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嵌顿性斜疝致器官坏死20例分析

郭德贵;李油山

关键词:婴儿, 嵌顿性斜疝, 器官坏死,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总结婴儿嵌顿性斜疝致器官坏死的原因,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20例嵌顿性斜疝致器官坏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大网膜坏死者予以切除;14例小肠坏死者行肠切除吻合术;8例合并睾丸坏死者行睾丸及精索切除.结论 临床遇到不明因的哭闹、腹胀、呕吐、拒食的患儿应仔细全面查体,高度警惕腹股沟肿物的性质;及时细致地手术探查是避免漏误诊和预防脏器嵌顿坏死的重要措施.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型系统性红斑狼疮2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诊治经验,提高对腹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认识.方法 对26例腹型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结果 21例(80%)与SLE活动有关,14例(54%)以腹部表现为首发症状,4例行剖腹探查并部分小肠切除术,病理报告均提示血管炎.保守治疗总有效率84%,4例手术治疗全部死亡.结论 腹型SLE病变广泛多变,病情危重,容易误诊,应尽早明确病因,恰当选择治疗措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武伟;潘楚瑛;吕云福;黄烈诚;张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3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实施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反应、前房深浅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26(12.43±4.12)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32.16±9.41)mmHg.术后一周平均眼压(7.56+2.83)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15.01±4.65)mmHg,经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8眼前房无任何反应,2眼有Ⅰ度浅前房伴少许前房积血,均于2~3天后自行恢复,6眼前房有轻度闪辉,术后2~3天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形成显著弥散滤过泡.术后1周及6月视力基本稳定.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程依琏;樊映川;罗谦;黎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科静脉给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静脉滴注在儿科十分广泛,有几个环节值得重视.一是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观察;二是致热原的累加;三是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四是预防输液反应与合理用药;五是抗生素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师做好静脉给药,提高用药的安生性,达到佳效果.

    作者:李玉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弥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TI检查.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强化区、邻近区域正常脑白质ADC值及FA值,在FA图上明确肿瘤与正常脑白质关系.结果 水肿区、肿瘤强化区ADC值和FA值与正常脑白质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水肿区与肿瘤强化区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显著性,FA值差异无显著.FA图上可清楚显示肿瘤实质区脑白质纤维破坏及与周围正常脑白质关系.结论 ADC值及FA值能帮助区分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白质区,FA图能明确肿瘤与周围正常脑白质关系.

    作者:张应和;李春芳;李良;陆巧葱;徐刚;胡海菁;梁文超;曹修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145例淋病资料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淋病的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145例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病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 淋病发病年龄在21~40岁占82%.职业以个体或待业人员占51%,头孢曲松治疗转阴率97.8%,大观霉素治疗转阴率97.4%,氧氟沙星治疗转阴率94.1%.结论 头孢曲松、大观霉素治疗淋病至今仍为首选药物,耐喹诺酮淋球茵在本地区已产生.

    作者:王华;李丰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常见,修复困难,修复方法较多.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相关文献,对各种修复方法的适应证、疗效及优缺点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卿勇;王怀胜;王耀军;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1例AMI患者6小时内和溶栓后48小时血清中TNF-α、IL-6和IL-10水平,分析其与心肌缺血再灌注间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患者溶栓前血清TNF-α和IL-6增高,IL-10降低.AMI患者溶栓前后相比,血清TNF-α和IL-6降低,IL-10升高.结论 细胞因子参与AMI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其溶栓前后的检测可作为AMI的治疗监测指标.

    作者:张泽刚;刘建华;张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孕期疟原虫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母儿的影响

    目的 了解孕期疟原虫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母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孕期疟原虫感染248例(观察组)及正常孕妇216例(对照组)为调查对象.比较两组对象在妊娠结局、母体贫血、孕妇死亡、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窒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流产、早产、死胎发生率及孕妇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引起妊娠贫血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引起中、重度贫血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低体重新生儿的出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孕期感染疟原虫可增加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同时加重妊娠贫血,增加孕妇病死率,但对新生儿窒息影响不大.

    作者:聂艳;刘显志;Margarida Gomes;张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无痛胃镜小剂量芬太尼减轻异丙酚静脉注射痛的观察

    目的 观察芬太尼、利多卡因单独应用或复合应用对消除异丙酚静脉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将3~14岁自愿接受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的患儿10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相等的四组(L、F、F+L、D),试验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根据疼痛严重程度划分为不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严重疼痛.结果 L组注射痛发生率48%;F组注射痛发生率56%;F+L组注射痛发生率12%.D组注射痛发生率96%.L组和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L组的疼痛发生率少.结论 复合用药使单一药物的用量明显减少,使用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一种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浪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颅内异物金属铁钉1例

    病例 男性,24岁,因头痛12小时伴右小指麻木,于2006年9月19日入院.入院前一天大量饮酒致昏睡,具体有无外伤史不详.查体:意识Ⅰ级,GCS 15分,右小指及小鱼际区痛觉稍减退,左额顶部见1厘米铁钉尾,固定无活动.

