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刀在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耿协强;樊献军;陈辉;张力峰;江航;谭黄业;黄波

关键词:结直肠癌切除术, 腹腔镜, 超声刀
摘要:目的:总结超声刀在完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完全性、技巧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2004年5月收治的23例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全部使用超声刀,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23例,11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7例行乙状结肠根治术,5例行右半结肠根治术.术中平均出血量86.5ml,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刀的应用,使腹腔镜技术更安全、更可靠、更精确,大大拓宽了腹腔镜的手术范围,使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日臻完善.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刀在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超声刀在完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完全性、技巧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2004年5月收治的23例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全部使用超声刀,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23例,11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7例行乙状结肠根治术,5例行右半结肠根治术.术中平均出血量86.5ml,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刀的应用,使腹腔镜技术更安全、更可靠、更精确,大大拓宽了腹腔镜的手术范围,使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日臻完善.

    作者:耿协强;樊献军;陈辉;张力峰;江航;谭黄业;黄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改进法胸腔穿刺100O例报告

    目的:总结推介改进法胸腔穿刺的经验.方法: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代替传统穿刺针进行胸腔穿刺,观察1000例患者.结果:治愈832例,转胸腔闭式引流或开胸术168例.并发症有胸膜反应5例,血胸2例,气胸1例.结论:该法具有取材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节省人力,不受体位影响等优点,尤适于危重病人或截瘫病人的诊断性胸穿,可为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断抢救争取时间.但对积液浓稠者仍宜使用粗针穿刺.

    作者:张利;石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环氧合酶-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结肠癌肝转移瘤VEGF、FGF-2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FGF-2间的关系,从而探讨环氧化酶-2对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以细胞培养法建立稳定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利用脾切除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肝转移瘤VEGF、FGF-2蛋白表达.结果:结肠癌肝脏转移率,HT-29组、HCT-116组、塞来昔布组分别为83.33%、16.67%、33.33%.肝脏转移瘤VEGF、FGF-2的表达,HT-29组与HCT-116组、塞来昔布组比较均表达增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5);塞来昔布组与HCT-116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氧合酶-2与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高表达促进了结肠癌肝转移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是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FGF-2的表达.

    作者:刘占奎;张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原部队军训应力骨折的发生与防治(附78例报告)

    应力骨折(stress fracture,SF)是骨骼的一种慢性损伤,是由于长期的、超负荷的、有节律的反复阈下创伤所引起的骨连续性的破坏,以骨的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为特征,又称之为骨的疲劳性骨折(fatiguedfracture)或行军骨折(march fracture).高原环境的特殊性对SF的发生有着很大影响.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78例SF病例资料,旨在探讨SF在高原部队训练中的发生、预后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云光;刘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清火排毒化肿胶囊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研究

    目的:探讨清火排毒化肿胶囊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动物出现的毒性反应及其性质和程度,寻找药物的安全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急性毒性试验为测定小鼠大给药量方法.长期毒性试验为大鼠连续以清火排毒化肿胶囊2.7g/kg、1.35g/kg或0.45g/kg·体重,灌胃给药12周,观察大鼠各项生理、病理指标变化,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结果:清火排毒化肿胶囊对小鼠一日内灌胃的大药量为10.8g/kg·体重.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35g/kg组和2.7g/kg组与对照组比较,WBC分类和CR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肺脏器权重系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末,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火排毒化肿胶囊按拟定临床剂量及疗程服用是安全的.

    作者:何洪静;徐贵丽;练生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结合《军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论门诊急诊医疗纠纷的防范

    院第351号令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后解放军四总部颁发了<军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此办法规范了军队医疗事故处理工作,保护了伤病员和军队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军队医疗秩序,保障了军队医疗安全,是军队医疗机构医疗事故处理的基本依据.

    作者:王晓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四肢大血管损伤急诊救治的护理

    四肢大血管损伤在战时和平时急诊创伤中均常见,据资料统计约占创伤的0.7%~3.0%.四肢大血管损伤特别是开放性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快、失血量大,病情危重,若救治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病人生命、肢体坏死而致残.我科自2002年2月~2003年2月收治16例四肢大血管损伤病人,由于救治及时,护理措施得当,为手术赢得时间,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压氧合并牛磺酸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高压氧合并牛磺酸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流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min再灌流模型.应用病理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高压氧合并牛磺酸对缺血性神经细胞坏死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脑缺血30min再灌流第3d,沙土鼠脑皮层组织间隙水肿,神经细胞坏死并凋亡同时存在.高压氧(0.2MPa)暴露第3d,组织间隙水肿消退,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高压氧(0.2MPa)合并牛磺酸(0.1g/kg)治疗第3d,神经元坏死与凋亡数目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合并牛磺酸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作者:刘磊;赵士福;崔建新;李中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液净化法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法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经验.方法:对112例ARF患者采用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HD+PD、HD+血液灌流(HP)和HD+泌尿道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愈80例(71.4%),好转12例,抢救成功率82.1%,死亡11例(9.8%),自动出院9例(8.0%).结论:血液净化法是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根据医院、患者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血液净化法,并在救治过程中增加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可提高ARF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云生;张咏梅;胡祥仁;吴孟华;路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麦芽发酵物化学成分的鉴别分离及其抗缺氧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鉴别大麦芽发酵物的成分组成,分离其抗缺氧有效成分,为建立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工艺及减少服药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药典方法测定发酵物的理化指标;发酵物分别用水和乙醇提取分离后,通过纸层析法和试管法,用特异显色剂进行化学成分鉴别;采用溶剂极性梯度、乙醇浓度梯度、酸性溶剂三种方法,分别对大麦芽发酵物搅拌回流提取两次,离心分离,回收溶剂,浓缩,低温干燥作试样;溶剂不溶物低温干燥后也作试样;选雄性健康小白鼠,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20只.腹腔注射0.2ml药液,给药40min后,置125ml广口瓶中以橡皮塞密闭进行抗缺氧实验,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时间,同时设原发酵物和蒸馏水空白两个对照组.后统计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动物存活时间增加率,并对组间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大麦芽发酵物含蛋白质18.99%,总糖17.50%,总酸度9.01%;纸层析法和试管法定性鉴别试样中蛋白质、糖类、有机酸、酚性物和油脂均呈阳性;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动物密闭抗缺氧效果均非常显著高于水对照组(P<0.01),但却明显低于原发酵物对照组.而不同溶剂不溶物的抗缺氧效果则显著优于原发酵物(P<0.05).结论:发酵物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单糖、还原糖、多糖类、有机酸、酚性物和油脂等成分.其抗缺氧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类弱极性化学物质.

