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姮瑛;谢琼;李密;蒲君
目的 探讨糖尿痛患者血糖控制在12 mmol/L以下,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58例(72眼)施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1年,裸眼或矫正视力≤0.1者2眼(2.78%).0.1~0.3者1眼(1.39%).0.3~0.5者2眼(2.78%),0.8~1.5者67眼(93.06%).术中无出血,术后无感染,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餐后血糖控制在12 mmol/L以下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常文勇;迟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颅脑外伤后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例确诊为头部外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2例)应用针灸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54例)应用颅痛定、益脑灵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头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针灸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味可明显提高颅脑外伤后头痛的疗效,缩短疗程.
作者:范秀云;彭俊;张明伟;周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对25例原发性肝癌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动态电影模式扫描,所有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并计算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肝动脉供血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比较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 肝癌组织BF、HAF 明显高于瘤旁组炽及正常肝组织,而MTT明显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BV和PS值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肝癌CT灌注参数(BF、HAF和MTT)可有效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燕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胸壁结核的X线及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15例胸壁结核患者的完整资料,回顾性分析其X线及CT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结果 胸部X线发现7例;所有病例CT检查均有软组织肿块,凸出于胸壁7例,凸出于胸腔5例,同时凸出于胸壁和胸腔3例;形成脓肿8例;骨质破坏7例,钙化2例,4例伴有肺内结核病灶.CT均能显示病灶的位置、肿块内部结构及周边情况.结论 X线摄片是发现胸壁结核的基本手段,CT能清楚了解软组织肿块内部及周边情况,骨质破坏情况,尤其是增强CT对于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大成;李成杰;姚尉;刘远红;丁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之表现扩散系数(ADC)对急性后循环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发病一周以内行临床及磁共振DWI检查确诊为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患者,于二周后复查磁共振DWI检查.结果 发病一周内,一侧枕叶和一侧小脑梗死的核心、梗死的边缘和其对侧镜像区ADC值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干梗死的核心ADC值和其梗死边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用后复查DWI检查,梗死的核心ADC值和其边缘及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死的边缘和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侧枕叶梗死者有8例DWI高信号范围较前缩小,小脑梗死者有6例DWI高信号范围较前缩小,脑干梗死者有13例DWI高信号范围较前缩小,结论 ADC值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脑缺血的方法,其定量分析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及恢复情况.
作者:庾建英;刘继新;朱沂;蒋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覆膜内支架治疗食管癌并发食管一气管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X线引导下对15例食管癌放疗后导致食管-气管瘘、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导致食管-气管瘘患者行国产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及止痛治疗.结果 18例一次性操作成功,1例术中支架向下移位并及时补放第二枚支架,11例出现术中少量出血,所有病例的瘘口均完全封堵;术后有15例需药物止痛,2例出现少量呕血,3例出现解黑便,2例出现大呕血死亡,1例出现食团阻塞支架.2例出现肿瘤生长阻塞支架;随访期内死亡14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和全身衰竭.结论 采用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并发食管-气管瘘是一种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作者:魏欣;钟立明;胡鸿;游箭;赵晓伟;胡孔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对32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栓塞并检测术前术后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及血红蛋白及肌瘤变化情况.结果 UAE后子宫肌瘤明显缩小,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无明显变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恢复到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邓元明;张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由于胆囊管移行段管径纤细,走行迂曲,不易显示,胆囊管结石较易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13例患乾的临床资料,探讨胆囊管结石超声诊断方法及可能引起漏误诊的因素.
作者:温宗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Vitapex根充糊剂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460个患牙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在行常规根管治疗术基础上,分别采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和Vitapex糊剂加牙胶失充填根管,观察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 氧化锌糊剂组(A组)有效率80.9%,Vitapex糊剂组(B组)有效率92.4%,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术后1年疗效明显好于氧化锌糊剂,可满足临床应用.
作者:刘金明;孙博;张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食道起声心动图(TEE)在三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三尖瓣成形手术患者术中行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TEE全程监测整个手术过程,术前观察三尖瓣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功能及反流程度,瓣膜成形完成心脏复跳后,再次观察成形瓣膜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功能及反流情况.结果 62例三尖瓣成形术患者术前均为重度关闭不全,成形术后16例(25.8%)反流完全消失,43例(69.3%)为轻度反漉,3例(4.8%)因无法成形,接受瓣膜置换术.结论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用于三尖瓣成形术中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术中的问题,评价手术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晓茜;刘慧;邹翰琴;周克松;刘志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老年直肠癌患者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的血液粘度变化.方法 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直肠癌根治手术,ASA Ⅰ~Ⅱ级,无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影响血液粘度疾病的老年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分别在麻醉输液前(T0)、麻醉诱导插管后,BIS达到40~60并维持1 h(T1),手术结束前10 min(T2)、术毕拔管患者入PACU后30 min(T3)四个时点经肘静脉各采血5ml,检测高切全血粘度(Hηb)、中切全血粘度(Mηb)、低切全血粘度(Lηb)、血浆粘度(ηP).结果 全血粘度指标(Hηb、Mηb、Lηb)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与T0比较,T1指标显著降低(P <0.05),至T2继续降低(P<0.05),T3开始升高.但仍较Ta低(P<0.05).ηp在T1较T0显著升高(P <0.05).结论 老年直肠癌患者血液粘度经历了麻醉中降低,术后早期开始升高的变化过程.
