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春;孙爱斌;李代程;黄永辉;钟燕;夏渝敏;刘志刚
目的 总结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急诊救治方法,提高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急救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急诊救治的74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病历资料及救治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救治48小时后病情明显缓解,治疗前后监测相关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急且危重,迅速规范的急诊救治至关重要.
作者:谭光林;王坤;敖小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我国的肝病发病率较高,而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急慢性肝病常影响糖代谢,造成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对患者的诊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诊断、治疗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对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供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作者:蒋安;李寒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无针输液系统是一种新型现代化输液技术.该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了静脉输液的无针化,能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有效降低针刺伤引发的血源性感染,同时职业暴露问题亦得到改善,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了医疗安全双保障,因此无针输液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外,该系统在临床工作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本文就无针输液系统的研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沙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近年临床关注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急性肾衰竭(ARF)更名为急性肾损伤(AKI)的原因,AKI诊断的ADQI标准与AKIN标准,以及迄今新的KDIGO指南中对AKI的定义、分期及新的诊断标准,以供相关专业及临床医生学习、掌握与正确应用.
作者:尹广;陈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急诊全腹CT平扫诊断为阑尾炎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病人CT资料(A组)和20例非阑尾炎病人的急诊全腹CT平扫资料(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资料混合,由两名(A医师、B医师)从事CT诊断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在不知临床及手术结果的前提下分别盲法阅片,将两人的诊断结果以Kappa方式评价其一致性.以25例手术后阑尾炎病人为标准,分别计算两人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以A组病例为标准,A医师和B医师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75).A医师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100%和95.5%;B医师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100%和93.3%.结论 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明国;彭志远;邹正霖;袁慧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DNA损伤同源重组修复检测系统(Ⅰ-Sce I-HR),应用该系统制备DNA双链断裂(DSB)的人骨肉瘤细胞(U2OS)模型,探索细胞DNA损伤后的修复特性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构建携带Ⅰ-Sce I归位内切酶识别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R-GFP,将该质粒转染入U2OS细胞中,经G418稳定筛选.随后分别瞬时转染入携带归位内切酶Ⅰ-Sce I的表达质粒pCBASCEI,以及体外经Ⅰ-Sce I线性化pcDNA3-HR-GFP.48小时后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NA双链损伤效应分子-DH2AX,同时观察EGFP荧光信号;72小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报告蛋白EGFP的表达,评估DNA双链断裂后同源重组修复情况.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pcDNA3-HR-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Ⅰ-Sce I-HR系统引入U2OS细胞中后,γ-H2AX表达明显上调,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均显示EGFP表达.结论 DSB细胞同源重组修复模型构建成功,Ⅰ-Sce I-HR系统能够成功地诱导U2OS细胞株产生DSB,并出现同源重组修复,为进一步研究DNA同源重组信号传导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
作者:邓昭敏;李莎;李明远;王欢;任来峰;郭连娣;刘聪;丁娜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对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14天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34±1.56)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12±1.26)分,14天为(2.23±1.12)分,末次随访为(1.56±1.13)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技术不当,术后锻炼不当,术后病变节段的退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减压联合椎间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法.
作者:张智;郑佳壮;刘丹;蔡奇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ICU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方法 将60例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除镇静药物不同外,其余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决定,比较二者的镇静效果.结果 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在镇静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方面优于咪达唑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等三个方面均优于咪达唑仑,但二者在镇静深度方面没有差异.
作者:邹健金;王家珍;张玲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以临床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行64层或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需求.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 15例(其中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1例).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2.1%(495/603例),图像质量良占10.4%(62/603例),图像质量差占7.5%(46/603例);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1.0)s,总对比剂用量为80~100ml.结论 多层螺旋CT三联检查能在8秒左右一次完成检查,能同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等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祝忠;温志鹏;许国辉;文明;曹英;周鹏;胡仕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文简要回顾急诊医学的发展历史,透析急诊医学之现状,明确急诊医学之任务,解读急诊医学之特征,查找急诊医学之不足,探索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建设之路,积蛙步以至千里,不断健全、壮大急诊队伍,从而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与急诊医学学科的完善,既彰显急诊医学的特征,更体现急诊医学的人文关怀价值.