    作者:刘海川;王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肝宁对实验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复肝宁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ya-luronic acid(HA)、Laminin(LN)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中药复肝宁低、中、高剂量组、秋水仙碱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复肝宁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HA、LN的含量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中药复肝宁各组ALT、AST活性、HA、LN的血清含量低于模型组及秋水仙碱组,病理变化减轻.结论 中药复肝宁能有效地防止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ALT、AST、HA、LN的升高,有保护肝细胞、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周语平;孟宪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地尔硫卓防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地尔硫卓对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病人60例,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A组和对照(B)组.A组在全麻诱导插管前静注地尔硫卓0.02 mg/kg;B组在诱导及插管前静注生理盐水10 ml.随后观察术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0 min 3个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结果 B组在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0 min的SBP、DBP、H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A组在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0 min有轻微变化;B组在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0min的各项指标均高于A组.结论 地尔硫卓可以有效防治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作者:侯俊;汤和青;方为;陈春;孙德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RI及MRCP诊断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诊断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为胆道结石病人的MRI及MRCP检查资料与B超、CT等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MRI及MRCP检查全部发现结石;50例均行B超检查,阳性30例;35例行CT检查,25例发现结石;15例行ERCP检查,2例插管不成功,8例成功插管并取石,2例未发现结石,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结论 MRI及MRCP是无创无痛苦检查方法,在胆道结石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王忠;宋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特殊病人安置胃管的一种方法

    临床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用通常使用的安置胃管的方法不能完成.我们处理了2例被诊断为脑梗塞球麻痹的病人,病人神志清楚,可以见到吞咽动作,但无法咽下唾液及其它任何东西,咽部反射剧烈,在病房工作人员反复使用各种办法均不能为病人置入胃管的情况下,我们结合困难气管插管的经验,用一种特殊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胃管安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作者:刘洪;林岚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浅谈护理人员情商的自我培养

    通过对新时期护理人员认知与情感问题的分析,认为护理人员应通过学习、调节与提高自身情感商数,达到个体的协调,利于工作与人际的和谐.同时获得多系统支持.

    作者:白倩;何清莲;赵玲霞;张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臂丛神经穿刺一般用20厘米注射器携针头.笔者在临床实践及自身工作中运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行臂丛神经阻滞,其结构见图1.

    作者:华薇;廖志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54例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的经验.方法 对54例小肠闭锁患儿手术方法和术后胃肠外静脉营养进行分析,其中行肠管端端吻合40例,端侧吻合5例,侧侧吻合2例,肠造瘘Ⅱ期吻合5例,空肠R-Y吻合1例,胃空肠吻合1例.结果 治愈40例,家属放弃治疗4例,死亡10例.术后并发症27例,其中吻合口瘘5例,硬肿症10例,切口感染部分裂开4例,败血症中毒性休克3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术后1~5年随访35例,生长发育良好,无腹胀、腹痛.结论 加强术后护理和抗感染,使用胃肠外静脉营养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廖桂榕;邓洪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康复护理在胸腰椎骨折术后的应用

    目的 提高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6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术后体位、伤口疼痛观察、术后胃肠功能的观察处理、术后正确的翻身、心理康复指导、腰背肌训练等.结果 平均住院36天,无肌肉萎缩、肺部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 对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罗晓梅;陈琼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全麻中应用短胶布条固定气管导管9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解决全麻术后拔管时导管和牙垫容易脱出的问题.方法 对90例全麻下行气管插管术病人采用短胶布条固定气管导管.结果 短胶布条固定气管导管法可防止气管导管和牙垫的脱出,利于术后拔管时的吸痰管理,保障病人拔管时的安全.结论 短胶布条固定气管导管法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术后的吸痰管理、防止气管导管和牙垫的脱出、增加术后拔管的安全性等优点,又不增加病人的费用,适于在全麻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赵敏;汪辉德;陈光忠;周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110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中化脓型59例(53.6%),单纯型30例(27.2%),坏疽型14例(12.7%),梗阻型7例(6.0%).结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由于其年龄、解剖生理的特殊性,临床表现多样化,穿孔发生率,病理分型中化脓型较为多见.详细询问病史,反复对比查体,合理的辅助检查,可获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何平;李挺;岳小东;张成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