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钢;金鸿;肖云;张扬;刘中文
目的 探讨预防重症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措施.方法 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年收治的重症胰腺炎83例分为A、B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及预防组,比较两组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A组真菌感染率为23.5%,B组真菌感染率为8.9%.结论 对重症胰腺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谢炜;傅翔;孙安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手段.方法 对我院1998~2006年确诊的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6例的诊断、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 6例中,1例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血栓形成,1例并发双肾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并伴有急性肾衰竭,4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均在免疫抑制剂基础治疗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均抗栓治疗成功,1例成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结论 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应该早期积极有效抗栓治疗,其可能改变预后,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
作者:甘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的效果.方法 对4例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结果 4例患者经腹引流均痊愈出院.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具有感染机会少,减少患者痛苦,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使用效果好等优点,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余明芳;苟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40只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in组和缺血60min组,以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2 d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腰髓病理学改变.结果 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脊髓病理损伤程度越重,伤后2 d时可见受损脊髓发生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白细胞浸润以及NF-κ Bp65、ICAM-1表达增加.结论 该模型具有重复性好,能较好地反映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
作者:曾俊;方华;王泉云;李昌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硝酸甘油、参脉注射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通畅气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前提下,加用硝酸甘油、参脉注射液.结果 显效率达58.62%,总有效率达94.25%.结论 硝酸甘油联合参脉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张怡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CT改变的临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经CT确诊的15例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分析与CT改变的关系.结果 本组15例,CT发现大量出血(血量≥5ml)6例,其中2例波及中脑;9例血肿量在0.5~4 ml,其中5例累及被基部,3例累及被盖部,1例累及基底部;单侧受累4例,余为双侧受累;出血侵及的部位以被基部为多(11例).本组6例血肿量在5~11.24 ml,其中2例出血波及中脑,中脑内的血肿量各为0.36ml和1.4ml;9例出血量0.5~4 ml.本组病例出血多伴有桥脑的肿胀、变形、环池、桥小脑角池受压或不清,四脑室移位,年轻而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桥出血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结论 CT检查增加了非经典型的桥脑出血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降低桥脑出血的病死率.
作者:高英;杨友松;罗永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苏芬太尼增强丙泊酚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行无痛人流患者,随机分成S1、S2、S3、S4 4组,每组各30例.4组分别静脉注射苏芬太尼0.05μg/kg、0.10μg/kg、0.15μg/kg、0.20μg/kg后,再缓慢推注丙泊酚2 mg/kg.观察记录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脉搏氧饱和度(SpO2)、丙泊酚总量、体动、呼唤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4组给药前、给药后1min及手术结束时MAP、HR变化无显著性差畀(P>0.05);但给药后1min时,S3和S4组的R及SoO2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S4组呼吸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呼吸抑制时间较其它3组显著延长(P<0.05),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亦高.结论 苏芬太尼0.10μg/kg与丙泊酚联合用于无病人流手术的麻醉,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增强丙泊酚无病人流麻醉效果的适临床剂量.
作者:王玲英;杨小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咳嗽咳痰8年,吼喘伴气短2年,复发1周入院.入院查体:T 37℃,P 92次/min,R23次/min、BP 140/80mmHg.患者呈嗜睡状,球结膜充血水肿,颜面潮红,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扣过清音,双肺呼吸音极低,双下肢Ⅰ度水肿.
作者:李寒春;唐凤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现察介入、放疗综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动脉介入、放疗综合治疗37例,经导管灌注卡铂400mg,表阿霉素40~60 mg,平阳霉素30~40 mg,后经放射治疗.同时随机抽取单纯放射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动脉介入、放疗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放射治疗组(x2=5.92,P<0.05).结论 动脉介入、放疗综合治疗比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疗效更显著,并且相对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宗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38岁.左耳廓大部分离断2 h收治入院.检查:一般状况好,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生命体征正常.专科检查:左耳廓上起自耳轮脚上方垂直向下,通过耳甲腔到耳垂完全断离,大部分耳垂保留,创缘整齐,耳廓近端创缘有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和耳后动脉呈喷射状出血,离体部分约占耳廓的4/5.离体耳廓从水沟捞起,有污染,颜色苍白、发凉,入病房后急将离体耳廓放入生理盐水肝素钠的溶液中浸泡.
