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目的 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与白细胞数量和种类的关系,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的氧化机制,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抗氧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随机收集临床心内科和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感染患者除外)的血脂水平测定结果,同时获得对应患者血常规的五分类计数资料.按照正常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上限(3.12mol/L)将患者分为高(55例)、低浓度(64例)两组,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白细胞总数以及各分类计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的患者白细胞总数(7.546±2.08)和分类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5.141±1.46)显著高于低的患者(6.177±1.76;3.911±1.31),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的患者分类计数中的单核细胞(0.387±0.119)显著低于低的患者(0.479±0.130),分类计数中的其它细胞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白细胞总数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密切相关.有趣的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单核细胞是显著降低的,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升高是白细胞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艳红;武军驻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思美泰、地塞米松和能量合剂、苯巴比妥联合应用与能量合剂、苯巴比妥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方法 40例孕妇,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应用思美泰1000mg/d,地塞米松9mg/d,苯巴比妥0.09mg/d及能量合剂治疗,7d为1疗程;B组应用苯巴比妥0.09mg/d,能量合剂治疗7d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明显缓解,ALT、AST明显下降,但A组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TBA显著下降(P<0.05),B组无明显改变(P>0.05);A组早产、羊水粪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思美泰、地塞米松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安全、有效的药物,在传统能量合剂、苯巴比妥基础上联用思美泰、地塞米松能更有效改善ICP瘙痒症状、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
作者:刘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骨髓瘤肾病(MMN)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MMN的临床特征、首发症状、误诊情况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MMN的肾脏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损害明显;肾外特征为多系统累及,常有贫血、高钙、高尿酸、高球蛋白、骨破坏,血、尿轻链和免疫球蛋白几乎均有升高.首发症状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MMN的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但注意其临床特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常可避免误诊.
作者:何洪斌;张正秀;刘高伦;李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能手术切除的巨块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方法进行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化疗药物有:阿霉素30~60mg,氟脲嘧啶1g,羟基喜树碱30mg,卡铂200~300mg,顺氯氨铂60~80mg,白介素-2 200~300万U;栓塞剂为:40%碘化油、超液态碘化油、明胶海绵.介入治疗次数1~9次不等.结果 共39例,病灶缩小超过50%8例(20.5%)病灶增大未超过25%、缩小未超过50%30例(76.9%),仅1例病灶增大超过50%.生存率为:2,4,6,12,24个月分别为97.4%(38/39)、74.4%(29/39)、43.6%(17/39)、20.5%(8/39)、5.1%(2/39),中位生存期11个月.结论 介入治疗使不能手术的部分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胡礼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经皮肾镜取石(PCNL)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扩张建立皮肾通道,用19.5F的小口径肾镜下行气压弹道和超声吸附取石治疗58例60侧肾铸型肾结石.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7min,结石处理时间69min,结石清除率88.3%;另外7例肾多发肾盏结石在与经皮通道相邻的肾盏内有直径<1.1cm的结石1~3颗残留,PCNL术后2周辅以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随访1~10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PCN、小口径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超声吸附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结石清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善勤;赖建平;李兴斌;王学华;傅光学;万旭辉;李健;文小平;甘道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胆管空肠吻合术中建立皮下空肠盲袢的重要性及意义.方法 总结并分析我院527例施行皮下盲袢型胆管空肠吻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获随访265例中,因结石复发或残余切开皮下空肠盲袢行胆道镜取石者121例(45.66%).其中,反复切开2次者37例,3次者14例,4次以上者7例.结论 建立皮下空肠盲袢是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汪涛;黎冬暄;石力;邹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吸烟者与非吸烟者肺功能的测定,探讨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吸烟年限的吸烟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条件不吸烟者为对照.吸烟组75例,非吸烟组28例.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随吸烟年限的增加,CV/VC%、CC/TLC%、V50、V25不断明显上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VC、EFV1%、MVV逐渐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吸烟对小气道损害明显,对大气道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并随吸烟年限的增加而加重.
作者:王伟民;王宾;范女;李瑞梅;赵美华;罗志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43例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Ⅰ期或Ⅱ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5个月至3年.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1-0.8例(18.6%),0.5~0.9 28例(65.1%),0.3~0.4 7例(16.3%).3例发生一过性高眼压,7例发生创伤性前葡萄膜炎.43例均无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生.结论 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路径短,操作简单,作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补充,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失败的补救措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康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低血糖症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治疗的51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性格异常4例(7.8%),认知障碍5例(9.8%),肢体瘫痪7例(13.7%,其中右侧偏瘫5例),抽搐10例(19.6%),昏迷25例(49.1%).44例(86.3%)与降糖药有关,其中>65岁29例(65.9%).结论 病史采集不详细和未能充分认识低血糖症的神经系统表现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姜道新;王敏;赖通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27岁.因G5P+22 26周孕于2004年4月29日来院行引产术终止妊娠.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膨隆,宫底脐上2+指,胎心清晰、响亮,140次/min.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前穹隆处扪及胎儿肢体.
