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永彪;霍钢;杨刚;王晓澍;郑履平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1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为实验组,另选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对照组血清、患者伤后1、3、7d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HMGB1水平,记录患者伤后1、3、7d用力肺活量及肺损伤评分.结果 实验组伤后1、3、7d血清中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在伤后3天高,伤后7天有所下降,伤后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LF中HMGB1水平逐渐升高,伤后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伤后用力肺活量降低,肺损伤评分增加,伤后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LF中HMGB1水平与用力肺活量呈负相关(P<0.05),与肺损伤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HMGB1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肺损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ALF中HMGB1水平可作为诊断与预防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肺损伤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华;陶宏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其与CISS分型的关系.方法 测定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2小时内的308例脑梗死患者及3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CISS分型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心源性脑梗死(CE)组、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O)组、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和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AA及PAO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可能是LAA、PAO亚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CISS分型的提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蓓;周东;何兰英;李怀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为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对我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药物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结果 2010~2012年我院抗真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0.30%.3年来伏立康唑销售金额逐渐取代伊曲康唑位居第一位;而伊曲康唑的用药频度一直占据榜首.结论 2010~2012年我院抗真菌药物销售金额呈稳步增长趋势,抗真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随着药物发展,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已在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王芳;邸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10例,按照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浆中水平分为A组(Hcy<10μmol/L)、B组(10 μmol/L≤Hcy<20 μmol/L)和C组(Hcy≥20μmol/L).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生活能力量表(ADL)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B、C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A组均降低,且C组评分较B组显著降低;而B、C两组患者的ADL评分较A组均升高,且C组评分较B组显著升高.结论 老年性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且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Hcy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刘薇;马鑫;刘楠;李冰;王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离培养SD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新生24小时内SD大鼠端脑及中脑,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NSCs体外扩增培养及传代.对NSCs及其分化后的细胞进行nestin、GFAP、NF 2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增殖活性好,6~7天后生长成由上百个细胞组成的大克隆球,nestin呈阳性表达.经诱导分化后,克隆球间存在网络状结构,GFAP和NF 200呈阳性表达.结论 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并具有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等方向分化的多向分化潜能.
作者:黄学平;郑捍东;叶维霞;吴文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26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破裂组(n=200)和未破裂组(n=6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相关特征资料进行搜集,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然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较高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瘤家族史(OR=14.335,95%CI=3.172~64.785)、吸烟史(OR=18.225,95%CI=4.42,8~75.034)、后交通动脉瘤(OR=4.264,95%CI=1.642~11.071)和中等动脉瘤(OR=5.640,95%CI=2.331~213.640).结论 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家族史、中等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和吸烟史.
作者:邓志刚;张秋生;何毅;伍健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在传统针灸治疗加康复训练基础上,尽早采用点穴加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塞患者手动能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严重手功能障碍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除使用常规的传统针灸治疗加康复训练外,还采用了点穴治疗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只使用常规的传统针灸治疗加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功能障碍恢复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手功能部分)及巴氏指数(BI)评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手Ⅷ)和巴氏指数(BI)评分均有提高,但治疗组的手功能障碍恢复的该两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传统针灸治疗加康复训练基础上,尽早采用点穴加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塞患者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传统针灸加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新;白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环孢霉素A在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神经功能及氧代谢中的效果.方法 将5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试验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分别于治疗1、3、7、14d采集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检测糖分解烯醇酶(2-phospho-D-glycerate hydrolase,NSE)及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比较两组NSE及MBP水平,观察CsA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并于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CaO2、CERO2、CjvO2及SjvO2,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观察CsA对患者氧代谢的影响;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GOS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CsA治疗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SE和MB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氧代谢指标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GCS和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应用于DAI患者,能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及氧代谢,并可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凌成明;范双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PD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美多巴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Hoehn-Yahr分期评定、UPDRS评分和Webster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Hoehn-Yahr分期评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oehn-Yahr分期评定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oehn-Yahr分期评定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UPDRS评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评定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PDRS评定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Hoehn-Yahr、UPDRS评价情况,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皓春;刘春平;税丽娟;刘小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近期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对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常规三维适形照射(3D-CRT)及调强照射(IMRT).用ELISA法检测患者放疗前1天、放疗开始后7天及1个月时的血清VEGF含量.按近期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析比较近期疗效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放疗6~7周,共30~33次,总治疗剂量为60~66Gy.