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军涛;王冰;张彦平;王珊;张磊;何娜;王金华;黄伦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预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采用Stata1 1.0分析数据,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381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中位随访期25个月.阴性CCTA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死亡、心肌梗塞(MI)和血管再通发生率分别为0.48%、0.34%、0.05%和0.02%;阳性CCTA患者中,相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8%、1.59%、0.89%和1.39%.MACE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LR、-LR和DOR分别为0.99(95% CI:0.97~1.00)、0.43(95% CI:0.37~0.49)、1.74(95% CI:1.56~1.93)、0.01(95% CI:0.00~0.08)和118.27(95% CI:20.69~676.06).结论 CCTA对可疑CAD患者具有极好的预后价值,阴性CCTA可基本排除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贾鹏;蒋炳虎;王继琛;吕献军;赵全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诊治思路及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活检术(TBLB)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例初被确诊为“肺部感染”并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男性患者,采用TBLB方式,对其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确诊为COP,给予泼尼松治疗,规律药物减量,追踪随访.结果 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先后2次药物减量过程中病情复发,经再次加大药物剂量,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随访2年,至撰稿日仍予激素维持量治疗.结论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差,确诊需病理活组织检查证据,可按照病变部位情况选择活检方式.对COP应用激素治疗反应好,但易复发.
作者:薛海仪;李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连续邻指带蒂皮瓣修复多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例(18指)手指末节皮肤缺损患者应用邻指带指固有动脉背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结果 9例18块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辩感觉恢复:S0级2块,S1级12块,S2级4块.手功能评定:优8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结论 邻指带指固有动脉背支皮瓣修复多个指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好,供区损伤小,对手外伤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田超;游晓波;高华伟;肖文明;李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紧张性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平均血流速度(MFV)以及特征性改变.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临床诊断的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分别在其发作期和间歇期观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同时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①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比较有先兆紧张性头痛(MWA)和无先兆紧张性头痛(MWO)患者的差异,MWO患者发作期时PCA、MCA的MFV均比MWA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WA在间歇期时ACA、MCA的MFV均比MWO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类型的紧张性头痛患者在间歇期和发作期MFV的变化有所不同;TCD检查结果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田莉;杨瑞棋;汪楚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卵巢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137例老年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33例.对可能影响复发的8个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分级、术中是否清扫淋巴结、化疗方案、化疗周期、初次治疗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术后是否有肉眼可见残瘤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卵巢癌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肿瘤分期(OR=3.463,95%CI=1.167~10.276)、组织分级(OR=4.627,95%CI=1.367~15.66)和有肉眼可见残瘤(OR=6.679,95%CI=1.700~26.235)对老年卵巢癌患者的复发有显著影响.结论 肿瘤分期、组织类型、有肉眼可见残瘤是老年卵巢癌患者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陈楚红;农桂青;黄宇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多层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征象.结果 23例PE病例中,中央型PE 13例,周围型PE 10例,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决状附壁样缺损,周国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E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靳秀丽;蒋世明;贾敏;刘芳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原发胃癌及胃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减少二者的漏误诊率.方法 对53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胃恶性肿瘤的患者分析其胃肠钡餐、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3例病例中有30例终病检证实为原发胃癌,23例证实为胃淋巴瘤.临床表现多为上腹包块、腹痛、消瘦、恶心、呕吐,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肿块、充盈缺损、龛影等.结论 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二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部CT等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中又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可以使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误诊率大大降低.
作者:禹健;陈世孝;何朗;李海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休克指教与血浆乳酸浓度的相关性对急诊危重病人筛检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收入抢救室并在就诊后2小时内做过血浆乳酸浓度检测的50例患者,将其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分别与血浆乳酸浓度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浓度相比,休克指数的相关性好(r=0.620),为强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预检分诊处,休克指数比单纯的心率或血压更能反映急诊危重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有利于栓出潜在重症患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何倩;邹利群;曾庆;曾爱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慢性HBV感染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的表达水平,对70例HBV感染者在B超引导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同时行HBV相关血清学检查.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数据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70例慢性HBV感染者ALT水平为(35.56±10.42)U/L,其中ALT<40 U/L者50例,HBeAg阳性40例,HBeAg阴性30例.70例慢性HBV感染者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为(5.55±1.20)%,健康对照组为(4.85±0.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03).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495,P=0.003).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患者62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表达水平为(5.80±1.14)%,高于8例G>2患者的(4.00±0.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5,P=0.00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的患者48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为(6.00±1.34)%,高于22例S≥2者的(4.70±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P=0.001).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与炎症活动度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01),与纤维化分期亦呈负相关(r=-0.488,P=0.003).结论 CD4+、CD25+、CD127low/-Treg与乙型肝炎的病情慢性化、肝组织损伤有关,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郑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对老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价此化疗方案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确诊为ⅢB期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接受的化疗方案均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分别统计治疗后鳞癌和非鳞癌的临床疗效和各自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对治疗后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级,评价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对于老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达到完全缓解,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和稳定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前者疾病进展率低于后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鳞癌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鳞癌(P<0.05).③治疗后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经及时对症治疗后均不影响化疗方案的进一步实施.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治疗老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较好,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尤其是针对非鳞状细胞癌效果更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粉侠;李春萍;左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替吉奥胶囊)方案和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期.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治疗的11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方案)60例和对照组(FOLFOX6方案)58例.两组患者化疗均不少于三周期后才进行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期等比较.结果 治疗组60例,总有效率为5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初治有效率(42.3%vs 66.7%)与复治有效率(25.0% vs 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方案毒副反应均较轻,以骨髓抑制及消化系统反应为主,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方案与FOLFOX6方案在晚期胃癌治疗上都有一定疗效,且化疗的毒副反应能被患者耐受.但奥沙利铂联合S-1胶囊方案的临床疗效更高,消化道毒副反应轻微,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作者:涂德军;洪俊强;张启龙;杨东;杨青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XE-2100与XT-4000i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出版的EP9-A2文件,以sysmexXE-2100和sysmex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其中XT-4000i作为实验目标,XE-2100作为比对目标.用EDTA-K2抗凝的新鲜患者全血分别在两台仪器进行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5项参数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个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差异,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 两台仪器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各参数中白细胞(WBC)的相关系数(r)值为0.9989,红细胞(RBC)的相关系数(r)值为0.9989,血小板(PLT)的相关系数(r)值为0.9958,血红蛋白(Hb)的相关系数(r)值为0.9985,红细胞比容(HCT)的相关系数(r)值为0.9976.数据结果经过t检验后发现5项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台仪器具有良好可比性.结论 两台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均满足临床实验的要求.