作者:罗文广;叶刚;李志军;李登敏;毕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方法 对30例采用了小骨窗清除血肿+引流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单纯血肿引流.结果 生活自理12例(40%),生活部分自理9例(3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例(7%),死亡5例(16%),植物生存2例(7%).结论 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康复快、住院周期短、节省医疗费用,适合于有CT的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吴蜀平;张仕才;张晓荣;何发远;杨述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 对2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呈缓慢发病(急性发病7例,缓慢发病15例),气胸症状体征不典型,入院时22例中5例误诊.病情较重,6例为交通型气胸,2例为张力型气胸,并发皮下气肿4例,纵膈气肿1例,9例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经穿刺抽气或水封瓶闭式引流等治疗,20例治愈好转,2例死亡.结论 慢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误诊,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周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18例,骨折类型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2例.结果 本组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遗留轻度至中度疼痛,1例变换工作,16例步态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跛行,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本组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同时行前后骨盆复位固定是治疗上的更高要求,髂腹股沟入路作为骨盆前方入路,可同时满足前后骨盆环固定的显露要求,骨折复位更直观,术中无须变换体位,方便手术操作,同时避免严重医源性损伤尤为重要.
作者:邹宏;陈玉龙;弋石泉;唐付林;王辉;王家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硫喷妥钠与丙泊酚两种静脉麻醉药物,在电抽搐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将100倒患者分为硫喷妥钠组50倒,丙泊酚组50例.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物下患者在注射痛、入睡时间、不自主运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术后兴奋、静脉炎等方面的临床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自主运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术后兴奋、注射痛、静脉炎方面差异显著(P<0.01).结论 在治疗时间较短的电抽搐治疗中,丙泊酚静脉麻醉苏醒快而彻底,不良反应少,能缩短整个治疗时间.
作者:刘绍彬;罗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6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年,下腹痛、便秘1个月,加重12 h人院.患系统性硬化病7年,长期服用泼尼松、青霉胺治疗.
作者:罗顺传;王天和;姚巨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4(BMP4)基因在戊四氯(PTZ)点燃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PTZ点燃癫痫大鼠,按点燃进程,又随机分为Ⅰ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和Ⅴ级组.用地高辛标记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海马BMP4表达的变化.结果 发现应用PTZ点燃后,Ⅱ级以上大鼠海马区BMP4的表达增加.Ⅲ和Ⅳ级大鼠海马CA3及DG BMP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Ⅴ级大鼠在发作后海马CA3及DG BMP4的表达呈逐渐下降.结论 BMP4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马玉新;阴金波;范晓棠;徐海伟;安宁;李志方;张永海;杨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的CT诊断价值及病理基础.方法 本文收集2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管癌,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21例均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 ①胆管扩张14例;②21例肝门胆管癌动态扫描,呈低密度13例,等密度6例,高密度2例;③延迟扫描,呈相对高密度18例,等密度3例,无低密度,肿瘤边界更明确.结论 CT是诊断原发性肝门胆管癌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作者:朱大华;付凯;赵世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先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Cyr61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用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细胞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用SPSS10.0软件分析Cyr61表达与该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有17例(85.0%)Cyr61mRNA表达上调,15例(75.0%)肿瘤细胞CYR61蛋白表达阳性;②Cyr61表达与该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8,P=0.008);③Cyr61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有关(P=0.026,P=0.006,P=0.010);④Cox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Cyr61表达上调为预后不良因素(P=0.020和P=0.021).结论 Cyr61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能与该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有关.
作者:唐琼兰;刘卫平;文彬;黄一凡;刘明国;杨慧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肝炎再入院患者院外用药情况,以利护理人员根据药物治疗特.点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再入院患者院外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院外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对干扰素的依从性较拉米夫定好,但都存在擅自停药;使用保肝药种类较多,甚至达5种以上,还根据广告、他人介绍选择保肝药.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院外用药健康指导,增强用药依从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维持病情稳定.
作者:王瑜;王颖;滕芳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探讨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 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踝采用1/3管形钢板固定,后踝和内踝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胫腓联合分离者用1枚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8周时取出胫腓联合螺钉后逐步负重活动.结果 术后随6~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按齐斌的评价标准,优良33例,差3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三踝骨折应行解剖复位,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和距骨的正常解剖位置以及负重关节面的平整光滑.同时要重视韧带的修复和下胫腓联合的重建.
作者:祝仁兵;陈世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