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流产致宫腔粘连的研究进展

曹杰

关键词:人工流产, 宫腔粘连, 宫腔镜, 诊断, 治疗
摘要:随着人工流产的广泛开展,人流人数及重复人流次数逐年递增,由此导致的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随之上升.宫腔粘连(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其继发于宫腔内创伤性手术,也是人工流产(手术流产及药物流产)术后的一种近期并发症.本文描述了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并综合分析了近年关于宫腔粘连的相关文献,从多个方面详细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及预防进展.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65岁以上老年人相对于中青年免疫力低下,且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比率较高.因此,老年人CAP患者中重症病例及病死率较高,治疗较复杂.现将我院2008年老年CAP患者4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在46例患者中,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9.2岁,男性29例,其中汉族10例,哈萨克族13例,维吾尔族4例,蒙古族2例;女性17例,其中汉族6例,哈萨克族7例,维吾尔族3例,蒙古族1例.46例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糖尿病12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肾炎1例.以上病例均符合《内科学》第6版关于CAP诊断标准.

    作者:刘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儿阑尾炎的彩超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患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5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单纯性阑尾炎26例,化脓性阑尾炎37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术前70例患者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例为阴性,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3%,漏误诊率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急性阑尾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疑诊患儿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张庆;刘薇;雷正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对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的新认识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合成模板,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与外周血HBV(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肝细胞炎症相关,检测HBVcccDNA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进展,确定治疗终点,对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判断.现今在美国已有7种药物被允许用于成人慢性乙肝的治疗,但均不能有效抑制HBV,目前以cccDNA为靶点的抗病毒药是我们的迫切需求.

    作者:李春霞;曾庆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绵马贯众的活性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绵马贯众的间苯三酚类活性成分,以确定其抗病毒的物质基础.方法 在文献报道的缓冲硅胶柱层析法的基础上,对影响分离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反复量化试验,以探索快速分离、纯化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优化方法.结果 应用此优化方法,从绵马贯众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间笨三酚类化合物,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绵马酸ABA(1)、绵马酸ABB(2)、绵马酸ABP(3)、东北贯众素ABBA(4)和二十五烷醇(5),其中(3)为从绵马贯众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结论 优化后的缓冲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效果好、样品回收率高,适用于绵马贯众的间苯三酚类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刘钊;安熙强;斯建勇;曹丽;沈连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抗结核药致肝肾衰竭死亡1例

    病例男,62岁,因咳嗽、咳痰5年加重2个月,痰中带血5天,于2009年3月24日到县医院诊治,X摄片诊断为Ⅲ型肺结核活动期,矽肺Ⅱ期;并于当天在县医院查肝、肾功正常.3月25日患者转诊到县疾控中心,即时痰涂片结核杆菌阳性,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诊断为复治涂阳患者,按2H3R3Z3 E3 S3/6H3 R3 E3方案进行治疗[1].患者10年前诊断为矽肺,咳嗽5年,否认有肝、肾病史.2006年5月曾在本中心诊断为肺结核化疗6个月,化疗期间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疾控中心于3月25日开始实施抗结核药物强化期治疗,即给予口服异烟肼片600mg/利福平600mg、吡嗪酰胺片2000mg以上药物、盐酸乙胺丁醇片1250mg,肌注链霉素750mg,每二日1次,共2个月[1].

    作者:徐孝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盆底重建术在盆腔脏器脱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POP-Q定量检查诊断标准,对26例Ⅱ~Ⅳ期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Gynecare Prolift网片进行盆底重建术.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61 min,术中出血平均120ml,随访3~12个月,全部治愈;2例有肛门胀感,可耐受,余患者无近期并发症.结论 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POP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但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周密;李均;胡飞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桡动脉及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护理工作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及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护理人员工作负荷的预示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568例在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经股动脉途径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数据,并计算护理工作强度.结果 经桡动脉(TRA)冠脉诊疗组268例患者的病房护理工作强度(NWL)为(400.8±60.9)min,而经股动脉(TFA)诊疗组300例患者的病房护士的护理工作量为(811.8±71.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经桡动脉(TRA)冠脉介入诊疗途径通过减少因穿刺并发症引发的工作量,缩短CCU病房治疗时间及留院时间,而明显减轻护理工作量.

    作者:李黎;谢国惠;杨爽;申晓芬;徐茂雨;李茂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难治性产后大出血患者用明胶海绵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中配合、股动脉穿刺局部的观察护理、基础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结果 28例患者中.20例于导管动脉栓塞术后立刻止血.8例出血明显减少,经对症治疗7天内出血逐渐停止.12例患者出现38.5℃以下发热,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臀部疼痛,5例出现腹痛,经对症治疗约7天后症状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护理关键,可挽救产后大出血产妇的生命.