作者:贺军涛;王冰;张彦平;王珊;张磊;何娜;王金华;黄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2012年入住我科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对真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将评分>40分的81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入组后均进行真菌检测,对照组进行抗真菌治疗;观察组早期应用氟康唑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后对病原学结果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真菌清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氟康唑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助于提高抗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凯;胡迎春;刘济滔;唐鹏;胡沥;黄志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明确诊断为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DOG1的表达,探讨DOG1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GIST外科术后病理标本112份,同时收集胃肠平滑肌瘤34例及正常胃粘膜30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EnvisiGn法检测GIST标本中DOG1的表达,同时检测CD 117、CD 43的表达情况,并与胃肠平滑肌瘤、正常胃粘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DOG1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6.4%,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8.4%.②在GIST标本中,不同性别、年龄、部位、危险度及细胞学分类之间DOG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DOG1和CD117共同表达阳性者98例,阳性率为83.1%.DOG1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CD 117,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DOG1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CD 3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DO G1在GIST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细胞学分类无关.②DOG1在GIST的诊断上优于CD 34.③DOG1不能作为GIST危险度分级的依据.
作者:陈艳鸿;彭燕;陈晓;李娟;朱丽萍;郭建红;邹荣;杨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中的价值.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中的作用”为活动主题,根据入院顺序将144例在腰腧穴麻醉下行痔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取品管圈管理方法,通过调查所有患者,分析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制定出相适宜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痔疮术后尿滁留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3.8%,患者满意度97.2%,医护人员对开展品管圈活动满意度为96.4%,对照组分别为31.9%、86.1%和71.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降低痔疮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提高患者、医生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医护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护理服务品质和团队精神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君健;方启帆;方健;林中超;任春碧;张璇;蒙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罗伊适应模式对老年膀胱癌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膀胱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护理常规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罗伊适应模式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并调查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SCL-90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满意率和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和100.0%,对照组的满意率和治疗依从率分别为75.0%和2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罗伊适应模式可显著改善膀胱癌手术老年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率.
作者:杨芦夏;秦自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对116例患者(颅脑外伤6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3例,闭合性喉气管外伤10例,高血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5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未行开颅手术患者3例,头面颈部烧伤引起上呼吸道水肿2例,喉梗阻5例)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结果 116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62%,其中呼吸、心脏骤停2例(1.72%),皮下气肿3例(2.59%),出血2例(1.72%),气管套管脱出2例(1.72%),气管食管瘘1例(0.86%).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确认颈部解剖标志,熟练的技巧,严密的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天明;刘玉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手术、放疗、化疗这三种主要治疗手段中,放疗因其适应证宽、疗效较好而有着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辐射抵抗和辐射耐受现象,大大降低了放射治疗的疗效.因此提高肿瘤的放疗敏感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就近年国内外学者对提高肿瘤放疗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作者:赵莹;赵晶;韩苏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视力发展、眼压、眼轴及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行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100例(180眼),比较其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眼睛视力、眼压、眼轴及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 戴镜前平均视力为球镜(0.21±0.14)D,戴镜后为(0.95±0.12)D;戴镜前平均眼轴长度(24.75±0.81)mm,戴镜后为(24.39±0.79)mm;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戴镜前为(15.43±2.31) mmHg,戴镜后为(13.44±1.95)mmHg;戴镜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戴镜前平均眼压为(15.32±4.33)mmHg,戴镜后平均眼压为(14.76±2.08)mmHg,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平均角膜平坦K值、角膜表面形状系数、角膜不规则指数与配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治疗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王梅艳;李之忠;徐凤;张季谨;许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1岁以下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共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均<1岁.另选择同期治疗的典型川崎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月龄(9.8±0.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影像学和实验室诊断差异,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中1项人数为6例,符合2项人数为30例,符合3项人数为20例,符合4项人数为3例,符合超过4项者1例.心脏彩超结果发现,心脏血流异常38例(63.3%),冠脉扩张43例(71.6%),冠状动脉增厚17例(28.3%);X线片结果显示,肺纹理增粗35例(58.3%),肺野斑点12例(20.0%),其他13例(21.7%).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0.5~5d均发热消退;心脏彩超检测显示,冠脉扩张人数降低到13例(21.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13,P=0.035);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X片显示肺纹理增粗和肺野斑点人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 =8.06,P=0.001);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儿平均住院(9.1±1.2)d.结论 1岁以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与典型川崎病具有明显区别,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可以辅助诊断.经过治疗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军;王娟;余章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