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互信息关联模型在基因调控网络构建中的应用

王锐;张献志;曾丽华;陈活良;张洁琼

关键词:基因调控网络, 互信息, 信息熵, 属性权重
摘要:目的 基因的表达受其它基因的影响较大,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本研究基于基因表达的时空特性,寻求一种新的描述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方法.方法 根据信息熵确定属性权重,对各时间点进行加权聚类;根据互信息相关理论,确定相关系数,分析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得到各基因之间的调控矩阵,进一步进行图像可视化.结论 利用信息熵理论得到信息熵相关系数后,可以根据两两基因之间信息熵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从而得到基因之间的生物学关系.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更为合理,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生物细胞的生长过程,把握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于发现基因的新功能有较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的生物学实验提供了相关依据.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 入选4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A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被分为四组:A组(AG< 120mg/dL+HbA1c<5.1%)113例;B组(AG< 120mg/dL+ HbA1c≥5.1%)114例;C组(AG≥120mg/dL+ HbA1c<5.1%) 108例;D组(AG≥120mg/dL+ HbA1c≥5.1%)117例.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并对比各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及其他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7%.与其他3组相比,D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15.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8%)及其他MACE事件发生率(8.6%)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1c可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2.65;95% CI:1.17-6.58,P=0.02).结论 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1c水平可明显增加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其他MACE事件的发生率,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殷拥军;许勇;黄恺悦;李燕伟;黄大军;张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分输血对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病人凝血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检索国内关于成分输血应用于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病例的文献,总结凝血指标变化的对比结果,为妇产科临床成分输血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提取有关成分输血应用于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病例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8篇文献,共报道445例,其中成分输血组244例;常规输血组2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后两组血小板(PLT)检验结果比较的综合检验结果为Z=9.70,加权均数差(MD)值11.24(8.97~13.5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的综合检验结果为Z=6.80,加权均数差(MD)值-2.62(-3.38~-1.87),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综合检验结果为Z=5.21,加权均数差(MD)值-4.04(5.56~-2.5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方案计划的成分输血,应用于妇产科大出血凝血功能紊乱的病人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马珂;王淑平;孙文琴;张军;陈慧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频彩超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量化评估甲状腺结节奠定基础.方法 以甲状腺手术病理活检或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结果为“金标准”,分析204例患者285个甲状腺结节的高频彩超声学特点,从甲状腺实质回声、结节回声类型、形态、边界、纵横比、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结节内是否钙化及钙化类型、声晕、结节血流分布特征及颈部淋巴结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计算每项超声指标的比值比(OR).结果 OR值大于1的危险因素包括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纵横比≥1、甲状腺被膜侵犯、无声晕或声晕不完整、不均匀者、微钙化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纵横比≥1、无声晕或声晕不完整、不均匀者、微钙化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的声学特点.

    作者:张嬿;康彧;沙晓溪;彭汇涓;饶程义;康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遗传印记基因PEG10在大肠癌细胞亚细胞定位侵袭及生长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遗传印记基因PEG10蛋白在大肠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探讨PEG10在大肠癌侵袭、生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方法检测PEG10蛋白在大肠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构建siPEG10干扰质粒,高效稳定转染至大肠癌细胞系SW620,采用嘌呤霉素对干扰质粒细胞株进行筛选;利用Westernblot法检测PEG10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Transwell小室技术探讨PEG10对SW620细胞侵袭和生长的影响;分组构建动物模型,把PEG10-siRNA后的SW620细胞在C57BL/6小鼠皮下进行注射,观察其移植瘤的增长情况.结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显示PEG10主要定位在细胞质;成功构建了PEG10的干扰质粒;Western-blot方法验证了细胞株中PEG10基因表达有效的被抑制;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干扰PEG10后大肠癌细胞SW620侵袭能力减弱;在体内实验中,注射干扰PEG10后大肠癌细胞SW620的小鼠皮下瘤体较对照组小.结论 PEG10在体内外对小鼠大肠癌细胞SW620的侵袭和生长能力有促进作用.

