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渊;李晋辉;母得志
目的 探讨经输尿管硬镜使用钬激光腔内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6月收治的经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伴有患侧轻~中度肾盂积水,19例同时合并结石远端输尿管狭窄,35例合并有息肉或肉芽组织包裹,22例为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失败后.结果 60例中58例单次手术碎石成功,单次手术结石粉碎率达96.67%(58/60),4例结石在钬激光碎石过程中移位于肾盏,3例在肾盂中钬激光碎石成功,1例术后再行ESWL治疗;1例进镜时输尿管穿孔,1例因输尿管较细退镜粘膜撕脱0.5cm.结论 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ESWL效果不佳的患者.
作者:李钢;金鸿;肖云;张扬;刘中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先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Cyr61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用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细胞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用SPSS10.0软件分析Cyr61表达与该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有17例(85.0%)Cyr61mRNA表达上调,15例(75.0%)肿瘤细胞CYR61蛋白表达阳性;②Cyr61表达与该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8,P=0.008);③Cyr61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有关(P=0.026,P=0.006,P=0.010);④Cox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Cyr61表达上调为预后不良因素(P=0.020和P=0.021).结论 Cyr61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能与该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有关.
作者:唐琼兰;刘卫平;文彬;黄一凡;刘明国;杨慧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在AP大鼠肺组织和原代培养肺泡巨噬细胞(AM)中的表达及与TNF-α、IL-1β水平的关系,探讨EGR-1在AP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于胆管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牛磺胆酸钠溶液.检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并对肺组织进行EGR-1免疫组化染色.另将原代培养AM分成4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胰弹性蛋白酶进行刺激,检测EGR-1在AM的表达,并检测培养液中TNF-α、IL-β浓度.结果 ①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GR-1表达随AP病情加重而增强,并与反映AP病情及肺损伤各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②AM表达EGR-1程度与培养液TNF-α、IL-1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EGR-1在AM中的表达有ERK1/2信号途径的参与.结论 EGR-1可能在AP并发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介导炎性细胞因子生成有关.
作者:邹树;田伏洲;汤礼军;黎冬暄;汪涛;石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胸外科2004~2006年高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22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高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通过胸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的,效果是确切的.
作者:张志国;芮军;杨世英;黎新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澳特斯,7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止咳合剂.结果 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咳嗽的临床症状改善快.结论 小儿慢性咳嗽,用澳特斯是有效的,临床使用安全,更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作者:郑红;罗兆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患者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共130例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建立静脉通道患者与同期120例应用seldinger法深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对比穿刺时间、局部损伤、出血及其他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留置针组耗时(1.58±1.23)min,导管组耗时(8.64±2.36)min.结论 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术是急诊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作者:卢萍;王亮;欧平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硫喷妥钠与丙泊酚两种静脉麻醉药物,在电抽搐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将100倒患者分为硫喷妥钠组50倒,丙泊酚组50例.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物下患者在注射痛、入睡时间、不自主运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术后兴奋、静脉炎等方面的临床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自主运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术后兴奋、注射痛、静脉炎方面差异显著(P<0.01).结论 在治疗时间较短的电抽搐治疗中,丙泊酚静脉麻醉苏醒快而彻底,不良反应少,能缩短整个治疗时间.
作者:刘绍彬;罗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救治严重肝外伤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对22例[美国创伤外科医师协会(AAST)分级Ⅲ级以上并且符合DCO指征]严重肝外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策略进行救治的情况,22例患者(除1例外)入院后在积极抗休克急救处理的同时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初期均采用大纱垫填塞的方法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复苏后,所有患者都进行了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 痊愈18例,死亡4例.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胆瘘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对于符合DCO指征的严重肝损伤的患者要尽早、尽快地实施DCO,提高综合治疗水平,根据肝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采取适宜的再次确定手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严重肝损伤病死率.
