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临床应用

黄菲;李晓庆;王家强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 检测血清, 临床应用, 血清学标志, 免疫分析技术, 肝细胞性肝癌, 现报告如下, 放射免疫法, 诊断依据, 污染环境, 临床评价, 甲胎蛋白, 国内, 动态监测, 定量检测, 新生儿, 灵敏度, 活动期, 放射性, 肿瘤
摘要: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性肝癌(HCC)的血清学标志.国内常以AFP>400ng作为HCC的诊断依据,但必须排除妊娠、新生儿或活动期肝病及继发于其他脏器的肿瘤所引起的血清AFP升高.在AFP轻度升高或HCC诊断有困难时,则应进行AFP的动态监测.目前,国内AFP定量检测常用放射免疫法(RIA),该法灵敏度虽高,但操作复杂,且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并污染环境.我院新引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可克服上述缺点.本文对比CLIA与RIA检测血清AFP含量的结果并作初步的临床评价,现报告如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强度聚焦超声缓解癌痛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EP-BY01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治疗106例伴有疼痛的腹盆腔恶性肿瘤.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7例(25.47%),明显缓解40例(37.74%),中度缓解26例(24.52%).疼痛总缓解率(中度以上)为87.73%.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中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是一种新的癌痛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谭新劲;陈再连;林瑞禄;陈健;敬兴蓉;张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逐步深入治疗技术与传统根管预备治疗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疗效,为临术治疗此类牙体疾病提供参考.方法:临床牙髓病及根尖周病17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71例,根管弯曲者26例,根管狭窄者21例,用逐步深入技术(即Step-down)预备根管;对照组(B组)100例,期中根管弯曲者28例,根管狭窄者30例,用传统根管治疗技术预备根管.统计近其临床治愈率,比较疗效.结果:对于弯曲或狭窄根管,运用Step-down技术比传统根管治疗术治疗率高;对于普通根管,运用Step-down技术与传统根管治疗术治愈率无差别.但Step-down技术比传统根管治疗术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了治疗时间.结论:Step-down技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特别是对于弯曲或狭窄根管,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孙勇;陈红亮;杨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食管下段癌术后并发心包积血1例报告

    病例男性,63岁,因食管下段癌于2001-04-02入院.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均正常,PT14.9s;activity54.7%;APTT35.9s;TT16.0.于2001-04-06在全麻下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未见肿瘤外侵,术中将吻合口及残胃关闭在纵隔内.疗方法.

    作者:郑轶峰;何泽友;郑志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军队医院实施科研受试者补偿的构想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受试者的待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解决,道德上的高度肯定与补偿措施的苍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重地制约了临床科研的发展和进步.毫无疑问,受试者的合理补偿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和历史性课题.由于军队大中型医院同时承担着体系部队平战时的医疗救治、保健以及为属地人民健康服务的任务和义务,更须建立军民兼容、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受试者补偿机制,才能确保我军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沈毅;吴殿源;郭海;陈黔;王以平;党宝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颅脑外伤后持续昏迷孕妇足月分娩的助产1例报告

    我院于2001年收治了1例妊娠24周,因车祸致颅脑外伤后持续昏迷孕妇,在适宜的助产措施下,足月顺利分娩一健康男婴.报导如下:

    作者:蔺斌;付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空管药物糊剂治疗根尖未发育完成死髓牙54例报告

    目的:探讨根尖未发育完成的死髓牙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4例根尖未发育完成的死髓牙采用空管药物糊剂治疗.结果:54例中经治疗有49例符合规定标准,成功率90.7%.结论:空管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根管内感染和消除根尖周病变,从而使根尖区的牙乳头和上皮根鞘活力得以恢复,促使牙根继续发育或根尖孔封闭.

    作者:田自锋;江涛;王栋明;徐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预防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28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对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28例中17例全胰坏死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MSD)治疗,另7例用氧氟沙星以预防继发感染;行保守治疗的11例中,4例采用MSD治疗,7例用氧氟沙星注射液预防继发感染.结果:除手术1例中因病情严重死亡外,其余均获治愈.结论:ASP是外科急腹症中严重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选择能维护和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措施,均有助于预防ASP时的肠源性感染,而MSD、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穿透力强,组织中浓度高,并能复盖几乎所有的胰腺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失为ASP预防继发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梁丽英;何云霞;杜鹏;金小云;尚北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高原地区112例、平原地区32例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症状、并发证、治疗方法及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原地区老年心衰病因以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症状不典型者多见,肺部感染症状重,并发证以应激性溃疡出血、尿潴留、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转归较差.在常规利尿强心、活血化瘀基础上加用血管扩张剂疗效显著.结论:高原老年心衰临床症状重且不典型者多见,肺部感染以及尿潴留、肾衰等并发证常见且严重,尤其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伍用血管扩张剂疗效明显.

    作者:刘斌;李平生;李木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西藏后藏地区762例肺结核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索高原地区肺结核(P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627例P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本组病人均采用标准方案治疗.结果:总治愈率74.9%,好转率18.51%,无效6.52%.结论:后藏地区PT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全年散发,秋冬季为多,藏族为主,男高于女;发病后病情较重,尤以Ⅱ型、Ⅳ型及合并两种类型以上的病人疗效较差.

    作者:陈学军;刘云祥;樊学惠;周元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西藏疟疾185例临床分析报告

    目的:探讨西藏疟疾的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5例疟疾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中发热于48h内停止者139例,72h内停止者46例.全部病例外周血中疟原虫消失,治愈率100.0%.结论:西藏疟疾为内地原虫感染入藏后再发病,汉族移居者为主;基本为间日疟,贫血发生少;耐药性少,常规治疗效果佳.