    作者:谢军培;戴益琛;陈章兴;曾伟;詹晓娟;傅育卡;沈许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产前超声检查在妊娠期病原体感染胎儿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应用于妊娠期病原体感染胎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接收的行产前常规宫内感染病毒学(TORCH)检查的孕妇890例,对所有产妇采用TORCH-IgM检测,并将TORCH-IgM检测为阳性的孕妇给予超声检查诊断,比较检测结果和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890例行产前常规TORCH检查的孕妇中,共272例发生病原体感染,感染率为30.56%.272例病原体感染孕妇中共172例为TORCH-IgM阳性,阳性率为63.24%(172/272).TORCH-IgM总阳性率高于其他病原体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72例TORCH-IgM阳性产妇进行产前超声诊断,共38例发生子宫胎儿发育异常,发生率为22.09%(38/172).890例孕妇中共741例为正常分娩,TORCH阳性率为11.47%(85/741);另149例为妊娠结局不良,其中TORCH阳性率为58.39%(87/149).正常分娩孕妇TORCH阳性率低于妊娠结局不良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超声结合TORCH检查应用于妊娠期病原体感染胎儿,可有效检出子宫胎儿发育异常情况,临床医生需加强孕妇对妊娠期病原体感染的认识,注意不同病原体特点,做好产前相关检查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作者:李媛媛;杨海霞;沈晓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病例组)其中又分重、中、轻亚组和有、无后遗症亚组;另选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而需外科手术的腰麻患儿(对照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进行测定,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有后遗症组与无后遗症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含量有无差异.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脑脊液GFAP含量分别为(1.767±1.132)μg/L和(0.234±0.091)μg/L,血清GFAP含量分别为(0.489士0.239)μg/L和(0.197±0.070) ug/L,两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含量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病例组脑脊液GFAP含量高于血清(P<0.01).病例组的重度组脑脊液GFAP含量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重度组血清GFAP含量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中度组和轻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后遗症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高于无后遗症组(P<0.01).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GFAP含量增加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GFAP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作者:曹玉红;张立毅;张光运;曹开方;曹艳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经本院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术前均进行超声及CT检查并以手术或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及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率.结果 37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型的9例,节段型的11例,局限型的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弥漫型术前超声诊断率为55.56%,术前CT诊断率66.67%;节段型术前超声诊断率63.64%,术前CT诊断率72.72%;局限型术前超声诊断率70.59%,术前CT诊断率76.47%;超声检查总诊断率为64.86%,CT检查总诊断率为72.97%;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与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

    作者:李锦;孟繁坤;张旭辉;张海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有效排痰方案的建立及效果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有效排痰方案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52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排痰方案.比较两组有效排痰情况,干预前后排痰量、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及动脉血气指标.结果 两组干预前排痰量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干预3天、5天时排痰量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试验组经干预后排痰总有效率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 (P<0.01).两组干预后CAT评分较本组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试验组CAT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干预后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均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 AECOPD患者有效排痰方案的建立能促进患者更有效排痰,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动脉血气指标.

    作者:仲洁明;董爱琴;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微小RNA对结肠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微小RNA对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调控作用,且微小RNA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微小RNA对结肠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后使用镇痛药吗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医院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42例,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时泵注右美托咪定0.05μg/kg·min1,10min后以0.4μg/kg·h-1维持至术毕,对照组术中采用同样方法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镇痛期间不良反应,记录术后12h、13~24h吗啡用量及术后48h有效自控镇痛(PCA)次数;术后4h、12h、24h、48h发放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麻醉诱导前(T0)、拔除气管即刻(T1)、术后24h(T2)、术后48h(T3)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后12h、术后13~24h及48h有效PCA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4h比较,两组术后12h、24h、48h 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4h、12h、24h、48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时比较,T1、T2、T3时CD4+、CD4+/CD8+均有所下降(P<0.05),CD8+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右美托咪定组T1、T2、T3时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38.10% (P<0.05).结论 围术期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免疫抑制,减少术后吗啡用药剂量和使用PCA的次数.