近期疗效评价:46例患者中CR 2例,PR 28例,NC 10例,PD 6例,有效率(CR+PR)为65.2%,无效率(NC+PD)为34.8%.有效组放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开始后1周VEGF水平与放疗前相当,而放疗1个月时VEGF水平明显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可能是一个有前景的生物学标志物,可用来预测放疗敏感性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马瑾璐;金龙;韩苏夏;郭希婧;何晨琛;田美丽;吴宁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FreKa经鼻喂养管和普通胃管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18例,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实验组应用FreKa经鼻喂养管,对照组应用普通胃管鼻饲,观察患者留置胃管不良反应,比较两种方式的返流误吸、鼻咽部粘膜损伤、堵管脱管的发生率.结果 Freka经鼻喂养管置管成功率明显优于普通胃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留置胃管不良反应比较,FreKa经鼻喂养管在返流误吸、鼻咽部粘膜损伤、堵管脱管的发生率都明显低于普通胃管,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eka经鼻喂养管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鼻饲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胃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红;胡永波;扬艳;胡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4g/次,1次/d,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期间GCS评分,治疗结束后及康复期GO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7、14、21天的GCS评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和患者出院后2个月随访时的GOS评分显示,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1天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仅1例有恶心和胃部不适,但不影响治疗,用药前后的心电图和常规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奥拉西坦用于治疗急性脑颅损伤继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学习记忆障碍,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中文;张晶;唐克强;李子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外周骨骼肌功能障碍(Peripheral skeletal muscle,PSM)患者炎症因子IL-6、IL-8及IL-10水平及代谢指标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PSM进行分组,其中COPD合并PSM组43例,COPD组43例,另选择在我院体检的正常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各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情况及各组患者代谢指标的情况.结果 COPD合并PSM组和COPD组患者血浆IL-6、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OPD合并PSM组患者血浆IL-6、IL-8水平显著高于COPD组(均P<0.05),但IL-10水平显著低于COPD组(P<0.05).COPD合并PSM组和COPD组患者FINS、L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GF-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OPD合并PSM组患者FINS、LP水平显著高于COPD组(均P<0.05),而IGF-Ⅰ水平低于COPD组(P<0.05).结论 COPD患者合并PSM和机体的炎症作用及代谢异常间联系较为紧密.
作者:朱木林;袁云华;刘丹;邓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7月在神经内科确诊的脑卒中患者140例进行调查,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分为抑郁组(SDS总分>30分)和非抑郁组(SDS总分<30分).对PSD患者的性别、家庭关系、经济困难、丧偶、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发病次数、病灶部位、病灶数目及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现PSD 58例,发生率41.43%.病灶位于大脑前部者抑郁组24例(41.1%),非抑郁组20例(24.4%);有多个病灶者抑郁组40例(69.0%),非抑郁组33例(36.0%),有心血管病史者抑郁组16例(27.6%),非抑随组14例(17.1%);有抑郁症病史者抑郁组7例(12.1%),非抑郁组3例(2.4%);有脑卒中病史者抑郁组23例(39.7%),非抑郁组15例(18.3%).两组在病灶部位、病灶数目、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脑卒中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杜晋峰;江华;郑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孕妇学校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产前门诊进行孕期检查的孕妇800例纳入研究,并按是否完全参加孕妇学校授课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0例,观察组孕妇除了进行围生期保健检查外,自孕20周起夫妻双方或亲属自愿共同参加孕妇学校循环举办的授课,对照组孕妇常规产前门诊孕期检查和参加学习,家属很少或没有参加孕妇学校课程,对两组孕妇体重增长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母乳喂养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孕妇体重指数(BMI)、巨大儿发生率、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可提升孕产妇家庭的围生期保健知识,有利于良好的分娩结局.
作者:张秀华;唐小英;吴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创伤对癌症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 以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25例患者作为精神创伤组,其余55例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诺丁汉健康量袁(NHP)第一部分对两组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创伤组患者SCL-90各项目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组GSES评分为(21.56±3.24)分,观察组为(24.93±4.27)分,两组均低于全国常模,且创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创伤组NHP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除疼痛外,其他5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精神创伤对癌症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针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减少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安轩;王梅;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肾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LN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予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予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血白蛋白、补体水平、ANA、ds-DNA、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和病理肾组织活动性指数(AI)、慢性指数(CI);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3个月后的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显著低于前一时间点,血白蛋白、C3、C4水平显著高于前一时间点(均P<0.05);实验组治疗1、3个月后的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血白蛋白、C3、C4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1、3个月后的ANA、ds-DNA和SLEDAI及AI、C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实验组治疗1、3个月后的ANA、ds-DNA和SLEDAI及AI、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显示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x2=3.9683,P=0.0464<0.05).结论 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相比于传统的环磷酰胺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活动性,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彦芬;李涛;郭永力;高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生存率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及患病会在未来几十年明显增多.而且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监管机构批准的药物来预防或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在血管性痴呆及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前景,但对这些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仍存在争议,且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及高昂费用阻碍这些药物的广泛临床引用;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可阻止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目前为止,没有充分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药物干预,仍需要更长时间的前瞻性级向随访去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彭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缺损后依靠自身修复的能力很低.基因治疗为软骨退行性变的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基因转染技术能使靶细胞大量表达软骨生长调控因子,有效地促进软骨生长和基质合成,达到修复软骨的目的.本文就基因治疗技术中的目的基因、基因运载体及其在软骨退变缺损区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邓尚;陈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临床护理价值,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和谙.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在我科住院患者24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25例,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护理纠纷及投诉率、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及投诉、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的应用对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促进护患和谐,缩短住院日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秋凤;冯金鸽;孙亚莉;何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