    作者:黄学文;李世学;小平措;谢本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临床应用

    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性肝癌(HCC)的血清学标志.国内常以AFP>400ng作为HCC的诊断依据,但必须排除妊娠、新生儿或活动期肝病及继发于其他脏器的肿瘤所引起的血清AFP升高.在AFP轻度升高或HCC诊断有困难时,则应进行AFP的动态监测.目前,国内AFP定量检测常用放射免疫法(RIA),该法灵敏度虽高,但操作复杂,且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并污染环境.我院新引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可克服上述缺点.本文对比CLIA与RIA检测血清AFP含量的结果并作初步的临床评价,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菲;李晓庆;王家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膀胱穿通伤误诊为脾破裂1例报告

    病例男,35岁,因车祸伤致腹痛、腹胀、腰痛18h入院.患者受伤时曾在院外做过简单处理,留置导尿管.入院时表现烦躁、四肢发冷、失血面容,血压11/8kPa,心率138次/min,腹部膨隆,全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肝、脾扪及不清,肝、脾及双肾区叩击痛,膀胱引流袋内淡红色液体约460ml.骨盆正位片示: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上支上缘可见一约2.5cm×1.5cm大小游离胄碎片,左侧耻骨上支骨折、轻度错位.

    作者:刘云祥;马劲松;赵其军;夏贤文;曾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新型细菌内毒素竞争性受体拮抗剂Lipid A结构类似物的研究现状

    细菌内毒素(ET)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LPS),其通过诱导机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分子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S的活性部分为类脂A(Lipid A).以内毒素的活性中心Lipid A的分子母核为模板,对其结构类似物进行分子合成,并获得具有能拮抗内毒素受体CD14的竞争性拮抗剂,是一项有着十分广阔应用前景的工作.

    作者:赵先英;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播散型马尔尼非青霉病1例报告

    病例男,30岁,云南边防武警干部.2001-06在野外巡察任务时被不明蚊虫叮咬,双脚及腿部皮肤出现红肿骚痒,后发展至全身.检查发现全血象减低,WBC 0.68×10.9/L,PLT60×10.9/L,Hb99g/L,NO.45,M0.12,肝酶升高,HBsAg、抗HIV、抗HCV以及肥达-外裴、疟原虫、TB阴性,予头孢噻肟钠及升白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呈急性热病容,体温38.9%℃,精神差,神清,皮肤见陈旧性皮疹及色素沉着,无淤点淤斑.

    作者:朱姝媛;朱琼媛;李云;郑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超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护理

    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癌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开展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提高综合治疗效果的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学者发明了用集束电极射频装置治疗肝癌等实体瘤[1],此后这项技术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近期国内引进开展此项技术,对晚期肝癌患者也收到了良好的疗效,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技术手段[3].2002-02~2000-06,我院采用B超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RFA)对86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近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贾玉容;刘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产后两周脑内血肿1例报告

    病例女,26岁,已婚.因足月妊娠,于2000-07-16在我院妇产科顺产一3500g男婴,3d后顺利出院.于2000-07-31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次日上午病情加重,意识呈朦胧状,失语、大小便失禁,急诊送入我院.查:血压120/80mmHg,意识呈朦胧状,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头颅CT提示:左颞叶脑内血肿,大小约5.0cm×5.0cm×4.5cm.

    作者:欧阳海鹰;杨永平;李轲;孙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浅谈联合演习中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联合登陆战役参战军兵种多,保障范围广,保障空间大,保障对象多,战场情况变化快的特点都给卫勤保障带来新的挑战,卫勤组织指挥与协调对卫勤保障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参加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实践,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鲁云敏;汪鸿;燕海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恶性贫血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4例恶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中11例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全部患者均采用维生素B12肌注治疗.结果:14例患者全部治愈,远期疗效好.结论:贫血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应高度怀疑恶性贫血的可能,应作血象、骨髓、胃镜、血清维生素B12测定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并应与再障、急性白血病中的M6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及脱髓鞘疾病等鉴别.

    作者:兰德辉;张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氨气中毒16例的救治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氨气中毒的救治措施.方法:对16例氨气中毒患者采取迅速离开现场,酸性液冲洗皮肤、眼部,贝复济喷雾灼伤创面,严重者吸氧,气管切开,并用抗生素、激素预防感染.有脑水肿、心衰者予以脱水和抗心衰治疗.结果:16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氨气中毒以呼吸道吸入中毒为主,应针对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进行救治,同时要防止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是救治关键.

    作者:仲月霞;曹义战;王伯良;王亚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证患者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脉综合证(ACS)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正常人(n=52)及不稳定心绞痛(USA,n=83)和急性心肌梗死(AMI,n=42)患者血浆CRP浓度,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及病变类型与相应CRP浓度的关系.结果:CRP浓度在正常组、USA及AMI组依次增高,分别为(3.11±1.82)mg/L,(12.20±5.86)mg/L和(18.90±8.96)mg/L,P<0.01.在ACS组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其CRP浓度也依次增高,分别为(6.02±2.18)mg/L,(10.04±2.87)mg/L和(18.22±7.6)1mg/L,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其CRP浓度依次增高,分别为(11.75±5.33)mg/L,(16.86±56.00)mg/L和(22.41±10.25)mg/L,P<0.01;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其CRP浓度依次增高,分别为(8.24±3.78)mg/L,(14.21±4.30)mg/L和22.40±8.32mg/L,P<0.01.结论:CR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关联密切.

    作者:杨丽霞;王先梅;齐峰;王燕;石燕昆;李丽俐;任丽;郭传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