果 实验组64例中治愈43例(67.2%),好转13例,未愈5例,死亡3例;对照组58例中治愈26例(44.8%),好转9倒,未愈14例,死亡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微量肝素与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梅;李熙鸿;唐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经胸超声(TTE)检查17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观察主动脉管腔内有无膜样回声及管腔内血流情况.结果 超声能敏感显示剥离的内膜,剥离的范围及血流改变,并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分型.结论 超声检查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魏建虹;任学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8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的疗效.方法 将86倒不同孕龄的妊娠死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第1天、第2天分别口服米非司酮150mg,第3天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用量根据孕周而定,必要时间隔8h后重复用药.对照组在B超指引下行经腹羊膜腔穿刺注射利凡诺100mg引产术.对引产成功率、宫颈成熟度、产程、产后出血、胎膜残留、胎盘残留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引产成功率、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宫缩发动至胎儿娩出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短.宫颈成熟度高,产后出血量少,胎盘、胎膜残留少.结论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用药方便,疗效确切、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龙红;毛晓玲;刘榕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观察对比

    目的 从护理的角度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优劣.方法 我科于2006年11月~2007年9月将同期救治的远端胃癌需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对两组手术患者术后的直接护理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药物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每天所需的直接护理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比开腹组少;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以及进食时间少于开腹组;术后腹腔镜组应用止痛药物的患者比开腹组少;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结论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相比较,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官计;魏寿江;寇红艳;侯华芳;范红芬;胡文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新型CBC参数对早期铁缺乏症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全血细胞计数(CBC)对铁缺乏症(ID)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T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连续收集457例儿童资料,经CBC、血清铁生化、血红蛋白含量及电泳等检测后,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8例β-TT和83例铁缺乏患儿进行方差及判别分析.结果 判别函数D1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误判率分别为92.3%、96.9%和5%;D2分别为82.9%、89.5%和7%.结论 通过判别分析建立CBC联合诊断试验对β-TT与铁缺乏症进行鉴别诊断,可以提供准确、便捷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李娟;江咏梅;王月芳;王霞;王宏;陈岚;杨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的异位妊娠保守性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86例患者(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MTX)20mg,1次/d,肌肉注射,连用5d,并加用米非司酮50mg,1次/d,口服,连用5d;30例患者(对照组)单用MTX20mg,1次/d,肌肉注射,连用5d,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63.3%,观察组成功率83.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应用MTX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可做为临床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刘碧霞;成文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等比重液腰麻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等比重液腰麻在高龄(>80岁)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_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37例>80岁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等比重液腰麻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麻醉过程平稳,围麻醉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等比重液腰麻可应用于经尿道行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的高龄患者,但围麻醉期应加强监控.

    作者:涂发平;向太;郑述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HB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叶下珠胶囊,1g/次,3次/d.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的改善、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叶下珠胶囊治疗CHB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增强抗HBV作用,二者联用有一定协同作用.是治疗CHB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何吕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干扰素和潘生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干扰素和潘生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 将109例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α-干扰素和潘生丁,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治疗,现察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448,P<0.01).结论 用α-干扰素和潘生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子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体会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 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个月.优良率达8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粉碎性骨折疗效肯定,可明显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东林;邓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食管癌管状胃成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食管癌管状胃成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 2006年3~11月我科收住施行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手术的食管癌患者67例,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呼吸道准备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术后给予心理支持、呼吸道护理、疼痛护理、营养及饮食指导、早期活动及出院指导.结果 6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顺利康复.结论 做好食管癌管状胃成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顺利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凤翔;范玉霞;周红;曾万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15例临床分析与护理

    目的 总结人感染猪链球茵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提高对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治疗护理的认识.方法 分析我科2006年5~9月收治的1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经过、护理及预后.结果 本组15例,治愈12例,2例于入院12h内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治疗护理尤其是药物护理、健康教育对本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唐秀英;敖宇;熊苹苹;傅学勤;杨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 16例64枚螺钉均成功植入.复位固定满意,所有患者均获得4~24个月随访,平均11.5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融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创伤性襄枢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技术.

    作者:谭益云;胡优威;杨阶鑫;陈刚;张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我科近2年共收治2例该病,系姐弟,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满意.其母于20年前在外院诊断为此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勇;吴尧;王泓;张全德;陈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阴道B超引导下可视人工流产术11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阴道B超引导下可视人工流产术与传统方法流产术比较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组1168例在阴道B超引导下进行元痛人工流产术,对照组896例按传统方法行无痛人流术,分别现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疽.结果 B型超声监视组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缩短(t=11.51,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t=9.76,P<0.05),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结论 阴道B型超声监视下进行人工流产术,能克服常规手术的盲目性和危险性,操作简单,寻找妊娠囊迅速,直接负压吸引胎囊,手术效果满意,与传统人工流产术比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张阳秋;董小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置管导丝留置大血管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64kg.入院诊断: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成人间右半肝活体供肝移植术.患者入室,监测生命体征,完成全麻插管后,由一名住院医生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常规消毒铺巾后,用18G穿刺针从中路进行穿刺,回抽静脉血通畅后,将J-形引导钢丝(D=0.89mm,L=60cm)顺利置人45cm时退出穿刺针.用8.5F血管扩张器扩皮下,将7.5F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套于导丝外,边退导丝边置导管.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15cm时,导引钢丝伸出导管尾端约3~4cm,而操作者并未及时将导丝拔出即行固定导管.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完毕时,导丝已完全滑入中心静脉导管内而操作者并未发现.整个操作期间,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刘凤芝;罗朝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