    作者:刘文良;余雪美;熊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经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共25例,采集经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药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有效率及对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随访6个月,并观察出血风险.结果 25例患者中,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有效率为88.0%.治疗前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二聚体浓度明显降低(P<0.05).随访发现轻微出血1例.结论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郭姝瑾;李小惠;周雨田;刘扬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干扰素α-2b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干扰素α-2b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探讨癌因性疲乏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总结癌因性疲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干扰素α-2b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9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piper疲乏量表和生命质量评价量表(EORTCQLQ-C30),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v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疲乏量表显示,患者在接受α-2b干扰素注射前与每日注射后比较,疲乏得分及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与其余6天疲乏得分及发生率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各维度与生命质量功能领域各条目呈负相关(P<0.05),与症状领域各条目及单一条目中的食欲丧失、失眠呈正相关(P<0.05).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在接受α-2b干扰素注射第1天癌因性疲乏属于中、重度疲乏(96.9%),患者生命质量较差,并且癌因性疲乏程度与生命质量功能、症状领域及单一条目中的食欲丧失、失眠相关.

    作者:胡敏;陈俊杰;王艳琼;黄建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全身性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对AECOPD系统性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的不同给药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按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150例AECOPD患者(B和C级)分为静脉组、口服组及吸入组,每组各5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化痰以及维持酸碱平衡等的常规治疗.分别记录1d和7d时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O2和PCO2)、肺功能指标(FVC、FEV1和FEV1/FVC)、血炎症介质(CRP、TNF-α、IL-5、IL-6和IL-10)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7d后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和血炎症介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三组之间CRP、TNF-α、IL-5、IL-6和IL-10以及FVC、PaO2、PaCO2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静脉组治疗7d后FEV1%、FEV1/FVC水平改善较其他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口服组及雾化吸入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雾化吸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口服组和静脉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组与口服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全身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及炎症水平,且静脉甲泼尼龙效果稍优于口服泼尼松和吸入布地奈德,但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更少更安全.临床可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及方法.

    作者:张毅;朱涛;于化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都地区健康体检人群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成人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成都地区年满18岁的健康体检人群中愿意配合调查者,从2016年10月8日~2016年12月20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12项内容进行慢阻肺相关知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561份,用百分比描述认知情况,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认知情况的比较(α=0.05).结果 收回问卷5561份;调查对象年龄19~85岁(44.6±11.2),男女性别比1.17∶1.慢阻肺知识知晓情况:12项内容知晓率均低于50%,其中75%的内容其知晓率低于30%.有2/3的内容男性知晓率低于女性;有5/12的内容知晓率存在年龄差异;不同职业人群各项内容知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企业员工低,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对7/12的内容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 慢阻肺的健康教育需求巨大;尤其需要加强男性、企业员工相关知识的宣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开展形式各异的慢阻肺健康教育,达到健康教育先行、预防疾病关口前移的目的.

    作者:杨晓妍;唐怀蓉;雷亚莉;祝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普外手术对HIV感染患者临床及免疫学影响