作者:陈涛;钟庆;张英;刘玉林;王春艳;雷贤英;唐显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食道癌患者行金属内支架治疗术前、术中存在的与手术探作无关的医疗风险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39例食道癌患者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的资料,总结与支架置入操作无关的非手术风险及其特点.结果 53例支架置入术时机推迟导致病变加重、体质恶化并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风险;1例食遣癌放疗后出现狭窄并食道-气管瘘患者入院当晚大出血死亡;1例患者不信任支架安全性引发非医疗性纠纷;1例食道癌放疗后食道-气管瘘患者术中因剧烈咳嗽时不慎跌落下检查床.结论 食道支架置入术操作相对简便,重视术前、术中存在非手术操作的风险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作者:钟立明;魏欣;胡鸿;游箭;赵晓伟;胡孔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治疗的47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患者中结、直肠肿瘤21例,肠粘连12例,腹内、外疝嵌顿7例,肠扭转、粪石嵌顿各2例,肠套叠、憩室炎,坏死性降结肠炎各1例.术后并发症10例,发生率21.28%;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4.26%.结论 对无手术史且排除疝嵌顿的肠梗阻首先考虑肿瘤可能.完善病史和仔细体检、腹部立卧位摄片和腹部CT检查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常规措施.老年急性肠梗阻病情复杂,伴发疾病多,体质差,应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文杰;陆孝道;高钢龙;单远洲;张学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的CT表现及其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PAP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PAP患者CT表现多样,其主要的CT表现为地图样、碎石路样、肺实变样改变,肺水肿及肺间质纤维化常表现较为明星.结论 PAP的CT表现多样但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不难作出诊断.
作者:石思李;邹文远;张自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体外循环(ECC)术中肝素耐药的差异.方法 305例病人常规中度低温(28℃~30℃).灌注流量在2.4~2.8 L/(m2·min).心肌保护采用4:1稀释血停搏液.肝素用量:体内肝素化300~400 U/kg,预充液中加2 000 U,在ECC中维持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480 s以上,每间隔30 min 测ACT.结果 肝素耐药:汉族3例(2%),维吾尔族28例(18%).肝素耐药中血小板计数增高者:维吾尔族5例,汉族2例.经追加肝素及输给新鲜冷冻血浆后,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血量维吾尔族患者均低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 堆吾尔族患者肝素耐药比例高于汉族,而术后出血量却明显小于汉族,提示我们应从汉族与维吾尔族凝血因子是否有差异科学的分析这一临床现象,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杨毅;谢丽帕;伍湘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与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时使用后的恢复情况.方法 86 例择期腹腔镜手术女性病人随机分成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P组,n=43)与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1组,n=43).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静脉注射和吸入.记录并比较患者苏醒期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组病人停药后的拨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名字时间、应答生日时间均小于Ⅰ组(P<0.05).两组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的时间相近(P>0.05).P组烦躁的发生例数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病人围术期其它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比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有更快更好的短期恢复效果,适合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
作者:周远航;唐江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对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价值.方法 搜集50例有完整临床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并对所有患者常规行SE T1 WI和TSE T2 WI,快速翻转恢复序列(FLAER)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范围,比较MRI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上的准确性为100 %,判断宫旁受侵的准确性为92.8%,判断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为85.6%.结论 MRI动态成像可多方位成像,能直观、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于宫颈癌的诊断有极高的敏感度,对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临床检查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有利于合理制定治疗计划,为宫颈癌治疗前常规盆腔检查佳影像学方法.
作者:程祝忠;任静;王闽;肖燕;杨宇洁;席晓秋;许国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在急诊检查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106例经超声、逆行肾盂造影、体外冲击波碎石及输尿管镜腔内气压弹道碎石术证实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经腹部超声及经直肠超声两种检查方法并进行结果时比.结果 106例已证实输尿管蛄石患者经腹部超声检查确诊75例,准确率为70.8%;而经直肠超声检查确诊101例,准确率为95.3%;经直肠超声组较经腹部超声组患者检查结果准确率高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直肠超声可以较准确的显示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不需要充盈膀胱,不受婚否的限制,可显著提高诊断率.
作者:罗娟;李素淑;刘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36例并发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根据药敏试验分析其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几乎均为多重耐药,耐药率低的是亚胺培南(66.7%).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尤其是ICU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形成多重耐药;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复合群杆菌感染的患者应以亚胺培南作为第一线抗菌药物;重点是加强预防,防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世成;罗世林;李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效果.方法 选取92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血液灌流.观察全部病例的阿托品应用总量,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中间综合征发生率、病死率及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阿托品应用总量、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中间综合征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IL-1、TNF-a、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作者:张文忠;王健;杨峰;刘书花;焦清海;田英平;刘冬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