    作者:杨泽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卵巢囊性类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女性卵巢区域囊性类病变的CT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其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经抗炎复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8例60个卵巢囊性类病变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卵巢囊肿17例,囊腺瘤10例,巧克力囊肿7例,囊性畸胎瘤3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各1例,浆膜外子宫肌瘤液化1例,卵巢癌5例,转移瘤1例.经抗炎复查证实子宫附件区脓肿2例.结论 CT能直观清楚地显示女性盆腔病变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在卵巢区域囊性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恒昀;曾亚琴;唐立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利湿活血中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基础上加用利湿活血中药治疗,疗程12个月,随访6个月;对照组30例,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完全显效63.3%,对照组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症状积分在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 中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较传统治疗更为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婧;魏超;扈晓宇;钟森;陈果;曲俊彦;张传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MSCT血管成像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MSCTA检查诊断的58例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MPR)、容积再现(VR)、仿真内镜(VE)及导航技术(navigation)后处理方法.结果 5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62个,其中肾动脉瘤6个,肝动脉瘤4个,脾动脉瘤3个,胸主动脉瘤12个,腹主动脉瘤7个,颅内动脉瘤30个.多种图像与轴位图像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动脉瘤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够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作者:杜国智;宋彬;汪小舟;周军;黎桂英;罗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放射性核素90Sr/90Y敷贴器辅助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 将单纯切除、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放射性核素”St/90Y敷贴器三种治疗翳状胬肉的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寻求一种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 对121眼采用单纯切除(A组41眼)、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39眼)、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放射性核素90Sr/90Y敷贴器(C组41眼)3种方法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复发率为14.63%,B组复发率为15.39%,C组复发率仅为2.44%,3种手术方法均有部分病例周边角膜云翳.结论 放射性核素90Sr/90Y敷贴器辅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及干眼症的发生率,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陶玉香;王庆旭;蒋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护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 对从业护士18人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160例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职业暴露生物性因素83例次(52%),物理性因素15例次(9%),心理因素22例次(14%),工作特殊性的影响40例次(25%).结论 充分认识从业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障护士职业安全.

    作者:温怡;陈凤;林丽;杨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剥离卵巢皮样囊肿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皮样囊肿(成熟畸胎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88例需行皮样囊肿剔除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囊肿破裂机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囊肿破裂机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皮样囊肿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范刚;王经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29、CD34、CD45、CD90)等鉴定BMSCs特征.结果 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的B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BMSCs经诱导后可分别向成骨、成脂转化;流式分析表面标志分子高表达CD90 (96.5%)、CD29(92.3%),低表达CD34(0.89%)、CD45(1.41%).结论 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有效地分离和扩增BMSCs,分离培养的BMSCs具有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

    作者:田诗政;杨志宏;冯国华;唐俊明;陆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肾小球疾病患儿24小时尿锌铜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肾小球疾病患儿尿中24小时尿锌、铜的含量变化以及肾小球疾病损伤程度与尿锌、铜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42例肾小球损伤患儿以及65例正常对照组24小时尿锌、铜含量.结果 肾小球损伤患儿尿锌、铜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肾小球疾病尿蛋白电泳两条带以上组较两条带组之间尿锌、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24小时尿铜、锌在肾小球疾病时排除量明显增加,尿锌、铜的含量可作为肾小球损伤的辅助诊断标准,同时提示补充和调整微量元素对肾小球损伤患儿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岭;郁飞;王均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德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析

    目的 为医院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分布状况、特点和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抽调调查员进行现患率调查相关知识培训,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1115例,实查率100%发生医院感染49例,51例次,现患率4.39%,例次感染率4.5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4.89%;共分离出病原微生物21株,以G-杆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56.3%,以一联用药为主,占78.3%.结论 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水平符合卫生部<10%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我院医院感染分布状况及病原学分布特点,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尹丽;赵华;谢华;徐巍;张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病理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640例淋巴结FNAC病理特点,并结合临床诊断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40例中良性病变388例,特异性为93.3%;恶性肿瘤252例,敏感性为86.3%.假阴性率为4.1%,无假阳性病例出现,总准确率94.1%,穿刺成功率100%.结论 FNAC操作安全简便,对淋巴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万宇;万礼仪;陆忠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体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颅腔冲洗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进行尿激酶颅腔冲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使用尿激酶行颅腔冲洗,改变冲洗后及开放引流时的头部体位,加速尿激酶对血肿的溶解、液化,便于引流.结果 完全恢复自理23例,部分生活自理30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颅腔冲洗的体位护理,有利于血肿的溶解和引流.

    作者:王群;张雨;孔建红;张建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单腔深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应用深静脉导管进行胸腔积液引流的效果.方法 对42例胸腔积液患者应用胸腔内留置深静脉导管进行引流并评价引流效果.结果 除2例脓胸患者外,其余病人均经深静脉导管抽净胸腔积液,肺组织复张,来出现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用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且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张腊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