    目的 观察普外手术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不同免疫缺陷程度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HIV统计阳性(HIV+组)500例与同期HIV阴性(HIV-组)350例行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85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新发机会性感染等指标.并检测其术前1天(D0)、术后1周(D7)、术后1月(D30)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计数;各自计算D7、D30两次CD4计数相对于D0百分比D7/D0(%)、Ds0/D0(%).并根据D0的CD4计数分层(组),Ⅰ≥500>Ⅱ≥200>Ⅲ≥0.采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各组之间及每组内前后差异.结果 HIV+与HIV-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V+与HIV-两组患者在一、二级手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三、四级手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患者中CD4>200与CD4<200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部三次检测CD4计数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剐两个因素之间有交互效应(P<0.05).结论 HIV+组较HIV-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感染,且HIV+组患者中手术创伤越大,术后感染并发症越高.因此,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的手术适应症,术前可先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治疗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作者:赵勇;魏国;何永;华欣;蔡琳;何盛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造影对不同疾病状态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化的评估价值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表现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活动性评估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113例颈动脉粥样斑块≥10x2mm的住院病人,分为糖尿病组(diabetic mellitus,DM组)25例、高脂血症组(hyperlipidemia,HL)29例、高血压组(hypertension,HBP组)34例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组(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组)25例,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声像图特征、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程度,分析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表现的差异性.结果 DM组(58.6%)和HL组(56.0%)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视觉评分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HBP组(5.8%)和CRF组(16%)(P<0.05),DM组和HL组中多数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向斑块内部的不同程度点状或短线状增强,基底部较内部密集,同时伴有管腔内向斑块的增强,且以周边及远心端增强更为显著.HBP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造影视觉评分2级的比例(58.8%)明显高于DM组(31%)、HL组(12%)和CRF组(8%)(P<0.05),HBP组中多数斑块表现为管壁向斑块内部的不同程度点状增强,CRF组多数斑块内部出现强回声无明显增强(P<0.05),不同疾病状态下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布不同.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DM组和HL组新生血管化程度高于HBP组和CRF组,HBP组血管新生化高于CRF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价不同疾病状态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化的不同表现,可作为临床评估斑块活动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亚萍;程印蓉;马晓娟;罗扬;戴宗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球囊暂时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2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78例剖宫产术后确诊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分为A、B两组:A纽47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法剖宫产术;B组31例行常规剖宫产术.分别将A、B两组根据术中胎盘剥离情况分为:正常剥离(A1、B1)、胎盘粘连(A2、B2)、胎盘植入(A3、B3)三个亚组,并分别比较亚组术中情况.分别在A组和B组内比较胎盘不同附着部位(子宫前壁、后壁或侧壁、前壁及后壁)在剖宫产术中情况.结果 A3较B3亚组在剖宫术中、术后24小时出血量均明显减少,同时DIC发生率、切除子宫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较后壁或侧壁、前壁及后壁在术中、术后24小时出血量均明显增多,DIC发生率、切除子宫率均明显升高.结论 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行暂时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子宫切除等风险,胎盘有无植入、胎盘附着部位是决定子宫切除与否的关键.

    作者:邓洪;刘兴会;敬怀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对兔肌腱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不可逆电穿孔法消融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兔肌腱缺损的可行性及消融术后组织转归情况.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112只随机分为自体肌腱移植组(A组)28只,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B组)28只,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法(IRE)灭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C组)28只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28只.各组制备动物后肢第3趾深屈肌腱缺损模型,并采用处理后的肌腱修复缺损;分别于术后1、4、8、12周取材行微血管定量、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术后各组移植肌腱直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提示B组修复再生速度较慢,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爬行替代及微血管再生能力均低于A、C组.微血管灌注观察提示:微血管有效灌注面积在术后1周时A、B、C组显著低于D组(P<0.05),术后4、8、12周时B组显著低于A、C、D组(P<0.05),且8用时A、C组显著高于D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提示:B、D组比较移植肌腱大载荷及硬度仅在术后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各组移植肌腱破损彤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IRE灭活的同种异体肌腱修复兔肌腱缺损切实可行,术后移植肌腱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性能恢复与自体肌腱移植组无显著差异.

    作者:康云;王永强;宋越;雷军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对肺癌患者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PMAT)治疗的38例肺癌患者,共45个消融病灶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肿瘤消融国际工作组制定的标准对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6个月所有病灶达到CR(26/45,占57.8%),达到PR(9/45,占20.0%);总体有效率(CR+PR)为77.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34/38)、73.7%(28/38)、63.2%(24/38).38例患者中,出现气胸8例,发热13例,咯血5例,心房纤颤1例.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对不愿或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马幸生;张永恒;刘勇恩;郭孟刚;钟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两种半卧体位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目的 分析两种半卧体位(25°~30°与45°)预防成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价25°~30°是否较45°更有优势.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的方法收集自1980年1月~2017年5月国内外对比床头抬高25°~30°与45°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探讨床头抬高角度与VAP发生率及其他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6项RCT符合纳入条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6项随机试验(636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VAP发生率上,床头抬高25°~30°与45°相比没有发现显著差异[相对危险度(RR)=1.30;95%可信区间(CI)0.91,1.86;P=0.99;I2=0%].共纳入3篇观察性研究,显示床头抬高25°~30°可能有更低的压疮风险,更好的临床依从性.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成人重症患者中,与床头抬高45°相比,床头抬高25°~30°在预防VAP发生率上以及其他临床并发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可以提高临床依从性和降低压疮的风险.

    作者:高云;李文哲;于湘友;王毅;杜欣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