作者:谭光林;冯胜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补体系统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的补体系统组分,表达各种补体受体.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补体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及一些疾病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补体广泛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突触消除、神经网络的成熟等生理过程.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包括脑或脊髓外伤性损伤、脑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也参与其病理进程.很多研究表明在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时,抑制补体激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也为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董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机体免疫功能及补体的影响.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化疗,对照组(28例)单用Chop方案化疗.化疗前、后1、3、6、9、12月分别检测血清Ig及补体C3、C4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Ig水平及补体C3、C4均有下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罗华单抗联合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机体免疫功能及补体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尚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别俊;李爽;李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医健脾清肠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补脾清肠汤口服+中药灌肠);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黄连素片、整肠生胶囊口服+利多卡因、庆大霉素灌肠).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补脾清肠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效果显著,恢复快,不易复发,生存质量高.
作者:孙云;沈富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180例ASA Ⅰ~Ⅱ级,头位、单胎足月妊娠的初产妇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在宫口开大3 cm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于硬膜外腔注入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ml,PCEA基础注药速度6 ml/h,自控镇痛量为2ml,锁定时间为15min;对照组:临产前6小时起不予阿片类镇痛药,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运动能力、产程、分娩方式、失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项目.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达100%.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间为(119±51)min,第二产程(56±30)min,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顺产率(94%)高于对照组(7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运动能力影响、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好,能提高产科质量,方法简便、安全、高效.
作者:刘伶俐;王成刚;吕良勤;钟廖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浓度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其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6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OPN及CEA浓度,分析两种标志物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病例组的OPN浓度为(78.3±24.2)ng/ml,CEA浓度为(36.2±24.6)ng/ml;对照组的OPN浓度为(42.8±14.8)ng/ml,CEA浓度为(2.4±0.8)ng/ml;单项检测OPN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60.0%及75.0%,单项检测CE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8.3%及73.3%,联合检测OPN及CEA的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7%及91.6%.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OPN及CEA可提高胃癌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方法简便,可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
作者:陈静;莫育芹;磨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使用藿补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有效降低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彬;廖悦玲;胡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126例因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幼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支气管肺炎所用药物(包括抗生素)外,另给予布拉氏酵母菌口服(250mg,每日1次);对照组则仅使用常规治疗支气管肺炎所用药物(包括抗生素),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腹泻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9例、对照组20例发生腹泻,两组患儿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0% vs 30.30%,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能有效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作者:王晓宇;陈静;陈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PPH手术在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中单、双荷包缝合的效果及选择原则.方法 1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PPH手术采用单荷包缝合治疗84例,其余84例采用双荷包缝合.结果 两组在术中耐受程度、术后恢复时间方面基本相似,但手术时间、术中下腹部牵拉痛、假性憩室形成、吻合口裂开等方面,单荷包缝合优于双荷包缝合组.肛管皮肤复位、直肠内脱垂消失或两者效果均佳方面,双荷包优于单荷包缝合组.结论 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在选择用PPH手术治疗时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措施,针对混合痔重而合并直肠内脱垂轻者,或混合痔相对轻而直肠内脱垂重者,好选用单荷包缝合,两者均重者选用双荷包缝合,并且两荷包线间距不应>2cm.
作者:林中超;彭洪;彭明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体重指数、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对152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人,用1年时间对其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再进行体重、血压、肝功能和血脂检查,观察其与干预前的差别.结果 本研究有123人适当控制饮食并坚持适量运动,占所有参与者的80.92%.完成健康教育者干预后BMI、TG、CHOL-T、HDL、LDL各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例脂肪肝逆转为局灶性脂肪肝,其余的108名的脂肪肝均恢复正常.未完成健康教育者干预后BMI、TG、CHOL-T、HDL、LDL各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高血脂和脂肪肝的相关指标.
作者:唐燕;但小红;窦延春;罗昭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时保护骨盆骨髓对血液毒性的影响.方法 40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根据靶区勾画要求勾画临床靶区(CTV)及正常组织,观察组在放疗计划设计时按要求限制骨盆骨髓受照剂量和体积;对照组不予以限制骨盆骨髓受照剂量和体积.放疗前、放疗中每周及放疗结束时复查血常规.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4级血液毒性反应;其4级以下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0%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调强放疗保护骨盆骨髓可以降低患者血液学毒性发生率.
作者:杜驰;蔡明伟;林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