    作者:张延坤;谢印芝;尹昭云;刘国忠;张东祥;马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医患纠纷防范处理的几点体会

    医患纠纷的处理,是一项十分复杂棘手的事情,不仅牵涉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当事医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干扰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随着国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就医自付费用比例增加;卫生材料、药品价格上扬带动的医药费用增加;群众普遍法律意识增强;新闻媒体不客观误导等原因,加重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满情绪,使各医疗机构医患纠纷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1].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医患纠纷,切实有效的维护患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方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每一位医疗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2~4].笔者结合近年实际工作中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谈几点粗浅体会.

    作者:董贵安;张承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发展概述

    传统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含化、注射、吸入、外敷、直肠用药等.近年来,随着药物制剂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药物离子导入的给药方式逐渐增多,适应症也不断增加,临床应用范围逐渐增大.本文主要介绍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Electrophoresis)的发展概况.

    作者:魏新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康诺注射用能量合剂的临床应用

    能量合剂Energy Mixture(ACI CO.)是由三磷酸腺苷钠、辅酶A、胰岛素等配制而成的针剂,作为生90d 9例(52.9%),90d以上假出院后3例(17.6%).

    作者:訾铁营;袁明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误诊脑膜瘤1例报告

    病例男性,42岁.既往有颈椎病病史,因近头晕、头痛日渐严重,时时晕厥前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5mmHg,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未见异常.使用TOSHIBA TCT-300S进行头颅平扫,片示前颅窝左侧见一明显圆形占位性病灶,CT值为62Hu,其周围见低密度的水肿区,大脑镰移位.增强扫描,病灶均匀性强化,CT值达118Hu,诊断为大脑镰脑膜瘤.手术病理证实为来源前颅窝底的血管外皮细胞瘤.

    作者:贺晓武;张菊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从住院伤病员情况分析看卫生防疫保障的要求

    为探索防病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卫生防病工作的针对性,掌握卫生防病的第一资料,我们对非传染病住院伤病员(全部为现役军人)进行了逐一的调查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思荣;周安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酮康唑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酮康唑微囊的稳定性,探讨提高酮康唑稳定性的方法.方法:采用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实验,研究酮康唑微囊化前后含量及外观性状的变化.结果: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及长期室温放置条件下,微囊中酮康唑表现出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质;而在同样条件下,酮康唑原料易变色,含量变化也很大.结论:酮康唑微囊化后确实能提高其稳定性.

    作者:尚北城;迟翠华;唐冰;陈燕;简晓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美洛西林钠致幼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报告

    病例,3岁,因反复皮肤疱疹5d,于2003年9月7日入院,患儿于5d前(9月2日)因手足疱疹伴频繁呕吐,曾住院给予美洛西林钠静滴2d后,症状好转出院,近2d,手足、面、颈部又反复出现疱疹,不发热,病后纳少,精神差,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查T36.2℃,P110次/min,R20次/min,体重17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较差痛苦病容,表浅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口腔粘膜发红,口周疱疹糜烂,有黄色渗出液,部分结痂,张口困难,颈后、左手掌、右足背可见斑片状疱疹糜烂,部分结痂,睑缘潮红,球结膜无水肿,颈软,心率11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双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腹股沟会阴部皮肝潮红,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正常.

    作者:娄新黔;王素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形势下军队医院聘用护士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部队精简整编政策的不断深入,军队医院中军人护士编制大幅度减少,而科室展开床位逐渐增加,军队医院大量聘用合同护士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聘用护士为军队医院弥补人力不足,顺利完成医疗、科研、教学发挥了很大作用,并逐渐成为军队医院护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科为例,聘用人员常年在60.0%以上,且还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聘用护士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培养、使用和管理好聘用护士,防止护理质量下滑,是当前医院护理管理的一门新课题.

    作者:朱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

    艾滋病(AIDS)即人类免疫缺陷综合证,HIV是其病原体.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亚属[1,2].HIV病毒有2种,即HIV-1和HIV-2,其中HIV-1致病常见,感染率高,传播迅速.

    作者:张宏艳;钟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缺氧习服大鼠骨骼肌葡萄糖代谢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缺氧习服后组织物质代谢特点.方法:将大鼠置模拟海拔5000m低压舱内,30d后取动脉血,测定血气、血糖等;取双后肢骨骼肌用3H-脱氧葡萄糖测定葡萄糖摄取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糖原含量;用酶法测定ATP、磷酸肌酸、乳酸水平,并以平原动物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血糖、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率、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而糖原显著降低,骨骼肌ATP、磷酸肌酸、乳酸在缺氧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过缺氧习服之后,组织能量代谢能达到平衡状态,葡萄糖利用能力加强.

    作者:黄缄;廖卫公;陈建;范有明;黄庆愿;高钰琪;孙秉庸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