作者:孙明伟;王前清;曾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误漏诊原因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6例全部手术探查证实,治愈14倒,合并十二指肠瘘1例,十二指肠狭窄1倒,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死亡2例,病死率12.5%.结论 早期剖腹探查,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是救治十二指肠损伤的关键;综合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临汇;廖兴明;李兆敏;王一成;罗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手段.方法 对我院1998~2006年确诊的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6例的诊断、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 6例中,1例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血栓形成,1例并发双肾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并伴有急性肾衰竭,4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均在免疫抑制剂基础治疗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均抗栓治疗成功,1例成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结论 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应该早期积极有效抗栓治疗,其可能改变预后,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
作者:甘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方法 对30例采用了小骨窗清除血肿+引流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单纯血肿引流.结果 生活自理12例(40%),生活部分自理9例(3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例(7%),死亡5例(16%),植物生存2例(7%).结论 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康复快、住院周期短、节省医疗费用,适合于有CT的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吴蜀平;张仕才;张晓荣;何发远;杨述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CT改变的临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经CT确诊的15例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分析与CT改变的关系.结果 本组15例,CT发现大量出血(血量≥5ml)6例,其中2例波及中脑;9例血肿量在0.5~4 ml,其中5例累及被基部,3例累及被盖部,1例累及基底部;单侧受累4例,余为双侧受累;出血侵及的部位以被基部为多(11例).本组6例血肿量在5~11.24 ml,其中2例出血波及中脑,中脑内的血肿量各为0.36ml和1.4ml;9例出血量0.5~4 ml.本组病例出血多伴有桥脑的肿胀、变形、环池、桥小脑角池受压或不清,四脑室移位,年轻而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桥出血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结论 CT检查增加了非经典型的桥脑出血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降低桥脑出血的病死率.
作者:高英;杨友松;罗永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18例,骨折类型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2例.结果 本组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遗留轻度至中度疼痛,1例变换工作,16例步态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跛行,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本组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同时行前后骨盆复位固定是治疗上的更高要求,髂腹股沟入路作为骨盆前方入路,可同时满足前后骨盆环固定的显露要求,骨折复位更直观,术中无须变换体位,方便手术操作,同时避免严重医源性损伤尤为重要.
作者:邹宏;陈玉龙;弋石泉;唐付林;王辉;王家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穿孔素/颗粒酶B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MGB探针技术,建立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40例PBC患者和40例正常人PBMC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BC患者PBMC穿孔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的1.15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颗粒酶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的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血浆GGT、ALP浓度升高,且与颗粒酶B基因表达的△Ct值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颗粒酶B的异常表达与PBC的发病密切相关,且与血浆GGT、ALP浓度具有相关性,提示穿孔素和颗粒酶B(尤其是颗粒酶B)在PBC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杨中华;舒德芬;左永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胸痛发作≤6h拟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即刻行H-FABP、肌钙蛋白T定性及肌钙蛋白Ⅰ定量检测,了解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①AMI组≤6 h H-FABP定性15例阳性,敏感性为93.7%,肌钙蛋白T定性3例为阳性,敏感性为23.7%;②心绞痛组及非心源性胸痛组≤6 h H-FABP定性及肌钙蛋白T定性均为阴性;③≤6 h血肌钙蛋白Ⅰ定量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ABP是一种新的有重要临床价值的AMI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吴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生长抑素8肽衍生物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在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患者大出血中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治疗成本.方法 53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奥曲肽治疗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比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为27.52 h,总有效率为92.38%,成本--效果比为8.11;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为36.72 h,总有效率为82.02%,成本--效果比为1.40.结论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可首选治疗效果好,成本相对交低的垂体后叶素.
作者:黄林;曾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UE)是指慢性肾衰竭并发的神经精神异常,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突出的表现是高级精神活动异常、不自主运动及癫痫性抽搐发作,如不及时治疗,常可致死.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法(CAPD)在急、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目前已得到共识.我们应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法(CAPD)抢救尿毒症脑病患者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超;陈林;文艳秋;崔天蕾;沙朝晖;钟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西沙比利加多虑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对56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倒,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沙比利治疗,治疗组加用多虑平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西沙比利与多虑平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FD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卡波金与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符合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随机分为卡波金治疗组及高压氧治疗组各60例,卡波金组采用卡波金(95%氧及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治疗,高压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治疗为3个疗程(以卡波金治疗5 d 1疗程计算,约2周时间).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卡波金组有效率为71.7%(其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高压氧组有效率为56.7%(其中显效20例,有效14倒,无效26例).经x2检验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x2=3.01,P>0.05).结论 卡波金作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一种辅助措施,同传统的高压氧治疗一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一种选择,值得推广.
作者:吕海苓;王晋;覃萍;付尤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癌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总结了7例中心型肺癌病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中均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型术治疗中心型肺癌,能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正常肺组织,根治或亚根治切除肿瘤及受侵组织,且并发症少,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作者:陈有东;何零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