作者:艾军;杨光秀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以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为靶基因,设计构建重组体,并对重组体进行鉴定,为下一步探索心肌纤维化的新途径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小发夹结构四条DNA序列,经退火成互补两对双链,再克隆到载体PAVU6+27中构建重组体,转化入JM109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测序分析.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均提示FAK靶向RNA干扰重组体的构建成功.结论 FAK靶向RNA干扰重组体的成功构建,为下一步利用该重组体沉默心脏成纤维细胞中FAK基因的表达,探索心肌纤维化机制打下基础.
作者:郝嘉;郭红;吕伟;肖颖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择静脉用药镇痛.T组为曲马多,氟哌啶.F组为芬太尼,氟哌啶.按Prince-Henry评分法对剖宫术产后48h内产妇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F组高于T组(P<0.05).结论 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一种简便、安全,易于推广的方法.
作者:刘玉生;常洪;王建林;潘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时,沿胸壁自上而下清扫至第二肋间水平,在前、侧胸壁交界处解剖肋间臂神经,沿此神经方向自内向外分离表面的组织,保留该神经及其分支.结果 32例患者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6.3%,2例发生感觉异常患者于1个月后明显改善.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使患者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罗宏;方向阳;黄开荣;谭金龙;占冬仔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全麻术后气管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全麻恢复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动态监测P-V环,实时判断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A组当自主呼吸频率≥8次/min、PSV≤8cmH2O、潮气量≥6ml/kg、分钟通气量≥3L/min时,改为经气管导管内吸氧3L/min,观察3~5min如无缺氧表现,SpO2≥95%拔除气管导管.B组按传统方法拔除气管导管.用Ramsay改良评分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记录气管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并发症情况及患者对气管插管的感受.结果 拔管前后的相关并发症B组显著高于A组(P<0.01).拔管时血压、心率、呼吸改变B组较明显.拔管前对气管插管的感受,B组多数自述难以忍受,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拔管前后Ramsay评分A组多在4~5分,B组多在1~3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气管拔管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少全麻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明全;曾永红;徐俊;郑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在肾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后腹腔镜行19例肾切除术.其中肾癌根治术1例,无功能肾和萎缩肾15例,肾结核3例.结果 18例手术获得成功,1例因粘连重、出血影响手术视野而改行开放肾切除术.手术时间90~220min,平均170min,出血量30~150ml,平均100ml,均未输血.无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肾癌1例随访两年,无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16个月,其中3例有伤口痛,麻木感,半年后上述症状消失.3例结核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无复发.结论 经后腹膜行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可望成为肾切除的主要方法.
作者:文小平;傅光华;陈善勤;赖建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施行产科全麻,观察其对新生儿和母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有禁忌证、行剖宫产术患者32例,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各16例.麻醉诱导插管Ⅰ组硫喷妥钠4~7mg/kg+氯胺酮0.5~1mg/kg+司可林1~2mg/kg.Ⅱ组瑞芬太尼1~1.5μg/kg+异丙酚1~1.5mg/kg+司可林1~2mg/kg.麻醉维持1%~2%氨氟醚吸入,0.08%司可林静脉滴注.胎儿娩出后Ⅰ组静脉加入芬太尼0.1~0.2mg,必要时间断静脉推注硫喷妥钠;Ⅱ组间断加入瑞芬太尼或/和异丙酚.记录术前胎儿心率、麻醉前、插管后即刻、手术10、20min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收缩情况,术中失血量、术毕至拔管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 Apgar评分,术中知晓.结果 Ⅰ组气管插管后HR、SBP、DBP均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增长率分别为HR27%、SBP22%、DBP21%.Ⅰ组气管插管后HR、SBP、DBP较Ⅱ组高,与Ⅱ组比 P<0.01差异有显著性.Ⅰ组术毕到拔管时间较Ⅱ组显著延长(P<0.01).其他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剖宫产全麻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具有可行性,尤其是适合严重心血管合并症及重度妊高症患者.剖宫产全麻是否常规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黄蔚;罗东;林雪梅;吕胜;李华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7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结果 175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透析<2年为6.20%,透析>2年为47.83%.结论 随着透析年限延长,丙型肝炎感染概率加大.
作者:张智敏;周焕芝;李洋;程圣英;高爽;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指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均在全麻下经微导管予EDC或DCS栓塞.结果 所有病例均取得成功.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较严重的颈内动脉痉挛,处理后缓解.其中1例术后继发脑梗死,经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作者:章东映;刘春平;王跃华;吴文孝;李胜会;王玉泉;钱代会;谢晓东;王朝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枕部闭合性骨折伤员的临床观察体会.方法 回顾22例枕部闭合性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枕部闭合性骨折,手术治疗7例,脱水、激素治疗15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 伤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及时诊断对减少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益琼;郑关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中整合素α3及Ki-67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脑膜瘤、5例正常硬脑膜及5例蛛网膜中整合素α3及α3-67的表达.结果 在WHO Ⅰ级及WHO Ⅱ、Ⅲ级脑膜瘤中,整合素α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28/35)及37.5%(3/8),χ2=4.133,P=0.021;Ki-67标记指数分别为(2.24±0 84)%及(10.20±2.11)%,t=10.468,P=0.0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整合素α3的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具有负相关关系,r=-0.89,P=0.000.结论 整合素α3表达下调能促进脑膜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整合素α3与Ki-67的表达均可应用于临床;作为评价脑膜瘤恶性程度、选择治疗措施及预测患者预后等的有力指标.
作者:韩杨云;曾义;游潮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